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道德
⑴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中西方在道德觀上的差異
因為窮。還想虛榮
⑵ 中國式道德與西方道德有什麼區別
另類在一定場合看來就是瘋狂,這不能怪別人的。至於你說的掃菜場被人恥笑,我專想只是少數而已,清潔工人工屬作很辛苦,是值得大家尊重的。
中國人不怪,只是你沒仔細觀察罷了,我們的國家很強大,很和諧,我們的人民很團結,很友善。我們應該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自豪,在奧運會場上我們的金牌是最多的,中國人民很勤勞,很拼搏。
如果你不是中國人,你也應該為你懂得中文而自豪,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好人壞人哪都有,不僅僅是中國。曼哈頓的街頭尚且還有餓死的乞丐!英國一老太太在家死了三年發臭了才被人發現!
⑶ 中西方的道德差異在哪裡
只是個人的看法和想法:
中國人是講道德的,是讓別人有道德,是用道德來約束別人。
西方人是講標準的,是用標准來衡量所有人所做的事。
西方人先講標准,定標准,按標准做事,做事要有標准,一旦養成習慣,做人也要有標准。
中國人是講道德的,但對道德的理解有問題,稀里糊塗,做人沒做好,養成了稀里糊塗的習慣;又要做事,做事又沒有標准,結果做事也是稀里糊塗。
道德就是標准,標准就是道德。用人做人上就是道德,用在做事上就是標准。
⑷ 中西方在道德的起源和本質上有哪些根本性的不同
從道德的起源講,西方道德觀是以「自由」為邏輯起點的,並經歷了三個過程:古希臘時期的對知識自由的追求的道德觀,古羅馬時期的對實踐自由的追求道德觀,以及近代以來對人性自由的追求的道德觀.而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的道德觀則是以追求「仁」為核心的,也經歷了五個階段.即:仁者:愛人的先秦儒家道德,天道即人道的兩漢道德,消極避世的魏晉道德、存天理、滅人慾宋明道德、反對封建禮教的明清道德.西方堅持個人主義的道德本位、採用思辨的思維與思維方式、以及注重法制的力量,中國文化堅持集體主義道德本文、採用思維與暗喻的表達方式、以及注重榜樣的力量是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尊重差異、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可能是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的一種前提,也是一種態度.
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一般本質)
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2、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3、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4、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本質)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的深層本質)
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推動人們改善這種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道德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道德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⑸ 東西方道德根本差異
在東方,開導他人覺悟獲得解脫是至善;
在西方,宣講上帝福音讓人生信是至善。
⑹ 你認為東西方道德傳統,哪個更有代表人類文化發展的方向
東方的道德文明,更重視人的作用,重視人的體驗。而西方的道德,可以說除開表面上表現出來的,其實還是叢林法則,是弱肉強食的本質,所以可以說西方幾百年來的歷史都是這樣的,而且這樣的觀念也在他們的人性裡面了。
⑺ 西方的道德有那些理念
不論東西方,對於道德的定義都是一樣的。不能殺人,不能傷害動物,不能偷盜(包括不能欠債不還),不能邪淫(不能有婚外情,一輩子只能結婚一次,而且不能有婚前性行為。),不能罵人,不能兩舌,不能毀謗聖賢,不能花言巧語,不能有不良嗜好……
⑻ 東西方道德觀的比較
東方人注重守操,西方人注重自由!
⑼ 西方四種主要的道德理論是什麼
西方四種主要的道德理論是:美德論、義務論、結果論倫理學、正義倫理。
這四種理論分別是由亞里斯多德、康德、密爾、羅爾斯這四位西方學者提出的。
美德論
美德倫理學誕生於古希臘,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其關注的中心詞便是美德、強調存在而非作為。
柏拉圖曾主張知識即美德,他以二元論的觀點來看世界,將世界劃分為理念的世界和現象的世界,並且認為由於經歷了出生的血腥,人類原本干凈純真的靈魂被污染,而要回到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哲學思考,不斷地汲取知識。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其最為擅長的正是哲學思考,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是建構在目的論基礎上的。
義務論
經過近代啟蒙運動的價值顛覆,道德責任確定性的根據主要有絕對命令的義務論、功利主義、契約論、美德論等幾個基本理路。
康德絕對命令的義務論思想給義務的規定性提供了一種令人震撼與景仰的理路。這是一種普遍有效性的道德要求。康德合理地揭示:一種善的道德義務必定具有普遍性。
結果論倫理學
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主要哲學家有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傑瑞米·邊沁等。功利主義亦稱「功利論」、「功用主義」,通常指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
正義倫理
《正義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學著作,作者是約翰·羅爾斯。1971年初版,1975年與1999年出版修訂本。在該書中,羅爾斯嘗試用社會契約的衍生方式來解決分配公正的問題。
由此產生的理論被稱為"justice as fairness"(以公平體現的正義,或略作公平即正義),理論導出了他的正義兩原則:自由原則和平等原則。其中平等原則詳細表述為機會均等原則和差別原則。
⑽ 中西方道德的差異
從中國的文化方面來講。中國比較講究和諧的精神,就是要避免沖突,維護平衡,給對方面子就是給自己面子,這也是。國人比較謙恭的一種態度。而西方人他們很容易擴大自己的情感,放大自己的反應,在利益方面會先考慮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再不去傷害對方的利益。而西方人會認為中國人的這些。愛面子的做法,即使不荒唐,但是也很多於。他們在社會交往中更加尊重個人的自由,個人的權利和獨立,如果和這些相反,會被認為是很粗魯很沒有禮貌的。他們更加追求以自由平等競爭為核心的個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