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綁架古文

道德綁架古文

發布時間: 2022-02-21 06:41:30

① 為什麼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話雖然看起來很不中聽,但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很多情形難道不是這樣的嘛?!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非常貼切的反應了四個字:人情世故。並且我認為一般流傳下來的老話兒或者諺語都是可以說都是意義非凡的。那麼你認為如題所示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呢?!


② 柳宗元的《封建論》里這句話什麼意思啊求這一段古文的翻譯,高一歷史

【原文】

天地果無初[1]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果 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3]?曰[4]: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5]而莫能去之。 蓋非不欲去之也,勢[6]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聖人意[7]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 [8],鹿豕狉狉[9],人不能搏噬[10],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11],荀卿[12]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13]。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 已,必就其能斷曲直[14]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15]必眾。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後畏[16]:由是君長刑政[17]生焉。故近[18] 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後有兵有德[19]。又有大者[20],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21]。於是有諸侯之列[22],則其爭又 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於是有方伯、連帥[23]之類,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 人[24],然後天下會於一[25]。是故有里胥而後有縣大夫[26],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後有天子。自天子至 於里胥,其德在人者[27],死必求其嗣而奉之[28]。故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 [29]。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30],設五等[31],邦群後[32],布履星羅[33],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34],合為朝覲會同 [35],離為守臣捍城[36]。然而降於夷王[37],害禮傷尊[38],下堂而迎覲者[39]。歷於宣王[40],挾中興復古之德[41],雄南征北 伐之威[42],卒不能定魯侯之嗣[43]。陵夷迄於幽、厲[44],王室東徙[45],而自列為諸侯矣[46]。厥後[47],問鼎之輕重[48]者有 之,射王中肩[49]者有之,伐凡伯[50]、誅萇弘[51]者有之,天下乖戾[52],無君君[53]之心。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54]空名於公侯 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55]歟?遂判為十二[56],合為七國[57],威分於陪臣[58]之邦,國殄[59]於後封之秦,則周之敗端 [60]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61],廢侯衛而為之守宰[62],據天下之雄圖[63],都六合之上游 [64],攝制四海[65],運於掌握之內[66],此其所以為得也[67]。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68]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 [69],負鋤梃謫戍之徒[70],圜視而合從[71],大呼而成群[72]。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於下而吏畏於上[73]。天下相合,殺守劫令 [74]而並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75],徇[76]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77],封功臣 [78]。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79]。困平城[80],病流矢[81],陵遲不救者三代[82]。後乃謀臣獻畫[83],而離削自守[84]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85],時則有叛國[86]而無叛郡。秦制之得[87],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88],雖百代可知也。

唐興,制州邑[89],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90]。然猶桀猾[91]時起,虐害方域[92]者,失不在於州而在於兵[93]。時則有叛將[94]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95]也。

或者曰[96]:「封建者,必私其土[97],子其人[98],適[99]其俗,修其理[100],施化[101]易也。守宰者,苟其心[102],思遷其秩而已[103],何能理乎?」余又非之[104]。

周之事跡,斷[105]可見矣。列侯驕盈[106],黷貨事戎[107]。大凡亂國多,理國寡[108]。侯伯[109]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110]。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於制[111],不在於政。周事然也[112]。

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113],而不委郡邑[114],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115],是矣。郡邑不得正[116]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117]。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118]。失在於政,不在於制,秦事然也。

漢興,天子之政[119]行於郡,不行於國[120],制[121]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122],不可除也。及夫大逆 不道[123],然後掩捕而遷[124]之,勒兵而夷[125]之耳。大逆未彰[126],奸利浚財[127],怙勢[128]作威,大刻[129]於民 者,無如之何[130]。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131]。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於田叔[132],得魏尚於馮唐[133],聞黃霸之明審[134], 睹汲黯之簡靖[135],拜[136]之可也,復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輯[137]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138],有能得以賞。朝拜而不道[139], 夕斥之矣[140]。夕受而不法[141],朝斥之矣[142]。

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143],縱令其亂人[144],戚 [145]之而已。孟舒、魏尚之術[146],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147],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148],拜受而退已違矣[149]。下令而 削之,締交合從之謀[150],周於同列[151],則相顧裂眥[152],勃然[153]而起。幸而不起,則削其半[154]。削其半,民猶瘁 [155]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156]?漢事然也。

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157]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158]。善制兵[159],謹擇守[160],則理平[161]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162],秦郡邑而促[163]。」尤非所謂知理者也[164]。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 [165]不革。而二姓陵替[166],不聞延祚[167]。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168],大業彌固[169],何系[170]於諸侯哉?

或者又以為:「殷[171]、周聖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當復議也。」是大不然[172]。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 黜夏[173],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從勝殷,武王不得而量。徇之以為安,仍[174]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 [175],私其力於己[176]也,私其衛於子孫[177]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178]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179], 私其盡臣畜於我也[180]。然而公天下之端[181]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182],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 [183]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184]。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185], 以一[186]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187],以盡其封略[188]。聖賢生於其時[189],亦無以立於[190]天下,封建者為之 [191]也。豈聖人之制使至於是乎?吾固[192]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譯文】

自然界果真沒有原始階段嗎?我不得而知。人類果真有原始階段嗎?我也不得而知。那麼,有或沒有哪一種說法接近實際情況呢?我認為:有原始階段這種說法接 近實際情況。何以見得呢?由分封制的興衰就可以證明。那分封制,經歷了古代幾個賢明的帝王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沒能把它廢除。他們 不是不想把它廢除,而是形勢不允許。這種形勢的產生,大概就在人類的原始階段吧?如果沒有人類的原始階段,那麼就不會有分封制。分封制的出現,不是聖人的 意志決定的。

人類,開始與萬物一起出現在大地上的時候,野草樹木雜亂叢生,野獸成群到處奔跑,人不能像野獸那樣用利爪銳牙去搏鬥撕 咬,而且身上沒有毛羽禦寒,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保衛自己。荀卿曾經說過:人類必須藉助外物來作為自己生存的手段。利用外物求生,必然會出現相互爭奪。爭奪 不停,就必定要去找那些能判斷是非的人而聽從他們的命令。那些有智慧而明是非的人,服從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確的道理告訴那些爭奪的人,要是他們不改 悔,那就要給他們吃點苦頭才會使他們感到害怕,從這時起君長和刑法、政令就產生了。這樣一來,相接近的人就聚而為群。分成了許多群以後,群與群之間相爭的 規模也就大了。相爭的規模一大,就出現了用武力來鎮壓,用道德來教化的統治方法。其中又有威德更高的人,各群的首領都聽從他的命令,以便安定他們的部屬, 於是產生了許多諸侯。諸侯之間相爭的規模又更大了,又有比諸侯威德更高的人,許多諸侯又去聽從他的命令,以此來安定他們的封國,於是又產生了「方伯」、 「連帥」這一類的諸侯首領。「方伯」、「連帥」之間相爭的規模又更大了,於是又出現了威德比「方伯」、「連帥」更高的人,「方伯」、「連帥」就又聽從他的 命令,以安定他們統治下的人民,然後天下就統一於天子一個人了。由此而知,是先有里胥而後才有縣大夫,有了縣大夫而後才有諸侯,有了諸侯而後才有方伯、連 帥,有了方伯、連帥而後才有天子。從天子到里胥,他們之中有為人民辦過好事的,死後他們的子孫一定會被尊奉為首領。所以說,分封制的產生不是由聖人的意志 決定的,而是形勢發展的結果。

唐堯、虞舜、夏禹、商湯的事情離我們已經很遠了。到了周朝情況才比較說細。周朝擁有天下以後,把國土像 剖瓜一樣分割開來,設置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分封了許多諸侯。諸侯國像繁星羅列,遍布天下。他們集結在天子周圍,就像車輪運轉時輻條集中向著輪 子軸心那樣。諸侯們到時聚合,去朝見天子;離開天子則成為鎮守疆土的臣子和維護天子的屏障。可是下傳到了周夷王時,周朝的禮法遭到了破壞,天子的尊嚴受到 了損傷,夷王竟然親自下堂去迎接朝見的諸侯。到周宣王時,他雖然有復興強盛國勢的功德所依仗,有南征北伐的戰績所標榜,但到頭來也是連一個魯國君主的繼承 人也決定不了。這樣一天天衰落下去,到了周厲王、周幽王時,王室地位更加低落。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周天子已把自己降低到和諸侯同等的地位。在此之後,詢問 九鼎輕重企圖奪權的人有了,放箭射傷周天子的事情發生了,甚至伏擊綁架周天子的使臣凡伯,逼迫周天子殺掉大夫萇弘的事情也出現了。天下背離了常道,沒有人 再尊重周天子。我認為周朝失去統治諸侯的實際力量已經很久了,只不過還在諸侯之上保留了一個天子的空名而已。這豈不是諸侯勢力太強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而 造成的過失嗎?於是周朝天下分成了十二個大的諸侯國,後來互相兼並又變成了七個強國。王室的權力旁落到陪臣掌政的國家裡,最後周王朝被後來才封的秦國所滅 亡。周朝滅亡的根源,就在於實行了分封制。

秦統一中國後,革除了諸侯的封國而設置郡縣廢掉了分封的諸侯而委派郡守縣令,占據著天下形 勢險要的地方,建都在全國的上游,居高臨下,控制著四面八方。朝廷掌握著全國局勢,像把東西運轉在手中一樣,這是秦朝做得對的地方。沒有幾年天下大亂,那 是另有原因的。秦朝頻繁地征發數以萬計的百姓去服兵役,大力推行殘暴的刑罰,耗盡了國家的財富,於是那些扛著鋤頭、木棍被罰去防守邊境的人們,用眼色傳遞 很快聯合起來,大呼一聲結成起義的隊伍。當時只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沒有反叛的官吏,在下的老百姓怨恨朝廷,而在上的官吏則畏懼朝廷。全國各地互相配合,殺郡 守抓縣令的事情一齊發生。秦朝的敗亡,在於激起了老百姓的怨恨,並不是實行郡縣制的錯誤。

漢朝取得天下以後,糾正了秦朝的偏差,又沿 襲周朝的分封制,把國土分給自己的子弟和功臣。幾年之間,由於叛亂不止,漢高祖到處奔走,解圍救急,忙於平亂不得空閑。在平城被韓信圍困七天,又被英布將 士的飛箭射傷。這樣,漢王朝衰落不振整整有三代。後來由於謀臣獻策,才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使之不能反叛。然而漢初分封諸侯王的時候,實行郡縣制的地方仍占 全國土地的一半,當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實行郡縣制的優越性,也由此得到證明了。繼漢朝而稱帝的人,就是再過一百代,也可以知道他必 然是實行郡縣制的。

唐朝興起後,設置州縣,委派州縣官吏,這是它做得正確的地方。但是還有凶惡狡猾的藩鎮不時起來作亂,危害地方。這個過失不在建立州縣,而在藩鎮將領擁兵割據。那時只有反叛的藩鎮將領而沒有反叛的州縣。可見州縣的設置,是決不可以改變的。

有人說:「被分封的諸侯,會把分封給他的國土當作自己的財產一樣管理,會把那裡的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子弟一樣愛護,會適應那裡的風俗,搞好那裡的政治,這 樣施行教化是很容易的。委派的州縣地方官,抱著苟且偷安、得過且過的心理,一心只想調陞官級,怎麼能把地方治理得好呢?」我又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周朝的情況,可以看得很清楚。許多諸侯驕橫跋扈,貪財好戰。大致說來,政治混亂的侯國多,治理得好的侯國少。諸侯的領袖不能改變諸侯國的政治,天子也不 能撤換諸侯國的國君。真正能把國土當作自己的財產一樣管理、能把百姓當做自己的子弟一樣管護的,一百個中也挑不出一個。毛病出在實行的制度上,不在於朝廷 的政治措施。周朝的情況就是這樣。

秦朝的情況,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朝廷有治理百姓的統一制度,不許郡縣各搞一套,這是對的。朝廷有管 理政治的大臣,而不讓郡守縣令擅自專斷,這也是對的。郡縣不得隨意改變朝廷規定的制度,地方官不得自行其是。但是刑罰殘酷,勞役繁重,使得萬民怒目相視, 對朝廷十分怨恨。過失在於朝廷頒布的政治措施,而不在於實行郡縣制。秦朝的情況就是這樣。

漢朝興起後,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縣起作用, 不能在諸侯國推行,天子只能管理郡守縣令,不能控制諸侯王。諸侯王雖然胡作非為,朝廷也沒法罷免他;諸侯國的老百姓雖然痛苦不堪,朝廷也無法替他們解除。 只有等到諸侯王叛亂的時候,朝廷才能逮捕、流放他們,或者派軍隊消滅他們。如果諸侯王叛亂的陰謀沒有明顯暴露,盡管他們非法取利,搜刮錢財,依仗權勢,作 威作福,對老百姓非常刻毒,朝廷對他們也無可奈何。至於那些實行了郡縣制的地方,可以說是治理得好而且是安定的。憑什麼這樣說呢?如漢文帝在田叔那裡了解 到孟舒的德行好,在馮唐那裡了解到魏尚的功勞大,就恢復了他們的官職。漢宣帝聽說黃霸執法明察慎重,漢武帝看到汲黯簡政安民,就提升了他們的官職。汲黯聲 望高,有了病漢武帝也要委任他,讓他躺著去安撫一個地區。有了罪過就罷免,有了成績就獎勵。盡管是早晨才任命的官吏,如果發現他不稱職,晚上就可以撤換 他;晚上剛任命的官吏,如果他違反紀法,第二天早晨就可以罷免他。

假使漢朝把所有的地方都封給諸侯王,那麼,即使他們擾害百姓,朝廷 也拿他們無法,只能對著這種情況發愁罷了。到那個時候,就是有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也沒法實施;有黃霸、汲黯的教化,也無法推行。朝廷如果公開譴責或勸 導他們,他們就當面接受,過後又違反不聽了。如果下令削減他們的封地,他們就會同謀反抗,對朝廷怒目而視,氣勢洶洶發動叛亂。即使僥幸不起來鬧事,朝廷也 只能削減他們的一半封地,而另一半封地的人民還是照樣受苦。為什麼不全部廢掉諸侯國以保全那裡的人民呢?漢朝的情況就是這樣。

現在國家全部實行了郡縣制,普遍委派了州縣長官,這種情況不可改變是確定無疑的了。朝廷只要掌握好軍隊,慎重地選擇州縣長官,那麼國家就可以治好了。

有人又說:「夏、商、周、漢實行了分封制,統治的時間很長久。秦朝實行郡縣制,而統治的時間卻很短促。」說這種話的更是不懂得治國之道的人。魏國是繼漢 朝建立起來的,封土賜爵仍然存在。晉朝是繼魏國建立起來的,分封制沿襲不改。但魏國的曹氏、晉朝的司馬氏很快就衰亡了,沒聽說帝位延續很久。現在唐朝糾正 改變了魏、晉實行的分封制,採用了郡縣制,從開國到現在已將兩百年,國家的基業很鞏固,這與分封諸侯又有什麼聯系呢?

有人又認為: 「商湯和周武王都是聖王,他們都沒有改變分封制,因而對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應該再來議論了。」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商湯、周武王之所以不改變分封制,是出 於不得已。歸附於商的諸侯有三千個,商正是憑借了他們的力量才滅掉了夏朝,所以商湯不能廢除他們。歸附於周的諸侯有八百個,周正是憑借了他們的力量才戰勝 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不能改變他們的地位。因循舊制以求得安定,沿用舊制以適應風俗,這是商湯、周武王不得已才這樣做的。這種不得已,並不是大公的思想,是 出於讓諸侯為自己出力的私心,出於讓諸侯保衛自己子孫的私心。秦朝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從制度本身來說,是最大的公,但其動機卻是私的,他的目的是要 鞏固個人的權威,使天下的人都順從自己。但是廢除諸侯的封土,以天下為公,卻是從秦朝開始的。

按照天下的常理,國家治理得好才能得到 人民擁護。只有使有德才的人居於高位,沒有德才的人處在下面,而後國家才能治理得好。現在來看分封制,統治者是一代繼承一代地進行統治。身居高位的果真有 德才嗎?處在下面的果真沒有德才嗎?這樣,人民究竟能過太平日子,還是遭到亂世,就無法知道了。就算個別諸侯想為他的封國做點有利的事,想統一人們的思 想,可是又有世襲的大夫代代相傳享有封地,占盡了整個諸侯國。即使聖人賢人生在那個時候,也無法在天下建功立業,這是分封制本身所造成的。難道聖人願意建 立分封制而造成這樣的後果嗎?我可以肯定地說:「這不是聖人的本意,而是由形勢決定的。」

③ 漢是怎麼滅亡的

西漢自宣帝以後,歷任統治者都懦弱無能,政治腐敗.社會矛盾逐漸激化。尤其是在成帝時期,土地兼並嚴重,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有的成為豪強地主家的奴婢,更多的則走向社會成為流民。

④ 求人物傳記類文言文! 帶翻譯。短的啊。!在線求300分!

宋清,長安西部葯市①人也,居善葯。有自山澤來,必歸宋清氏,清優主之。長安醫工得清葯輔其方,輒易讎②,咸譽清。疾病庀瘍者,亦畢樂就清求葯,冀速已。清皆樂然響應,雖不持錢者,皆與善葯,積券如山,未嘗詣取直③。或不識,遙與券,清不為辭。歲終,度不能報,輒焚券,終不復言。市人以其異,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歟?」清聞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謂我蚩妄者也亦謬。」
清居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數十人,或至大官,或連數州,受俸博,其饋遺清者,相屬於戶。雖不能立報,而以賒死者千百,不害清之為富也。清之取利遠,遠故大,豈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則怫然怒,再則罵而仇耳。彼之為利不亦翦翦乎?吾見蚩之有在也。清誠以是得大利,又不為妄,執其道不廢,卒以富。求者益廣,或斥棄沉廢,親與交;視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與善葯如故。一旦復柄用,益厚報清。其遠取利皆類此。
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嗚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報如清之遠者乎?幸而庶幾,則天下之窮困廢辱得不死亡者眾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鄉黨以士大夫自名者,反爭為之不已,悲夫!然則清非獨異於市人也。」
(取材於柳宗元《宋清傳》
【參考譯文】
宋清是長安西部葯材市場上的人,他搜集出賣好葯。有從深山大澤來的采葯人,一定把葯賣給宋清,宋清很好地接待他們。長安的醫生得到宋清的葯配製他們的方劑,便容易出賣,都稱譽宋清。生瘡害病的人,也都願意到宋清處買葯,希望迅速治癒。宋清總是樂於滿足他們的要求,即便是沒有現錢的人,都給予好葯,積累下來的債券堆積如山,從前往討取葯錢。有的不相識的人從遠地來寫債券購葯,宋清也不推辭。到了年底,估計人們無力償還,便把債券燒掉,始終不再提起。市場上的人因為他的行為與眾不同,都笑他,說:「宋清是個愚蠢荒唐的人。」也有的人說:「宋清大概是個有道德的人吧?」宋清聽到這些議論,說:「我不過追求利潤以養活妻子兒女罷了,並不是有道德,然而說我愚蠢荒唐也是錯誤的。」
宋清買葯四十年,燒掉葯債債券的有一百幾十人,有的人後來做了朝廷的大官,有的人成了管領幾個州郡的封疆大吏,享有很高的薪俸,他們一個接一個地上門饋贈宋清財物。即使有不能立刻報答,而且賒賬以後即死去的人成百上千,這也並不妨害宋清發財致富。宋清求利的目光遠,目光遠所以收益大。哪裡像那些小商人啊!一次討不到貨款,就勃然大怒,兩次就詈罵並與之結仇了。他們求利的方法,豈不是太狹隘了嗎!我發現愚蠢的人倒是有的啊。宋清的確是用上述方法獲得大利,行為又不荒唐,堅持他的做法不改變,終於致富。來求他的人更多,他接待的范圍更廣。有被貶官放逐沉淪失意,親戚和朋友都冷眼看待他的人,宋清也並不怠慢;遇到他們有病,一定像過去一樣給好葯。一旦他們重新當權,就更加厚重地報答宋清。他從長遠考慮來求利,都類似這樣。
我看現在的朋友,得勢時便攀附,失意時便拋棄,很少有能像宋清的行為的。唉!宋清是個買賣人,現在的朋友有能期望別人報答像宋清那樣目光長遠的么?假使能有,那麼天下窮困潦倒。廢黜受辱的人得免於死亡的就多了!
柳宗元先生說:「宋清身在市場卻不用市場的道理,可是身在朝廷、在官府、在學校鄉里自稱為士大夫的人,反倒爭著不停地做買賣,可悲啊!這樣說來宋清就不僅僅不同於一般的買賣人了。」

⑤ 翻譯這倆篇古文和那個作文題目

(1)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後,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2) 從前有一個國家(今天所謂城市),全國只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全國的人都飲這水,沒有不瘋的;唯有國家的君主打水才可以沒有疾病。全國的人已經都瘋了,於是聚集在一起想辦法,一起抓住國王,治療國王的瘋病,用艾葉燒熏、扎針、吃葯,沒有不全部用上的。國王受不了那苦,於是來到泉邊,舀水喝了,喝完就瘋了。(全國)君臣、大人小孩,他們的瘋病都一樣,大家便興高采烈。

(3)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出自 莊子《養生主》意思是沿著血脈循序漸進,不追求,不執著,不傷害自己精神,可以保全性命,可以保存天性,可以保養精神,可以盡享天年。
就是拋開事物的是非善惡標准,那麼事物兩極只是一對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的矛盾關系。不偏執一極,走左與右、善與惡之間的中間路線,這個有點象中庸之道。 你可以從事物的客觀性來立意寫這篇作文

⑥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作品名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創作年代:戰國
作品出處:《孟子》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分享
作品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原文翻譯

東漢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是說,不孝的行為有三類,而不娶無子,導致祖先無人奉祀,是最大的不孝。無後便是沒有後代之意。

漢族傳統上十分重視對祖先的祭祀,歷史上長期有設立宗祠和祖墳的傳統,在現代,漢族民眾依然保留著清明節上墳的習俗。傳統上,男性後裔肩負著祭祀祖先,上墳掃墓的職責,如果一個家庭沒有男性後代,其先祖就會無人祭祀,成為「孤魂野鬼」,這一情形被稱為「絕後」,也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重視「傳宗接代」成為漢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

現代有人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訴父母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這是一種憑空想像,無中生有的曲解,所謂的「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完全沒有出處,沒有依據可言,並且為什麼堯主動要嫁女兒舜就可以不告知父母了?這是什麼理由和邏輯呢?而把無後解釋成「不盡後代責任」也邏輯不通,因為孝的意思本來就是對長輩「盡後輩的責任」,怎麼最大的孝卻又是「盡後輩責任」?同義反復?這是很荒謬的。

「無後」之說孔子實際早已提出,即「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即第一個做壞事的人將會沒有後人,斷子絕孫之意。後字即沒有「後輩的責任」這個義項,而「無」字更沒有「不守」這個義項(如孟子常提的無父無君就是眼裡沒有君父的意思,「無」字在什麼地方能當不守,不盡XX解?根本沒有!),這是完全的根據現代觀念憑空想像歪解古文。

事實上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早已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絕先祖祀」四個字,這解釋了為什麼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因為早在西周,漢族人民就確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謂「敬天法祖」。在傳統漢族人看來,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代代相連,永遠傳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於宗祠之中,香火不滅,這就是漢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託。在傳統漢族人看來,無人祭祀的人死後會成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寧,處境是非常悲慘的。因此,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以復興周禮為宗旨。孟子作為儒家學派巨擎,堅持儒家敬天法祖的基本立場,強調敬奉祖先,進而強調傳後的重要性,也就自然而然了。

另解:舜自小不受父親和繼母所愛,幾次險招殺害,舜的弟弟象曾經以為舜死了,欲占其妻妾。所以可以想像,舜自知告訴父母恐生變數,事有權宜,不告而娶。君子認為事出有因,就當他告訴了,不認為這是不孝。

斷章取義猶不可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歷史由來戰爭不斷,人丁稀少,假設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集權,必會鼓勵生育,人口既是財富。全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豈可只斷前半句?

解釋二:「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應為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不是因為沒有後代。而後才有「君子以為猶告也」。

作品賞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譯:不孝有三種(一解「三」為虛指),其中沒有男性後代(後僅僅指男性後代)是最大的不孝,當時舜娶妻而並沒有告訴父母,是因為恐怕不娶妻會導致沒有後代,為了傳後便是不告知父母,也是可以諒解的。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

⑦ 翻譯古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翻譯後請幫助分析一下

1、翻譯:如果天下人都知曉美的事物是美的,這就顯露出醜來了;都知曉善的事物是善的,這就顯露出惡來了。

2、意思:天下沒有絕對對立的東西,看似矛盾的東西實則是相依相生的,美醜是這樣,善惡也是這樣,因此,做事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天理,這樣子才能夠成功。

3、出處:老子《道德經》。

4、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5、翻譯:

如果天下人都知曉美的事物是美的,這就顯露出醜來了;都知曉善的事物是善的,這就顯露出惡來了。所以,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生,難和易因由互相對立而成,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下由互相對立而傾倚,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產生和諧,前和後由互相對立而產生順序。

因此,聖人順應自然的規律來做事,順應自然施行教化。任憑萬物自作自息而不幹預,萬物生成而不據為己有,有所作為而不憑藉以自大;成就大事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自傲,所以不會失掉功業。

(7)道德綁架古文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

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

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世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基礎。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慾」等處世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葯,讓我們正確地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⑧ 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已也 什麼意思

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已也的意思為:所謂的品德就是各得其所,以善德施於別人,是別人各得其所,以善念存於諸心中,使善念各得其所。

出處:漢朝·許慎所寫的《說文解字》里對德的解釋。

原文:「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已也。」

白話譯文: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合適, 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所謂的品德就是各得其所,以善德施於別人,是別人各得其所,以善念存於諸心中,使善念各得其所。

寫作背景:

許慎認為,有文字而後有五經,今文經學隨意解說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

要糾正今文經的妄說,提高古文經的信度,「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必須弄懂文字的結構、讀音及其意義。

⑨ 古詞中有哪些字是代表「責備」的意思

文言文中,表達「責備」意思的字有「斥」:如《穀梁傳·僖公五年》中的「目晉侯斥殺」。還有「責」:如《書·泰誓》中的「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又如《獄中雜記》(清·方苞)中的「無責也」。又如《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
擴展知識:
我責備了別人,也暴露了自己

漸漸的明白,菩薩不在廟宇,也不在殿堂。人世間真正的菩薩,是那些擺渡自己的人。

像你走來的人,有可能只是擦肩而過無關緊要的過客,也有可能是送你到彼岸的貴人。畢竟明天將會是新的一天,所以不管今天多麼艱難,我要等著明天那個可以擺渡你的貴人來臨。

也許他正向我走來,只是不知何時來到,我卻知道他的日夜兼程。

我以前總是覺得活得不如別人,一天到晚在心裡悶悶的,雖然臉上假笑沒有表現出來什麼,其實心底是灰暗的。突然有一天想通了,在時間的隧道上,誰能笑到最後,誰才是贏家。

身體是一切革命的本錢,再就是精神,清明的精氣神也是讓人眼前一亮。

如果可以如同佛經《妙色王求法偈》中有這樣的句子「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這句是說人的喜怒哀樂都是由慾望而起,若舍掉慾望,四大皆空,就身心皆明,我身為一介肉體凡身,是怎麼都做不到這種境界。

所以我想著既不能放下一切立地成佛,那就做到部分放下吧!在生活的路上,那些走在我前面的人,我知道追不上我就不去追了。然後,我為這個在我前面拚命的人鼓掌加油,這是通透。這樣我心態放低了,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世界,沒那麼多怨恨。

曾經為一個人拿出全部家當,以為是赤誠,結果對方習慣了,我不做的時候,就全都是我的不好,從這個角度想,傾盡所有,就意味著我將一無所有,不是坦途,而是懸崖絕路。

為自己留一點空間,有些話能不說就不說了,有些事能不做就不做了,要一輩子藏在心裡。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就是我自己,不能對別人交出全部,交出全部的身心家當,別人還可能覺得你傻氣。要留住自己最後的神秘和深沉,留住了最後的那點神秘,也是留住了別人對你的那點想頭,那點好奇心。

自己是好人,身邊也有很多好人,可是好人身邊未必有多少恩人,還有可能是白眼狼。所以特別心疼好人,因為他們容易被別人當成傻子,也特別容易受傷,更容易受氣。好人只能一直好下去,哪怕不想好了,也會 被別人道德綁架一樣的繼續好下去,不然你就違背了別人心目中好人的形象。

你讓好人學會圓滑世故,他不行,因為缺點是太慈悲,優點也是太慈悲,可是好人一旦哪件事沒做好,那些習慣好人做好事的壞人,就會質疑好人的好。好人是靈魂層面的,這是他們一輩子無法撕掉的標簽。

好人死了,在別人那裡,最多說一句:他呀,真是個好人。一輩子的業績就在這一句話里,對這一輩子的肯定和表揚了吧。

最後想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活得清明開闊,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我不去追趕別人,還是當那個傻氣的好人,開開心心的過好自己吧。

哎!

⑩ 中國一部分人的崇洋媚外之風何時能夠剎住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崇洋媚外之風越來越輕,而不是越來越重。事實上,崇洋媚外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在我國對外開放的初期,為了吸引外資發展經濟個,給了很多外企“超國民待遇”。再加上,隨著外國新事物的大量湧入國內,慢慢才有了崇洋媚外之風。從2010年起,外企的“超國民待遇”已經取消,與民營企業繳納同等比例的稅款。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夠徹底剎住崇洋媚外之風?第一,隨著我國經濟越來越強大,崇洋媚外之風越來越小;第二,等到我國文化軟實力也同經濟一樣真正強大起來,才能夠徹底剎住崇洋媚外之風;第三,部分情況下可以“崇洋”,但絕對不能夠“媚外”。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剎住崇洋媚外之風是不是要依靠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野人歸鄉記 發布:2025-02-04 00:44:52 瀏覽:82
經濟法聯系實際對社會的作用 發布:2025-02-03 23:45:19 瀏覽:988
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6 發布:2025-02-03 23:11:40 瀏覽:465
五年來的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2-03 22:44:31 瀏覽:191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8 發布:2025-02-03 22:20:24 瀏覽:162
婚姻法與物權法的碰撞 發布:2025-02-03 22:20:23 瀏覽:775
香港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3 21:56:18 瀏覽:122
青島市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3 21:21:22 瀏覽:761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