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弘揚中華傳統道德

弘揚中華傳統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19 18:07:38

❶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1、要弘揚先要繼承傳統美德。
2、傳統美德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們自己先要學習,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有所取捨。
3、對待傳統美德,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有所取捨,注入時代內涵,符合時代發展要求。
4、加大宣傳力度,採取多種宣傳方式,普及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

❷ 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我們要正確對待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馬克思主版義為指導權,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並根據時代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 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轉化的工作。要通過分析、鑒別、取捨和改造,剔除那些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繼承和弘揚優良的道德傳統,特別是那些反應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隊我們今天的道德實踐仍然具有借鑒意義的積極內容。

❸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一)樹立遠大理想並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奮斗
中國文化是特別強調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為中華民族設計了「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和「天下為公」的理想,道家設計了「道法自然」「、小國寡民」和「無君論」的理想,墨家提出廠「兼愛非攻」、「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漢以後,中國的有志之士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過程中,或者用時代精神解釋了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 (二)加強修養,發揚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養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點,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在於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質。孔子提倡:「君子求諸己,小求諸人。」意思是說,有修養的人,經常嚴格要求自己,沒有修養的人,才苛求別人。所以他又告誡人們:「躬自厚,而薄責二十人,則遠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評,「薄責於人」,是少批評別人多做自我批評,少責備別人,就可以減少對立面,減少怨言。
(三)強調關心國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為先
孔子的仁學,仁者愛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愛非攻,都是以愛他人,關心他人利益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張「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對待別人的慈愛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謂「群體和諧」精神。北宋開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概括為膾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芳數百年,激勵開明政治家去關心人民利益的傳統美德。
(四)堅持發憤忘食、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文化始終以人為中心,強調人對自然的積極主動精神,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周易乾卦傳•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說天道運行剛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強不息。
(五)發揚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來被認為是志士仁人堅持正義、堅持真理、堅持理想與信念的高尚品質和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偉大事業,也在中華文化的史冊上譜寫了新的動人樂章。 (六)發揚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師重道是中國文化之根本精神、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有人稱中國文化是「孝文化」,這是有道理的。對於封建統治階級所提倡的「孝道」,我們當然應該進行分析、鑒別。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則是數千年調整、和諧家庭關系所積累起來的倫理規范,成為中華民族歷代所認同的傳統美德,今天仍然應當繼承和發揚。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另一個重要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向來有「天、地、君、親、師」並列的提法,這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又說明了「尊師重道」的傳統。

❹ 弘揚中華傳統,做有道德的公民400字

中華名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輝煌歷史的國家,做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把這屬於炎黃子
孫的傳統美德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這正是我們代代相傳的傳統使命。
古往今來,一個又一個歷史故事教給我們一個又一個中華美德:從孔融讓梨到一字千金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的妻子許
諾孩子回來後殺豬他吃,後來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道:「
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你別當真。」可曾子說:「和孩子是不是說著玩,小孩不懂事,
凡事跟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給殺
了。事後他告訴妻子:「許諾過的話就一定要做到,這就是誠信。」
古人孔子的弟子子路小時候家裡窮,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
沒有怎麽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座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了
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來一小袋米,看父母吃上香噴
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個孝順的好孩子。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
百事孝為先」。
所以,讓我們向著傳承中華美德這個目標一起努力吧!讓我們從誠信、孝順做起,從一
點一滴做起,讓中華傳統美德在我們身上繼續發揚光大。

❺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對於中國傳統道德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繼承。正確的態度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態度,並根據時代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賦予其新的意義,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要按照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准,做好取捨和轉化的工作。
「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和統一的指導思想。這里強調的批判繼承,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採取歷史的、辯證的、有揚棄的批判繼承。「棄糟取精」是繼承文化遺產,特別是繼承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要求,強調這一繼承是經過咀嚼、消化吸收的繼承。「綜合創新」對於繼承中國道德傳統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優良道德傳統,包括儒、墨、道、法、兵等各家的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我們決不應只注意儒家一個學派,而要經過分析加以比較,進行綜合創新,使它們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綜合創新」還要求對全人類的道德遺產進行整理、加工、對比和鑒別,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同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相結合,以創造出人類先進的精神文明。
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時,應當反對兩種錯誤思潮。
一種是文化復古思潮,原封不動地將封建社會所宣揚的忠、孝、節、義和神鬼報應、男尊女卑的思想,拿到今天的社會中加以宣揚和推廣。還有一種是歷史虛無思潮,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時,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繼承的態度,防止把傳統道德中反動的,腐朽的,宣揚低級、庸俗、有害的道德觀念,作為精華來腐蝕廣大人民群眾。
最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問題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既反對全盤西化,機械搬照,又反對全盤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借鑒,吸收,剔除其帶有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帶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對今天有積極意義的精華。

❻ 辨析題 弘揚中華民族的一切道德傳統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內省」、「實踐」、「慎獨」等。他們特別注重「立場」的修養意義,認為「立志」是做人的開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奪帥焉,匹夫不可以奪志」(《論語·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遠大,崇高「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員與議也」(《論語里仁》)。「克己」是說為達到一個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慾與主觀偏見,使自己的心理情感與行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學習」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經典里,「學習」主要是對道德理論,道德規范的學習與了解。《論語》的開篇詞,便是孔子對道德學習的感懷,「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將道德學習概括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不僅要學習經典,還要向道德先進典型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學而》)。「內省」就是不斷地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即時發現即時改正。曾參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同上)。明代的學者王陽明,總結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對曾參「內省」的豐富和發展。他主張每個人應經常在閑暇之時,把自己的好利好貨等私慾認真的清查出來,按照聖賢的道德理論,嚴加批判,將之消滅干凈。「如去盜賊,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務必使其掃除凈盡」;「又如貓之捕鼠,一眼盯著,斬釘截鐵,務必將其消滅凈盡,廓然大公,方始為快」(《傳習錄·下》)。「慎獨」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禮記·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高尚的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也應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為在無人所知,無人關注的地方,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須自覺主動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獨」的方法和境界,是一個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反映,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

❼ 為什麼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道德800字

中華抄優良道德傳統分為中華民襲族優良道德傳統和中國革命優良道德傳統。

一、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大意義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現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不能脫離自己的民族性。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能夠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能夠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具有更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能夠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地地發展;能夠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范。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

❽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有哪些重大意義

1、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一個重要目的是用其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豐富道德內涵、協調人際關系、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健康發展;凝聚民族力量,再現華夏雄威,促使國家振興、民族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8)弘揚中華傳統道德擴展閱讀: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科學認識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研究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

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保持特色不斷創新,主流媒體要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領導幹部要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繼承者、自覺傳播者和帶頭實踐者。

熱點內容
行政訴訟法異同 發布:2025-02-04 08:33:54 瀏覽:373
失去交流能力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4 08:18:58 瀏覽:325
過磅單和發票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4 08:16:47 瀏覽:811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2025-02-04 05:58:04 瀏覽:946
民法典司法機關 發布:2025-02-04 05:51:44 瀏覽:963
道德和情理 發布:2025-02-04 05:48:43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