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沖突怎麼辦
㈠ 當法律和道德沖突時,應該怎麼辦。從幾個方面論述,謝謝
主要有兩個方復面:
當涉及制窮人的時候,就需要保持法律的威嚴不可侵犯,例如村民打死流串犯就得以法律懲治為主,哪怕是全村人跪求,也不能因為道德而損害了法律的威嚴。
當涉及官員及富人的時候,就需要考慮道德人情以及人性和專用法律了,例如嫖幼罪,在道德層面估計得被老百姓打死,但是按人性食色也的人性道德來講,加上「你當官你也一樣」的「同理」情懷,那都不算個事,「大家都一樣」嘛,就是按強奸罪也比較嚴重,所以就需要考慮罰酒三杯的嫖幼罪了,往往還可以申請監外執行。
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法律的權威主要適用於大多數人,不然的話,就會動亂了,而對於一小撮腐敗分子則不必太過擔心,他們除了貪污點別人的錢,也弄不出「全局性」的「動亂」來,則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危害比較小,所以法律對他們而言不需要那麼大威嚴,再說了,他們一般也都懂得這個道理。
㈡ 如何處理法律與道德的沖突
道德靠自律,法律有強制性。沖突時法律至上
㈢ 當法律與道德發生矛盾時應該如何選擇
你問的這個問題屬於法理問題,必須先理解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才能做出選擇。
法與道德的關系:
1、在本質上,二者的關系有三種觀點:一是非實證主義即自然法學派,他們認為法與道德在本質上有必然的聯系,符合道德的善良的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實證主義法學派中的法也只有符合上述觀點才是真正的法。最終得「出惡法非法,公民沒有遵守惡法的義務等觀點」。代表人物有阿列克西等;另一個就是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他們認為法與道德在本質上沒有必然的聯系,世界上不存在適用於一切時代、民族的永恆不變的正義與道德准則,法律不會因為違反道德而喪失其存在的性質和效力,即「惡法亦法」。代表人物如凱爾森。
2、在內容上:近代以前的法在內容上與道德重合程度極高,甚至渾然一體。比如我國古代從西周開始就有「以德配天、明德慎罰」到後來的「禮刑合一、禮刑並用」以及漢代的「德主刑輔」等觀點,這些都充分體現出道德與法律在內容上的緊密聯系。
當道德與法律發生矛盾的時候,如果是在法律調整的范圍,那麼只能遵守法律,不知道法律只知道道德的觀點不能成為免除法律責任的理由。另外,法律也不是萬能的,有一些道德倫理范疇的關系是法律不能解決的,你比如戀愛關系、朋友關系等,不可能通過法律上的合同來加以調整。最後,法律也有其僵硬性和漏洞,常常會導致某些案件判決合法而不合理,這個不合理就是指不符合一般人的道德評價標准。但不管怎麼說,在法治國家,如果法律與道德發生矛盾首先應當遵守的是法律而不可能選擇道德,在法律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才考慮道德的成分。畢竟,道德的強制力只不過是依靠人的內心強制,其力量比起法律依靠國家機器的強制要弱很多。
㈣ 法律與道德沖突怎麼辦
法律和道德是不沖突的,法律是更好層次的道德,道德能上升到法律。你說的這種情況,駕車人不載步行人,是符合法律的,符合法律就是符合道德的。如果步行人認為你道德不好,說明他是沒有道德的。
㈤ 當道德和法律發生沖突時,會怎麼看
當道德和法律發生沖突時,道德與法律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失效,進而導致社會的不和諧,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㈥ 當法律與道德矛盾時怎麼辦
惡法 不是 法律。(比如納粹德國的法律)
違背 憲法 的法律不是法律。
「禁止下河,否則罰款200元」
這不是法律。
法律和道德發生 矛盾就聽法律的。
道德 是沒有 恆定標準的。
法律就是最 高尚 的 德行。
㈦ 當法律與道德產生沖突時應該怎麼辦
法律是死的
人可以改
但道德卻不行
還是道德重要
而且法律也不一定都對
該堅持道德
㈧ 法律與道德是否存在沖突,如果發生了,你該如何處理,談談你的看法
雖然說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准,但其中確實有些地方發生沖突。如果我遇到這種情況,當然還是以遵守法律為主畢竟違法是要吃官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