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概況

立法概況

發布時間: 2020-12-21 01:27:33

1.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立法概況是什麼

南朝在封建法制建設上甚少建樹,而北朝各國都比較注意封建法律的修訂,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影響最大。

公元386年,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推行封建化的政策,其中包括學習漢族地主階級實行封建法治的經驗,以改變其「言語約束,刻契記事,無囹圄考訊之法,諸犯罪者,皆臨時決遣」的落後狀況,這是北魏統治者重視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因。北魏律幾經修改,至孝文帝太和年間形成最後的規模。北魏律共二十篇,篇目可考有十五篇:刑名、法例、宮衛、違制、戶律、廄牧、擅興、賊律、盜律、斗律、系訊、詐偽、雜律、捕廣、斷獄。先後參加魏律編撰工作的漢律學家多達數十人,其中許多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北魏律的制定除吸收魏晉律的長處外最突出的就是進一步「納扎人法」,把更多的儒家規范納入法典之中,使得北魏律在儒家化過程中更進了一步。

公元550年,北齊建立。武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了《北齊律》的制定,這是一部在中國封建法制史上佔有突出地位的封建法典,北齊律共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其實際主持者是擅長律學的渤海封氏,並有數十名儒生的參議,經過長達十五年的精心研討,才製成北齊律。這項規模宏大的立法活動,不僅全面總結了歷代封建王朝的立法經驗,而且富於創新精神,撰律者「校正古今,所增損十有八九」。北齊律的篇且是:名例、禁衛、戶婚、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原牧、雜律。

北齊律基本上確定了中國後世封建法典的體例與規模。一方面,北齊律把晉律,北魏律中的刑名、法例二篇合為名用律一篇,仍置於律首,作為「經略罪法之輕重,正加減之等差」、「較舉上下綱領」的統率全律的總則,正式確立了名例律作為封建法典總則與核心的地位。自此以後至明清各朝法典相沿不改。另一方面,北齊律的十二篇,雖經後世各朝稍加損益,但基本上保留了名例律統率十一篇分則的結構。

北齊律還首創「重罪十條」,隋、唐律在此基礎上正式形成「十惡」制度,成為中國封建法典中最重要的核心內容。另外,北齊律中奠定了封建制刑罰體系的基礎,即杖、鞭、徒、流、死,在此基礎上隋唐律正式形成了答、杖、徒、流、死的封建制五刑。

北齊律為中國封建法制的發展與完善作了突出貢獻,它吸收了前朝立法和司法的成功經驗,具有「法令明審、科條簡要」的顯著特點,是隋唐兩代成熟完善的封建法律的直接藍本。

2. 土地法的立法概況

1947年9-10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宣布「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地改革實踐和立法經驗,中央人民政府於1950年6月30日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11月,政務院公布了《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列》和《土地改革中對華僑土地財產的處理辦法》,對大城市郊區和華僑的土地改革問題作了具體規定。為了保證國家建設用地,1953年政務院公布了1957年修訂)。1956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3次會議通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第3章(第17條至24條),對土地使用制度作了專門的規定。1956年6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第3章規定了入社的農民必須將私有的土地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同時,還規定了「抽出一定數量的土地分給社員種植蔬菜」。在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化後,1975年和197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規定了農村土地為基本核算單位的生產隊集體所有。1982年12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有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也屬於集體所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

3. 公司法的立法概況

我國的《公司法》由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於1993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
2005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二號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公司法》共十三章二百一十九條,原法中只有二十餘條內容未變。其他條款內容均有所添加或刪改。新法條款數量略有減少,但立法體系與法律結構更為合理嚴謹。
新《公司法》的立法理念更為適應市場經濟之需要,體現了鼓勵投資,簡化程序,提高效率的精神,取消了諸多不必要的國家干預的條款,廢除了股份公司設立的審批制,減少了強制性規范,強化當事人意思自治,突出了公司章程的制度構建作用,為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對股東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於2005年12月18日修訂頒布,隨《公司法》於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4. 我國春秋時期的立法概況及其歷史意義

進入春秋時期以後,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傳統的法律體制越來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與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相沖突。在形式上保守,內容上陳舊,已不能適應社會變革的新形勢,無法滿足新的社會關系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春秋中期以後,打破舊的法律傳統、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便在一些諸侯國中出現。其中最為突出的鄭國的「鑄刑書」、鄧析的「竹刑」、晉國的「鑄刑鼎」;此外,其他一些諸侯國也進行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一)鄭國「鑄刑書」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銅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二)鄧析的「竹刑」鄧析是鄭國的大夫,公元前530年,綜合當時鄭國內外的法律規范,編成刑書,刻在竹簡之上,稱為「竹刑」。最初屬私人著作,但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後來在鄭國流傳並為執政者所接受,從而成為官方的法律。(三)晉國「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於鼎之上,公之於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動。(四)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現在我們提到法律,就會聯想起一冊一冊的法律典籍、一疊一疊的司法卷宗,很難想像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漫長的不使用文字的法律時代。早期的法律也不是用文字來記載的,而是完全依靠人們的記憶力來保存的,重要的法律規則要靠貴族或祭司等少數人來記憶。古代帝王發布的法令,都稱為「誥」「誓」等也應當是一種口頭命令,後來才用文字記錄。君主的「君」字,象形為一隻持權杖的右手和一張發號施令的嘴,更為形象的表現了「口頭約束號令」,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同樣的。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說,遠古時代貴族和祭司掌握著部落的權力,重要的法律也都是依靠貴族來記憶和掌握,一般的平民對於法律不甚了解,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他所謂的「秘密法「時期。當平民的力量逐漸強大後,隨著激烈的斗爭,貴族壟斷法律的情況才逐漸被打破,法律才開始用文字固定下來,並公之於眾,進入成文法的時代。所以,法律的文字化和公開化幾乎是一個相同的概念。中國的情況也是這樣,據說「臨事制刑,不預為法」,每當發生擾亂正常秩序的刑事案件,是由貴族們商議判決,其刑罰的決定方式是不公開的。這樣一來就缺乏了法律的一個重要因素,無法讓人們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的法律處於習慣法時期。有些習慣法在西周時經統治者的整理編篡,並用文字記錄下來,成為系統化的法律。用文字記錄的習慣法雖以成文的形式出現,但還不是真正成文法。許多具有法律效力的鑄之於禮器之上的規范性文獻,如「約劑」「盟誓」等都藏於奴隸主貴族之家。真正的成文法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才經統治者以立法的方式制定和公布的。(1)成文法制度需要的條件:一是司法經驗的廣泛積累和立法技術的基本成熟;二是要有較為發達的文字,法律才有可能以成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夏朝,卻直到公元前536年才公布成文法。(2)公布成文法的背景介紹:鄭、晉兩國相繼「鑄刑書(鑄)」,公布了成文法,這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標志著中國古代奴隸製法律形態轉變為封建製法律形態。那麼,為什麼成文法首先在鄭國、晉國出現呢?春秋末期,正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由於當時各諸侯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因而,他們進入封建制的步伐也不一致。鄭、晉兩國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在向封建制過渡的道路上比其他諸侯國先邁進了一步,因此,成文法最早在這兩個諸侯國出現。如鄭國位於河南中部地區,地處晉楚兩大霸國間,為兩國所必爭。鄭國是西周分封最晚的諸侯,也較狹小,它內憂外困,危機四伏,實行社會改革的要求更為迫切,當時商人的勢力較大,子產迫切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持,商人中外來的人較多,對於鄭國的舊有法律並不熟悉,要受到貴族控制的而又為自己所不熟悉的法律的處罰,自然心有不甘。子產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左傳》所記錄,子產在政治上不曾遭受過失敗,因為他的每一行動都事先經過思考。他主張治國要猛政,理由是「火性猛烈,人見了害怕,所以很少有燒死的;水性懦弱,人喜歡玩水,好多人因而溺死」。他所謂的猛政,就是把嚴厲的刑法公布出來,讓人不敢犯。因為鄭國社會在東周時期變化最大,法家學派正是代表商人和新興地主利益的,成為法家學派的中心產地,不是偶然的,而子產則是法家學派的創始人。晉國的政治制度比較特殊,公室的宗族組織早已瓦解,很早就沒有公族把持大權的現象,因此,保守勢力較弱。此外,春秋末期教育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變化,為鄭晉兩國公布法律創造了文化條件。西周時「學在官府」,人們的手中已有很多書籍,學術文化開始步入民間,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加上鄭、晉之地本來就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沉澱帶,具有良好的文化傳統,因此,公布成文法最早出現在這里。(3)公布成文法及引起的論爭:鄭國是第一個公布成文法的國家。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中原各國也都先後公布了新的法律,中國法律就此進入了公開的成文法時代。子產鑄刑書的舉動,曾受到了保守派的批評。保守派,當然指維護西周禮制統治的保守派,從大道理上說,禮制自然、和諧、美妙、講起人情味也是濃上加濃,可是,它似乎有個不大不小的毛病:就是不太清楚。就是說,比起白紙黑字的國家法律來講,它並不那麼分明。保守派人物叔向給子產寫信說:往日,賢君聖王做事之時沒有訂立法令的,你也是那麼做的。而先王和你所以不制定什麼法令之類的,是因為大家明白,法令比起禮儀風俗差了一大截。平民百姓過日子的時候,原來就有了禮義,有了明辨是非的官員、忠誠守信的鄉長、和藹可親的老師,生活本身過得有章有規、有聲有色。眼下定出了法令,百姓就會盯著法令琢磨歪門邪道,忘掉了禮義、好官、鄉長和老師,天天再也不會效仿賢人君子的一言一行了。你應該知道:「國家將亡,才必多法令」。叔向的信表明,春秋之前的統治者是依照禮俗慣例來處理問題的。他認為鑄刑書公布於民,是違反先王處理問題的傳統的,將會導致社會混亂。子產沒有為叔向的批評所動搖,他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為理由,維護了所公布的成文法。他說:咱是才疏學淺,不能像您那樣高瞻遠矚,只有救救眼下的亂世聊以自慰,只是也請您想想看,沒個出字成文的規矩,天下各行其道的時候誰知誰是對的誰是錯的?禮義那東西聽起來是挺好的,可是摸不清看不透,亂世之時再去說個仿效賢人君子,誰能保證學的不是歪門邪道?子產所鑄刑書的內容已難詳知。有的學者認為:子產鑄的刑書有三篇,內容可能是關於財產、職官和司法方面的。晉國的大夫文伯對子產鑄刑書更是加以攻擊,說火星未出不得用火。依照夏歷,五月初黃昏正南方才能看到火星,而鄭國是三月鑄刑書,「火未出而作火,以鑄刑器不發生火災才怪」。此後,比子產思想更為激進的鄭國大夫鄧析,不滿意子產的刑書內容,不受君命,改鄭國刑書舊制,私造刑書於竹簡,稱「竹刑」。對此,奴隸主貴族十分恨他,公元前501年,鄧析被鄭國執政駟顓所殺。後來他的竹刑終於被鄭國正式採用,說明其法可取。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子產鑄刑書之後,晉國又有「鑄刑鼎」之舉。晉國的「鑄刑鼎」立法活動,受到了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批評。孔子認為晉國應當按照先王的禮制進行治理,不能違反尊卑貴賤的禮制,否則,將造成國家秩序的混亂。當時的成文法之所以將律文鑄在鼎上,是因為鼎在古代是國家權力的象徵。鼎是王權的象徵,當鄭、晉的新興地主勢力上台後,為了使新法律有更大的權威性、穩定性和威懾力,為了表示新興地主階級取得政權的合法性,就把新法律鑄在鼎上,公布於眾。鑄刑鼎,公布法律,從秘密的法律轉變為公開的法律,雖然這只是形式上的變化,也是有意義的,意味著從此開始一種新的法律形式--封建製法律形態。
(4)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及其影響:這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事件。A.宣告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中國奴隸製法律形態的結束和成文法的誕生,從此,將開始一種新的法律形態——封建製法律形態。這標志著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B.成文法事件,拉開了春秋戰國成文法的帷幕,此後各諸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紛紛登上了歷史舞台,進行變法改革,公布法律。C.這對後世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它拉開了中華法系的序幕,為歷代封建王朝法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秦漢以後封建法制的榜樣。D.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在客觀上為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成文法的公布,有利於新興的地主階級將改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表現出來,固定下來,為各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5. 三國時期的主要立法是什麼

三國初期,主要沿用漢代的法律制度。蜀漢定都成都以後,著名的政治家和封建法治主義者諸葛亮,積極主張立法設度,還制定了《蜀科》作為治蜀的基本大法(現僅存幾條「教」與「軍令」,其餘均已佚失)。孫吳政權也進行了一些法令的制訂活動。但是在曹魏魏明帝即位以前,蜀、吳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相當長的時間主要沿用漢朝的法律制度,法律、法令的修訂也大都圍繞著漢律中不合時宜的部分進行。

歷史上的曹魏是一個具有法治傳統的政權,「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曹魏的法制建設,與蜀吳相比取得了更重要的成就。特別是曹魏代漢以後,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是曹魏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當時魏明帝鑒於自東漢以來。律例浩繁不便於司法機關援用,而且「法令滋章,季者彌多,刑罰愈眾,而奸不可止」。因此令陳群等人刪節律令,以漢九章為基礎,「作新律十八篇」,於太始三年頒行,歷史上也稱曹魏律。

魏律在隋以前即已散佚,據史籍記載,它是在漢九章的基礎上,增加了劫掠、詐偽、毀亡、告劾、系訟、斷獄、請求、驚事、償贓等九篇,相應地調整和增加了許多新的法律規范,並且把漢具律改為刑名,列於全律之首。同時魏律正式把「八議」制度列人法典,使禮所強調的等級秩序制度化、法律化。曹魏律的制定,使中國封建法典在不斷完善、系統和科學的道路上有了重大的進步,可以說曹魏律的修訂,是中國封建法典科學化、完備化的第一階段,其在體例、規模上的許多創新對後世封建法典有很大的影響。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晉律是晉武帝時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正式完成於晉武帝泰始三年,故後世稱之為泰始律。隨著晉的統一全國;晉律遂成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做一推行全國的法典。

晉律以漢、魏律為基礎,刪苛存簡,最後定為二十篇,六百二十條。從魏律中減去劫掠、驚事、償贓、免坐四篇,增加法例、衛宮、水火、關市、違制、諸侯六篇,並恢復漢律中的廄律。晉律的體例、內容又有重大發展,堪稱一部成功之作,它將七百七十萬余字的漢代律令及說解,精簡到十二萬六千三百字,的確是法典編纂上的艱巨工作。這部法典經過著名律學家張斐、杜預作註解,使得制定晉律在法理學上的根據更加明確清晰。因為張斐、杜預的作注,故歷史上晉律也稱做《張杜律》。

從晉律的體例結構看,晉律把魏律中的「刑名」分為刑名、法例二篇,仍置於全律之首,並調整了魏律的篇章結構,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從晉律的內容看,晉《泰始律》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部較為典型的儒家化法典。正如著名學者陳寅格先生所說:「司馬氏以東漢末年之儒學大族創建晉室;統治中國,其所制定之刑律尤為儒家化」,晉律的儒家化也是通過任用儒家學說制定並解釋法律而實現的。張斐、杜預為晉律作注也就是以禮為指導原則,主張以禮為准則,通過注律將禮的精神滲透到法律規范中。在內容上,晉律進一步納禮人律,把更多的儒家禮教規范納八法典之中,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五服」關系作為親屬犯罪輕重的衡量標准,加重了法典儒家化的色彩。

由於晉律是一部引禮人法,禮法結合,具有典型的儒家化意義的法典,比較適合巾國固有的國情,其體例也較之魏律更加嚴謹和完善。對法律的解釋,無論字義、罪名、刑名都趨於規范化,因此晉律不僅影響了整個南北朝歷史時期,也為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與轉折樹立了楷模。

6. 西周立法的概況

西周的政治經濟制度
文摘資料
文摘內容
西周統治的鞏固,與其建立穩定的制度很有關系。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統治的核心。井田制是維持封建的經濟制度。至於宗法、禮樂制,則是維持封建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

根據封建制度,西周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對域內實行有效的統治。制訂的刑罰,比商代更系統。常備軍的人數比商代還多,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天子把爵位、土地連同居民分封給諸侯時;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天子,各諸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要向天子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天子作戰。 有保衛王室的義務。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同時諸侯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這就構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貴族等級制。為了維系封建制度,西周還形成了按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規定從天子到士各級貴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並建立以全國最高宗主——周天子為核心的層層藩屏。

此外,周公還制禮作樂,規定了吉禮(祭禮)、凶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在經濟方面,西周實行的是"井田制"。在西周,全國土地均屬周室所有。天子將王畿外的土地分給諸侯作封國,諸侯又分地給卿大夫稱采邑,士則從卿大夫取得食田。但是各級貴族對於自己的土地(從王畿到封土、采邑、食田等),只自留一部分,稱公田,其餘則交給庶民耕種,稱私田。據《孟子》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從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其意思是說各級貴族以方里"九百畝"而劃成井字形的田,中間一百畝為公田,四周是私田分給八戶。農家要先合力耕好公田,然後才能回私田勞作,這實際上是一種勞役地租制度。在西周前期,井田制頗見成效。周人發祥於土壤肥沃的渭水流域,素以精於農耕見稱,立國後農業進一步得到發展。當時不但有銅制農具,有種類眾多的農產品,還注意農耕方法,普遍採用耦耕(二人各持一耜並肩而耕),並採用"休耕法"來保持地力。當時的休耕法是把土地分成三部分,每年保持一部分不耕,以後相互輪替。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為私有財產。同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對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蝕和沖擊的作用。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銅作坊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青銅作坊。在青銅冶鑄方面,西周中期以後許多銅器上鑄有長篇銘文。最多的一件鑄有499個字,不亞於當時的一篇文獻。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考古學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人工冶制的鐵器,說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

7. 元朝的立法概況是怎樣的

(一)元朝建立前

元朝在統一中國之前,早在成吉思汗的時代就完成了從原始部落向奴隸制部落聯盟的過渡,並開始出現成文法。成吉思汗時代的法令,蒙語稱為「扎撒」,但是那種草創期的法律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典,而且在實踐中蒙古部落的習慣法還占據著統治地位,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也准許援用金律斷案(這里所說的《金律》,指《泰和律》,實際上也是修改的唐律)。至窩闊台汗六年(公元1234年)五月,大會諸王,頒布《條令》,規定諸公事非當言而言者,處笞、杖刑,直至刑死。凡「不遵此法者,斥罷之」。但總的說來習慣法還是占統治地位。

(二)元朝建立後

元初統治者根據統治全國的需要,採納漢族官僚提出的「遵用漢法」,「附會漢法」的建議,積極編纂以唐宋法制為基礎並參用蒙古習慣法的元朝法律。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制定《至元新格》,並且刻版頒行,這是元朝統一後所頒布的第一部法典,也是諸法合體的元朝基本法。

此後,元仁宗時,頒行《風憲宏綱》。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又以《風憲宏綱》為基礎,修定了元朝的另一部重要法典——《大元通制》。與《大元通制》頒行的同時,還編纂成《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簡稱《元典章》。《元典章》不是元朝中央政府頒布的法典,而是當時地方政府編纂的自元世祖以來五十餘年間,有關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法律各方面的詔令、條格和判例的匯編。《元典章》集中反映了元朝典章制度發展變化的情況,是研究元史的重要史料。

8. 一個制度的立法現狀一般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個制度的立法現狀一般都包括:
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廢止。
供參考。

9. 化外人,謂蕃夷之國春秋時期的立法概況及其歷史意義

「化外人」指對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法律稱謂,最早見於《唐律》。《唐律疏議·名例版》卷六:「權諸化外人,同類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疏議》曰:「化外人,謂蕃夷之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製法不同。豈有同類相犯者,須問本國之制,依其俗法斷之。異類相犯者,若高麗與百濟相犯之類,各以國家法律論之。」,即同一國家僑民在中國犯罪,由唐朝司法機關按其本國法律處斷,實行屬人主義原則;不同僑民之間相犯,或者唐朝人與外國人相犯,由唐朝司法機關按照唐律處刑,實行屬地主義原則。阿拉伯人與日本人在長安相犯,依據《唐律》規定,適用屬地主義原則,應以唐律處斷。早在公元六七世紀,唐朝法律(永徽律)便有了歷史上最早的沖突規范,也可以說是沖突規范的萌芽:「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其疏議稱:「化外人,謂蕃夷之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製法不同,須問本國之制,依其俗法斷之。異類相犯者,如高麗之與百濟相犯之類,皆以國家法律論定刑名。」由於當時的法律是刑民不分,這條規定當然可以適用於涉外民事案件,至少就適用於涉外侵權案件。

10. 秦朝法制的秦朝立法概況

1975年底發現的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竹簡,其中的《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法 律 答問》、《封診式》是有關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雲夢秦簡共1155枚,內容極其豐富。法律令文書有《秦律十八種》:《田律》、 《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軍爵律》、《置吏律》、《效》、《傳食律》、《行書》、《內史雜》、《尉雜》、《屬邦》;此外還有《效律》,是對核驗縣和都官物資帳目有關制度的規定,其中有的已收錄在《秦律十八種》中。
《秦律雜抄》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 車司馬獵律》、《牛羊課》、《傅律》、《屯表律》、《捕盜律》、《戍律》共11種律文 的摘錄。
《法律答問》是以問答形式對秦律某些條文、術語以及律文的意圖所作的解釋。
《封診式》是關於審判原則以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方面的規定和文書程 式。 秦朝的法律形式,從史書記載和出土的秦簡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律:商鞅改法為律。律為當時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2、令(制、詔):秦始皇曾宣布: 「 命為制,令為詔。 」 當時命、制、令、詔,從法律意義上說並無區別。律與令經常並列使用。
3、式:「 式 」 作為一種法律形式,最早出現於秦,如上述《封診式》,其中也有對司法官吏 「 治獄」 的要求。
4、法律答問:《法律答問》對秦律的某些條文、術語和律義以問答的方式作了明確的解釋。這對正確運用法律,更有效地貫徹立法意圖,具有重要作用。
5、廷行事:是司法審判的成例。《法律答問》中多次提到 「 廷行事 」 ,這說明《廷行事》在當時的司法實踐中已成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
此外還有 「 程 」 、 「 課 」 等法律形式。

熱點內容
履行查對制度的規章制度和程序 發布:2024-11-19 18:19:19 瀏覽:18
阜平法院 發布:2024-11-19 18:18:19 瀏覽:951
法院體庭 發布:2024-11-19 18:17:35 瀏覽:896
關於心道德事的心得 發布:2024-11-19 17:14:24 瀏覽:202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2024-11-19 16:51:51 瀏覽:748
經濟法中半數以上是含半數嗎 發布:2024-11-19 16:38:46 瀏覽:741
勞動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發布:2024-11-19 16:29:35 瀏覽:735
合同法的第59條 發布:2024-11-19 16:29:34 瀏覽:296
公司培訓合同法的通知怎麼寫 發布:2024-11-19 15:59:01 瀏覽:513
法院職工編制 發布:2024-11-19 15:23:49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