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立法權
『壹』 現行憲法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是如何規定的
《憲法》說得比較籠統,《立法法》才是規定立法權的專門法律。我都給你摘錄一些吧,法律條文有點多,如果你不願看,可以就某一具體事項問我。
《憲法》
第六十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
(二)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四)解釋法律;
《立法法》
第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十一條授權立法事項,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及時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後,相應立法事項的授權終止。
第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決定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授權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法律的部分規定。
第二十六條委員長會議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務委員會提出。
第二十七條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務委員會會議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二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會議舉行的七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
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列席會議。
第二十九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一般應當經三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再交付表決。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一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的說明,由分組會議進行初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二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由分組會議進一步審議。
常務委員會會議第三次審議法律案,在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由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修改稿進行審議。
常務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根據需要,可以召開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對法律草案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第三十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調整事項較為單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即交付表決。
第三十一條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提案人應當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
常務委員會分組會議審議法律案時,根據小組的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應當派人介紹情況。
第三十二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可以邀請其他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三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對法律案進行統一審議,提出修改情況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對重要的不同意見應當在匯報或者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對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沒有採納的,應當向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反饋。
法律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邀請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成員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第三十四條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根據需要,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派有關負責人說明情況。
第三十五條專門委員會之間對法律草案的重要問題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向委員長會議報告。
第三十六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法律案有關問題專業性較強,需要進行可行性評價的,應當召開論證會,聽取有關專家、部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方面的意見。論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法律案有關問題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或者涉及利益關系重大調整,需要進行聽證的,應當召開聽證會,聽取有關基層和群體代表、部門、人民團體、專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意見。聽證情況應當向常務委員會報告。
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將法律草案發送相關領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有關部門、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
第三十七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後將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委員長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第三十八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收集整理分組審議的意見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見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分送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並根據需要,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
第三十九條擬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員會提出審議結果報告前,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規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時機、法律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進行評估。評估情況由法律委員會在審議結果報告中予以說明。
第四十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決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應當說明理由,經委員長會議同意,並向常務委員會報告,對該法律案的審議即行終止。
第四十一條法律草案修改稿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前,委員長會議根據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情況,可以決定將個別意見分歧較大的重要條款提請常務委員會會議單獨表決。
單獨表決的條款經常務委員會會議表決後,委員長會議根據單獨表決的情況,可以決定將法律草案表決稿交付表決,也可以決定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第四十二條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問題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擱置審議滿兩年的,或者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審議的,由委員長會議向常務委員會報告,該法律案終止審議。
第四十三條對多部法律中涉及同類事項的個別條款進行修改,一並提出法律案的,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合並表決,也可以分別表決。
第四十四條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節 法律解釋
第四十五條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四十六條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第四十七條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研究擬訂法律解釋草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
第四十八條法律解釋草案經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
第四十九條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貳』 國務院有立法權為什麼不是立法機關立法機關怎樣的
一、因為國務院的立法權與立法意義上的的立法權是不同的。在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同時,國務院出台的法律屬於行政法規,其效力低於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立法權的意義是不同的。
二、在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包括:
1、國家權力機關系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的: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的人大及常委會,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
2、國家行政機關系統(政府及政府下設機構)的: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央行、審計署、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除此之外,其他國家機關都不享有立法權。
由此可見,凡是立法機關都有立法權,享有立法權的機關不一定都是立法機關。這些享有立法權的機關,享有的許可權大小不同,所立法律法規名稱不同,法律法規的效力也不同。
(2)新立法權擴展閱讀
無論行政機關所執行的法律是否明文規定由國務院制定實施條例,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承擔了保障法律得到實施的職責,有權制定執行性行政法規,對法律進行具體化,並對執法所涉及的行政組織和程序等問題進行規范。
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的行為具有行政的特徵。行政相對於立法和司法,具有一些自身特點。立法機關成員眾多,立法程序嚴謹而冗長,行動緩慢,無法及時處理緊急事項,更不可能事先預見到偶然事件並提前對其予以規范。一旦出現新事物時,只有等到情況基本穩定、立法條件成熟之後,立法者才能夠制定法律予以調整。
『叄』 全國人大通過XX修正案算是立法權還是決定權
立法權。
立法權、決定權和決定權其實都有決定的意思,如果是對通過某個法版律的決定,那就是權人大立法權的體現(注意: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才有立法權,地方人大沒有)。
如果是通過對國家方針政策的決定,那就是決定權的體現;如果是通過國家領導人任免的決定,那就是任免權的體現。因此屬於立法權。
(3)新立法權擴展閱讀:
立法性決定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填補法律空白,彌補法律漏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法制百廢待興,全國人大常委會最初制定的立法性決定是為了應對法律短缺和供給不足的特殊國情。
針對法律空白和法律缺位,立法性決定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法規范意義上的規定助力諸多問題的解決。法律具有穩定性的特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不能通過憲法和法律的朝令夕改來實現。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為了克服法律滯後性的弱點,有效彌補法律漏洞,在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空白地帶,運用立法性決定的方式規制新問題,既節約立法成本,又不失權威和理性。
『肆』 新修訂的立法法規定哪些有立法權
立法法第抄二條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那也就是說 立法法范圍內的法規 包括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一一對應就是
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常委會、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府各部門、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省政府、自治區人大、自治區政府、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和其他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
立法法還規定了 中央軍委的 軍事法規許可權
『伍』 最新立法法中,那些國家機關擁有怎樣的立法權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授權的地方人大。
『陸』 全國人大是什麼時候允許深圳市立法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
中國的立法權
1982年底以前,中國有權制定法律的只有憲法確立的最
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 人民代表大會。1982年12月,五
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四部憲法。 這部憲法授予
了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部分立法權。同時規
定,國務院 和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
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等單位,有權制 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
自治條例。後經修改的地方組織法又增加了省、自治區人民政 府
所在地的市和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
法許可權。
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福建省人大及其常
委會制定經濟特區各項單 行經濟法規,使其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
起「立法試驗田」作用。
1988年,海南省在建省之初便開始享有地方立法權。
1990年,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 本法》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
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
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 本法》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
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1994年,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
1996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珠海和汕頭兩個經濟特區地
方立法權。 至此,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和大特
區的海南省享有了地方性立法 權。
我國的地方立法權
狹義的立法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和相關決定的活動。廣義的立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規范性文件即法律和地方性法規的活動;另一種是指包括制定法律、法規、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與規章在內的所有制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其立法主體除國家權力機關外,還包含國務院及其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行政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立法制度採取的是分散立法許可權的模式,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都或多或少地享有立法職權,在其職權范圍內對所轄行政區域內的部分或者全部事務依法行使立法職權來進行管理。在這種立法模式下,提高了立法效率,從中央到地方的立法速度大大加快。
1954年制定新中國首部憲法,確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也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惟一機關。取消了一般地方享有的法令條例擬定權,意味著宣告中國絕大多數地方不存在地方立法;它僅規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授權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規的決議》,把享有國家立法權的范圍擴大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常務委員會依照憲法的精神、根據實際需要,適時地制定部分性質的法律即單行法規。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經濟特區各項單行經濟法規,使其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起「立法試驗田」作用。
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四部憲法。這部憲法授予了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部分立法權。同時規定,國務院和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等單位,有權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後經修改的地方組織法又增加了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人民政府的立法許可權。「較大的市」的概念及其法律依據源於此。
1990年,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1994年,全國人大授予廈門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1996年3月,全國人大授予珠海和汕頭兩個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至此,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都有了地方性立法權。
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經濟特區地方立法權以來,我們已制定了近300項地方性法規。在外商投資方面,1997年我市就頒布了對外商實行國民待遇的法規。
在教育法規建設方面,自1992年全國人大授予深圳市地方立法權以來,市人大頒布了3部地方性教育法規,主要有《深圳經濟特區成人教育管理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教育督導條例》和《深圳經濟特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若干規定》。
『柒』 國務院立法的國務院的立法權
各國中央政府的立法權大小主要由國情決定。中國國務院立法權應當有多大,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國務院主要行使以下幾方面立法權: 國務院行政法規立法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現行中國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行政法規在法的形式或淵源中處於低於憲法、法律而高於一般地方性法規的地位,其效力可以及於全國。行使行政法規立法權要以貫徹實施憲法和法律為基本目的,有了行政法規,憲法和法律的原則和精神就能具體化,就能更好地、有效地實現。行政法規又是聯結地方性法規與憲法和法律的重要紐帶。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也就進一步保證了憲法、法律得以實施。
另一方面,行政法規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規定的事項,遠比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規定的事項廣泛、具體。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教育、科學、文化、體育以及其他方面的社會關系和事項,只要不是帶根本性的或相當重要一定要由憲法和法律調整的,行政法規都可以調整。這些年來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等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所立法律的許多倍,對中國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立法實踐中,不少法律規定該法的實施細則由國務院制定。研究國務院的立法權,要注意這種制定和變動法律實施細則權,究竟屬於行政法規立法權或授權立法權范疇,還是屬於准法律立法權范疇。如果將法律實施細則列入行政法規和授權法范疇,難以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憲法已賦予國務院行政法規立法權,制定行政法規無須再由具體的法律授權;
二是授權立法是有權機關通過授權決定產生的,而不是通過某個法律具體規定的。而且法律實施細則是直接從屬於法律並作為與法律直接相聯的法的集團的組成部分。
有鑒於此,將制定和變動法律實施細則權視為准法律立法權,可能不失為有益的考慮。但在目前這方面的制度尚需完善情況下,最好還是將這一權力視為行政法規立法權的一種特殊形式,將法律實施細則視為行政法規的一種特殊形式。 國務院有權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法律案。法律提案權是整個立法權力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務院立法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許多國家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在國家立法機關立法的過程中,最多行使法律提案權的,所提出的法律案在立法機關獲得討論的機會更多、更容易通過的,不是立法機關及其成員,而是政府、政府首腦以及兼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於一身的總統;他們實際上是立法提案活動中最主要、最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法國,政府在行使立法提案權方面比議員至少有三個優越性:
(1)議員提出的法律案,如通過後會造成減少國庫收入、增加國庫支出等後果,則不能成立,但政府無此限制。
(2)法律提案權雖然同屬議員和總理,但議會兩院審議法律案時,應當優先審議和通過政府提出的法律案或政府同意的議員提出的法律案。政府法律案通過後,在同一問題上議員所提法律案,議會不再審議。
(3)當法律案由於兩院意見分歧不能通過時,總理有權召集一個由兩院同等人數參加的混合委員會舉行會議,負責提出一個討論文本,這個文本可以由政府提交兩院通過;除政府同意的修正案外,不受理任何修正案。
在中國,國務院在法律提案活動中的作用也特別重要。現行憲法、組織法和立法法雖然規定了多方面的機關和人員可以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案,但實踐中,法律案主要是或絕大多數是由全國人大和國務院這兩個系統提出的。1979年以來,國務院就制定新法律、將行政法規修改完善上升為法律以及修改和廢止現行法律等多方面事項,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大量法律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所立法律中,由國務院提案的約佔70%。 國務院可以行使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予其行使的立法權。除刑事法律制度、公民基本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權利、司法制度等方面的事項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實際需要,可以做出決定將應當由法律規定的事項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授權立法權與國務院其他立法權相比具有特殊性,後者可以稱之為國務院一般立法權或普通立法權。它們之間頗有區別:
其一,授權立法權來源於國家立法機關的授權,是國家立法權的派生物;一般立法權通常直接根據憲法的有關規定產生,性質上屬於國家行政權范疇。
其二,授權立法權在時間、事項和其他有關方面通常有嚴格限制;一般立法權作為根據憲法產生的權力,在憲法有效期限內一直存在並有相對獨立性。
其三,授權立法權是國家立法機關授權代行的一種立法權,在效力等級上高於國務院一般立法權,後者雖然直接根據憲法產生,但效力等級畢竟低於立法機關的立法權。
國務院授權立法權在中國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社會和法制的發展使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其他方面需要法來調整的事項愈益增多的情況下,它可以幫助解決種種不宜或不便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解決的特定的問題。這些年來國務院經常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制定法規,對經濟體制改革發生了好的作用,是為實踐證明了的。 國務院也有一定范圍的立法監督權。國務院有權改變或撤銷其所屬各部門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和指示;有權改變或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有權改變或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制定地方性法規要以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為前提;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地方政府規章規定的主要事項之一應當屬於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事項;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均應當報國務院備案。這里的「改變」、「撤銷」、「執行」、「裁決」、「備案」,都是國務院有權對有關立法活動實施監督的表現。國務院在國家機構體系中的地位,國務院在中國立法體制中的地位,決定了國務院的立法監督權在中國這樣的單一制國家對保持法制統一特別是立法的統一,有重要的意義。
由上可見,國務院立法權在現行中國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看清這種地位,是搞好中國政府法制建設從而推進整個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大重要條件。
『捌』 在我國立法權屬於什麼
在我國立法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有!
一下是詳細解答
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單一制的國家。而單一制的特點是全國只有一個國家主權,一個憲法和一個中央政府。單一制國家的地方行政區是中央根據管理的需要劃分建立的,地方享有的權力,不是本身固有的,是中央授予的,中央對地方享有完全的主權,對外由中央政府統一代表國家行使主權。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單一制國家大多實行一級立法體制,地方沒有立法權或只有限的立法權。而我國作為統一的單一制國家,立法權必須集中在中央。 我國憲法第六十二條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行使「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由此可見,我國的立法權主要集中於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 2000年7月1日生效實施的立法法是規范我國立法活動的重要的基本法。同時也確立了我國的立法體制。從立法法所確立的立法體制看,我國立法體制可以分為十個層次的立法:一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三是國務院的法規。四是地方省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五是地方省級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六是自治條例的立法。七是國務院各部委辦的部門規章。八是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九是全國人大授權經濟特區的立法。十是較大的市的立法。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為什麼還需要多層次立法呢?因為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很不相同;民族眾多,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我國法制還不完備,正在健全過程中等實際情況,又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是分層次的。
二、國務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 如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未立法,而實踐又急需,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1954年、1975年、1978年三部憲法都沒有賦予國務院這一職權,這是1982年憲法才賦予國務院的一項新職權。主要是由於全國人大代表都不是專職的,常委會委員也不都是專職的,不可能經常開會,而需要立法的事項又是大量的,凡是應當立法的事項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是不現實的;加上目前正處於改革過程中,有些問題制定法律的條件還不成熟,而實踐又急需有所規范,因此,對屬於中央專屬立法權的事項,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沒有立法之前,有些事項先由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是可以的。但屬於刑事法律制度、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訴訟制度、公民基本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權利、國家機構的制度、司法制度、稅收制度等方面的事項,應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不宜由國務院自行制定行政法規。
三、有些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我國的地方人大立法分為一般地方的立法和特殊地方的立法。
(1)一般地方的立法權。
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二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如:齊齊哈爾、吉林、撫順、鞍山、大連、唐山、邯鄲、大同、包頭、青島、淄博、洛陽、淮南、無錫、寧波等)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2)特殊地方的立法權。還有三種特殊地區,比一般地方的立法許可權要大。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這一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范圍,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已有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變通規定;二是國 家尚未制定或不可能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制定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因為可以變通法律的規定,所以規定須報上一級人大常委會批准才能生效,這是為了維護法制的統一。
第二,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 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有關的法律、法令、政策規定的原則,按照該省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經濟特區的各項單行經濟法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1988年、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全國人大先後四次分別授權海南省、深圳市、廈門市、汕頭市、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制定法規,在各自的經濟特區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或所在省的人大常委會備案。
第三,特別行政區。根據"一國兩制"方針,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會有權制定法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香港、澳門特區除外交、國防以及其他屬於中央政府管理范圍的事務不能立法外,有權對特區高度自治范圍內的一切事務立法。但兩個特區的立法權是全國人大通過基本法授予的,特區行使此項權力,是否符合基本法的規定,是否超越國家的授權,應由中央監督,因此又規定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憲法和有關法律的這些規定表明,我國的立法體制既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是由國家立法權和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以及授權立法權所構成的。這樣一個立法體制,說明地方立法,從性質上講,應當是對中央立法(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補充,行政法規也是對國家法律的補充,都是國家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樣一個立法體制,也可以說主要體現了以下兩個精神:一是在中央與地方關繫上,既堅持中央必要的集中統一,又注意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在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繫上,既堅持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立法權掌握在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更有利於直接反映群眾意願和要求的國家權力機關手裡,以保證立法的民主性;同時,又注意提高國家的管理效率,保證國家行政機關有足夠的權力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
總之,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地方人大是否享有立法權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部分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特別行政區等享有一定的立法權。當然地方立法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應符合基本法)。
『玖』 縣級人民政府有沒有立法權
沒有,縣級人大和政府無立法權。
新修改的《立法法》只賦予地級市(多為設區的市)的人大和政府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立法事項,因此縣級人大和政府仍無立法權。
2015年3月15日新修改的《立法法》
第八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開始制定規章的時間,與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的本市、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同步。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定。
『拾』 根據現行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行使立法權的范圍包括什麼
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定立法權主要包括:(1)制定和變動法律權;(2)解釋憲法和法律權;(3)立法監督權;(4)其他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活動,就是運用這四方面立法權,在它們所能調整的范圍內進行立法的活動。
(一)制定和變動法律
全國人大常委會這方面的權力主要包括:其一,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這里所謂「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指全國人大有權制定的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等基本法律和其他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其二,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補充和修改。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立法權,但它只能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行使,只能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而不能進行全面的補充和修改,不得同被補充和修改的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這些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較為充分地行使了這方面的權力,制定和變動了相當數量的法律,為完備中國法的體系和建設中國法製作出顯著的成就。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同行使之前,無權制定和變動法律,那時全國人大是唯一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1982年憲法對此作出重大改變是由國情決定的。中國人口極其眾多,有56個民族和2000多個縣,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各政黨、各方面都要有適當數量的人大代表,因此代表人數少了不行。而代表人數多,開會議事就不方便。同時,由於代表來自各個方面,有勞動模範,有英雄人物,有科學家,有藝術家,有運動員,還有華僑代表等,而且不脫產,不象西方國家議員那樣實行專職制。因此,全國人大難以成為經常性的工作機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全國人大適應形勢需要及時制定法律。實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同全國人大共同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制度,就彌補了以上不足。因為,人大常委會是經常性的工作機構,人數較適當,開會、議事較方便;它又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代表各個方面,因此能反映全國人大的廣泛性的特點,適合國情。
(二)解釋憲法和法律
根據憲法第67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立法法第42條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1)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2)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解釋憲法和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實施憲法和法律。但解釋憲法和法律本身則屬於立法范疇,通過解釋憲法和法律產生的文件,分別為憲法性文件和法律性文件,是憲法和法律的組成部分。在西方,解釋憲法權通常並不屬於議會。在中國,將這一權力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顯示了中國最高國家機關在許可權劃分問題上有自己的特色,表明了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常設機構的性質和地位。解釋法律,包括解釋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兩者的法律。解釋憲法和法律是一項很大的立法權。這種權力的行使,應當符合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應當遵循立法法和其他有關規范性法律文件所確定的基本制度。
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其他有關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解釋制度的框架包括下列要素:
其一,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對一定范圍的事項進行解釋。1954年憲法首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的制度。195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法律解釋問題的決議》,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法律的許可權范圍予以規定。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盡管條文和內容都很少,但都保留規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這一制度。1982年憲法所確定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權有24項,其中第四項便是解釋法律的職權。到了2000年3月通過的立法法,更是專門以第42條規定了以上所引述的制度。
其二,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法律應當遵循一些基本程序。一是提出法律解釋要求。立法法第43條規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研究擬訂法律解釋草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三是法律解釋草案經常委會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四是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五是法律解釋由常委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其三,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三)立法監督
根據憲法第67、100、116條和立法法第85、86、87、88條的有關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行使以下立法監督權:
其一,與監督憲法實施相聯的立法監督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監督憲法實施,自然包括監督其他立法主體的立法行為是否違憲。
其二,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撤銷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立法法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撤銷制度是現行中國立法體制中反映各種立法權關系的一個重要制度。它可以使國家立法權對其他立法權、高層次立法權對低層次立法權的領導關系、主從關系得到保障。
其三,裁決法律之間的沖突。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其四,接受有關立法主體的立法備案權和批准有關規范性法文件權。憲法和有關憲法性法律規定,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立法法補充規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均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決定提出備案要求,也應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既有權接受備案,就可以進行監督;既有權批准,更可以監督。
(四)其他立法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可以行使全國人大授予的立法權。自50年代起全國人大多次授予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立法權。80年代初授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和公布《民事訴訟法(試行)》。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有權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日漸發展和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日漸增大,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這一權力的意義也日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