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里的道德
① 思修里的問題,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什麼
不說臟話,不抄襲.
② 思修 道德的社會作用是什麼
道德的社會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發揮和實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其實際效果。表現內:道德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容鞏固和發展;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力量;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影響;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生活的穩定,保障人們正常的生活和交往;道德能保護和破壞一定階級的政治統治。
③ 思修考試道與德及道德本義是什麼
「道、德」,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兩個詞彙,上古至西漢,「道」和「德」是兩個一字一義的詞彙,各有如下涵義:
[道],《說文》曰:「道,所行道也。」;《爾雅》曰:「一達謂之道路;道,直也。」;
《易·履》曰:「道坦坦。」。
[德],《說文》曰:「德,升也。」;《易·剝》曰:「君子德車。」;《爾雅》曰:「顒
顒卬卬,君之德也。」。
僅從中文詞義解釋,「道」有名詞,動詞、量詞、介詞之分。但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道德」中的「道」,很難定義,應該是個抽象性的名詞,其大概有兩層涵義,一是指人類知識文化領域里的根本價值體系,二是指制動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本體和社會時空的宇宙動能。中文詞義中的「德」,同樣有動詞和名詞之分,是指當事人遵照某種認識價值體系而規則言行的狀態。
「道德」的概念和本義
中國的古典文獻中,將「道」和「德」聯系起來組合成為一個詞彙,最早見於:
1,「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易經·說卦傳》);
2,「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
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
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
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記·曲禮》);
3,是故聖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賤物。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第》);道德
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管子·君臣》)
人類對自己身心的理性認識,是通向智慧和自律的必經之道,也是一個人和一個
民族是否有道德的關鍵。「道德」,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蘊涵著道家養生修真內涵的概念,是人事先將自己身心視為是一個天人合成世界,然後再去對自己的身心進行理性認識和具體修煉實踐的結果。
④ 思修社會公德是什麼
社會公德 (social ethics; social morals) 簡稱「公德」。是指存在於社會群體中間的道德,是生活於社會中的人們為了我們群體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行為規范。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與「私德」相對,這里的「公德」是指與國家、組織、集體、民族、社會等有關的道德;而「私德」則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並且社會公德是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條件,衡量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
⑤ 道德的起源和本質是什麼思修
根據亞里士多德來的學科分類方法源將學科(或稱為:學問、學術、科學)分為三種:理論之學、實踐之學和製作之學。理論之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和第一哲學(或神學)。道德屬於實踐之學。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於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需要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二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道德的本質:道德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相應的道德體系的性質,它所體現的利益關系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能動的。
——綜上所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屬於實踐范疇的思修。
⑥ 思修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一)社會公德及其特點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准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其基本特點主要表現為:
1.繼承性
千百年來,人類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則。這些准則凝結著人類的道德智慧,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2.基礎性
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准則,是社會為維護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廣泛性
社會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適用范圍。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無論具有何種身份、職業和地位,都必須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會公德。
4.簡明性
社會公德大多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說明就能被人們理解,如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識,「不隨地吐痰」、「不亂穿馬路」等公德規范,更是簡潔明了。
(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
1.文明禮貌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文明禮貌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溝通感情的橋梁,它反映著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
2.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把幫助別人視為自己應做之事,看做是自己的快樂,這是每個社會成員應有的社會公德,是有愛心的表現,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3.愛護公物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得到妥善保護並保持良好狀態,是使公共生活有序進行的基本保證,也有利於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
⑦ 大一思修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有兩大動力因素:
社會的他律性需求與個體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產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產生的宏觀整體要求,後者是道德產生的內在驅動力,是道德產生的微觀人性基礎;前者是外顯的、表層的因素,後者是內隱的、深層的因素;前者使道德產生之後呈現出工具性的特點,即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和保護社會利益的手段與工具;後者使道德產生後呈現出目的性的特點,即道德以協調人的內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質為目的。
儒家學說,特別關注道德起源問題,並形成了三大流派的思想:孔子、《中庸》、《易傳》作者的天命說;孟子的四端說;以及荀子的聖王制禮說。先秦儒家關於道德起源的學說充分肯定了道德對人和社會的價值,對我們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道德的產生是生物適應性演化和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創化的共同結果,既是客觀實在的生理基礎(人性和基因基礎)和自演化機制所致,也是人的主體意識性和目的性的創化機制所致,其目的在於保障人的生存發展,現實價值源於人過好生活的需要。由此出發以新的視角闡述了道德演化與宗教、法律、制度等現象的關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價值、評價標准、階級性、歷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問題。
⑧ 大學思修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1.適應轉變,認清使命:
經歷了「黑色七月」的大學生帶著對大學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學校園。然而現實中的大學及其大學生活往往與這些「驕子」心目中的大學及其大學生活有著較大的差異甚至有著強烈的反差。
2.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重要內容。人的本質,人生理想,人生價值,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等是大學生經常思考的問題。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如何正確認識勞動,正確認識艱苦奮斗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個人成才、成功中的意義,培養當代大學生崇尚勞動、艱苦創業的優良品質,也是這一章的重要內容。
3.加強素質修養,提高道德水平:
心理健康的含義,接著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進行了分析,最後提出了增進心理健康的原則與途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文化素質修養的重要內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養課應當向大學生講清楚什麼是正確的審美觀。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
思想道德修養課全部內容的最後落腳點。思想道德修養的目的是不斷完善人格,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的方法與途徑,為當代大學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斷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階梯,實現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目的。
⑨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復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制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
⑩ 大一思修中的中國革命的道德條例有哪些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核心的問題之一。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不是法哲學的局部問題,而是貫穿於整個法哲學的全局問題。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則的匯編。
一、法律與道德的學理含義
1、道德的學理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
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
因此,道德可以簡單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