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之意要論

道德之意要論

發布時間: 2022-02-19 08:34:43

㈠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1)道德之意要論擴展閱讀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㈡ 《道德經》中講無德無禮然後義至,但論語中「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的說法,區別要有依

■ 中國古代哲學道家思想中關於政治的理論(政道):
主張「以『道』致天下大同」
大道失回則答退求「以『德』治國」
德無以施則退求「以『仁』安民」
仁不足則退求「以『義』理政」
義不正則退求「以『禮』相待」
所以「禮」是最「壞」的政治模式。「禮」就是法律。
但是「禮」具備三大優勢:
一可操作性最強;
二是可量化、標准化;
三是執行的強制性。

《道德經》包含如下最為完美而至簡的法制指導思想:1、參與制定法律的一定是最廣泛的群體;2、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老子說的「禮」即是「建」,「建」——立朝律,故:老子的「禮」是真正「依法治國」的理論基礎。孔子的「禮」與「法律」的概念相差甚遠,而是類似於「禮儀」,屬「倫理治國」的理論基礎,已為一切現代積極思想否定、拋棄。

㈢ 論文 請以「法與德」為話題,闡述一下道德與法律的作用、意義,字數800字

找相似的十來篇,自己發揮點,再來個乾坤大挪移就差不多了.

㈣ 道德素質在綜合素質中的意義論文要交了,大家幫下忙,多提供點資料~~謝謝了

我給出一點點建議。也算是大綱吧.
1.綜合素質的定義,包括哪些.
2.道德素質的定義.
3.2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道德素質在綜合素質中所佔的地位,以及意義.

㈤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 [ dào dé ] 的意思是: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詳細釋義

1、老子 《道德經》的省稱。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2、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

(5)道德之意要論擴展閱讀

近義詞

一、品德 [ pǐn dé ]

品質道德。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二、德性 [ dé xing ]

1、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

《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鄭玄 註:「德性,謂性至誠者也。」

2、品性;品質。

清 李漁 《風箏誤·和鷂》:「就當才貌都有了,那舉止未必端莊,德性未必貞靜。」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樣、品行。含有輕蔑意。

曹禺 《日出》第三幕:「 胡四 ……你瞧見這個么?大爺有的是洋錢。可就憑你這德性(向 黑三 ),一個子也不值!」

三、德行 [ dé xíng ]

道德品行。

《易·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孔穎達 疏:「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

㈥ 道德的意思

道德
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經》的省稱;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其他定義: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各種文化中的道德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㈦ 道德的重要意義

道德的重要意義就是不欺負人不騙人,努力做一個有正能量的人。

㈧ 道德的意義是什麼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㈨ 人為什麼需要道德

縱觀人類道德文明演繹的歷史長河,人類對於道德的研究可謂橫穿古今,縱貫東西。雖然差異、分歧一直是引起人類各種紛爭和殺戮的基本源頭,但人類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卻總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這種共同的需要促使人類最終把道德的探究作為他們共同的主題。於是,一批批傑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詮釋者開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斷涌現出來,逐漸架構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並引領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人類為什麼需要道德以及人類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道德就自然成為道德研究的基本問題。 1.「道」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大約有三種意義。1),「道」的本義:道,就是指人世間所行走的道路。如《說文》曰:「道者,徑路也」。2),「道」的引申義:道是指抽象的規律、法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說:「兵者,詭道也」。3),「道」的拓展義: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德」字在傳統的古書解釋中只有本義和引申義兩種意思。1),「德」的本義為「得」。如《說文》曰:「外得於人,內德於己也」。「得即德也」。2),從「德」的結構與字型看,德包含了從古直字,從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為「品德」,「道德品質」,所以朱熹說:「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因此,「道」與「德」的詞源含義都明確指向為——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但是,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並非都是道德。道德與其他應該如何的行為規范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是具有社會效用的行為規范,它和法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卻又不同於法的肉體強制和行政強制,只是一種輿論強制。 人類產生之初,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人的生產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強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種非常弱小的動物,靠單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於是,人類被迫結成一個個群體,以集體之力共同對抗自然之力。社會、人際關系由此產生。但是,人類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這種社會關系卻相當紊亂,集體之力難於有序發揮,社會活動也不能正常進行。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人類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於一種嶄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種社會活動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質的權力管理。雖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但它並不是全面而廣泛的管理,只是一種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並不能解決人們所有行為的規范問題。於是,不同於政治的另外一種行為規范也隨之產生,人們稱之為德治。從此以後,政治與德治也就自然成為人類管理社會活動最有效的兩大手段。 所以說,道德和政治一樣,是以社會更好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以追求個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為目標的行為規范。換言之,道德是人類通過限制自身利益換得社會利益的保障並最終實現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為規范。即,個人、社會的需要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 (一)當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需要「最大利益凈余額」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在同一條 件下一般不會發生沖突,但在不同的條件下總會有沖突的發生。如:道德要求人應該誠實,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須得放棄誠實而選擇撒謊。所以說,當同一行為在不同的條件下相沖突時,我們只能訴諸於「最大利益凈余額」的原則。即,行為的利害相減後其餘額如果是利,就是正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選擇的行為。反之,就是負價值,就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行為。正如象棋比賽中,當車與帥同處險境時,人們通常都會選擇「舍車保帥」的招數。 (二)當利益相一致時,我們需要「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殺一無辜而得天下,不為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損害一人地增進每個人利益」是道德的終極目標。當利益一致時,道德終極目標自然就具備了完全實現的可能。但是,其目標得以實現是以不能損害任何一個人的利益為前提。在這樣的原則要求下,只要你損害了任何一個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數人的利益,都是不應該、不道德的。由此可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終極的道德目標?我們現存的道德規范距離終極的道德目標還有多遠?如何才能構建起有效塑造全體社會成員高尚品德的道德規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種道德規范總是流於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難題?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投身於道德文明的建設,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

熱點內容
公司頒布規章制度後的結束語 發布:2025-02-04 10:37:18 瀏覽:907
上市公司監事會主席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10:37:10 瀏覽:358
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確定 發布:2025-02-04 10:35:44 瀏覽:605
招募刑辯法律援助律師 發布:2025-02-04 10:08:03 瀏覽:559
網路輿論與司法審判 發布:2025-02-04 10:02:38 瀏覽:631
2016年訴訟法收費標准 發布:2025-02-04 09:55:14 瀏覽:841
商法之商 發布:2025-02-04 09:23:02 瀏覽:154
工商局合同科向群眾宣傳合同法 發布:2025-02-04 09:09:19 瀏覽:363
疫情防控司法所 發布:2025-02-04 08:50:42 瀏覽: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監督員 發布:2025-02-04 08:49:16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