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哲學體系

道德哲學體系

發布時間: 2022-02-20 14:54:18

Ⅰ 孔子道德哲學的基本內容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處於核心地位的。而「仁」,被他解釋為「愛人」,有以下幾個的特徵:

1、情感性。「仁」是出於內心的對他人最顯淺,也是最深沉的愛。孔子曾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指的就是,作為一種價值信念,對父母長輩的敬愛之情決定了我們與犬、馬等動物有本質性的區別;

2、普遍性。孔子認為,「仁」的對象不僅僅是父母兄弟,還應該有天下大眾;

3、族群本位性。孔子認為,「仁」之為「仁」是在自我與他人,個人與族群的良好關系中被證成的,「仁」的價值並不能離開特定的族群關系;

Ⅱ 康德的哲學體系及其主要哲學元素。

時間:2011-11-25 21:25:46 康德的哲學體系及其主要哲學元素。(問題號:hlnegssvqn4523707818)回答如下: 尼採的哲學觀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的使命就是要關注人生,給生命一種解釋,給生命的意義一種解釋,探討生命的 意義問題。這與尼采所讀叔本華的著作有一定關系。還有一點看法,尼采認為哲學是非政治的,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所以尼采對哲學的看法,第一是對生命,關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學術的。哲學不是純學術。尼采對傳統哲學進行批判,他認為關鍵在於沒有關注人生。他認為傳統哲學造成的後果是虛無主義。尼采認為現象背後是沒有本質的。 著作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認為: 「 絕對觀念 」 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世界的運動變化乃是 「 絕對觀念 」 自我發展的結果,認為他自己的哲學就是 「 絕對觀念 」 的最高表現,普魯士王國是體現 「 絕對觀念 」 的最好國家制度。所以黑格爾的哲學是為普魯士專制制度辯護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提出了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 恩格斯後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 「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 - 這是他的巨大功績 - 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 」 精神現象學: 小邏輯: 哲學史講演錄: 叔本華的學說是唯意志論,根本特徵是把意志說成是世界的本質, 是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叔本華從根本上說是個人生哲學家,他從唯意志論和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出發,道出人生所特有的悲劇性、荒誕、虛偽和不幸。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哲學思想綜述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洛克、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范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人類通過范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范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的范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本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相象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范疇三個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只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只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性的結果,康德贊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性的表現。 倫理學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下載 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下載 柏拉圖在蘇格拉底概念論的基地上,構築了理念的哲學大廈 柏拉圖哲學的意義 1、提出了具有辯證法特徵的理念論,特別是提出了以對立統一為特徵的范疇體系。 2、在認識論中,柏拉圖作出了許多寶貴的貢獻。在接受以畢泰戈拉學派為代表的宗教神秘主義的靈魂不朽輪回轉世說的同時,又吸收了以恩培多克勒和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流射影像說;既反對了以赫拉光利特為代表的唯物主義感覺論,又反對了以普羅塔哥拉為代表的相對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但卻又高度肯定人在認識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實質上是討論了人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復雜過程。柏拉圖的認識論,體現出當時人類在社會政治文學藝術歷史領域,以及數學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大量認識成果,具有豐富的唯物主義內容和辯證法思想;但是他據此作出的結論和解釋,恰又是先驗的客觀唯心主義的,他對人類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辯證歷程,是在扭曲了的心靈轉向說的名義下進行的。 3、柏拉圖在自然哲學上的偉大貢獻,由於柏拉圖本人以及他所創建和領導的學園,對數學和各門自然科學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作出了一系列傑出貢獻;因此,他也確鑿總結了到他那時為止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把畢泰戈拉學派的數的理論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以及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說等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認真地探討和總結了當時自然哲學中對四個基本范疇的認識(物質、運動、空間、時間);肯定了原初物質的客觀性、永恆性;傑出地探討了微觀世界物質元素的內在結構問題;肯定了物質運動的永恆性,揭示了各種運動形態的特徵;探討了空間的客觀性、永恆性,揭示了各種運動形態的特徵;探討了空間的客觀性和永恆性,以及它和處在永恆運動中的原初混沌物質相結合,就此出現形形色色的可感事物等等觀點,這一系列光輝的設想,與當代物理學中的某些成就,不無共通之處。 4、柏拉圖的社會政治道德倫理學說的意義:從積極方面來講,影響了古代的羅馬法、英國洛克的資產階級政制中的分權制和代議制、後世對私有制及其消極的社會後果的認識、法國孟德斯鳩提出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互相制約的原則等;影響了英國的培根、莫爾,以至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烏托邦思想等。從消極方面來講,成了西方從基督教神權政治到法西斯專政的理論先驅和淵藪。以致,柏拉圖的有關理想國的理論,不僅成了中世紀教會的有組織社會的一個藍圖,而且幾乎成了「法西斯主義的最初哲學憲章」。至於他所提出的理想國、所謂的共產主義理論,實質上是在保留和強化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同時,在統治階級上層集團內部實行共產、共夫、共妻,廢除家庭等一整套主張,總的說來是違反歷史的客觀進程的。但是,柏拉圖認真地結合私有制的出現,及其與階級對立、國家的產生等的關系,探討了社會經濟因素在家庭、階級、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的作用。特別是在晚年的《法律篇》中,強調法治,以及主張擔任公職中的選舉制、監督制和輪換制等,確又有民主性的因素,對資產階級的國家學說和政治制度的確立,在歷史上確又起過積極作用。 4、柏拉圖的體系,雖已成為歷史上的陳跡,但是他的影響早已深入歐洲文化,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因此,離開了對柏拉圖的全面理解,既不能正確理解古希臘文化,也不能正確理解中世紀基督教教會和神學,同樣也不能全面理解從文藝復興到當代的資產階級文化;不僅不能全面地理解二千年來歐洲哲學史和當代西方哲學,甚至不能全面地理解二千年來的自然科學的發展。總之,柏拉圖哲學對歐洲乃至整個人類文化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積極的方面,又有消極的方面;因此,對它作出實事求是的探討和評價,不僅是出於歷史的興趣,而且還因為它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柏拉圖與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所揭開的哲學篇章,在柏拉圖那裡得到了縱深發展,柏拉圖在蘇格拉底概念論的基地上,構築了理念的哲學大廈。柏拉圖的理念論完成了對智者哲學的批判,重新確立了思想在發揮哲學功能上的權威,正如黑格爾所說:「柏拉圖的學說之偉大,就在於認為內容只能為思想所填滿,因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東西(即共相)只能為思想所產生,或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過思維的活動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圖把這種有普遍性內容規定為理念。」(《哲學漢講演錄》第二卷,第195頁)柏拉圖哲學不僅系統地闡述了理性主義的本體論而且也系統地闡述了理性主義認識論,在柏拉圖哲學體系中真、善、美與理性天然合壁成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學的理性之源。 但是柏拉圖哲學並沒有完成古希臘哲學理性主義的科學建構,困難在於理念與具體事物的關系。這種關系始終是困惑柏拉圖哲學的難題,盡管柏拉圖艱苦求索,但畢竟未能步入真理的堂奧。

Ⅲ 在儒家學說體系裡邊什麼是人所有道德的來源

倫理與道德是什麼關系?這歷來是中西方道德哲學關注的問題.它實際上是倫理理念與倫理現實的關系問題.現代人容易將倫理與道德混同.但實際上倫理與道德存在哲學上的差異.簡明地說,倫理重在探討「人」與「倫」的關系,道德重在探討「人」與「理」的關系;倫理具有客觀性與實在性,而道德具有主觀性與個別性.
現實生活中,倫理作為「本性上普遍的東西」的理念,與倫理現實之間存在矛盾甚至沖突.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中西方文明有不同的經驗和智慧.中國傳統儒家學說對這一問題有自己的解答.
禮與仁
儒家學說有兩個基本概念:禮與仁.如果進行道德哲學分析,那麼,禮可以視為倫理尤其是倫理實體的概念,仁則可以視為道德尤其是道德主體的概念.禮與仁,可以說是倫理與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表達.
一般認為,儒家學說尤其是道德哲學是以「仁」為核心的.理由有二:其一,禮是孔子的繼承,仁是孔子的創造;其二,在儒家論述中,尤其《論語》中,仁出現頻率比禮多,地位也更重要.但是更需要思考的是,在禮與仁之間,孔子的根本目標是什麼?是建構一個「禮」的社會,還是「仁」的個體?二者之間有沒有一個誰更優位的問題?《論語》中的一段話對「禮」與「仁」的關系進行了重要詮釋:「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以「仁」說「禮」,以「禮」立「仁」.可見「仁」的根本目標是「禮」,孔子以「復禮」為自己的使命.「復禮」必須「克己」,「克己」就是超越自己的個別性,達到孔子所謂「大人」的「普遍性」.「克己復禮」的過程,就是「仁」的建構過程.
從道德哲學角度看,「克己復禮」是一個道德與倫理同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復禮」確實具有目的意義.只是,孔子為了實現「復禮」這一目標,著力解決如何建構「仁」的道德主體這一問題.他對「仁」之於「禮」的意義強調到如此重要,以至於人們會以為「仁」比「禮」更重要.所以,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倫理與道德在孔子體系中的地位,那就是:禮仁同一,倫理與道德合一,倫理優先.
孔子的這一思想在孟子那裡得到更為具體的闡發和辯證展開.孟子的一段話能夠代表儒家關於倫理與道德關系的理論.「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這段話中,最關鍵的是「人之有道」與「教以人倫」之間的關系.儒家學者關注的是如何防止人「類於禽獸」.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教以人倫」,通過倫理教化,實現人格完善,達到克己復禮的目的.
在儒家體系中,對倫理與道德關系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也有不同表述.在孔子是「禮」與「仁」,在孟子是「五倫四德」,董仲舒以後則是「三綱五常」.無論如何演變,倫理與道德始終一體,而且「禮」、「五倫」、「三綱」的倫理,之於「仁」、「四德」、「五常」的道德總是具有優先地位.用現代道德哲學的話語詮釋,中國傳統道德哲學總是在具體的倫理情境中建構道德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而不是訴諸西方式自由意志之類的抽象.
孔子以後,在中國傳統道德體系尤其是儒家體系中,總有三個結構性元素:倫理性的禮或人倫,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養則是它們之間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修養的關鍵在於「修身養性」.「身」即人的個別性或所謂「單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質或所謂「普遍物」.「性」作為普遍本質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養」;「身」作為個別的感性存在則潛在某種道德上的危險性,因而有待「修」.「修身養性」的過程,簡單說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會性.
可見,對於倫理與道德的關系,在儒家思想中說是禮仁合一,倫理道德共生,倫理優先.儒家學說以道德理想主義和倫理理想主義,對現實的倫理存在和道德狀況採取批判的態度,提出「內聖外王」,「聖」是「王」的前提條件,以此作為對「王者」的道德教訓.宋明理學通過儒道釋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統攝「禮」的倫理與「仁」的道德,也是倫理與道德統一的一種詮釋.到了理學階段,中國道德哲學核心概念,已經不是「禮」,也不是「仁」,而是「理」.
與西方相比,中國沒有強大的宗教.但人們一般承認中國倫理尤其儒家倫理的准宗教意義,這不僅因為中國倫理以家庭倫理為基礎,也不僅因為作為完成形態的中國傳統倫理的宋明理學中已經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參與了中國倫理的歷史建構和現實發展,更重要的是,倫理精神本身與宗教有相通之處.倫理必須作用於人們的精神才能在現實社會中實現.所以,中國道德哲學一開始就設置了兼具倫理與宗教意義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學,形成所謂「天理」概念,標志著中國傳統道德哲學的完成.

Ⅳ 哲學道德倫理學的四種類型究竟是怎麼回事!!救命啊!!

這個抄確實不容易搞。亞里士多德的是美德倫理學,康德是動機論。

你說的目的論和義務論也都是從他們那裡過來的,不是現代人憑空提出的。所以不用費力去分別那麼多了。

不知道你們導師是怎麼要求你做的,如果要分析壟斷的倫理問題,我看不出食品行業壟斷和其他行業的壟斷有什麼不一樣。你明白了目的論和義務論就足夠了分析了。祝你成功。

Ⅳ 上也許最成功的哲學,道德和倫理體系的創始人.他是誰

應該是孔子。但是孔子的哲學意味明顯不足夠,道德和倫理那是毋庸置疑的,在西方相對應的就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了。
但你說是康德也可以,因為他的三大批判分別從認識論哲學、倫理學以及美學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體系。當然,他也許不上創始。

Ⅵ 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區別

道德哲學
亦稱倫理學,是研究善與惡、對與錯、職權與義務等概念的哲學分專支。屬道德哲學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它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即「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此類處境」,「我們為什麼又依據什麼這樣處理」,並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評判。

中世紀自然法學體系發展的產物。隨自然法學體系內部非法學材料的不斷增加突破了法學的框架,形成了一個新的綜合體系,稱為「道德哲學」,其中」哲學「的含義是該詞的古義,即知識的總和。道德一詞和自然一詞相對。」道德哲學「和」自然哲學「(即自然科學的總和)相對,表示社會科學的總和。

政治哲學
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是研究政治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又是政治理論的方法、原則、體系的科學。它主要關注政治價值和政治的本質,是關於一般政治問題的理論,也是其他政治理論的哲學基礎。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採納答案」。

Ⅶ 道德哲學家更有道德嗎

只能說在某些情況下,道德家和哲學家比其他的普通人在更大幾率上更有道德。

但是,從某一個角度上說,有更多的道德和哲學體系的知識,在日常的行為中就會更多地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在一些比較重大的、兩難的道德選擇上,可能會做比平常人做出更正確的道德選擇。所以變得「更有道德」這種影響應該是在同一個人身上學習了道德倫理前後產生的對比,而不是單純地看是不是道德家和哲學家。

Ⅷ 倫理學的流派及體系

倫理學
ethics

論理學是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一詞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意為風俗 、習慣 、性格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范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准,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倫理學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哲學是倫理學的理論基礎,人們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對人們的道德實踐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倫理學與美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等學科也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倫理學的理論在分化和綜合、對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倫理學的社會價值將不斷提高。

附:直到今天應用倫理學基本上還只是一個相當籠統的概念,它只不過是關於諸如醫學、經濟、政治、生態、科技及國際關系等不同領域的現實的倫理問題之研究的一個總稱。

而現代意義的醫學倫理、經濟倫理、政治倫理、生態倫理、科技倫理、兩性關系倫理、媒體倫理、網路倫理、動物倫理及國際倫理等等是最近二十年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與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而興盛起來的哲學學科,它們試圖對各自領域中涌現出的緊迫的倫理道德問題,提出某種有說服力的解答。例如:

醫學倫理是應用倫理學中發展最為迅猛、爭議最為激烈的一門學科之一。眾所周知,珍視與保護生命是傳統倫理學的一項基本原則。然而這一原則在現實的醫療實踐中經常受到墮胎、植物人等問題的挑戰。這就在醫學倫理界引發了對一系列相關課題的論爭:生命有沒有價值等級?人類胚胎是否算人?如果不是,胚胎發展到何種階段才算是人?怎樣給死亡下一個定義?以腦死作為標准取代傳統的心臟停止跳動之標准,從心臟還在跳動但已腦死的人體中摘取健康器官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如何實現醫療資源的公正的分配?另外,傳統醫學倫理對醫護人員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關護」、「不傷害」,在這里並不十分注重診斷、治療和純粹研究過程中病人自身的同意或拒絕的權利。而當代醫學倫理則要求醫生應更多地考慮到病人在決策中的參與,並通過向病人告知未來治療活動的意義、機會、後果和危險而為病人的自我決斷創造條件。病人的知情權、隱私權、艾滋病病人的受尊重及受保護之權益、絕症病人選擇安樂死之權益以及如何處理醫生的救死扶傷的職責與病人的自決權之間可能發生的沖突等等,構成了當代醫學倫理學家研究與爭議的基本課題。

經濟倫理不僅涉及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宏觀調控,涉及到企業在生產、銷售、廣告等各個環節在道德方面的認知與自我約束,而且還關涉到個人在生活方式、物質消費上的道德選擇。在經濟倫理領域中人們曾經就如下課題進行過爭論:經濟主體如何理解贏利慾望與道德要求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沖突?曾經有人認為,經濟行為原則上不受倫理的影響,贏利慾望是一回事,道德要求是另一回事。談經濟倫理對於企業家來說無疑是一種苛求。然而隨著市場經濟本身的成熟與發展,隨著人們對市場經濟之本質的認識的逐步深化,大多數人已經感受到:企業家不能滿足於充當只知賺錢的經濟動物,作為人他應當擁有一種對道德境界的嚮往與追求;退一步說,良好的道德形象從長遠來看對於企業而言實際上肯定也是一種寶貴的戰略投資。因而從本質上講,贏利慾望與道德要求是和諧一致的。然而市場經濟是競爭激烈的經濟,在這一前提條件下僅僅指望經濟主體的自我道德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在企業家遭遇到由於宏觀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倫理沖突、道德悖論之時,重要的就不在於企業家個人的抉擇,而在於能否建立一種符合倫理要求的游戲規則。游戲規則是指經濟主體活動的外圍條件,它為經濟主體規定行為方式,指導他可以做什麼,不可做什麼;它規定競爭者們的起跑線。道德要求正是在這里體現的。在市場經濟的結構中,個體的行為不能說是善還是惡,而只能說是適應還是不適應市場。若某種經濟行為被證明是不道德的,因為市場逼迫經濟主體這樣做,那就不是企業家的問題,而是游戲規則的問題。所以在經濟活動中,不能僅僅強調個人的正當的行為,而是還更應強調正當的結構。道德應不再是作為對個體行為的評判標准,而應被視為在一個對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有約束力的外圍條件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每個經濟主體的道德義務就在於積極參與經濟制度與規則的改革。這就是目前倫理學界經常討論的所謂結構倫理或制度倫理。除了宏觀制度層面的倫理問題之外,經濟倫理也體現在中觀層面的企業行為內部。企業遇到倫理問題,如何解決呢?那就是要通過所有當事人都參與的對話交談來解決。企業應有這樣一種道德敏感性:任何一種經濟行為,在其後果有可能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原則上就必須放棄。如果不放棄,就必須通過和平的對話和交談,在理性論證與自願的條件下,形成一個包括企業與被企業行為所影響的人在內的所有當事者都能接受的共識,保證利益的共享和後果的共同承擔。這樣一來,對話作為一種操作程序構成了企業倫理的核心。相應於所謂制度倫理或結構倫理之說,我們也可以稱這種意義上的企業倫理為程序倫理。

政治倫理一方面研究憲法、政體的倫理特徵,另一方面探求政治論爭的道德內涵。政治倫理中各種各樣的理論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圍繞著對自由、平等與公正的論證來展開的。隨著應用倫理學的興起,除了兩種自由主義(亦被稱為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之爭外,有關社會財富的公正分配的問題也已成為政治倫理學的一個核心內容,這一內容在西方具體表現為如下的爭論:國家有沒有權利通過徵收累進稅的方式將富人合法獲取的財富的一部分提取上來,然後作為社會救濟金再轉發給貧困的人,從而使本屬道德范疇的扶貧濟困的行為法規化,即以強制性的方式實現社會的道德理想?贊同的一方認為只要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與共識,國家就有權這樣做。而反對的一方則主張國家行為的合法性來源於預先設定的法律原則。法律上的最高原則就是禁止強迫他人的意志,只要他並沒有以暴力或欺騙的手段強迫別人的意志。因此,國家只要超出禁止強迫他人意志這一最高的法律之界限而追求社會福利或繁榮的目標,具體而言通過強制性的稅收——盡管納稅人並不樂意——來實現對弱勢群體的援助,便完全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說是非法的。

法律倫理所探究的是立法程序與法律規範本身的道德性,其目標在於使倫理要求在相應的社會機制中得以實現。一般而言,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則是最基本的道德。相對於道德,法律具有明確、時效、強制性的約束力與制裁力的特點,而道德則不然。因此從整個社會的宏觀角度來看,道德歸根到底必須依靠有效的法律體系才能發揮作用。然而在特定的情況下,法律與道德也會發生矛盾或沖突,如某種法律、法規本身並不公正、不道德。於是,就會出現兩難抉擇:人們是應當守法,還是違法並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這大體上就體現了所謂天賦人權(das Naturrecht)與現行法(positives Gesetz)之間可能的矛盾與沖突問題。解決這一難題的前提,是先要區分下述三種情形:第一種是在法制國家裡,法律本身不夠完善,並不合乎公正概念的所有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公民仍應遵守法律,因為此時法律在社會穩定與安寧方面所起的作用遠遠重於法律的某些不完善所帶來的後果。況且公正概念本身也包含著對社會穩定的保全以及與此相關的價值,換言之,對現行法律的恪守本身也就是公正概念的要求。第二種情況:雖是在法制國家,但法律已嚴重違背了基本的人權價值,甚至成了壓迫民眾的規范。在這種與公正概念根本沖突的法律面前,民眾的不順從便就是正當的了。如印度的甘地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反抗,美國黑人馬丁·路德金對種族歧視政策的抗爭等。公民公開的、非暴力的反抗的目的,在於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公正的法律秩序。第三種情況是在法西斯國家,民眾不可能也不應當守法,除了暴力革命推翻專制政權之外沒有其它出路。但是目的與手段的合宜性也是一項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例如對無辜平民的生命財產就不得傷害與破壞。然而上述三種情形往往是復雜地交織在一起的,如何作出有效的區分便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生態倫理:從宏觀層面來看,與人類未來的生存問題關系最為密切的是生態倫理。這里最難理解的理論課題在於:我們保護動物、環境和大自然,最終是為了人類自己的利益還是這些被保護的對象本身就擁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因而人類不得予以危害?贊成前一觀點者被稱為人類中心主義派,而贊成後一觀點者則被稱為大自然權利派。生態倫理學中最難解決的實踐課題有兩個:第一,在生態危機日趨嚴重的今天,如何處理當代人利益與未來人利益的關系,具體而言,如何在不違背民主理念的前提下,促使民眾對已習慣化了的現實利益作出主動的放棄,從而使未來人類的權益得到切實的保障?第二,如何公正地分配與協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自然環境上的責任與義務?

倫理流派的思想及主張
1 霍布士利己主義倫理學體系
2 斯賓諾莎的理性利己倫理思想
3 盧梭的良心論及倫理思想
4 康德的道義論倫理體系
5 黑格爾的倫理思想
6 費爾巴哈的幸福論倫理學

Ⅸ 「義」為什麼從孟子開始在道德哲學體系中具有了特別重要的地位

從孟子開始,「義」便在道德哲學體系中具有了特別重要的地位,從而形成了儒家以仁、義為核心和標識的道德哲學體系。孟子將「羞惡之心」提高到「義之端也」,即提高到「義」的根源地位,也就將羞恥心與道德直接同一,將它當作道德的現實性與道德合理性的基礎。

熱點內容
常人方法學的創始人是 發布:2025-02-04 04:47:18 瀏覽:415
刑事訴訟法中案情重大的標准 發布:2025-02-04 04:39:23 瀏覽:498
法治頻道懺悔錄 發布:2025-02-04 04:37:05 瀏覽:84
新勞動法崗位調整 發布:2025-02-04 04:06:08 瀏覽:466
沈險峰律師 發布:2025-02-04 03:50:53 瀏覽:363
西寧市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4 03:44:47 瀏覽:176
大學生必知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4 03:38:32 瀏覽:748
協議不追究此次沖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03:32:27 瀏覽:844
農行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2-04 03:27:41 瀏覽:29
股權轉讓司法解釋 發布:2025-02-04 02:20:18 瀏覽: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