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不是依法治國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不是依法治國

發布時間: 2022-02-19 15:02:02

❶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成功的例子

中國古代法治切切的說是啟蒙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首先戰國時,韓國國相專申不害教韓昭侯「屬術治」,其時的「術治」即「法治」。韓非解說:「術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實質為君主個人的集權統治,要求君主們要不擇手段,以法律的威嚴鎮壓群臣百姓,以達到鞏固王權統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權國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時,商鞅攜《法經》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視,先後兩次在秦國主持變法。再次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❷ 依法治國不是中國在黨18屆4中全會中的首創日本以前就有依法治國的說法了

我國的不太清楚,就不亂說誤導人了。
我說說日本的吧,日本從古至今只有明治維新~昭和時代,以及二戰後至今是遵守依法治國的。
平安時代貴族公卿有特權(比如世襲官位),幕府時代武士有特權而且各地的法律都不一樣(比如武士出奔---某個武士犯事兒了又不想認錯,就私自脫離所屬的大名,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昭和時代以後軍部有特權(軍部一上台直接廢了憲法)。

❸ 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不曾出現過法治社會

界定的標准不同吧。如果是嚴格意義上來說,世界上沒有完全法治的國家。

❹ 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以禮治國而不是以法治國

中國在歷史上有過以法治國的時期,比較著名的應該屬於秦帝國時期,而歷史實踐證明,嚴厲的法律壓迫,使得人民喘不過氣來,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挑起起義大旗。原因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秦帝國以後,統治者對於法家的嚴厲法治,可能覺得並不能長遠自己的統治,並且當時百家爭鳴,思想流派眾多,為統治者選擇符合自己統治利益的手段提供了更好的選擇,如儒家。提供了晚上的倫理綱常體系,可以從道德上約束百姓,手段也更加溫和,便於民眾接受;

  2. 二是禮法的推行更加普遍,推行起來難度遠遠小於推行律法,並且禮是民間自己就可以進行廣泛的監督,不再需要政府對維護法律投入那麼多;

  3. 禮法可以從對民眾的教育中滲透,這樣可以使規矩對於人一生的影響更加深刻,也更加有用;

  4. 禮法具有提前預防的作用,而法律的推行一般只有犯法之後才可能意識到,所謂防患於未然,禮法更具優勢

❺ 在古代社會里,「以德治國」為什麼要更優於「以法治國」

在古代社會里之所以以德治國要優於以法治國,就是由於古帶的社會缺乏監督,而且大部分情況人的意志要高於法律,所以以德治國更加適用於當時的社會。其實在古代的大部分時候是沒有法律這種概念的,只是統治者為了較好的管理社會,所以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大部分都是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些簡單規則,而法家提出來的以法治國並不是依法治國,雖然有一字之差,但是卻是兩種不同的形式。如果將法律強行灌輸給當時的百姓,他們可能接受不了,而且在精神上面可能也會造成一種壓迫,所以當時以德治國在各個方面都要優於以法治國,接下來將從不同的角度給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
對於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麼更好的想法,歡迎來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❻ 古代中國是個法治社會嗎

從理念上來說,古代的中國也不是一個法治社會,荀子曰:「有治人,無治法。」真正的關鍵還是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孟子也會說:「徒法不能以自行。」
而且在中國古代你會發現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裡面彰顯的、強調的不都是法律,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社會,大家不是親戚便是鄰居,這樣的一些人之間如果被允許、鼓勵去打官司,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比較緊張,矛盾反而更多,不利於建構一個和諧的社會秩序。所以有些時候往往會把法律放在一邊,考慮所謂的人情、感情、長遠的利益關系,當然還要考慮打官司的司法成本。
中國古代法官做出的一個理想判決應該是天理、人情、國法三者兼顧,這才是一個圓滿的格局。所以,要理解中國是不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是不是一個法治的文明,要考慮到制度的結構,也要考慮到規范的系統、規范的特徵。法律不自足,但有天理、人情來平衡它,無論是刑事案件還是民事案件,情理都很重要。
刑事案件的話,比如那些命案、疑難案件,尤其是疑難案件。疑難案件中國古代有兩種,一種是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另一種是沒有相應法律條文的。凡是疑難案件都必須要走程序,從地方一直報到北京刑部,甚至要報皇帝來裁決。而皇帝在做這樣的權衡時,因為沒有法律依據,他必須憑他所體會到的、所理解到的天理和人情,而天理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存在,所以更多的是考量案件的事實、情節、社會性、政治性,以及皇帝自己在情感上對這個案件的態度,做出一個綜合性的平衡。所以,古代法律跟我們現在的法律是不大一樣的。而這種綜合性的平衡在古代比現在要多,這又是古代的立法技術跟今天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理解中國傳統的法治文明,要看到官僚體制的系統、社會的結構,還有就是規則系統。從這三個角度去考量,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

❼ 中國古代依法治國的典型事例

1、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韓非加以發展的「術治」

術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他們認為「法」是公開的,「術」則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運用的,君主掌握這種統治術,就可使「群臣守職,百官有常」,鞏固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這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3、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為而治的第一應用。為了貫徹無為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既要拋棄各種政績主義和形式主義,也要拋棄「為人民謀幸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寬刑簡政、輕徭薄賦、與民休戚,盡量靠萬民的自為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7)為什麼說中國古代不是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管仲為齊國相,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他說:「威不兩錯,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法治的信心。他憑借「以法治國」的治國方略,使齊國大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僅強調「以法治國」,同時也注意建設道德體系,使法治與道德教化相結合。他以「禮義廉恥」為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體系,並且上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地位,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從管仲起,到韓非綜合法家思想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歷時已數百年。在這期間,法家的思想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成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學。

網路-商鞅變法

網路-無為而治

網路-術治

❽ 為何說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本質就是儒表法里

中國的古代政治思想,本質就是儒表法里。因為在中國上下千年的統治思想。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儒家法家,道家三大家的影響。中國是一個上千年歷史的大國,千年的文化傳承著一定的理念。

中國古代思想政治事儒家、法家、道家,三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國上千年的文化,中華文化的遺傳下來,一直摒棄著治理天下,應該管理人的思想,重視法治的管理。法法制管理和人文管理要相結合在一起。講究天下太平,中國是一個上千年的大國,他也是一個愛片二號和平的國家,所以在中國很多政治方面也講究以禮治國。依法治國。所以中國千年以來的統治思想演示如表達力。

熱點內容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2025-02-04 05:58:04 瀏覽:946
民法典司法機關 發布:2025-02-04 05:51:44 瀏覽:963
道德和情理 發布:2025-02-04 05:48:43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