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
⑴ 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的意思
新聞倫理:任重而道遠
新聞倫理,是近年來在不少新聞事件中頻頻出現的話題,它作為新聞傳播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個傳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著我們新聞傳播者自己,影響著公共生活的每個人,同時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職業責任還是倫理道德?新聞從業者的兩難抉擇
⑵ 2什麼是社會責任和管理道德
社會責任的定義: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追求有利於社會的長遠目標的一種義務,它超越了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義務。
管理道德的定義:一是管理者的道德,是指管理者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總和,是在社會一般道德原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特殊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二是管理實體的道德,其中管理者道德對管理道德發生最重要的影響。
⑶ 駕駛員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
不違章,不違法,嚴格遵守交通法規
⑷ 急!!!企業道德與社會責任的區別
stackholder,不對吧,應該是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
stockholder,是股東。
利益相關者,包含的范圍更廣,不僅專包含股東,還有如屬員工、社區、消費者、供應鏈等等。
企業道德是指在企業這一特定的社會經濟組織中,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以善惡評價為標推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活動的綜合。
企業社會責任,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
⑸ 會計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我覺得這段時間是一個非常的重要的關系的。我們的職業道德就關系著我們的社會責任感
⑹ 駕駛員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
道路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通行,要取得更好的通行率,那速度就必須跟上去,駕駛內員的責任就是:憑自身容的素質(包含技能素質和人品),保障路人的安全的情況下迅速通行在道路上,讓出更多的道路空間給其他人。但對於闖紅燈等不守交規者應該義不容辭的提醒或指責其糾正。
職業道德范疇則與狹義上的專職司機掛鉤的比較多,當然只要是駕駛者都不能脫離干係,禮讓三分是道德的分水嶺,譬如:有人強行超車變道,禮讓些何嘗不可?譬如:提醒或指責別人犯錯誤時應該以婉轉而和藹的語氣而不是無端的謾罵。
⑺ 環保工程師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
環保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就是能夠幫助社會解決環境問題。不能因為利益而幫助某些企業進行環境資格的造假。這也是他的職業道德問題。希望能夠幫到你,感謝您的採納。
⑻ 社會責任與管理道德之間是什麼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來說,道德即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的一種准則。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一個道德淪喪、缺失的國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也不可能有社會的正常發展、基本社會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歸納起來,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
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 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 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 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 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 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什麼是道德?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為了維護我們的幸福而逐漸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范。按照這個定義,陳景潤求證哥德巴赫猜想,聶文濤解析穀物保護曲線,都是一種職業道德和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從物質和意識的領域來理解,信仰就是一種意識,道德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從真理的概念來理解,信仰就是正確的意識,道德就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我們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講: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為。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一個脫離了生存危機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從優良的教育中學來的,是從愛的熏陶中萌發的,是在適合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崇高的信仰,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來自於偉大的社會——幸福主義社會。 物質決定意識,所以我們的信仰和道德應當服從於客觀規律,服從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傳說中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道德是判斷一個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國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為補充。同時,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順應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條文,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念在法律上的訴求。 道德具有普適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皆適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學》:「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一個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個人對道德的意見,對己對人,有寬容者,有苛求者。中國文化中多有提倡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責己,薄以責人。」韓愈:「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忠 ——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記·表記》中載孔子言:「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愛,有忠利之教...恥費輕實,忠而不犯」,《左傳·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於民」。孔子講君臣關系的側重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此處「忠」指臣忠於君,而在後世帝王時代,這種含義幾乎演變為「忠」的唯一含義。孫中山曾說:「古時所講的『忠』,是忠於皇帝...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傳·昭西元年》:「臨患不忘國,忠也。」 忠,本指人與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謂之忠」,故忠「非專指臣民盡心事上,更非專指見危授命,第謂居職任事者,當盡心竭力求利於人而已」[3]。 孝 ——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系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縱欲、禁慾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欲。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八德和四維,合稱「四維八德」。
東亞 在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其他東亞地區,道德觀念和中國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東亞地區具有眾多相同的道德倫理。日本學者江上波夫說:「發展到兩宋後,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風,這段思想史的演變也決定並影響著『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隨之變化就成為了現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 韓國學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經濟》一書中說:「儒學是日本、韓國最具優勢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作為秩序和原理而發展。儒家文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是由於儒學倫理具有經濟發展的適應性」[6] 古羅馬 羅馬帝國的道德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欺騙和鎮壓奴隸的精神工具。羅馬認為人類天生就被神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奴隸必須服從上帝的旨意,心甘情願的服從主人的命令。奴隸主認為奴隸只不過是一種有生命的財產、會說話的工具,否認他們的任何自由和權力。奴隸殺死主人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必須受到嚴厲懲罰。而主人隨意殺死自己的奴隸是合乎道德的,這只是行使他對自己財產的所有權而已。 在羅馬人眼中,女人只不過是一種家庭奴隸,是替丈夫做家務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們的身體是被自己丈夫所擁有的財產。通姦被看作是可恥的罪行,是對自己主人的背叛。羅馬法規定,妻子必須順從丈夫,嚴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發生性關系。妻子如果被發現通姦會被處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隸發生性關系則不受任何懲罰。 其他地區 自由法則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 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准,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與他人無關的、沒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為是不道德的、邪惡的、可恥的,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 例如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為他們沒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干涉這些行為。
回答者補充:
西方哲學談論道德最早始於蘇格拉底,從他開始道德被明確的以理論形式發揚,後經小蘇格拉底學派繼續闡釋發揚,其中居勒尼學派認為「快樂即是善和幸福」,而犬儒學派認為「道德即是善和幸福」。接下來快樂主義被被伊壁鳩魯學派發揚,道德哲學被斯多葛學派發揚。具體的西方道德觀可以參考西方倫理史學 回答者: 譚銘庭 | 十一級 | 2011-2-12 20:29 | 檢舉
名可名,非常名
雖然你問題提出來了,但哲學觀點的差異回答肯定是有差別的,我僅僅用老子的觀點來簡單的做一個簡單的回答,我分不清本質,內涵,動機,准則,就一鍋燴了
道為主體,德為客體,德循道而行。所以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回答者: sxyjwfeng | 三級 | 2011-2-13 11:28 | 檢舉
編輯本段簡介
判斷行為善惡的價值尺度。道德標准不是超歷史、超現實、超人類的東西,在其直接意義上,它是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所倡導或實際通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凡是符合這種原則、規范的行為,就被判斷為善的行為,否則,就被判斷為惡的行為。判斷行為善惡價值的標准,歸根結柢是從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不同社會、階級或集團往往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道德標准,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善惡觀念。道德標準是不是科學的,主要看它所表達的經濟關系和相應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道德標準是倫理體系的定盤星,是界定是非的行為准繩,是人道主義品德的標准化。簡單的理解父母與子女之間、弟兄姊妹之間以及泛化的人際之間如何相處、做人的基本准則,不是高尚的標准。儒家思想是適用於一夫多妻制的舊式道德標准,新的道德標准建立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礎之上,和諧為尺度的。
編輯本段人力資源管理中道德標准
道德標准(ethics),人力資源要合理使用,就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是:人本原則、德才兼備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和服務原則
編輯本段人力資源道德標準定義
人力資源作為各種社會資源中最具潛力、最具能動性的資源,已成為經濟發展,企業參與競爭的重要因素。企業競爭,從根本上說就是人才的競爭,為了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增強企業競爭力,我們必須對人才進行合理使用。 人力資源使用並不簡單地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它本身就包含了大量道德問題,如:利益分配問題,公平與效率、競爭與協作、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問題。由於它固有道德屬性,因此,我們應該用道德的方式來對待人力資源的使用。 人力資源要合理使用,就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則,這些道德原則是:人本原則、德才兼備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和服務原則。人本原則強調「以人為本」,要求人力資源使用必須以「為了人」為目的,必須為人力的充分發揮提供必要條件和機會;德才兼備原則強調在重用、評價人才的過程中,除了「才」以外還應該有另一重要標准,那就是德;公平原則強調在用人的過程中必須公正、平等,消除歧視;誠信原則強調在用人過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必須誠實而且守信,使老闆和員工緊密團結在一起,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服務原則強調在用人過程中,必須營造留住人才的「企業環境」,健全人才使用制度,使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我們必須把這些道德原則貫穿於人力資源使用的全過程。遵循人力資源使用的道德原則對社會、對企業、對員工都具有重大意義。有利於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維持良好社會秩序,形成合理道德觀念;有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凝聚力,樹立企業良好形象,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利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實現員工利益,完善員工的道德人格。
編輯本段商業行為中道德准則
反映商業道德行為的准則有很多,如: ①不收受禮物和金錢; ②對所有顧客以誠相待,一視同仁; ③時刻維護顧客的名譽 ④尊重顧客的隱私權; ⑤不進行內部交易的承諾; 一些企業為了向股東和顧客證明是值得和自己做生意的,公發展表他們的道德立場,比如中國國內有些企業倡導的「企業自律准則」就是如此。在環境領域,一些組織已採取步驟,改善他們的記錄和公眾形象,並且履行「綠色」政策。政府也還設立了相關機構以保證符合社會規范的方針、政策能夠被更多地考慮在Et常經濟活動中,比如中國各級政府設立的質量技術監督局、環保局、打假辦公室等。 很多研究表明,企業在道德上採取正確的行為與其商業成功兩者之間存在著一致性。有學者認為,如果管理者採用商業道德准則,那麼就可以實現對商業成功有重要作用的五個目標,即: ①提高管理的合理性; ②連續性和均衡性的企業文化; ③個人和團隊進一步信任的關系; ④產品、服務、工作過程的標准和質量與企業的產出水平和成績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⑤企業信譽對企業的客戶和企業形象的影響將更有敏感性。 為了在該領域上獲得成功,企業管理者向公眾展示他們致力於道義和責任上的態度以及個人道德行為准則的程度,就顯得特別重要。然而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如果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致力於商業道德的行為是浮於表面的,其表面文章多於事實,而實際遵循的道德准則在某種程度上不同於公開那樣,例如,有些企業盡管提出致力於創造有利於員工健康的工作環境,但是員工仍被要求長 時間地工作;同樣,盡管企業認為有些員工是企業的關鍵資源,但是其中一些員工的報酬仍然偏低;或者盡管企業鼓勵員工參與長期發展規劃,但是培訓很有可能根本不存在或這方面的管理很差,那麼,企業的做法與企業提倡的道德相違背。 企業有關商業道德的決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依賴於組織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在生存期(起步或蹣跚期),道德考慮在議事El程中可能較少,缺乏重視, 「面臨生存威脅的企業的領導者,為了達到帶領企業沖出困境的目標,常常做英雄的個人冒險,他們手段違法、坑蒙拐騙,無視真理的存在」①。在企業發展處於相對安定的時期,高級管理人員比較容易制定出道德准則,但中下層管理人員處於完成目標的壓力下,要他們時時保持一致的道德水平會有困難。 許多組織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則,以支配員工與大眾的關系,並為組織與僱主個人提供評價他們行為和計劃的基礎。人事與發展部門在傳達組織價值標准、監控道德准則的遵守、在全組織內實施該標准方面,被賦予了更大的作用。如今組織設立了專門機構為員工提供道德培訓,目的是為了避免不道德行為及不利的輿論,以獲取戰略優勢。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對待員工,承認他們是組織中有價值的成員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應以一種有利於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社會責任通常是指組織承擔的高於組織自己目標的社會義務。如果一個企業不僅承擔了法律上和經濟上的義務,還承擔了「追求對社會有利的長期目標」的義務,我們就說該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
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環境保護、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經濟責任、持續發展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等構成
道德規范的社會含義
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行為准則,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准。不同時代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規范。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道德規范是五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主義勞動態度、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等。 道德規范是道德意識現象的內容之一。一定社會為了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要求人們遵循的行為准則。是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普遍規律的反映,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人們行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在道德生活中的體現。
道德規范源於人們的道德生活和社會實踐,又高於人們的道德生活和社會實踐。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道德規范,都是從相應的時代要求和階級利益出發,經過概括而形成的,並用以指導人們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為。
道德規范指判斷善和惡、正當和不正當、正義和非正義、榮和辱、誠實和虛偽、權利和義務等道德准則。人們能夠按照道德規范的要求行為,就是善行;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就是惡行。
道德規范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條件和社會關系所決定的,同時又是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人們自覺行為的產物。道德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具有歷史性和繼承性。在階級社會和有階級存在的社會,道德規范的形成、發展及其在實踐中的貫徹,同現實社會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有密切的關系。
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規范。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行為,凡是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就是合乎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肯定道德規范的歷史性和階級性,並不否認道德本身的繼承性。任何先進階級的道德規范總是要繼承和發展先前社會中的有積極和進步作用的道德規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規范,是從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中引申出來的,是最先進的道德規范。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