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破窗

道德破窗

發布時間: 2022-02-19 17:04:25

1. 破窗理論_護花理論

破窗理論。國外一位犯罪學家凱琳,她在回家路上,每天經過一幢很漂亮的大樓。但有一天,她發現大樓一扇窗的玻璃打破了,沒有人修;一周後,發現幾塊玻璃打破了;一月後,更多扇窗的玻璃被打碎了。她分析說,一扇窗玻璃打破,沒有人及時修理,給人暗示,以為打破窗玻璃沒有關系,別人可能受到暗示或縱容更多人打玻璃。其結果,在無序管理或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會滋生。
由此而想到家教問題。家長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時,要及時矯正修復,不能放任,否則,孩子長大後有更多惡習,也會打破更多的「玻璃窗」。同樣,父母在家如言行不好,孩子會潛移默化的跟著學。因此,孩子教育要提倡「二嚴」,即嚴於律已,嚴於管教,把孩子一些不好習慣解決在萌芽狀態。

護花理論。國外一位心理學家威爾遜提出了「護花理論」。一家臨街公園大門口,一年四季擺放了許多美麗的鮮花供遊人欣賞,但總有人摘花或偷花;於是,公園管理人員寫了:「摘花可恥,違者罰款」;「摘去了花朵,失去了修養」 等警示牌。
然而,很多人看了牌子熟視無睹,花兒還是經常被人採摘或盜走。於是,公園管理人員請教了心理學家威爾遜,他說:能否把牌子上的警示,換點溫馨言語,也許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花朵之美,正是你心靈之美的映射」;「你欣賞花的美麗,花欣賞你的高貴」;「你給花朵一個花期,花朵給你一份贊美」……
如同詩一樣美麗句子牌子換上後,公園摘花現象果然少多了。因為你贊美遊客如同花一樣美麗的心靈,遊人會用其等價方式來回報。

「護花理論」告知我們一個道理:強調要從內在的心靈育人。外部的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言行。因此對孩子教育,不能家長一味要求要孩子做什麼,做不好什麼,用強硬口氣或用一些懲罰性的措施管教孩子,收效甚微。家長更不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苛刻孩子,打罵孩子或無視孩子的存在,摧殘了孩子們純真的心靈,熄滅了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也變得冷酷、無情。當我們家長換種態度教育孩子,如用一種賞識的心態,我們才能超然地對待成長中的問題。你的飽滿的愛心,會滋潤孩子乾渴的心靈。
總之家長要想教育好你的孩子,不能忽視環境育人的「破窗理論」,更不能忽視心靈育人的「護花理論」。(李宣平)

2. 請你思考「破窗理論」對建立公共權力制約機制有什麼啟示意義。

摘要 破窗效應對建立公共權力制約機制,主要是說環境的暗示,容易給人無序的感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助長人的某些不良的行為。

3. 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破窗理論

親愛的樓主:
凱琳的「破窗理論」。換句話說,當我們置身於一個異常優雅整潔、地面非常干凈的環境中的時間,環境的優美就會給我們一種不自覺的提示:這里不能隨地塗痰,不能隨手亂丟紙屑皮殼;但是,如果有人丟了廢紙,且沒有人來及時清掃的話,對於其他人可就能會產生一種暗示,原來這里是可以丟廢紙的,丟的愈多對後來者來說就愈有一種縱容感。接下來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說很快這里就會成為一個大垃圾箱。凱琳是研究犯罪心理的,雖然她說的是外在的惡劣環境也是導致一個犯錯或犯罪的誘因,但是,我覺得這個原理也適用於人內在的心靈。其實,人的心靈就如這樣的一座整潔美麗的大樓,如果當初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時的維修,那麼,久而久之,這座大樓就有可能變得千*百孔…由「破窗理論」,我想到了令外一個心理學家威爾遜所講的護花原理。 原來在威爾遜生活的那個城市裡有一座城市花園,每當春天繁花盛開的時候,當然都會有大批的遊客來此駐足欣賞。然而,讓人可惱的是,遊客中總會有一些不自覺的摘花者,甚至許多含苞欲放的花朵還沒來得及綻放她的美麗,就被折了下來。這些花朵有的被遊客帶走了,有些就被拋在了花園里,好不讓人心疼。盡管公園的管理者在公園里寫了許多的牌子,如「摘花可痴」、「禁止折花」、「摘了花朵,丟了修養」等等,然而,人們似乎對這樣的牌子視若無睹,照折不誤。公園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學家威爾遜,向他訴說了苦衷。威爾遜說:「你為何不轉換一個角度來提醒人們呢?」於是,他親手為為公園寫了一些警示語,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靈之美的映射」,「你欣賞話的美麗,花欣賞你的高貴」,「你給花一個花期,花給你一份贊美」,「把花朵留在枝頭,讓美麗留在心靈」「上帝是花之美的締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護者」等,於是,公園的管理者就有這些詩一樣優美動人的警示語換下了以前的牌子;從此,這個公園的情況發生了驟變,折花的人也驟然減少。後來威爾遜這樣解釋說:花園的美麗,需要人們用心靈的美麗來護持,你欣賞了他人品格的美麗與高貴,他自然就會以付之與等價的行為來回報你的欣賞。」他的話,就被人們稱這為「護花原理」。「破窗理論」強調的是從外在的環境育人,「護花理論」強調的是從內在的心靈育人,但是,這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強調:外在的和諧必須與內在的和諧相統一。所以,作為一個教育者,不管你是一個部門的領導,還是一個學校里的教師或者一個家長, 破窗理論」強調的是從外在的環境育人,「護花理論」強調的是從內在的心靈育人,但是,這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強調:外在的和諧必須與內在的和諧相統一。擴展閱讀:破窗理論--給小偷一個不偷你的理由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採納,謝謝

4. 新空間經濟理論解結構萬事萬物的生長邏輯首先要面臨的三大效應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9

5. 什麼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給我們教育帶來了哪些啟示

破窗效應是由美國政治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喬治·凱林提出的。原意是指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戶破了,沒有人去理會它,那麼不久之後,其它的窗戶也會被人打破。此理論認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6. 下列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與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其實也就是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A.不符合題意,回選項體現了實踐與認識答的關系;
B.符合題意,選項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C.不符合題意,選項體現了價值觀的作用;
D.不符合題意,選項體現了辯證否定觀.
故本題選B

7. 結合「破窗效應」,分析為什麼要強調尊重法律權威

法律權威就是指法律在整個社會調整機制和全部社會規范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一切國家及社會行為均須以法律為依據,法是唯一的權威。具體說來,首先,法律必須在整個社會調制機制和全部社會規范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習俗等調整手段或其它社會規范沖擊或代替法律。其次,社會主體的一切行為都要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它不但要求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更要求執政黨的行為必須依據法律,而不允許凌駕於法律之上。對於社會公眾來說,要自覺地認同和崇尚法律,並外化為積極主動的實際行為。

8. 心理學「破窗理論」在大學生道德踐行中的啟示

近些年來我國的社會風氣很明顯地變糟了,至於糟到什麼程度,咱小老百姓不好妄下結論。但人們都可以看到的是,社會誠信缺失嚴重,官場腐敗問題得不到很有效的扼制,某些行業職業道德失范,個別地區違法犯罪活動呈普遍性的趨勢。有的地方的一些人通過親屬、親戚、同鄉、同學、朋友等關系構建起違法犯罪活動的網路,有時候這樣的犯罪網路十分龐大。從媒體上的報道看,在一些案件中公安機關能一次抓獲數百甚至上千的犯罪嫌疑人,而這些犯罪嫌疑人大多來自於同一地區並且可以通過親屬、親戚、朋友等關系聯系起來。這么多人參與的犯罪,在當地極有可能都是半公開的。以上種種顯示著我們的社會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社會道德危機。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優良道德傳統的民族,是什麼因素造成了現階段的世風日下呢?
有一種破窗理論,其基本原理如下:當一幢空著的房子窗戶上的玻璃有一塊被人打碎之後,如果不能夠及時修復,接著就會有更多的玻璃被人打破。如果能夠得到及時修復,之後就會較少再被人打破了。破窗理論的提出是基於心理學實驗的基礎,人們發現破窗效應廣泛地存在於各個社會領域之中。
對於社會道德來說,應用破窗理論可以得到以下推論:任何一種社會道德當它被少數人破壞之後,如果社會沒有及時有效的維護機制,那麼就會被人們更廣泛地破壞。而當一種社會道德被人們廣泛地破壞之後,就會導致社會上更多不道德的事情發生。特別地,如果破壞這種道德是打破了人們「心靈之窗」上保護人們美好心靈的一塊「玻璃」,而社會卻既不能旗幟鮮明地反對也不能贊同予以正當言說,那麼就會產生十分嚴重的後果。

那麼我們這個社會第一塊被人打破的「玻璃」是什麼?當前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誠信,一是官德。社會誠信是如何丟失的?官德怎麼會「不德」的?如何才能重樹社會誠信,重塑官德,這是全社會正在努力的事。這里的問題是:這二者真的是第一塊被打破的「玻璃」嗎?如果不是,那麼第一塊被打破的玻璃又是什麼呢?
遵循和維護社會道德是對整個社會有利的,也是有利於每個個人的,因而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去遵循和維護的。但是當只有少數人破壞一種社會道德對其他人產生不利影響時,很明顯對於這少數人來說,他們能夠謀求一己私利。因而社會必須對這少數人處以懲罰才能平衡不利的幾率以維護社會道德不被破壞。
社會給予破壞那些對於整個社會有利也是對每個個人都有利的人們共同的行為規范的行為的懲罰,如果僅是社會輿論的譴責就能夠平衡不利幾率的行為規范,應該是人們通常所指的社會道德。如果是必須依靠法律、法規等給予的經濟等方面的處罰,甚至是刑罰,才能平衡不利幾率的行為規范,應該是屬於社會法律的范疇。有些行為規范能夠僅依靠社會輿論譴責就能平衡不利的幾率,從而得到維護。但如果誘惑力太大的話,社會就必須動用刑罰才能維護這些行為規范了。
來看誠信問題。小事情不講誠信,人都是要臉的。有大的誘惑不講誠信,有法律在等著制裁他。對於官場腐敗也有黨紀國法的制裁,沒有哪個貪官污吏不懼怕黨紀國法制裁的。所以筆者認為這二者都應不是第一塊「玻璃」。
當今中國社會對人誘惑力很大,受社會道德控制,而又很少受到法律、法規或其它制度來規范的是什麼?——「性」。
大概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我國逐步放鬆了對「性道德」的法律控制,基本上是依靠社會道德進行控制。現在取消了流氓罪、通姦罪,對「性道德」進行的法律控制只有關於打擊強奸犯罪、重婚犯罪以及打擊聚眾淫亂、賣淫嫖娼、傳播淫穢製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其餘的行為基本上只是利用社會道德來規范和控制。「性」的誘惑力有多大就不用討論了吧,而法律特別是刑罰在這方面的控制基本上不多,那麼「性道德」被廣泛破壞是必然的。當今社會上婚外情、婚外性大量出現,遍布全國各地城市背街、鄉村小鎮上的「美容美發廳」、「足浴中心」、「夜總會」,中國人都知道一般這些是什麼地方。
由於中國千百年來的性文化傳統是「存天理、去人慾」,對「性」的罪惡感很強,「以性為恥」。破壞「性道德」是國人最覺羞恥的事,最覺見不得人的事。利用人的羞恥心是社會道德最基本、最原始的控制手段。人們覺得最為羞恥的事,卻又不受法律的制裁或者制裁的力度不夠,其後果可想而知。
因而筆者認為,我們這個社會第一塊被打破的「玻璃」應該是「性道德」。如果這塊「玻璃」不修補好,那麼社會風氣將很難有根本性的好轉。

一般社會風氣不好,社會道德出現滑坡的現象大多發生在社會的轉型期。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特別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內,從貧窮落後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發展到基本實現了工業的現代化和農業的部分現代化,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依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社會的上層建築要與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作為上層建築構成部分的社會道德、文化、法律等也要與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如此迅速,而上層建築的某些方面發展滯後,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這是造成現階段我國社會道德出現滑坡的根本原因。
九十多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提出了「人權」和「科學」的口號,提倡鏟除封建的「吃人」禮教,破壞舊道德、確立新道德。事實表明它為中國人擺脫千百年來傳統社會形成的「封建思想」的束縛,「吃人禮教」的毒害作出了卓越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在帝國主義大肆掠奪、軍閥混戰、社會經濟貧窮落後的時代,其雖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而對於廣大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卻還遠不能夠達到「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先驅們所期待的水平。「封建思想」、「封建禮教」依然有一股很強大的殘餘力量在影響著中國社會,中國社會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里除了思想觀念轉變的滯後性影響,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傳統的「封建思想」、「封建禮教」雖然很多早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而且有的已經發展成為真正「吃人」的東西,但它還有一很大部分是適應當時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的,因為當時的中國社會社會經濟的主體還是傳統的農耕農業。而「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人權」和「新道德」標准還遠不能適應於當時中國社會經濟基礎要求。「封建」之所以成為封建,是因為它不能再適應時代的需求,而並不是它天生就是封建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之所以能打破壓在人民頭上的「封建主義」的「大山」,基本清除了「封建」的殘余勢力。除了政治強權的打擊還離不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在社會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當代中國社會「性道德」的整餳,社會是應該繼續嚴重壓抑人們對性與愛的需求,還是能放鬆一些這方面的控制?這個問題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及受西方社會性文化的影響,中國社會對性的法律控制呈現出放鬆的趨勢,道德規范也發生了重大改變。與傳統社會將性嚴格控制在婚姻關系之內相比中國正悄然進行著一場「性革命」。
社會上婚前性行為非常普遍,婚外情、婚外性現象也非常大量地發生,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此持寬容態度。在學術界有李銀河女士這樣的「性權利鬥士」,在國內知名網站上木子美的性日記博文的點擊率曾一度位居榜首。無論理論上的還是實踐上的性開放都能在大眾媒體上表露心聲。特別是部分90後的行為更是讓人驚呼,中國人的性開放程度超美趕法。
當代中國社會真的算得上是性開放的社會嗎?在學術界研究性目前李銀河女士當首屈一指,但其理論還沒能成為真正的主流。她的很多觀點讓人感覺驚世駭俗,其所主張的同性戀婚姻的合法化和取消聚眾淫亂罪等依然是曲高和寡。在當代中國社會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們進行的性活動的開放程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社會里人們的性開放程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與西方社會人們性開放的不同之處是,行為雖然開放但大多在思想道德觀念中依然是不道德的、羞恥的事,依然為社會公共輿論所恥,人們只不過對這些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西方社會「性革命」的內容是:「維護性權利,提倡性自由,反對性混亂,禁止性犯罪。」對於哪些性權利是現代人所應該擁有的?人們的性行為可以自由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性行為才真正算得上是混亂的?哪些性行為不應該再罪化?大多沒有正當的言說。還是魯訊先生說得妙--「即使苦悶,一叫便錯,老的少的,一齊搖頭,一齊痛罵。」雖然藉以評論現在的事實稍稍有點過,但也不見得好多少。
西方社會的「性解放」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就一棍子打死,而且我們也打不死。我們能不能解除我們大多數人思想上的「非禁慾即是縱欲,非縱欲即是禁慾」的錯誤觀點呢?我們能不能去除很多人們心目中「以性為恥」而不管其是否合乎法律、法規,不管其到底道德還是不道德的錯誤觀念呢?我們能不能更科學、理性地處理好這個問題呢?

熱點內容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2025-02-04 05:58:04 瀏覽:946
民法典司法機關 發布:2025-02-04 05:51:44 瀏覽:963
道德和情理 發布:2025-02-04 05:48:43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