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法治思想評析
⑴ 簡述商鞅的治安思想
現存的《商君書》是商鞅及其後學者的遺著匯編,是研究秦始皇之前的秦國法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一、「不法古」、「不修今」的變法理論
為說明變法的必要和正確,商鞅提出了自己的變法理論。
首先,商鞅駁斥了「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指出自古以來根本沒什麼一成不變的禮法,法令制度都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其次,商鞅通過對民亂國亡是循守舊禮的必然結果的分析,指出只有變法更禮才能強國利民。
再次,商鞅指出必須根據時代要求、社會現實和民情風俗來更禮變法。
商鞅用來說明變法的必然性的理論依據,是歷史進化觀點。商鞅變法的目的,表現為治、富、強、王。他從這四者聯系的角度進行了論述,認為要達到封建國家的治安富強,就必須注重耕戰,實行「法治」,以力服人。
二、法、信、權相結合的「法治」
商鞅從明分止爭、立公去私、勝民弱民、法信權結合以及輕罪重罰等方面,具體闡述了法律的性質、作用、宣教和執行,從而奠定了法家「法治」理論的基礎。
(一)「法者,國之權衡」
商鞅用尺寸、衡器來比喻法,認為法是治理國家的客觀准則。法度就是國家的秤和尺。治理國家主要靠「立法明分」。他認為,國家的建立,社會的安定,都有賴於等級名分的確定。
商鞅認為,法的作用大於仁義德化,是君主治國的關鍵所在,商鞅強調,法的重要作用還在於能制馭民。
(二)「壹賞」、「壹刑」、「壹教」
商鞅認為,必須以法作為賞施和刑罰統一標准,作為教育人民的統一內容。他提出了「利出一孔」的主張,即用立法的辦法,把民眾用以謀取福利的其他途徑都統統堵死,只留一條 途徑即農戰,這是他「壹賞」、「壹教」主張的基點。(名詞解釋:壹賞、壹刑、壹教。可隱藏,需要時打開:開始)「壹賞」指只能賞賜那些有功農戰和告奸的人。「壹刑」指統一刑罰的標准,適用刑罰時不分等級親疏,同時實行重刑連坐。「壹教」指統一教育的內容,主張取締一切不符合法令,不利於農戰的思想和言論。(可隱藏,需要時打開:結束)
(三)「任法」、「重信」、「權勢獨制」
為了保障「法治」的實現,商鞅還提出了一套推行「法治」的方法,突出了法、信、權三個要素。他說:「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應該「任法」、「重信」而「愛權」。
1.「任法」。商鞅指出,實行「法治」首先要將法令公之於眾。其次,君主必須帶頭遵守法令,做到「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
2.「重信」。在執法上,商鞅強調一個「信」字,要求「信賞必貳保」。
3.權勢獨制。商鞅認為,要使君主的法令能夠順利推行,還必須「尊君」,即所謂「君尊而令行」。
三、「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
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商鞅是第一個系統地提出「禁奸止過,莫若重刑」的重刑論的思想家,商鞅的重刑理論,建立在性惡論的基礎之上。在他看來,法令和賞罰的直接對象是民眾,因此實行「法治」和運用賞都要以「民性」為基點:
商鞅也主張賞刑並用,厚賞重罰。他稱刑罰為禁止作惡的「禁」,賞賜為促使立功的「使」。
但是最能表現他刑罰思想特點的,是「重刑」的主張。其「重刑」也有著特定的含義:
其一,在刑罰與賞賜的內部關繫上,他強制刑主賞輔,賞賜僅僅是刑罰的輔助。
其二,「刑不善而不賞善」。他認為法的任務只在「治奸人」,而不是「治善人」。
其三,輕罪重刑。他指出:「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
⑵ 歸納商鞅的法治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當時秦國的影響
集中了國家一切資源,為秦過的崛起奠定了國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基礎.如軍功授爵,為秦國的軍事崛起奠定了基礎,在戰爭中通過這一制度涌現出大批傑出的軍事人才,如白起.
⑶ 論述商鞅法律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
一、「定分」「立禁」法律起源論體現的權利保護思想
商鞅認識到「定分」與「止爭」『的關系。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免可分以為百,由名分未定。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他所說的「名分已定」,顯然是指歸屬已定,即所有權已經明確。他在「定分」的基礎上,提出了法律起源和國家專政體制建立的觀點。他說:「……故聖人承之,作為土地、貨財、男女之分。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宮。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商鞅已經認識到人類社會最初並沒有國家和法律,法律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他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上世、中世、下世三個階段,並將這三個階段描述為「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尚)賢而說(悅)仁,下世貴貴而尊官。」他認為,社會發展到「下世」階段,出現了「以強勝弱,以眾暴寡」的混亂紛爭局面,於是「聖人」為了定「分」止「亂」,而確定土地、貨財所有權和男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權利確定後,不形成制度不能維護,於是便制定了各種禁令(即法律);禁令制定後,沒有專人執掌不行,於是設置了官吏;官吏設置後,不統一控制不行,於是又設立君主實行統轄。商鞅已經看到法律產生與權利保護的關系,「初步接觸到了國家與法律是適應保護私有制的需要而產生的這一唯物主義的命題。」①同時也看到了法律與國家政權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們在研究商鞅的「法治」』思想時,對其提出的「定分」、「立禁」『的法律起源論,還應當從另一個視角進行考察,分析「定分」所包含的「權利保護」思想。近現代社會法治的一個特徵是權利與權力合理配置。因此,有的學者認為,「權利本位」與「義務本位」(也就是「權力本位」)是劃分「法治」與「人治」的其中一個標志。②在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中,權利意識是極為貧乏的。在當時「義務本位」和「權力本位」思想非常盛行的情況下,商鞅能從「權利保護」分析入手,提出法律起源的觀點。這在認識論和法律思想史上都是難能可貴的貢獻。因此,我們不應簡單地認為商鞅提出「定分」、「立禁」主張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財產私有制,從而否定其法律起源論中包含「權利保護」思想的進步性和合理性。
二、「緣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論
商鞅以重法著稱,他極力主張以「法」代「禮」,反復告誡國君「不可以須臾忘於法」。他認為,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具有「定分止爭」和「興功禁暴」的作用。「緣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張,最早由商鞅在秦國付諸實施。他認為:「利天下之民者莫大於治,而治莫康於立君,立君之道莫廣於勝法」,「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商鞅主張「法治」,是以「好利惡害」的人性論為主要理論根據的。他多次提到:「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逸),苦則索樂,辱則求榮」:「人性好爵祿而惡刑罰。」商鞅為了推行其「法治」的主張,對儒家所倡導的「禮治」學說進行批判,指出「仁者能仁於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於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為了防止儒家的「禮治」、「德治」思想對推行「法治」造成不良影響,商鞅提出「燔詩書而明法令」的主張。商鞅認為要實行「任法而治」,首先必須讓百姓知法守法,因此主張要布法於眾。他反復談到:「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行法,令明白易知」。商鞅在實行變法時,改「法」為「律」,並不是簡單的名稱改變,它其實體現了商鞅對法律的公開性和普遍性的重視。因為「法」和「律」兩字雖然均有強制性規范的含義,但意義不盡相同。「法主要強調的是內容方面的公平與公正;而律則側重於法律規范在適用上的普遍性和統一性。」③我們應當注意到,商鞅所主張的「緣法而治」、「任法而治」思想與近現代意義的法治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商鞅的「法治」思想是以承認並極力維護君主專制權力為前提的。他主張,「權者,君之所獨制」,「權制獨斷於君則威」,認為統治的大權必須統攬於君主,只有君主才是治國的主體。因此,必須樹立君主的絕對權威,「君尊則令行」;君主必須「操權一正」並「專其柄」,才能確保君主專制政體的鞏固。在商鞅看來,法律並不是最主要、最權威的治國方法,而是君主實行專制統治的工具。就這點而言,商鞅所倡導的「法治」與儒家主張的「禮治」、「德治」並無本質區別,其只能算是「人治底下的法治」。當然,我們不應苛求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君主專制年代的商鞅能夠象近現代的政治家、法學家那樣,提出以「主權在民」的民主政治體制為基礎的法治思想。在當時君權思想極為盛行的社會環境下,君主的地位、權威是不可懷疑、不可挑戰的。商鞅要推行其「法治」思想,實行變法,必須以得到君主的認可與支持為前提。如果他敢於挑戰君主的統治地位和絕對權威,則即使是象秦孝公那樣開明的君主,也會讓他人頭落地。此外,一種理論的提出,如果完全脫離實際,為時代所無法接受,那麼這種理論再「先進」,也只能是一種「空想」。所以我們在看待商鞅的「緣法而治」、「專任法治」的思想時,應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不應簡單地以商鞅的「法治」理論與近現代的法治理論存在質的區別,而抹殺其歷史進步性;或者忽略商鞅提出的「緣法而治」與當前我國所提倡的依法治國的本質區別,進而得出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近現代意義的法治傳統的錯誤結論。
⑷ 商鞅提出的法無等級 法不阿貴的法治思想內涵是什麼
1、刑無等級是先秦法家倡行法治。刑罰不論等級、貴賤、親疏的主張。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史記·商君書列傳>)。針對「刑不上大夫」的禮治,提出「壹刑」:取消貴族特權,勵行法治。《商君書·賞刑》:「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
韓非進一步提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篇》)。以法為本,事斷干法,否定奴隸主貴族「禮有差等」的舊傳統。「刑無等級」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為建立封建法制提供了思想基礎。
2、以刑去刑是指對犯罪用重刑懲處,使人畏刑而不敢犯法,從而達到不用刑罰的目的。這是先秦時期法家重要的法律思想,以商鞅.韓非為代表。商鞅主張「禁奸止過,莫若重刑」。其「重刑」的含義,一方面是「刑多而賞少」、「先刑而後賞」、「重刑輕賞」,另一方面是.加重輕罪的刑罰,這樣才能"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4)商鞅法治思想評析擴展閱讀
法家思想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獨立思想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
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⑸ 商鞅的法家思想蘊藏了怎樣的殘酷真相
《商鞅變法》是我們在中小學一定會學習的一篇文章,可以說商鞅變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正是因為商鞅變法讓秦國大興。從而為一統天下做好了准備,但同時商鞅的結局是比較慘的,因為商鞅在變法的時候,他制定的法律是非常苛刻的。也就導致了秦惠文王就位後,立刻殺死了商鞅。
但商鞅也是法家思想最出名的代表人物,可仔細看他的《商君書》,可以發現他的法學思想是非常殘酷的。他的核心思想則在於強國,但是這個強國和強民是對立的,也就是要麼國強要麼民強。這也就導致了《商君書》之後被禁,只有各朝各代的帝王和太子學習。
不然的話,人民會對朝廷的賞賜絲毫不感興趣,不利於集權。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法家的集權思想就是將所有法律全部交給最高統治者,而商鞅所帶來的法家思想,無疑是利用人性陰暗面,加大統治階級的權力,讓人們變得害怕就會聽話。也就是除了統治者,其他都是工具人。
⑹ 如何看待商鞅的耕戰思想這對我們今天有哪些借鑒意義
商鞅要建立一個能適於戰爭需要又能在戰爭中取勝的國家。這就是說商鞅的經濟思想是為強國服務、為戰爭服務的經濟思想,重農的目的就是重戰。商鞅及其門人對這點講得很清楚。《商君書·農戰篇》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
」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這是從戰國時期各國不斷的戰爭中觀察到的經驗。也是人們熟知的常識,用不著多作論證。為了戰爭,就要重農,因為農民才能提供人們和士兵食用的糧食,才能提供士兵的來源。所以又說:"故治國者欲民之農也。
從現代法制視角來看,商鞅的法治思想存在不少缺陷,但他所倡導的法治理念對我們法治社會的建設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倡導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更應將「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二者共同發力,相互配合,在社會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良美德,在法律層面上要確保立法、執法、司法的公平、公正性,方可「法安天下,德潤民心」。
(6)商鞅法治思想評析擴展閱讀:
人物影響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
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⑺ 商鞅法的思想是什麼呢
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並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kuī)、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韓非子等。
⑻ 簡答題:商鞅的法治思想有哪些
獎勵生產、獎勵軍功、編制戶口、統一度量衡、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
⑼ 談談你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是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的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商鞅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最終商鞅雖落得「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卻持續實行下去。
⑽ 請談談你對商鞅變法的評價。
秦惠文王雖然除去了商鞅,卻沒有除去商鞅的新法。這很有些象後來項羽、劉邦推翻了秦朝,卻沒有完全除去秦朝的酷政。因為這些新法酷政明顯對於統治者有好處。這是一條歷史的規律。 商鞅推行的變法及其法家路線對於中國歷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須要辨析清楚。 司馬遷稱商鞅「天資刻薄」、「少恩」。班固認為,商鞅是周王朝末年的一大「凶人」。唐人顏師古注《漢書》,曾經引用了李奇的話說,商鞅為法,能夠獎賞地位低下有功的人,懲罰地位高貴有罪的人,但是偏於嚴厲苛刻,不能以寬厚之心使老百姓得到實際的利益。朱熹說,商鞅只是一心要急於達到使秦國富強的目標,但是並不在文教上下功夫,是應當受到譴責的。商鞅重視和追求短期實效的物質利益,對於精神文化的極端仇視。正是古人常說的「人禽之辨」。因此有人說,秦國名聲惡劣,被東方人稱為「虎狼之國」,商鞅是有責任的。賈誼總結秦的失誤說,商鞅丟棄了中華民族禮義的傳統,廢止了仁德的政策,放棄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樹,而專力於「進取」(猶今人之成功),兩年之間就導致秦國社會風習頹壞,世情澆薄。家族間的親情紐帶也被實際利益的追求斬斷了。當時秦國民間風習,據說將鋤頭一類的普通農具借給父親,也會以為施以恩惠而面有德色;在母親取用簸箕掃帚一類用物時,竟然可以惡言相罵;兒媳為嬰兒餵奶與公公同坐,婦姑不相悅,則反唇而相譏;慈者也嗜財好利,與禽獸相差無幾。秦在取天下之後,終不知回到廉恥慚愧對人的節制,仁義使人厚道的做法,仍堅信兼並、進取之術,人心混亂到了極點(《治安策》)。桓譚說:「法家申、韓之術,不仁至於極點,如何把人作為牛馬?……萬民碌碌,猶群羊聚豬,皆可以竿打而驅之」。(《太平御覽》卷86)章太炎對於法家的「法治」頗多贊詞,但是也指出其根本的失誤是人不成其為人。他說:「如今沒有了慈惠廉愛,則百姓為虎狼也;無文學,則士人如牛馬也。有虎狼之民、牛馬之士,國家政治雖然得到治理,其人民卻不成其為人。」(《國故論衡·原道下》) 法家的觀點是,反正世界上沒有好人,只有依靠法治控制人的行為。因為中國今日需要富國強兵,柏楊就把法家那一套當作寶貝,這與文革後期因為需要為整人運動辯護而歌頌法家是一脈相承。 秦人自商鞅之後,其時代精神以成功為第一要義,民情亢奮,兵強馬壯,又專用陰謀詭計,背信棄義,終於完成統一大業,秦人軍事的成功,與其文化失敗恰成反比。事業越成功,風俗越敗壞,敗亡也就越快。法家觀念在今日的表現頗類似於體育競賽,只求片面成功,不求全面完善。 早在秦始皇焚書之前,商鞅已經有燒毀詩書行為。秦始皇文化專制主義政策,不過是步商鞅之後塵罷了。在商鞅變法一百年之後,嬴政滅亡六國,厲行暴政,商鞅理想終於實現了。法家治國路線片面追求國力強盛,而放棄了文教的基本責任,使中國社會發展方向偏離了正軌。儒家之正題被法家之反題否定。 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可謂天翻地覆。儒道兩家的政治思想是以「愛民」為核心,政治目的是推進道德為民謀福。法家的政治目的只是為了維持統治秩序。商鞅變法也曾經以「至德」作為宣傳。不過,他又明確分辨秦之「德」和殷周之「德」是不同的。李斯、秦始皇也標榜「德政」,都是另有含義,乃以排斥仁義之功利為「德」。於是將中國文化由文明轉向另一面,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成就不出解決人之本能需求的范圍,人類的生存價值完全以物質為准則。現代某些精英的政治理論與法家理論從形式到本質都頗有契合之處,這是須要以智慧辨別的。如此一來,人的生命失去了光輝,超越的道德完全喪失。人之為人,也就成為問題。人生意義全在於不受肉體限制的生命精神之飛躍,這一點從法家思想中是無法引申出來的。所以古人認為秦政的本質就是禽獸。辨清「人禽兩途」,堅持人之為人的基本精神是人類文明本質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