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道德的特徵
1. 道德特徵有哪些
我們看到新時代法治發展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道德規則法律化、規范化、可實施化。也就是所謂的小事兒,不起眼的事兒,或者說人性中內生的一些事兒,過去都不受法管,現在越來越要規范化和可實施化,背後反映了時代的本質,就是黨中央提出的要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我們堅守這個方略來做可能就會很好。
2. 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
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在於,它是個體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覺認識和自由選擇的表現。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它並不是孤立的純粹道德意義上的行為,它可以進行善惡評價。善惡的標准取決於它是否有利於他人和社會。
因此,道德行為也可以說是能夠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進行評價的社會行為。它可以是一時性的,也可以是經常性的。那種已經鞏固且自動化了的道德行為變成了道德行為習慣。組織行為練習是使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
(2)管理道德的特徵擴展閱讀
改善組織成員的道德行為
(一)挑選高道德素質的員工
人在道德發展階段、個人價值體系和個性上差異的存在使管理者有可能通過嚴格的挑選過程(挑選過程通常包括審查申請材料、組織筆試和面試以及試用等階段)而把低道德素質的求職者淘汰掉。
(二)建立倫理守則和決策規則
倫理守則是表明組織的基本價值觀和組織期望員工遵守的倫理規則的正式文件。倫理守則既要相當具體以便讓員工明白以什麼樣的精神來從事工作、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工作,也要相當寬泛以便讓員工有判斷的自由。
(三)在倫理方面領導員工
高層管理人員在倫理方面的領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①高層管理人員在言行方面是員工的表率——盡管他們所做的比所說的更為重要,所以他們作為組織的領導者要在倫理方面起模範帶頭作用。如果高層管理人員把公司資源據為己有、虛報支出項目或優待好友,那麼這無疑向員工暗示,這些行為都是可接受的。
②高層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獎懲機制來影響員工的倫理行為。選擇什麼人和什麼事作為提薪和晉升的對象,會向員工傳遞強有力的信息。
(四)設定工作目標
員工應該有明確和現實的目標。如果目標對員工的要求不切實際,即使目標是明確的,也會產生倫理問題。在不現實的目標的壓力下,即使道德素質較高的員工也會感到迷惑,很難在倫理和目標之間做出選擇,有時為了達到目標而不得不犧牲倫理。
(五)對員工進行倫理教育
越來越多的組織意識到對員工進行適當的倫理教育的重要性,它們積極採取各種方式(如開設研修班、組織專題討論會等)來提高員工的道德素質。
(六)對績效進行全面評價
如果僅以經濟成果來衡量績效,人們為了取得結果,就會不擇手段,從而有可能產生不符合倫理的行為。如果組織想讓其管理者堅持高的倫理標准,它在評價過程中就必須把倫理方面的要求包括進去。在對管理者的評價中,不僅要考察其決策帶來的經濟成果,還要考察其決策帶來的倫理後果。
(七)進行獨立的社會審計
有不符合倫理的行為的人都有害怕被抓住的心理,被抓住的可能性越大,產生不符合倫理的行為的可能性越小。根據組織的倫理守則來對決策和管理行為進行評價的獨立審計,會使不符合倫理的行為被發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八)提供正式的保護機制
正式的保護機制可以使那些面臨倫理困境的員工在不用擔心受到斥責的情況下自主行事。例如,組織可以任命倫理顧問,當員工面臨倫理困境時,可以從這些倫理顧問那裡得到指導。
3. 管理道德的特點
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早期教育因素、企業的管理體制及制度因素、企業文化因素、社會大環境因素等。
一是早期教育因素的影響。個人早期受的教育、生活環境,尤其是在其幼、童年時期所處環境的熏陶、所受教育的程度對其今後的觀念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這時期感知、認知事物,其個人的道德觀初步形成。「孔融讓梨」就是早期教育對其道德影響的表現。二是企業的管理體制及制度因素的影響。企業的管理體制是否有利於企業發展,企業領導者是否為管理者創造一個工作、發展的平台,企業是否做到組織結構科學合理、規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人才培訓培養機制是否激勵有效等,都對管理道德的形成起到較大影響。正如張瑞敏評價他在海爾充當的角色時,認為「第一是設計師,在企業發展中如何使組織結構適應企業發展;第二是牧師,不斷地佈道,使員工接受企業文化,把員工自身價值的體現和企業目標的實現結合起來。」
三是企業文化因素的影響。一個企業有較強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就可以抵禦外來風險,化解內部沖突。在走上市場經濟之路以來,許多企業注重實施企業文化建設,形成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文化,如海爾文化,不僅使海爾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而且使企業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員工的親和力進一步增強,從而形成了海爾人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准則。
四是社會大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定時期社會上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會從外部影響、甚至改變個人的管理道德觀。尤其足在社會轉型期,多種因素綜合導致了一些人的道德觀危機,如社會不同層次的管理道德問題、職業圈子中的管理道德問題、企業內部日常管理中面臨的管理道德問題等。 內在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管理者自身的意志、能力、信念因素、自身責任感因素等。
一是個人意志、能力和信念因素的影響。個人意志堅強、個人能力較強、個人信念堅定的管理者對事物判斷比較准確,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外部誘惑如何,其大多數會在道德准則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保持較強的一致性,不會因一時之事、一念之差而作出不正確的選擇;反之則會在道德准則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作出不正確的選擇。
二是個人責任感因素的影響。責任感是每個人對工作、企業、社會等所作出行為的負責態度,有較強責任感的人,是一個能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履行職責和正確行使職權的管理者,敢於、勇於對自己行為負責,很少出現違背道德准則的情況;反之,缺乏責任感的人,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不願承擔責任,甚至認為「事不關己」,推卸責任,則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質。
上述幾種因素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管理道德觀的形成,不同的道德觀導致了相應的管理行為,造成各種各樣的管理道德問題。
4. 管理道德主要關注的是什麼
A.
管理者個人的管理道德
B.
組織管理層的管理道德
C.
管理者組織身份的管理道德
D.
組織成員的管理道德
5. 簡述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
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
1、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是統一的。回
2、道德品質是答自覺意志的結果。
3、道德品質是通過道德行為整體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徵和傾向。
4、道德品質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6. 什麼是道德和管理道德影響管理者道德素質的因素有哪些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來明辨是非的規則或原則。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為准則與規范的總和,是在社會一般道德原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特殊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影響管理者道德素質的因素有:(1)個人特徵;(2)結構變數;(3)組織文化;(4)問題的強度。
7. 道德的特徵有哪些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道德的特徵: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階級性
它指階級社會的各種道德都是為特定的階級利益服務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階級屬性和特徵,可也要以和諧為目的。
4、歷史繼承性
道德與其它觀念一樣,既有發展的一面,又有繼承的一面。
5、自律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8. 企業實施道德管理的特徵有哪些
1,普遍性
管理道德是人們在參與管理活動中依據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基本規范為指導而提升、概括出來的管理行為的規范,它適用於各個領域的管理。無論是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企業管理、文化管理,還是單位、部門、家庭和鄰里的人際關系管理,都應當遵守管理道德的原則和要求。
2,特殊的非強制性
人類最初的管理,屬於公權的、人人都可以平等參加的管理,沒有強制性。與之相應的,調整管理行為的規范,即管理道德也沒有強制性。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管理被打上階級的烙印,具有階級的性質和內容。它依靠國家或組織的權力實行管理活動,具有強制的性質。但是,與此相適應的管理道德並沒有改變其非強制的性質。不過,管理道德在內容上側重於調整和約束組織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在社會作用上則側重於依靠被管理者的輿論影響管理者的行為,從而調整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使其具有特殊性。
3,變動性
人類的管理活動是隨著人類的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作為調整管理行為和管理關系的管理道德規范,也必然隨著管理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內容和形式。當代科學管理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管理道德的變化和發展。因此,如何在這種變動性中適時調整道德的結構和層次,概括出反映新的時代特點和當代科學管理水平的新的管理道德規范,以滿足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管理發展的需要,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新的任務。
4,社會教化性
道德教化是一個古老的概念,重視教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大都重視德治,所以都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孔子主張用「仁愛」的道德原則教化人,認為人只要做到「仁」,就能自愛,就能「愛人」,對人寬容、忠恕。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的思想,認為「仁」就是「愛之理,心之德」。此外,儒家還把公正、廉潔、重行、修養、舉賢仁能等等,都看作「仁愛」教化的結果,要求管理者都應具備這些道德品質。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管理道德,應當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合理的道德教化思想,高度重視管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尤其應當強調組織管理者的道德示範和引導作用,使管理道德的意識、信念、意志、情感更加深入人心,並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這對於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管理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徵
崇尚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個特徵:
把遵守道德規范看做責任;
以社會利益為重;
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視人為目的;超越法律發;
自律;以組織的價值觀為行為導向.
10.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徵
管理學考研是抄考研十三大學科襲門類中的熱門專業之一,今天小編將帶大家復習道德管理的特徵和影響管理道德的因素,打開你的筆記本,快記下來!
第四章 第三節
道德管理的特徵和影響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徵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七個特徵。
1.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僅把遵守道德規范視作組織獲取利益的一種手段,而且更把其視作組織的一項責任。
2.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僅從組織自身角度更應從社會整體角度看問題。
3. 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善於處理組織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也善於處理管理者與一般員工內部的關系。
4. 合乎道德的管理不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 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讓組織取得卓越的成就。
6.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徵。
7. 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組織的價值觀為行為導向。
二、影響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 道德發展階段
(二) 個人特性
(三) 組織結構
(四) 組織文化
(五) 問題強度
目前還沒有選好學校的小夥伴,在後台回復「02」即可獲得擇校擇專業的指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