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❶ 為什麼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經濟的市場化與政治的法治化是互相配套的。在市場經濟中,不論什麼所有制的經濟組織,都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他們的權利是靠法律而不是靠行政命令來保障,他們與政府不再存在隸屬關系,政府也不再干涉他們的經營,對他們的管理是由法律手段進行。法治的實質就是對政府權力的規范、限制,對公民、法人權利的保護,搞市場經濟,必須以法治為前提,法治社會的經濟也只能是市場經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❷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法治經濟
它是經濟...也就是說,近代以來中國的以西化為特徵的法制現代化,最多隻是在制度上與西方形似而已,西化的法治觀念、
❸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
法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與健全的法治相呼應。實現市場版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權用,最為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受法律約束和保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需要公平、公正、公開地配置各種資源,更加公平地實現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相應地要求制定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以法律來保護市場競爭,維護市場經濟運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政府作用的充分發揮需要法律規范。法律不配套不健全以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市場經濟體制就建立不起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法治經濟,它要求市場主體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成為具有法律約束的行為,要求用法律來保護市場平等競爭以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優,要求用法律手段來處置市場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要求政府在法律框架下調控國民經濟運行,要求嚴格保護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不受侵犯,等等。
❹ 為什麼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舉例說明
參見 雲南農業大學,李永純《論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發表於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03期
論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李永純 (雲南農業大學, 昆明 650201)
摘 要:文章闡示了法治與法治經濟的內涵, 指出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市場主體的確立、市場經濟秩序、規則的形成和發展及宏觀調控都需要法治。中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治, 必須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體系,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 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
關鍵詞:法治; 市場經濟; 法治經濟
二、市場經濟呼喚法治
一般認為, 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性、競爭性、高效率的經濟體制, 是調節經濟運行、合理配置資源, 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機制。所謂市場經濟, 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 社會上不同的利益主體, 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體制。
1.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1) 市場主體的確立需要法治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所有制結構, 承認生產資料歸不同的所有者是建立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 因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要求所有的商品生產者是獨立的經濟實體。過去, 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 實際上政府是主體, 政府直接控制領導著企業並層層編制計劃下達給企業組織生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則要求企業必須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商品生產者。所有這些獨立商品生產者都要面對市場, 在市場上商品所有者出售的是商品, 購買者購買的也是商品, 他們通過市場進行商品買賣和交換, 其目的是為了追求和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要滿足自身經濟利益的需求, 市場經濟主體的財產必須得到充分的確認和維護, 而要使市場經濟體主體的財產權得到充分確認和維護又必須以法律來保障, 這是市場機制運行的基礎。一方面, 法律保證市場主體對其合法擁有物質財富包括土地、自然資源、勞動產品、貨幣和各種有價證券享有支配、使用和處置的權利; 另一方面法律保證市場主體對其精神產品, 如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進行佔有、使用的權利, 這是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前提條件。法律保,所有權是一種排他性的財產權,某人取得了某項財產的所有權, 就意味著排除了其他任何人對該項財產的干涉。所有權可以對抗任何人, 其他人均不得妨礙、干涉所有人行使所有權, 也不得侵害所有權。所有權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前提, 也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結果。離開了法律, 市場主體的所有權就得不到充分的確認和保護, 市場經濟也就無從談起。
(2) 市場經濟秩序、規則的形成需要法治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人們在社會勞動中生產出來的商品, 按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市場上進行交換, 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取得各自所需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 全社會必須遵循價值規律來組織商品生產。而價值規律作用的發揮勢必引起競爭, 競爭又需要良好的秩序。理想的、完備的市場經濟應具有公平性和契約性。市場經濟是公平競爭的經濟,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 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推動力,它要求每個市場主體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遵守共同的規則。市場經濟也是契約經濟, 各個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換關系是靠合同形式連接的。在市場經濟中, 公平競爭的規則和秩序, 只有通過法律形式才能有效地確認並貫徹下去。市場交換中的合同、信用關系也只有得到法律上的確認, 成為一種受法律保護的契約關系, 才能有效地加以實現。市場經濟是一種有秩序、遵循一定規則的經濟活動, 這種秩序、規則需要法律的強有力的保證。但是市場經濟常受到來自內外兩個方面的干擾。來自市場內部的干擾主要是因為市場主體的行為不規范造成的, 表現為作偽、欺詐、騙取、違約、非
法壟斷、不正當競爭等。來自外部的干擾主要是行政權力行使不當造成的, 表現為權力「尋租」、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濫發許可證等。內外干擾相互影響, 使市場活動陷入無序、混亂狀態。因此, 不僅需要以法律的名義來宣布市場的基本規則, 以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還需要法律來限制政府的權力, 防止權力對市場的不正當干預。
(3) 市場經濟宏觀調控需要法治市場經濟關系的一方面是財產關系, 另一方面是經濟管理關系, 是政府對社會生產總過程的經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過程中發生的物質利益關系。市場經濟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 但多年的經濟實踐證明, 對政府的調控行為如果不加以規范, 就會促使生產主體的短期行為, 誘發市場主體產生不規范行為, 而市場主體的短期行為一旦變得嚴重, 就一時難以用常規的調控方式解決, 政府的調控行為也難以規范化, 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而且, 政府往往為了一定的權力和利益,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力度過大。如嚴格控制物資和資金分配權、產品定價權、人事管理權等,肆意侵犯企業、個人的權利和利益, 個別政府官員大肆進行權錢交易、中飽私囊、貪污腐化,這成為腐敗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發展市場經濟時, 必須對政府施以一定的法律約束。
2.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經歷了兩個大的發展階段, 即自由競爭階段和壟斷階段。不同的階段要求相應的法律規范,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確立的基本前提是原始積累, 「劍與火」的文明把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僱傭勞動者, 把貨幣轉化為資本, 經濟法在這個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 英國最為典型。從十七世紀開始, 英國推行圈地運動,並於1700 年到1801 年頒布了2 200多個土地法規, 通過這些法律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為資本主義所有制, 迫使農民與土地分離, 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與此同時, 為了加快資本積累, 開展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 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各資本主義國家都制定和實施了《民法》和《商法》, 以保證讓看不見的手調節市場的運行。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的過渡, 新興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 使社會經濟關系日趨復雜, 為了避免壟斷資本之間的激烈競爭造成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動盪, 各國資產階級開始憑借其國家權力制定和頒布經濟法律, 干預社會經濟生活, 公法開始正式介入經濟生活, 並逐漸成為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一種手段。
經濟法律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 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特別在1929 年到1933 年,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後,各國政府開始經濟立法和司法工作, 並以法律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羅斯福新政時期, 採用凱思斯主義的經濟理論和政策, 頒布了《全國產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勞工關系法》、《社會保險法》、《出口管理法》等一系列有關經濟法律, 運用經濟立法作為調整國家經濟的措施, 有力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繁榮。二戰以後, 國際間的經濟競爭和龍斷進一步加劇, 各國政府進一步利用法律干預經濟, 尤其以德國和日本最為典型。德國頒布了以反壟斷法為核心的龐大的經濟法律規范, 對促進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樣, 面對戰後一片廢墟和混亂不堪的社會經濟, 日本仿照德國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律和法規, 進行土地改革, 緩和勞資矛盾, 並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的要求, 調整立法重點, 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經濟法規體系, 這對日本從一個技術後進的工業國一躍成為一個工業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見,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市場經濟法治化的過程, 法律制度同市場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3.中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治
改革開放以來,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萎縮, 市場逐漸進入了社會經濟生活, 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 難免出現一些新的問題, 如由於缺乏合理的財產權觀念和契約精神, 經常發生各種毀約行為, 商業活動中的種種不道德行為等, 嚴重影響和干擾了經濟健康發展, 加之市場自身難以克服的短暫性、盲目性、趨利性、分化性等缺陷,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非法倒賣、地方保護主義、環境污染、兩級分化日趨嚴重等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完善的經濟立法、司法和執法, 特別是缺乏正常的市場運作的法律法規體系。因此, 為了加強和鞏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迫切需要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 根據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 制定頒布並實施一整套相關法律, 維護市場經濟的秩序, 調節和控制市場經濟的運行, 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第一,在基本制度方面, 應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保護以公有制為主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第二, 在市場秩序方面, 還應進一步加強立法和監督, 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規范人們的經濟交往, 保護合法的經濟行為, 制裁和禁止違法行為。第三, 在體制轉軌方面, 應從法律上進一步規定、限制政府行為,避免政府對企業的任意過度干擾, 保證政企分開, 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第四, 在對外關系方面,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關系聯系日益增多, 涉外經濟糾紛也不斷增加, 這就需要我們強化對外法律機制, 解決對外經濟關系中出現的經濟利益糾紛, 維護國家主權、促進對外經濟的發展。
❺ 為什麼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市場經濟必須是法制經濟,原因是:
第一,市場經濟是自主性經濟。市場經濟要求承認和尊重市場主體的意志自主性,這就是要用法律確認市場主體資格,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產權(即財產權)和意志自由。同時,規定市場主體行使權利的方法,原則和保障權利的程序。沒有法制,市場主體的產權和其他權利就無法實現。
第二,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市場經濟的基礎在於市場,市場變換主要是通過市場主體之間經過自由、平等的協商所訂立的契約來進行的。契約是市場的法律原型,市場經濟最主要的法律特徵就是經濟關系的契約化。在市場經濟中,契約成為經濟交往的基本形式。離開契約,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存在,而契約必須以法律對契約原則、方式和結果的確認和保護為前提。
第三,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通過競爭達到優勝劣汰,合理配置資源,是市場經濟的優越性之一。但是,市場競爭必須是公平、合法的競爭,否則,市場機制就可能失靈或扭曲。在市場競爭中,有些競爭者為了貪圖利益不惜最大風險,採取各種不正當手段進行或限制競爭,必然妨礙正常的市場競爭。需要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和制裁不正常競爭和壟斷行為,維護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這就象球賽時,球員必須依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比賽。沒有規則,比賽就無法進行。必須的法律就相當於比賽規則,它是維護正當競爭的保障。
第四,市場經濟是主體地位平等的經濟。必須通過法律確認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至少在形式上保障所有市場主體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否則,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第五,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它一方面要求統一的國內市場體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場國際化。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必須有相應的調整手段和法律規則。為使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必須按照現代法制的要求加入國際經濟法律體系。
❻ 為什麼說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和主導作用經濟體系,市場經濟的存在依賴於普遍的分工,而法治只是市場的內在要求,是社會大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市場天生就具有缺陷,法治就像一隻手規范了市場,使生產力得到發展.所以不能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
❼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這一觀點
所謂的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掏人口袋經濟模式。也就是倡導所有的人都注重於相互掏口袋、投機倒把,而不要再注重於社會價值的產出。
所以,掏人口袋經濟模式的市場經濟只有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才會瞎搞,而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絕對不可能瞎搞這種掏人口袋經濟模式的市場經濟。
法制、法治社會的基礎:政治上人人權利平等不存在壓迫;經濟上按勞分配不存在剝削。即:法制、法治的社會沒有剝削壓迫。
法制、法治社會的標志:不存在人民群眾最不要的黑社會、娼妓、毒品、貧民窟和高犯罪率。即:法制、法治的社會沒有社會弊病。
所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封建社會帝皇制都絕對不可能做到法制、法治社會。
我們社會主義時期的法制、法律以「有益於人民的是好、有害於人民的是壞」標准作為基礎理念建設的。
也就是以「有益於人民的是好、有害於人民的是壞」作為標准來衡量一切、評判一切,裁定任何事、任何人。
但現在不是社會主義而是資本主義了,所以改革開放的法制、法律以「有益於官僚資產階級的是好、有害於官僚資產階級的是壞」標准作為基礎理念建設了。
法律本來是保護和保障每個人的權益的,但損害別人權益的投機倒把、爾虞我詐行為卻會被資本主義社會捧為榜樣楷模。比如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十元錢的東西如果能設法賣出二十元、三十元、四十元、……,或者搞個小公司使用欺騙手段吞掉了大公司,也都不屬於詐騙,反而會被人們交口稱贊,且更是會被媒體大肆炒作為成功人士、當代英雄。
而且資本主義社會更怪異的是,一邊自稱是言論自由的社會環境,一邊卻不管是什麼話也不管這是大家都同樣在說的話,只要是有人要找茬告你,就能以你說了這個話而開庭把你當被告。因此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有很多靠告人出名、靠告人生存的人,甚至還有純粹基於自己的覺得好玩而經常抓住別人的一言半語來告人玩興趣。典型例子,台灣李敖告了許許多多的人,連他自己都記不得告過哪些人了。
社會性質和制度:
封建社會帝皇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一個大家族霸佔,唯獨皇帝有權把生產資料分封給親屬私有或臣僚私有,大多數人沒有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要活著就得去為少數人(地主階級)服務、勞動受壓迫剝削。
資本主義私有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少數人霸佔,大多數人沒有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要活著就得去為少數人(資產階級)服務、勞動受壓迫剝削。
社會主義公有制: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整個國家的人民共同擁有、共同生產、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佔有生產資料,使得沒有任何人可以騎到任何人頭上剝削壓迫。
目前我們人類所用的經濟衡量指標:一、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社會福利保障狀況。二、物價穩定狀況、失業率狀況、財政收支狀況。(此標准用於任何國家或時期,不以此標准衡量的一律無效!)
目前我們人類所用的衡量社會或時代好壞的指標:一、人民群眾最不要的黑社會、娼妓、毒品、貧民窟和高犯罪率的狀況。二、人民群眾最需要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社會福利保障和安寧的社會環境狀況。(此標准用於任何社會或時代,不以此標准衡量的一律無效!)
目前我們人類所用的衡量事物好壞的標准即是:有益於人民的是好;有害於人民的是壞。
目前我們人類所用的衡量人好壞的標准即是:言行有益於人民的是好人;言行有害於人民的是壞人。
用這些標准去衡量任何人與事都能立即清清楚楚、分明無誤(但僅限於人類,而畜生不會也不懂得使用這些標准衡量)。
❽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
法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成熟的市版場經濟體制與健全的法治相呼應權。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為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受法律約束和保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需要公平、公正、公開地配置各種資源,更加公平地實現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相應地要求制定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以法律來保護市場競爭,維護市場經濟運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政府作用的充分發揮需要法律規范。法律不配套不健全以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市場經濟體制就建立不起來。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這是30多年來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准確清晰界定。
法治經濟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❾ 為什麼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
市場經抄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
法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與健全的法治相呼應。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為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市場主體的行為受法律約束和保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需要公平、公正、公開地配置各種資源,更加公平地實現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相應地要求制定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以法律來保護市場競爭,維護市場經濟運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政府作用的充分發揮需要法律規范。法律不配套不健全以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市場經濟體制就建立不起來。
市場與法治被稱為現代文明的兩大基石:經濟發展主要關注社會財富的生產,法治則保障財富的交易與分配。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兩者又緊密融合、相互影響,「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已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