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哲學之維

道德哲學之維

發布時間: 2022-02-20 16:00:54

『壹』 道德哲學三大公共假設是什麼

作者:樂觀的悲觀者
鏈接:https://zhuanlan.hu.com/p/7937268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1 倫理與道德(Ethic and Morality)

這決不是我們平常討論的一件小事,而是事關『人應該如何生活?』這一問題的大事。
——蘇格拉底

(柏拉圖,《王制》,352D)

倫理學旨在澄清人們應當如何生活的嘗試,這里有趣的是,它跳過了前階段的認識:什麼是生活。而直接討論第二個問題:應該如何生活。

我想,這或許和「道德」(morality)一詞的由來有關。雖然一般情況下,我們並不會刻意區分所謂倫理(ethic)與道德,然而在古代,它們的指向並不相同。倫理(ethic)源於希臘文ethos,它的意思是人的品質、人格;而道德(morality)源於拉丁文moralis,它的意思是風俗。這樣看來,二者的本質區別在於,或許我們可以通過認識論達到某種對道德的認識(通過細致的觀察了解了一個地方的風俗),這種對道德的最初認識是不存在歧義的。但我們卻很難通過細致的觀察產生對一個人品質的一致認識,必須要依靠某個更高的標准。

因此,「道德」一詞首先回答了「什麼是生活?」這個問題,繼而我們才能關注倫理一詞所代表的「我們該如何生活?」的問題。在後來漫長的發展中,「什麼是生活?」的回答逐漸讓位給社會學或人類學,因此道德與倫理在某種程度上統一了。

1.2 價值(Value)與規范性(normativity )

那麼為什麼 我們 對「什麼是生活?」(單純描述生活的樣態)很難出現歧義,而對「我們該如何生活?」(什麼是好的生活)卻很難產生統一的認識呢?

這就引入了 道德哲學中最為根本的概念——價值。我們會發現,分歧的本質來自於對「好」的不同認識,「好」本身必然存在著一些無法被描述性語言所窮盡的內容,這個內容一般被稱為「規范性」(normativity )。正是規范性,使得我們的哲學思考由理論理性(我能知道什麼)過渡到實踐理性(我該如何行動)領域,倫理學因為與自然科學在這方面的本質區別,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要不我還是不要加圖片了。。。

接下來,需要被處理的概念是「價值」(Value)。很容易推理出來的是,「規范性」代表了我們的價值判斷,自然的,價值也就成為了道德的起源。正是由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某些事物,會以一種只屬於人類的方式去看待它們,認識它們的價值。而對價值的判斷又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對價值的不同認識產生了不同的道德判斷。

這樣看來,我們很容易將道德的起源歸結到價值上。而對於價值的不同理解,也就成為了各種倫理學理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1.3善與正當(Good and Right)

當我們試圖知道,被稱之為價值的東西在世間的具體形態時。就涉及到了倫理學的下一個基本概念:善(good)。對於善,存在兩種對立的認識,一種傾向於將「善」理解為某種現實的、客觀的事物,如慾望 的滿足,可感的快樂。

比如:炎熱的夏天,喝了一杯汽水,感到很爽。這瓶汽水因為滿足了我的慾望,所以就是善的。這時的善可以被理解為 goodness。

另一種理解 則認為作為goodness的善太過於膚淺了,他們更傾向於將「善」理解為脫離一般經驗的幸福(well-being),理解為人的全面發展、精神的滿足、長遠的快樂等。

比如,現在努力掙錢雖然痛苦,但是卻可以帶來未來的快樂,因此現在的、經過深思熟慮的痛苦是善的。

雖然不同的理解會產生完全不同的道德理論傾向,但無論對善持有何種理解,它總是承認善是有價值的。那麼,面對價值,我們該做些什麼呢?這就進入了下一個概念——正當。

一般來說,人類對於價值,會持有兩種 :促進或是敬重。對於價值的促進是指,一旦認識到價值的存在,我們就應該努力的提升它們。而另一種則是關於「敬重價值」的學說。它要求對於某個事物具有價值這一事實的恰當回應方式不應是力求盡可能多的創造它,而應當是敬重它。敬重價值的理由在於,我們再促進價值的過程中,由於人類的有限性,很可能適得其反或者產生一些不可接受的後果,對他人造成損害。

比如:假設父母看到了孩子具有學習圍棋的天賦,並且認可這種天賦是一種價值。然後他們遵循促進價值的態度,盡可能的促進孩子學習圍棋。但實際上,這個孩子的願望是 成為一名廚師,在學習圍棋的過程中他並不能感受到快樂。這樣,我們很難說對價值的促進是好的。

出於對 價值的敬重,由各種善的概念中分化出一種特殊的善——正當。正當要求我們去做「對」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這樣,前面所說的關於「規范性」的爭論,就可以用一種相對輕松的方式得到解決。我們可以懸置我們對價值的不同理解,然後規定一套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行為模式」,要求所有人即使持有不同的價值判斷 也 必須遵守這套模式 。

比如:當看到希特勒落水這一事實時,A和B形成了不同的價值判斷,A認為放任他淹死是道德的,這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價值;B認為應該拯救他,然後讓他接受法律的審判,這才有利於促進人類的價值。可以看到,A和B的爭論或許無法快速的被解決,這時候他們就可以訴諸一種「正當」的程序去解決這個問題——假設他們都默認至少應該遞一個游泳圈吧——那麼,即使B滿心厭惡,也要去履行這個行為。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說正當派生於善,是因為所謂「正當」只不過是去除了有關「善」的具體內容,而並沒有排除」善「本身。一個不存在善的正當是人類無法理解的。如果認為對於價值的合理態度是促進,我們會贊同用善去定義正當。如果認為對於價值的合理態度是敬重,我們則傾向於設計一套獨立的規范,將正當優先於善之前。


總結:這里只列舉了三組概念,這些有助於初步了解 道德哲學研究的基本術語,關心的 旨趣。當然也可能比較枯燥。。。。。。。好吧,或許枯燥是由於我的原因。

如果對道德、規范性、正當有了基本的認識,我們可以得出的最基本結論有:

①倫理學 的目的在於准確的描述人們的道德判斷(對價值的理解)。

②當道德判斷(價值)沖突時,我們至少可以有兩種解決方式。

③倫理學的研究領域 是關聯於自然科學(社會學或者物理學),但又有所不同的領域。

『貳』 道教哲學的道德觀

道教規定了許多戒律,它們是世俗道德善惡觀念和宗教信仰善惡觀念的綜合反映。道教有五戒、八戒、十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乃至一百八十戒等。戒是禁惡的意思,與禁惡相對的是勸善。所以十善與十惡,往往相提並論。道教的「老君五戒」為:①不得殺生;②不得葷酒;③不得口是心非或作不得妄語;④不得偷盜;⑤不得邪淫。第一戒不得殺生,是指不得傷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如鳥、獸、蟲、魚等等。這是體現慈悲的戒條,屬於宗教信仰的善惡觀念,與世俗道德無干。第二戒不得葷酒,這與世俗道德也不一樣。至於戒偷盜、戒邪淫、戒口是心非,皆與世俗道德觀念相一致。《玉清經》的十戒里,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和「不得叛逆君王,謀害家國」兩戒,與洞玄靈寶十善中「一念孝順父母」「二念忠事君師」相對應。世俗的傳統道德大力提倡忠孝,道教的戒律也極力重視這點,表現出世俗道德與某些道教信仰的善惡觀念相合的特點,但十戒里有「不得毀謗道法,輕泄經文」和「不得污漫靜壇,單衣裸露」兩條,主要是對道教徒們說的。屬於道教徒自身信守的道德規范,一般說來,不涉及世俗的道德,這是戒律的另一特點。道教耽信凡人常行五戒十善,「恆有天人善神衛之,永滅災殃,長臻福」。這是認為人間的善惡行為,必定獲得天上神靈的禍福報應。足見道教的戒律體現著維護神學尊嚴和社會綱常秩序的永恆性。

『叄』 道德的哲學,道德與不道德的標准,遺傳學的道德標准,以下一代基因庫的道德標准換位思考

禪院文集 天啟篇
道德!--《天啟篇》之五十九
雪峰

道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靈、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維護宇宙有序運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對道認識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中聖人和賢哲具備的內在品質,是維護人類社會沿著理性、祥和、健康、快樂道路前進的動力。

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奧妙,德概括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質。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聖和諧一體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賢人的品質,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恆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聖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聖人不能具備,當今社會誰敢說「我具備了道德」?如果有人 說「我正在認識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經了不起了,已經超凡脫俗了,已經進入了賢人的行列,可以歸入「可雕」范圍,他已經激動得徹夜難眠,心潮澎湃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對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經》對道和德進行了概括和簡要的闡釋,要認識道德,最好從理解《道德經》開始。

經常上網瀏覽,讀了許多官員專家、教授學者、大師名人的文章,其中論及道德的話語令人感覺十分有趣,就象聽學齡前兒童在談論量子力學,觀賞蒙著眼睛的人在迷宮中轉圈那樣,感到非常可愛、滑稽、有趣、逗人。

無神論者心理發育天生有缺陷,「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他們只陽不陰,只要半個世界,《莊子》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蟲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還有春天、秋天和冬天,無神論者永遠不清楚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個反物質世界,所以,無神論者永遠也具備不了道德。

那麼,是不是說有神論者就可以認識道德、具備道德呢?有神論者若不具備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變成鬼怪,比無神論者更可怕,禍害起人類社會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神論者只能對人的肉體和思想實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論者將會對人的靈體和精神實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類要想進入一個美好的時代,最好是所有政黨和宗教都逐漸消失,由聖人來實施教化,由賢人們去管理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凡俗人對聖人有一種天生的偏見,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愛錢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也是為了錢,愛名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是為了出名,愛權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就是為了掌權。

一群羊總懷疑牧羊人心懷叵測:「這個牧羊人總拿著鞭子在威脅我們,總讓我們聚在一起,不讓我們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到莊稼地里去飽餐一頓,到河對岸去吃個痛快,這傢伙肯定想當我們的頭羊,想當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願意變成一隻羊,去當羊群的王嗎?

當年許多人想使耶穌當以色列的王,耶穌當了嗎?躲之惟恐不及啊!

釋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統江湖」,可他想嗎?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當王。

凡俗人揣摩聖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惻度大海蛟龍行為,可以理解,只不過太荒唐。

什麼人能具備道德?

現存世界上的宗教界人士和政黨成員恐怕難以具備道德,只要深入到任何一個宗教組織或政黨組織內,我們就會發現,都在那裡惟我獨尊,都說自己的教義或者學說是唯一正確的,他人的都是「歪理邪說」,為了控制教徒或黨員,也怕自己有缺陷的教義或學說暴露出破綻,總「循循善誘」教徒和黨員除了本門說教外不要去接觸「異端邪說」,如此脆弱、如此不堪質疑和打擊,久而久之,一點「免疫力」都沒有,怎能具備道德?

還有一批人,就是「正統」的維護者,他們就象手不離經典,嘴不離經典的法利賽人或是中國歷朝歷代老皇帝門下維護「祖訓」的老癲董,張口閉口全是「經典」和「祖訓」,只要哪兒聞著點新思想、新事物的氣息,就會氣急敗壞地議論一番、攻擊一番、儼然象個道德的維護者,真理的掌握者,不竭盡花崗岩腦袋中的化石智慧把新思想、新事物打翻在地,他們就會寢食不安,七竅生煙。這類人無法具備道德。
不能認為老癲董都是已達耄耋之年的人,一些連《聖經》的皮毛都沒有弄清楚的年輕人,時不時地摘錄出一兩句《聖經》中的話語,裝出一副基督維護者的樣子或是《聖經》博學者的架勢對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能指東道西、嘲三罵四,這類人離道德遠矣。

純粹的自然科學者或是純粹的社會學者也難以具備道德,因為他們的思維已成定勢,要讓他們反常思維,只能讓太陽從西邊出來,假如我說「人體的疾病或是遇到的災難全是由於自身心理和精神反物質結構的不完美導致的,」他們會接受嗎?不要說探索,讓他們想像都不可能。

至於普通大眾,一輩子只要能把自身和家庭成員的吃穿住行問題解決好了,就已經不錯了,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和條件去探索物質和反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生命的龐大體系知識,所以,也難以具備道德。

那麼,誰能具備道德?

答:《生命禪院》的院士們有希望具備道德。

自吹自擂、狂妄是吧?

一切的宗教教義和政黨學說在《生命禪院》面前會顯得蒼白無力,《生命禪院》是一個開放、發展的系統,總在變易中不易,不易中變易,它毫無界限,包容一切宗教和政黨及個人的道德成分,不拒絕來自任何方面的智慧成果,它不為哪個宗教、或政黨、或組織、或個人、或階層、或階級、或民族、或國家服務,而為整個宇宙體系的生命服務,《生命禪院》的院士不具備道德,難道其他人士會具備道德?說來聽聽。

將來,若說我們不了解莎士比亞,不了解瑪雅文化,不了解《古蘭經》和佛經、不了解相對論,不了解科學種田等等,都不會貽笑大方,但若說不了解《生命禪院》,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落伍了,僵化了,腐朽了,趨向木乃伊了。

不久的將來,一大批生命禪院的院士會「羽化出繭」,當他們一旦從沉睡的思維狀態下醒過神來,一個個就象鯤鵬展翅那樣,翱翔海宇,揮斥八極,向人類展示頂天立地、才華橫溢的風采,一個個將具備道德品質,向人類展現美好的未來。

道德,惟《生命禪院》院士將具備。

『肆』 哲學上的道德是什麼可用中國哲學觀點和西方的哲學觀點。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 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按照這個定義,陳景潤求證哥德巴赫猜想,聶文濤解析穀物保護曲線,都是一種職業道德和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3]。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東亞 在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其他東亞地區,道德觀念和中國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東亞地區具有眾多相同的道德倫理。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說:「發展到兩宋後,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風,這段思想史的演變也決定並影響著『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隨之變化就成為了現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 韓國學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經濟》一書中說:「儒學是日本、韓國最具優勢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作為秩序和原理而發展。儒家文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是由於儒學倫理具有經濟發展的適應性」[6] 古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德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欺騙和鎮壓奴隸的精神工具。羅馬認為人類天生就被神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奴隸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心甘情願的服從主人的命令。奴隸主認為奴隸只不過是一種有生命的財產、會說話的工具,否認他們的任何自由和權力。奴隸殺死主人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懲罰。而主人隨意殺死自己的奴隸是合乎道德的,這只是行使他對自己財產的所有權而已。 在羅馬人眼中,女人只不過是一種家庭奴隸,是替丈夫做家務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們的身體是被自己丈夫所擁有的財產。通姦被看作是可恥的罪行,是對自己主人的背叛。羅馬法規定,妻子必須順從丈夫,嚴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發生性關系。妻子如果被發現通姦會被處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隸發生性關系則不受任何懲罰。 其他地區 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回答者補充:
西方哲學談論道德最早始於蘇格拉底,從他開始道德被明確的以理論形式發揚,後經小蘇格拉底學派繼續闡釋發揚,其中居勒尼學派認為「快樂即是善和幸福」,而犬儒學派認為「道德即是善和幸福」。接下來快樂主義被被伊壁鳩魯學派發揚,道德哲學被斯多葛學派發揚。具體的西方道德觀可以參考西方倫理史學

『伍』 哲學上如何看待道德

一、道德的本質(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不能隨地吐痰是道德規范;不能隨地排污是法律規范,依靠暴力來維系。
二、道德的社會作用(道德的重要性是什麼?)
①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私有制是萬惡之源」。
②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公平分配和奉獻精神有助於提高產量。
③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藝術要揚善抑惡。
④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廉政道德使人民擁護政府。
⑤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入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道德和知識的關系(為什麼道德比知識重要?)
道德包括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和結晶,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狹義的知識是指科學的理性認識。
就個人品德來說,道德比知識重要。
①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利用前人傳授的知識造福人類;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憑借人類已有的知識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②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無知、既損人又害己。
讀書做人,立德為先。

『陸』 《道德哲學體系》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道德哲學體系》((英) 哈奇森)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 yueu

書名:道德哲學體系

作者:(英) 哈奇森

譯者:江暢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4-1

頁數:336

內容簡介:

本書是哈奇生的道德哲學理論專著,哈奇生的道德理論對亞當`斯密影響很大。哈奇生將道德哲學劃分為四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的做法奠定的斯密的寫作計劃。根據哈奇生的觀點,人除了五種外部感官之外,還有多種內部感官,包括了美感、道德感、尊重感和羞恥感。這些感覺對人的行為和意識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746)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第一個主要思想家,他在1729年到1746年間任格拉斯哥大學哲學教授,對後來的蘇格蘭大思想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研究的主題包括形而上學、邏輯學和倫理學。作為一個道德哲學家,他持有與霍布斯不同的意見,反對霍布斯的信徒休謨,為蘇格蘭思想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哈奇森對世界作出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的功利主義思想,他的結果主義准則是將最高的快樂帶給最多的人。除了其著作所帶來的影響之外,哈奇森還是一個知名的教師,他在格拉斯哥的學生,亞當斯密,對幾代蘇格蘭道德哲學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柒』 道德哲學是怎樣誕生的

在西方哲學史上,泰勒斯被稱為自然哲學之父,蘇格拉底則被認為是道德哲學的創始人。蘇格拉底號召人們把目光從自然界轉向人自身,如果說對人的身體的認識導致了神學目的論,那麼對人的心靈的認識則導致了道德哲學。

『捌』 哲學道德倫理學的四種類型究竟是怎麼回事!!救命啊!!

這個抄確實不容易搞。亞里士多德的是美德倫理學,康德是動機論。

你說的目的論和義務論也都是從他們那裡過來的,不是現代人憑空提出的。所以不用費力去分別那麼多了。

不知道你們導師是怎麼要求你做的,如果要分析壟斷的倫理問題,我看不出食品行業壟斷和其他行業的壟斷有什麼不一樣。你明白了目的論和義務論就足夠了分析了。祝你成功。

『玖』 通過道德哲學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識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把至善作為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並強調四大品德(見四主德)之一的「智慧」。亞里士多德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們的行為及品性的科學,或者說是研究人的道德品性之科學。伊壁鳩魯(見伊壁鳩魯和伊壁鳩魯學派)認為,倫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強調倫理學是研究幸福的科學。與伊壁鳩魯學派對立的斯多阿學派,從強調義務出發,認為倫理學是研究義務和道德規律的科學。公元前 1世紀的羅馬思想家M.T.西塞羅,把他的倫理學著作稱為《義務論》,並將古希臘的倫理學稱為道德哲學,賦予倫理學以新的意義。在近代,人們對倫理學的對象更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分別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生目的的學問;是研究善和惡的學科;是研究人的行為、道德判斷和評價標准,研究道德價值的科學;是研究理性原則和規律的科學;是關於情感意志的科學;是研究道德語言的科學等等。所有這些關於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都是圍繞著道德問題提出的。除了把倫理學看作是純理論抽象的道德哲學的觀點外,大多數倫理學家都承認研究的目的是為尋找和建立一種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培養有道德的人的理論。

『拾』 道德哲學家更有道德嗎

只能說在某些情況下,道德家和哲學家比其他的普通人在更大幾率上更有道德。

但是,從某一個角度上說,有更多的道德和哲學體系的知識,在日常的行為中就會更多地受這種思維的影響,在一些比較重大的、兩難的道德選擇上,可能會做比平常人做出更正確的道德選擇。所以變得「更有道德」這種影響應該是在同一個人身上學習了道德倫理前後產生的對比,而不是單純地看是不是道德家和哲學家。

熱點內容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2025-02-04 05:58:04 瀏覽:946
民法典司法機關 發布:2025-02-04 05:51:44 瀏覽:963
道德和情理 發布:2025-02-04 05:48:43 瀏覽:743
常人方法學的創始人是 發布:2025-02-04 04:47:18 瀏覽:415
刑事訴訟法中案情重大的標准 發布:2025-02-04 04:39:23 瀏覽:498
法治頻道懺悔錄 發布:2025-02-04 04:37:05 瀏覽:84
新勞動法崗位調整 發布:2025-02-04 04:06:08 瀏覽:466
沈險峰律師 發布:2025-02-04 03:50:53 瀏覽:363
西寧市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4 03:44:47 瀏覽:176
大學生必知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4 03:38:32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