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黨法治引領

黨法治引領

發布時間: 2022-02-20 02:59:59

① 黨的領導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作用

1、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思想領導。
2、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政治領導。
3、黨對社會主義法制的組織領導。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
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② 為什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聚焦法治

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文/《瞭望》記者)

參考:《瞭望》--聚焦十八屆四中全會:為什麼如此重視依法治國
http://news.jwb.com.cn/art/2014/10/22/art_189_4961511.html

③ 黨和政府應怎樣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來引領文化發展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真實意義與成熟形態的依法治國,即法治國家,是以市場經濟的相當發展為經濟基礎、以民主政治的相當完善為政治基礎、以發達的權利義務觀為核心的精神文明為思想文化基礎的。

從這種意義上說,雖然依法治國作為一種理論學說古已有之,作為一種治國手段也曾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個別地方個別時期部分地實行過,但由於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完全具備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三個基本條件,因此,當時的思想家們不能對其作出全面的、深層次的科學分析,當時實行的所謂依法治國也往往不過是專制與人治的陪襯而已。濫用權力、野蠻擅斷、枉法裁判,在生產力和文化不發達的奴隸制與封建制時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那種不發達社會的內在痼疾。

④ 中國共產黨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有哪幾面

序是社會存在的條件,和諧是社會的價值目標。對於和諧的追求和秩序的安排不同的內文化做出了不同的容設計。法治(而非法制)源於西方,在全球化過程中被世人接受,成為設計社會秩序進而追求社會和諧的最優方式,也因此成為一種普世性的價值。 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後,法治自近代以來再次成為國人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建設當代中國法治也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問題。中國的法治建設需要法治理論的指導,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法治觀對國家的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分析和研究中國共產黨法治觀就有著重要的理... 展開 秩序是社會存在的條件,和諧是社會的價值目標。對於和諧的追求和秩序的安排不同的文化做出了不同的設計。法治(而非法制)源於西方,在全球化過程中被世人接受,成為設計社會秩序進而追求社會和諧的最優方式,也因此成為一種普世性的價值。

⑤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版理能權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⑥ 黨和國家為什麼如此重視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⑦ 十九大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教訓,立足於堅持和發展

⑧ 如何更好的發揮法制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核心要點:

■ 無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無論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還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都需要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法治的生命線。要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必須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付出更大努力,讓人民群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 法治文化是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作用的重要支撐。要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 法治體系是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加強這五大體系建設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制度支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鮮明提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這「四個更好」,深刻揭示了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闡明了法治對於提高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意義(+微信關注求是網)。

一、全面准確理解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引領和規范是法治發揮作用、顯示價值的兩種重要形式。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指引國家發展方向。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規定了國家的國體、政體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動准則,規定了黨和國家發展的根本任務和奮斗目標,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憲法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是一個歷史時期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基本原則、基本方針、基本政策在法制上的體現。因此,法治的作用首先體現在保持國家制度穩定,引領和確保國家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二是確立行為規則。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國家的最大規矩,規定了每個公民、法人、政黨、社團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賦予國家管理的權力並明確其邊界。法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明確告知人們,國家希望社會成員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行為是允許並受到保護的,哪些行為是禁止並將受到懲罰的,並要求所有社會成員必須遵守這些行為規則。

三是整合社會利益。我國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法律是社會關系和人的行為的調節器和平衡器,通過法定程序制定法律能夠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利益訴求,最大限度達成共識;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平等,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功能在於平等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以法律為准繩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利於在尊重個人權益基礎上構築全社會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踐證明,法治是整合社會利益的最有效機制,法律制定和實施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社會利益的整合過程。

四是化解社會矛盾。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任何時候都會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關鍵在於怎麼去解決。法律是定分止爭的最有效手段。這是因為,法律明確規定了社會成員的行為和利益邊界,是社會利益關系的最大公約數,能夠被全體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遵守。以法律為依據構建沖突解決機制,在法治軌道上解決矛盾和糾紛,可以避免或減少矛盾激化和社會沖突,確保社會正常秩序。

五是凝聚社會力量。寶劍和天平作為法律的象徵,向人們昭示了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懲惡,就是對違法行為進行懲處,防止違法行為造成更大危害,同時也警示人們不能逾越法律紅線、觸碰法律底線,從而維護社會公正、弘揚社會正氣。揚善,就是清晰告知人們法律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只要遵守法律,就能在法律保護下實現自身利益、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犯。充分發揮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有利於在全社會樹立守法者得利、違法者吃虧、犯罪者必懲的價值導向,扶正祛邪,增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

六是保障經濟發展。引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既靠政策又靠法律。法律和政策本質上是一致的,兩者相輔相成、互聯互動,都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都是人民意志的體現,都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營造環境、提供保障。但相對於政策而言,法律更具穩定性、長期性,成熟的政策可以上升為法律,使之發揮更為長遠的指導作用。同時,法律和政策一樣,也要與時俱進,只有適時制定新的法律,及時修改和完善現行法律,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因此,健全的法治能規范經濟行為,創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社會環境,提供穩定的社會預期,引領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未完)。

轉載

⑨ 怎樣理解黨的領導是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鮮明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領導的重大舉措。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在兩者關系問題上,《決定》科學而鮮明地回答了兩者的辯證統一關系。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把握兩者關系,把握以下幾點: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必須堅持依憲治國。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然要求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黨要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就必須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黨在領導立法過程中,「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憲法法律實際上就是黨和人民意志的法律化表達,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長期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然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望採納)

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三個依法,三個法紀,五大原則是指什麼

依法來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源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熱點內容
勞動法工齡賠償從哪年生效 發布:2025-02-04 06:37:54 瀏覽:922
下列關於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說法錯誤的是 發布:2025-02-04 06:32:56 瀏覽:954
勞動法工資不給 發布:2025-02-04 06:30:44 瀏覽:602
合同法中對日期的規定 發布:2025-02-04 06:23:35 瀏覽:131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2025-02-04 05:58:04 瀏覽:946
民法典司法機關 發布:2025-02-04 05:51:44 瀏覽:963
道德和情理 發布:2025-02-04 05:48:43 瀏覽:743
常人方法學的創始人是 發布:2025-02-04 04:47:18 瀏覽:415
刑事訴訟法中案情重大的標准 發布:2025-02-04 04:39:23 瀏覽:498
法治頻道懺悔錄 發布:2025-02-04 04:37:05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