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上缺失
⑴ 如何解決社會公德缺失的問題
社會公德是反映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公德是一面文明鏡還是已經成為了變色鏡?上公交車擁擠不排隊、不讓座,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上完廁所不沖水,這些事情每個人天天都能遇到;物慾橫流,拜金主義泛濫;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層出不窮;犯罪猖獗,大案要案急劇上升;吸毒販毒,賣淫嫖娼見慣不怪;見死不救,見利忘義,個體的孤獨焦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不再是個別現象……凡此種種,說明今天的社會公德,已經不是一面凸顯人類精神和時代進步的文明鏡,而是一面反映社會問題和人的異化的變色鏡!所以,我們不能再陶醉在道德大國的虛幻美夢中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道德在滑坡,社會公德已經變色,社會公德建設刻不容緩.要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就必須先找出當今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以期對症下葯,有的放矢.一、傳統文化弊病:私德與公德中國被人稱為禮儀之邦,儒家倫理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品德被視為圭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更是為世人稱道,然而這種天下為公的姿態,很容易讓人模糊了儒家倫理思想的缺陷,即先私德後公德.
一、文明鏡與變色鏡——當今中國社會公德狀況
社會公德在今天的中國,是一面文明鏡還是已經變成了變色鏡?這個問題是與道德「滑坡論」與「爬坡論」的爭論密切相關的.「滑坡論」與「爬坡論」曾在改革開放之初產生過激烈的交鋒.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結論比較明晰了,那就是:爬坡論者當初振振有辭的「時間觀念、效率意識的加強」、「社會政治的開明」之類的論證,雖然言之鑿鑿,但並不屬於道德領域,而更多的是屬於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道德的進步沒有絕對的正向相關,經濟發展了,但我們的道德狀況不但在總體上沒有進步,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出現了明顯的滑坡.就社會公德領域來看,上公車擁擠不排隊、不讓座,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上完廁所不沖水,這些事情每個人天天都能遇到,已經成為人們的「必修課」.物慾橫流,拜金主義泛濫;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層出不窮;犯罪猖獗,大案要案急驟上升;吸毒販毒,賣淫嫖娼見慣不怪.見死不救,見利忘義,個體的孤獨焦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不再是個別現象.凡此種種,難以讓人產生道德爬坡之感覺.
不久前網上披露的事情則具有更典型的意義:2004年10月11日黑龍江大慶市發生了狗主人威逼人力三輪車夫向小狗下跪磕頭的事件;一個月後,11月16日,相同的一幕又在安徽合肥市街頭上演:一位計程車司機迫於狗主人的威脅毆打,在瑟瑟寒風中向被撞傷的小狗下跪,直到警察趕來現場才起身,而且合肥市一派出所的處理結果是:向狗下跪的司機賠償狗主人1000元錢.[1]今天的社會公德,已經不是一面凸顯人類精神和時代進步的文明鏡,而是一面反映社會問題和人的異化的變色鏡!
所以,我們不能再陶醉在道德大國的虛幻美夢中無法自拔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道德在滑坡,社會公德已經變色,社會公德建設,刻不容緩.要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就必須先找出當今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以期對症下葯,有的放矢.
二、私德與公德——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病
中國被人稱為禮儀之邦,儒家倫理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儉、讓等德目被視為圭臬(guīniè [criterion;standard] 指圭表,比喻標准,准則和法度;可以據此作出決定或判斷的根據 圭臬星經奧,蟲篆丹春廣.——杜甫《八哀詩》 適應之說,迄今日學人猶奉為圭臬.——魯迅《人之歷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更是為世人稱道.這種天下為公的姿態,很容易使人模糊了儒家倫理的缺陷,即先私德後公德.
儒家學說是建立在宗法血緣基礎上的學說,在處理私德與公德的關系、建立道德體系時,它是沿著先私後公的路徑展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排在「國」和「天下」之後的.孔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對於公德而言,私德是本根性的,是至上性的.公德是以私德為基礎,從私德中推延而成的.
誠如有論者所說,「中國人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論是:求同再求同,貫通再貫通,肯定再肯定.」[2]這固然是對的.但當私德與公德發生了矛盾,而且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求同」無方、「貫通」無路、「肯定」無門而只有「舍魚而取熊掌」之時,私德就會壓倒公德.例如孔子對「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做法提出異議,他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當「其父攘羊」,在父慈子孝與誠實正直之間出現沖突時,一向強調後者的孔子卻主張通過「父子相隱」的方式維系父子之間的血緣親情,從而明確地將家庭私德凌駕於社會公德之上.
再看孟子,孟子本來主張「責善,朋友之道也」(孟子?離婁下),然而一遇到父子關系,就變了,他說:「父子之間不責善」(孟子?離婁上),甚至認為:「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孟子?離婁下).道德生活中的相互批評固然重要,但一旦涉及到至高無上的血緣親情,就只有讓位了.所以,孟子對舜面對其父殺人的局面,「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孟子?盡心上)的做法贊不絕口,在公然地在為徇情枉法、任人唯親的腐敗行為唱贊歌的同時,把公正守法、任人唯賢的社會公德拋諸腦後.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這種復雜效應的一個集中表現就是:由於儒家倫理在傳統文化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人們在形成高度重視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倫理傳統的同時,往往又流露出相對輕視社會公德的傾向,以致一些基本的公德規范,如誠實守信、公正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等,時常受到漠視.[3]
三、集體的理想與個體的虛無——時代背景的局限
誠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4]道德是時代的產物,它必然要受到時代的制約;同時,道德的發展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社會公德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這種特點也就相應地體現得更加明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經歷了令許多老人至今深深懷念的「溫暖、和諧、單純、明凈」的五六十年代,社會公德大崩潰的「文化大革命」之後,我們進入了向現代化進軍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的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甚至「舉世矚目」的,但社會公德的建設卻令人不敢恭維.從過去的極端集體主義到今天的極端個人主義,從過去的道德理想主義到今天的道德虛無主義,我們只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在這個180度的轉彎之後,我們的道德狀況卻似乎沒有太大的進步.——在某些方面,甚至還退步了.例如新中國成立後銷聲匿跡的黃賭毒,今天又死灰復燃,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現代化是一把雙刃劍.錢是個好東西,經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表現出對自由民主的強烈渴求.但是,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道德的進步嗎?理性真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嗎?我們的精神是越來越健全呢,還是相反?盧梭在18世紀提出的對啟蒙理性的警惕的質疑日益凸顯出他的真知灼見,他那「科學越發展,道德越墮落」的箴言,至今仍回盪在我們耳邊,而且還越來越清晰.
所以,奧爾加?希爾的一篇形容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中的都市人的小文章在網上被廣泛轉載:「我們不斷聚斂財富,卻逐漸喪失了自我價值;我們話語太多,真愛太少;我們掌握了謀生手段,卻不懂得生活的真諦.我們學會了追趕時間,卻沒學會耐心等待;我們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道德品質卻日益淪喪.我們生產更多的電腦用於存儲更多的信息和製造更多的拷貝,而相互的交流與溝通卻越來越少.……」
四、傳統體制與現代體制——社會體制的真空
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體制的重要性.好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壞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這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在奔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體制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破壞,但新的合理體制一時有未能建立起來,於是體制上的真空便為道德上的真空大開了方便之門.「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里的膽大膽小的衡量標准就是對社會公德的破壞.「缺德就能發財」,這在體制不健全的社會里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改革開放之初的暴發戶,有許多就是這樣發家的.今天我們所面對諸多問題,例如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公加劇,不正當競爭,黑箱操作,等等,它們是導致社會公德缺失的溫床.
曾經一度引起社會關注的北京「小偷」偷饅頭的事件,充分暴露出現有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個在北京找工作沒有結果的青年,好幾天沒吃東西,餓得實在沒辦法的,無奈之下偷了小賣部的幾個饅頭,被發現後倉皇逃跑,但因為沒有力氣,沒跑幾步就暈倒在地,被「當場抓獲」.有些自豪的北京人以此立論,大放闕詞:看看,這些外地人,多麼沒素質.他們到我們首都來,嚴重破壞了祖國的大好形象.對他們,就是要排斥、限制,不讓他們踏進京城半步!但是,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北京是中國人的北京.文萃報曾轉載了一篇小文章,題目就是《想做北京人,為何這么難》,從生活歧視、職業歧視、子女受教育歧視等諸多方面勾勒出中國現有體制上存在的問題,[5]這些問題聚焦在社會公正問題上,而社會公正本身就是最大的道德,當代思想巨擘羅爾斯在他的劃時代巨著《正義論》中開篇就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的首要美德一樣.……法律與制度無論多麼有效率和井然有序,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被改造或廢除.」[6]不正義的社會制度為社會公德缺失埋下了無盡的隱患.
所以,對於下崗工人聚眾賭博、小攤小販在路旁擺攤設點這樣的事情,我們如果無視制度的缺陷,一味地做道德上的批判,擺出一副道德家的姿態,對他們做「正其義不謀其利」、「餓死事小,失禮事大」之類的說教,不說效果甚微,就是面對自己的良心,也覺得羞愧.認真審視從傳統體制向現代體制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真空,腳踏實地地解決問題,這才是根本.
五、上帝死了與人死了——信仰的缺席
從理論上論證信仰的重要性並不難,難的是讓信仰從嘴邊落到心中,在現實的生活中揚起信仰的帆.西方人的信仰經歷自然神—上帝—理性—無的過程,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我們中國人則是伴隨著對傳統儒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軸心的入世信仰的顛覆而陷入了虛無.
80年代中國大陸搖滾之父崔健的《一塊紅布》說出了中國式信仰的虛幻性:「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誠如魯迅所形容的,「夢醒了,卻無路可走」,孤獨、寂寞、苦悶、彷徨、惆悵一股腦兒涌了上來.愛顯得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同時也越來越「變味」,神聖而崇高的愛情不見了,「我會愛你/你會愛我/只是因為寂寞」(《因為寂寞》),歌詞雖然殘酷,但卻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信仰的缺席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功利主義的盛行.之所以在前面加上「極端」一詞,是為了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相區別.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是西方價值觀念的基石,在他們看來,個人權利高於一切,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道德應當順應它而不是忤逆它.這是西方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最表層的觀念,今天的許多中國人,完全認同了者一點,但他們卻忽視了它更深層的涵義.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尊嚴、價值、以至財產的神聖性,是指的每一個人,它具有普世界性;而中國人卻把個人僅僅理解為「我」自己.功利主義強調功利,但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在功利主義的集大成者穆勒看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幸福和長久利益是功利主義最基本的原則.[7]可見,功利主義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和與他人同生共贏的理念,而今天中國的功利主義,則是作為個人的「我」對他人的掠奪性佔有,是有我沒你的剝奪與被剝奪、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所以,我把它們稱為極端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
這種極端性表現在三個層次,對於一般的市民而言,他們所信奉的是「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北島);第二個層次更深,還要極端一些,它以顛覆價值,游戲人間為依託,所謂「當個小人真快活」,就是這個意思;更有甚者,到了第三個層次,竟然公然喊出了「千萬別把我當人」(王朔).在這樣的語境下,談社會公德無異於痴人說夢.
六、作為主人的「我」與作為奴隸的「我」——主體意識的喪失
人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在認知領域,人是主體,而且無論如何也是主體;但在價值領域,在涉及包括社會公德在內的道德問題的時候,人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其原因,正如別爾嘉耶夫所說:「人處在受奴役的狀態,他常常不能發現自己的奴役地位,有時還喜歡這個奴役」,「自由是個困難的東西.處在受奴役的狀態是會更輕松的.」[8]
在中國,主體地位的喪失是與公民意識的欠缺密不可分的.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臣民社會而不是公民社會,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有的是臣民意識而不是公民意識.所以,打假英雄王海、狀告村長的秋菊,在某些「公僕」眼中就是「不穩定因素」,是「動亂分子」.而他們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
我們以前所說的「主人翁精神」與公民意識是一致的.因為有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公民,是國家的主人,所以會把社會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當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對社會的公共規則,也會認同和遵守;對國家所倡導的風尚和價值觀,也會由衷地贊成並身體力行.這就是建國後我們的社會公德建設令世界矚目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在今天,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對國家、社會的認同感正在急劇下降,以往那種「小家」「大家」同為一家的觀念漸漸地被「小家」與「大家」的矛盾所代替,私德與公德不再是相通的,而更多的成為了一種對立關系.由愛「小家」推廣至愛「大家」的道德發展路徑被「顧小家忘大家」甚至是「損大家利小家」代替.反正在這個國家中我只是滄海一粟,有沒有我無足輕重,國家與我沒有什麼關系,損之何妨?
七、公共形象與自我形象——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淡漠
公民、法制、規則,這些現代社會的核心詞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既然我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臣民,既然我存在的意義與別人不一樣,那麼,在主子沒有發覺的時候,偶爾犯犯規、打打擦邊球,體驗一下不按牌理出牌的快感,獲取意想不到的巨大好處,何樂而不為呢?臣民的人格是一種分裂人格.主子在場與不在場,表現截然相反.他表現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我」.公民意識的欠缺,必然帶來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淡漠.亂扔果皮紙屑、違章駕車、投機倒把、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在澡堂水池小便,等等,都是法制意識、規則意識欠缺的表現,這些現象在我們身邊已經是隨處可見,見慣不怪了.
更重要的是,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缺失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我們的「一言一行」中,它還關繫到民主國家的建設、民族素質的整體提高.我們所稱道的負責任的大國德國,在二戰即將結束時,由於資源匱乏,不得不讓市民上山砍樹取暖.林業人員在茫茫樹海中搜尋,找到老弱樹或劣質樹,在上面劃一紅圈,「砍伐沒有紅圈的樹,要受到處罰」.問題是,誰來執行處罰?當時德國行政管理名存實亡,公務員盡數抽調到前線去了,市內找不到警察,全國幾乎處於政權的真空.但直到戰爭結束,全德國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亂砍濫伐的事,他們全部忠實地執行了規定.事隔五十多年,當時被困德國的季羨林老人提起這事仍感嘆不已:德國人「具備了無政府的條件卻沒有無政府的現象.」[9]至於德國人以及日本人恪守交通規則,即使是路上空無一人,只要紅燈亮著,就不會開車或者走道,這些例子中國人早已經耳熟能詳了.這就是現代公民的素質,而這樣的事情在中國發生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總之,誠如有學者指出的:「如果在紅燈前面要搶行,要有警察在場才能維持秩序,這樣的人群已經習慣於被別人管制,他們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民主社會可以由這樣的人群所組成.」[10]
八、「取法乎上」與「取法乎下」——一點啟示
上面所說的六個原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這里所提供的只是審視社會公德缺失的六個不同方位的視角.也可以說,造成今天我國社會公德的喪失,使昔日的文明鏡變成了今日的變色鏡,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道德問題.只要把它放在社會背景來考察,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德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忽視現實的政治經濟條件,試圖用心靈革命的方式,在短期內實現人的「脫胎換骨」,這樣的願望只能是空中樓閣,最終的命運也只能是以失敗告終.
道德建設不同於經濟建設,物質上的投資與精神上的回報並非總是成正比.公正的社會是道德文明的基石,要把變色鏡變成文明鏡,就必須從社會公正的角度入手,對社會進行改造.而要實現社會公正,首先就是要確立規則意識.今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握好公德的度,即不要無限拔高,也不要止於初等水平,即做到「取法乎上」與「取法乎下」的有機結合.
所謂無限拔高,就是把「取法乎上」做過了,就是把社會公德泛化,無時不談德,無處不談德.以往我們把大學生談戀愛也作為道德問題來處理,採取「圍追堵截」的方式,舉起道德的大棍子棒打鴛鴦,這種行為不僅是可笑的,而且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因為它與人的天性相違背.所以,是公德的就給公德,不屬於公德范疇的,不要生拉硬拽地往公德上靠.這是一個基本尺度.在最消極的意義上說,「不幹涉別人,對得起自己」,這就是道德的了.
同時要注意的是,由於道德有層次上的差別,人們往往把社會公德與處於最低層次的日常行為規范等同起來,認為社會公德似乎與倫理道德規范和信仰價值追求無關.這種在「取法乎下」的問題上又走了極端.正如前面所說的,社會公德不僅僅是一點一滴的小事而已,它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精神狀況的公民的整體素質.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論是儒家、佛家還是基督教,都看到了道德的整體性.「取法乎下」必然導致道德建設的實效低迷.
針對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找到實施補救的突破口,這還是第一步.在文章開頭所介紹的安徽活人給死狗下跪的案件中,下跪的當事人因害怕狗主人的報復,在警察到來的時候,還不敢把被逼下跪的事情告訴警察,真是應了魯迅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啟蒙之路漫漫而長遠,我輩還需抱定「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信念,鼓足干勁,上下求索.
⑵ 怎樣解決社會道德缺失
道德觀念的低線來是法律自。如果有大量的犯罪行為,道德就缺失了低線的規范。
如果談到道德觀念,人們也不得不承認法律依然存在很大的問題。法律的制訂過濫而導致執法不嚴。從理論上說來,法是越多越好,越細越好,每一種行為都有都有他對應的圈圈點點。而在實際運用中,就形成了一種繁雜的程序和過程,再一方面就是部門分工的細化,製造出一些三不管的漏洞。
一張漁網,人們用肉眼也就可以分辨哪個洞是哪能個洞,一件紡織品,就不好辨別哪能個洞在哪個橫線上,哪能個直線上了。
禮煩則不庄,業煩則無力,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
令之以文,齊這以武,封住道德觀念的低線,這是道德回歸的第一步。
第二是整頓,官風、民風、作風。因為在現在這個時代,老百姓最關注的環節,就是這個問題。需然老百姓不能做出什麼,但他們卻能夠明哲何身,整理自己的思維模式,掌控自己的行為。在必要時只能投機取巧,其實他們並不是沒有是非觀念和道德觀,而是順應時代的變遷,活得生存的本能。所以整頓官風也是一個重點。
第三是文化事業的泛濫,這也是影響人們思想觀看的一個重要因素。樹立主流文化,費除非主流文化。使人們思想純厚撲實,這也許就是一個重樹道德理念的自然通道。
⑶ 社會公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中國長時間單方面追求經濟增長,導致社會專普遍急功近利,盡管屬一直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但是跟近些年經濟增長速度相比,成效甚微。嘗到一夜暴富滋味的中國人,早已把提倡「禮」、「仁」的孔孟之道拋到了九霄雲外。第二,成年人對青少年的教育方面存在誤區。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每個家庭僅有的一個孩子成了家長們爭相疼愛的對象,許多家長盲目溺愛,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只教孩子享樂;身為獨生子女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更不知道謙讓和付出為何物,反而個個霸道、唯我獨尊。第三,教育制度亟待改進,學校,只抓升學率,忽視道德教育,學習成績變成評判學生好壞的標准。培養出來的人才普遍高分低能,甚至不乏有才無德者。
⑷ 如何彌補社會中的道德缺失
如何彌補社會中的道德缺失?
從我做起,從我們自身做起。然後去影響我們的親人、朋友、同事、鄰居。
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我們自己修身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我們自己有了道德,才能影響家裡人,然後才能擴展到天下。我們有沒有道德,我們看一看別人。
但是,我們經常看到別人沒有道德,自認為我們自己有道德,所以才想讓別人一定要有道德。
比如,我們希望領導有道德,領導沒有道德我們很生氣,實際上這樣的話也沒有道德。如果我們是領導,我們希望下級有道德,否則我們就大罵下級的素質太低,同樣我們也沒有道德。
關鍵是我們有道德嗎?
我們知道什麼是道德嗎?
我們知道如何才有道德嗎?
如果我們不知道上面的三個問題,我們不可能有道德。
⑸ 社會道德缺失解決方法
症狀解:將道德缺失的人都抓起來,關起來.這樣的話,社會就有道德了嗎?
老子說:仁義禮刑兵.孔子說仁愛.孟子說仁義,孫子說兵法.都是為了解決社會的道德缺失問題.
從我們自身做起,就是修身.
⑹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表現是什麼
大學生道德觀缺失現象可大致歸納成三點:
一是對道德認同感降低;版
二是對道德的貶低;
三是權對道德缺乏敬畏。
比如, 「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等非道德行為已漸漸被青年人默許,反而讓座的行為卻被視為另類表現。究其原因,就是個人的本位思想過於嚴重,對於不利己的事堅決不予實施,哪怕冒些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喜歡完全按自我意願行事。
不少大學生推崇投機取巧,而對講原則卻持貶低態度。上課時間跑出去玩游戲已變成司空見慣,考試是否作弊不在於良心是否受到譴責,而是看監考教師是否嚴格。偷東西也變成了個別同學的生活來源,而不被認為是可恥的行徑……
這些行為,無不表現出是對 「善」的漠視,對 「惡」的縱容,對先進文化的麻木。
⑺ 結合自身談談自己的道德缺失
從小事復做起,從現在做起制,循序漸進。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孟子.在道德修養方法和培養高尚道德感情上有很深刻的論述。他認為,修身養性,培養浩然之氣,並非深奧玄妙之事,而是要從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把內心德行修煉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避免不切實際的高談闊論。中職生正處在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和練就技能本領的大好時期,只有在平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通過長期積累,才能逐步培養,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因此,在道德修養中,要從我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因為他人沒有做到而原諒自己.或自己也不去做;也不能因為社會存在不正之風。還有許多不道德的現象出現而放縱自己、原諒自己,甚至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相反,更應該高標准、嚴要求,朝著高尚的職業道德境界去追求,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形成一種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信念和品質。
⑻ 道德缺失是什麼
我不這樣認為 因為道德往往建立在自身利益為基礎上的小到個人大到國版家 就像在大街上遇見搶劫權路人因為和你自身利益沒有損失並且你很畏懼你可以選擇不救他並不存在道德缺失 如果你救他那應該上升為美德 如果是和你利益相關的人比如親人朋友你因為害怕而不去救他那就是道德的缺失, 如果不同意我的觀點可以找個理由反駁我 我很樂意接受 呵呵!~
⑼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