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被立法機關的正式文件明確稱為

被立法機關的正式文件明確稱為

發布時間: 2022-02-20 20:35:22

① 安全生產法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的有關安全生產,職業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等一系列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

所謂「三同時」,即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內同時投入生產和使容用。 1、《勞動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條明確要求: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新建、改建、擴建工程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2、《安全生產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人生產和使用,安全設施投資應當納人建設項目概算。 3、《職業病防治法》第十六條規定:建設項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所需要費用應當納入建設項目工程預算,並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4、《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監察規定》(原勞動部第3號令)是目前從事「三同時」監察工作最為明確、具體的法規,《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管理辦法》(原勞動部第10號令)和《建設項目(工程)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單位資格認可與管理規則》(原勞動部第11號令)都是原勞動部第3號令的配套規章。

② 由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稱為()A行政法規 B行政法 C法律 D行政規章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行政規章:指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稱為部門行政規章,其餘的稱為地方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與行政法規的區別。
行政規章與行政法規同屬於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但是:
①行政法規調整的對象一般是行政管理領域帶有普遍性、全局性、原則性以及意義重大的問題。行政規章的調整對象則限定在行政管理領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體的問題。
②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我國的中央政府,而行政規章的制定主體或是中央政府的組成部分,或是地方政府。因而,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行政規章。
③行政法規可以直接依據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尤其是其中的行政法律),對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權利義務作出具體規定;對於各種行政違法行為的處罰,可以在符合憲法、法律的前提下,作出帶有創制性的規定;並且可以在不違背憲法、法律的情況下,對某些尚未受到法律調整的社會生活作出行政法調整。行政規章中,對一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領域的權利義務所作的規定,則不僅要符合憲法法律的精神原則,同時,還必須以某個具體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直接依據,或者有其通過條文內容的明確授權。而對於有關罰則條款的規定,則只能嚴格囿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規定的種類、方式、幅度。不可以作出創設性規定。
④依照全國六屆人大三次會議所作出的,有關授權國務院的《決定》等,行政法規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等問題上,可以體現某些立法上的「超前性」「實驗性」,行政規章則不可以具有 「超前性」「實驗性」。
⑤依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法規是人民法院進行行政審判的重要依據,這肯定了行政法規對於行政審判活動的絕對約束力。行政規章對於行政審判活動則不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只是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活動中的一種參照。
進入本世紀以來,行政機關制定行政規章的活動十分頻繁。與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相比,由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規章顯得內容龐雜。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行政機關的主要任務是制定和執行行政規章。在我國,行政規章發揮作用的領域甚廣且效能頗強。但是,有關行政規章問題的理論研究卻顯得薄弱,實踐中對制定程序等方面必要的法律規制更為缺乏。在此擬就我國行政規章的性質特徵及其制定程序等作初步探討。
在我國,行政規章有法律所規定的明確內容。根據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等規定,行政規章主要指:國務院部、委制定的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從這個范圍看,我國的行政規章,應指由法律所授權的一定行政機關所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刑法典中用條文明確規定的解釋是立法解釋嗎

立法解釋是立法機關進行的解釋,如果刑法典中用條文明確規定的不叫立法專解釋,因為刑法屬典本身就是立法行為,不需要進行解釋。在此之外立法進行發布的文件等才叫立法解釋,當然如果立法機關作出的文件最後被刑法典所吸收那也就不能叫立法解釋,因為已經是刑法典的組成部分。

④ 我國有哪些立法機關這些機關指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名稱叫什麼

  1. 《立法法》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所以,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

  2. 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包括:1、國家權力機關系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的: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會,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2、國家行政機關系統(政府及政府下設機構)的: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央行、審計署、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3. 根據《立法法》,享有立法權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分別是:

    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第六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本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第六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第七十一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第七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⑤ 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調整各種公路建設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稱之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6

⑥ 下列關於國家立法機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2、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自治機關,有權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正確答案是: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3、經濟特區是指我國在改革開放中為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特別是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而實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地區。經濟特區的這些規范性文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制定的,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同於一般的法規、規章。【 後面那一句話是對的,前面錯了】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可以被採納 。

⑦ 立法機關應以正式公布的既定法律進行統治其目的是什麼

立法機關應以正式公布的既定法律進行統治,惟一目的是為人民謀福利,否則人民可以收回對它的委託,建立新的立法機關。行政權擁有國家的實力,如果它濫用職權,人民有權用強力加以掃除。

⑧ 立法機關的性質

現代立法機關是代議政治的產物,其性質的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它的代議性,即由人民選舉代表或議員,組成立法機關,以統一制定法律和監督行政。立法機關的性質的特徵是代議性,但它具體地、直接地代表誰,以及代表與被代表的關系應當如何理解,各國學者在理論上是頗有爭議的。 立法機關委託說認為,立法機關的各個組成分子,各為其本選舉區選民的受託人,議員被選派到立法機關之後,無言論、表決的自由,他們的言行應受本選區選民的支配。委託說是近代民主立法機關創建所依憑的最早的理論學說,發端於近代等級會議的代議制度。等級會議作為階級、階層或社區的代表機構並不代表國民,法國等級會議的代表、英國大會議的代表(後來是國會代表)、西班牙和葡萄牙立法會議的代表,均代表某一階級、階層、團體或社區,代表與被代表之間存在著被委託與委託的責任關系,代表在立法機關的許可權由被代表者預作委託,代表的發言及表決受這種委託關系的約束和限制。因此,委託說通常包含兩層意義:其一,承認立法機關組成分子與選民之間,存在著民法上的委託關系;其二,承認此種委託關系只存在於各組成分子與其本選區選民之間,而不存在於立法機關與全國選民之間,或各組成分子與全國選民之間。
立法機關的組成分子只是本選區選民的受託人,他們之間的關系僅為民法上的委託關系,這種觀點具有不容忽視的片面性。因為立法機關組成分子的行動如果完全以選區選民的意旨為轉移,那麼,由於選民之間利益的差別,以及選民與國家之間利益的不同,就將使立法機關組成分子變成一盤各行其是的散沙,立法機關也將因之而支離破碎。這種學說在實踐上亦缺乏生命力。1789年時,立法機關委託說在法國被拋棄。法國1791年憲法明文規定,議員是全體國民的代表,國民不得對代表給予任何委託。法國憲法規定的這一旨趣,後來被移植到許多國家的憲法中,成為現代代議制度的一大特徵。 立法機關代表說認為,立法機關整體是全國人民的受託人,這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委託關系,即「代表式的委託」。代表說主要包括兩層意義:
第一:承認國家主權屬於全體人民,而不是屬於某個個人,所以,一個選舉區的選民,只是全國人民的一部分,不能構成主權的主體,因而不能認為是主權者或委託人,而立法機關的組成分子也不能受託於本選舉區的選民;
第二:承認立法機關整體所表示的意志,與人民全體表示的意志相當,因而有拘束全體人民的效力,因此,立法機關整體與全體人民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委託關系,即代表式的委託關系。也就是說,可以認為立法機關曾受全體人民的委託,對於任何選舉區或任何選民都不具有具體的義務或責任,因為立法機關的各個組成分子,是全國人民的代表,而非本選區選民的代表,立法機關選舉雖然分為若干選舉區,但其目的是為了選舉的方便,而非表示立法機關組成分子只代表該選區的選民。
在立法實踐上,一些國家規定或認可了立法機關代表說的觀點。日本現行憲法第43條規定,「兩議院以代表全體國民之當選議員組織之」。聯邦德國憲法第38條規定,議員「是全體人民的代表,不受選民的委託和指示的約束,只憑他們自己的良心行事」。法國1958年憲法規定,「選民對議員的任何強制委託均屬無效。」然而,在量化的操作層面上,一個立法者(代表)究竟代表多少人數最符合民主憲政的原則,最能夠體現民主制度下立法權的作用,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對待的問題。因為「一個立法者所『代表』的人數越多,一個立法者欲代表他們打理的事情越多,『代議』一詞就越沒有意義,越不容易真實地反映人們的真實意願,而更多地反映著議員自己的意願。」 在政治學學者看來,立法機關的性質可概括為如下四個特徵:
第一:代表民意。立法機關組成人員究竟應代表本選區的選民、本選區、全國人民、所屬政黨、還是本人良心、盡管說法不一,但立法機關代表民意,則是政治學界的共識。
第二:議事公開。民主政治是公開的政治,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其議事應盡可能地公開。代表的提案、發言、表決,都應當讓人民知道。所謂議事公開,是指立法機關開會時,允許人民自由旁聽及新聞記者自由采訪;除關涉國防、外交及一經泄漏即可能對國家、社會產生不良後果的事項,得舉行秘密會議外,會議均應公開舉行。公開舉行會議,除可以自由旁聽和采訪外,會議的一切文件及記錄,均應公開發表。
第三:言論自由。代表在立法機關開會時,必須不遭受威脅,無所顧及其言論、行為會對本身有不利的後果,才能敢於講真話,暢所欲言,自由表決。為此,各民主國家對代表的言論自由,都從法律上予以保障。為了保障代表的言論自由,許多國家的憲法或代表法規定,代表在院內或在會議時所為之言論或表決,對院外或會外不負責任,即使其言論有錯誤,或詰難政府官員或政策,以及如何表決,均不得成為追訴的對象。當然,代表也應當正確運用此免責權,不得恣意謾罵,人身攻擊或揭人隱私等。
第四:統一立法。同一政治系統內的所有法律,應由同一立法機關統一制定。如果各機關可以自行立法,則法與法難免彼此沖突、矛盾或抵觸,人民便無所適從,法律也就失去了規范作用。立法機關的立法權具有概括的獨占性,無論在總統制國家還是在內閣制國家,立法須經過國會的立法程序,由國會制定法律。

⑨ 中國的立法機關有哪些

一、立法機關:

《憲法》第五十八條和《立法法》第七條都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由此可見,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國家機關都不是立法機關。

立法機關是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的國家機關。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機關是議會。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就廣義的「法」而言,立法機關的范圍也相應擴大。如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訂自治法規等。

二、在政治學學者看來,立法機關的性質可概括為如下四個特徵:

1、代表民意。立法機關組成人員究竟應代表本選區的選民、本選區、全國人民、所屬政黨、還是本人良心、盡管說法不一,但立法機關代表民意,則是政治學界的共識。

2、議事公開。民主政治是公開的政治,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其議事應盡可能地公開。代表的提案、發言、表決,都應當讓人民知道。所謂議事公開,是指立法機關開會時,允許人民自由旁聽及新聞記者自由采訪;除關涉國防、外交及一經泄漏即可能對國家、社會產生不良後果的事項,得舉行秘密會議外,會議均應公開舉行。公開舉行會議,除可以自由旁聽和采訪外,會議的一切文件及記錄,均應公開發表。

3、言論自由。代表在立法機關開會時,必須不遭受威脅,無所顧及其言論、行為會對本身有不利的後果,才能敢於講真話,暢所欲言,自由表決。為此,各民主國家對代表的言論自由,都從法律上予以保障。為了保障代表的言論自由,許多國家的憲法或代表法規定,代表在院內或在會議時所為之言論或表決,對院外或會外不負責任,即使其言論有錯誤,或詰難政府官員或政策,以及如何表決,均不得成為追訴的對象。當然,代表也應當正確運用此免責權,不得恣意謾罵,人身攻擊或揭人隱私等。

4、統一立法。同一政治系統內的所有法律,應由同一立法機關統一制定。如果各機關可以自行立法,則法與法難免彼此沖突、矛盾或抵觸,人民便無所適從,法律也就失去了規范作用。立法機關的立法權具有概括的獨占性,無論在總統制國家還是在內閣制國家,立法須經過國會的立法程序,由國會制定法律。

三、性質:

現代立法機關是代議政治的產物,其性質的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它的代議性,即由人民選舉代表或議員,組成立法機關,以統一制定法律和監督行政。立法機關的性質的特徵是代議性,但它具體地、直接地代表誰,以及代表與被代表的關系應當如何理解,各國學者在理論上是頗有爭議的。

婚姻法是不是基本法律求解答

婚姻法不是基本法律。從年憲法確立「基本法律」的地位以來,被立法機關的正式文件明確稱為「基本法律」或者「基本法」的法律有: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法通則、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行政訴訟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民事訴訟法、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防法、合同法等。
「基本法律」一詞是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許可權的演變中產生的。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並非都是「基本法律」。憲法對「基本法律」內涵的規定存在一定的問題。「基本法律」規定的應當是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某個領域的重大和全局性事項,其效力位次於憲法而高於其他法律。確定哪些法律屬於「基本法律」應當遵循一些重要原則。「基本法律」應當有較為清晰的范圍以及有別於「非基本法律」的制定程序。「基本法律」的制定權只能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但是,僅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制定單行法規似乎還不夠,由於代表大會存在會期間隔長、開會時間短等原因,而在大會閉會期間,根據情況的發展和工作需要,對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需要適時地加以修改。因此,59年的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決議授權常務委員會「對現行法律中一些已經不適用的條文,適時地加以修改,作出新的規定」。這實際意味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又獲得了代表大會立法權中的另一部分,即對法律的修改權。據此,常委會對代表大會制定的除憲法以外的任何法律都有權予以修改。

熱點內容
沈險峰律師 發布:2025-02-04 03:50:53 瀏覽:363
西寧市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4 03:44:47 瀏覽:176
大學生必知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4 03:38:32 瀏覽:748
協議不追究此次沖突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03:32:27 瀏覽:844
農行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2-04 03:27:41 瀏覽:29
股權轉讓司法解釋 發布:2025-02-04 02:20:18 瀏覽:963
盜用qq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4 01:17:37 瀏覽:467
社會與法野人歸鄉記 發布:2025-02-04 00:44:52 瀏覽:82
經濟法聯系實際對社會的作用 發布:2025-02-03 23:45:19 瀏覽:988
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6 發布:2025-02-03 23:11:40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