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的婚姻立法與婚俗改革
❶ 新中國成立初期婚俗改革的特點
1950年5月1日新中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建國後頒布的一部完整系統的法律,它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原則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新婚姻法頒布後,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貫徹執行。如部分婦女開始掙脫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大膽的同不合理的封建婚姻作斗爭,擺脫了封建婚姻的痛苦,爭取到婚姻自由;寡婦也可以自由結婚;有不少的童養媳回到娘家等等,從而使封建婚姻制度開始瓦解。
由於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和封建思想,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人們的封建思想意識還很濃厚,加之婚姻法的宣傳工作做得不夠廣泛深入,不少地方尤其是農村還存在大量封建殘余,幹部和群眾的封建思想意識還很濃厚,農村中早婚、干涉婚姻自由、打罵虐待婦女以及婦女因婚姻問題自殺被殺現象還很嚴重。
,經過貫徹婚姻法運動,出現了很多民主和睦、團結生產的新家庭,干涉婚姻自由、早婚和打罵虐待婦女的現象明顯減少,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父母與子女關系都得到根本改善,經過貫徹婚姻法運動,使廣大婦女進一步從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從而提高了婦女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極大地激發了婦女的生產積極性,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但婚姻制度的改革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艱巨任務,僅靠一場運動是不行的,必須經常性的宣傳貫徹婚姻法,把宣傳貫徹婚姻法的工作轉入經常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消滅封建婚姻制度,才能使新婚姻制度徹底建立起來。
選自《婚姻法與建國初期婚姻制度改革研究》
韓軍強
❷ 中國近代社會婚姻的變遷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就提倡男女平等了,中華民國成立後,倡導新風,實行一夫一妻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就頒布了《婚姻法》,比我國憲法制定的都早。
❸ 淺析中國近代婚姻制度
不明白你確切要問什麼,近代是指哪段,清朝末期還是民國,婚姻制度是指政府的統一規定,還是民間各式各樣的,很難回答你
❹ 婚俗改革改的究竟是什麼
婚姻是一種責任,而不是一項任務,婚俗改革改的就是那些「不正婚俗」,使婚俗更文明,使婚姻更純粹。
結婚是一生的大事、喜事,按照當地的習俗適當地熱鬧一下,適當地「為難」一下新人,可增加婚禮的喜慶氣氛,也無可厚非。但是,偏離文明軌道的婚鬧披著習俗的外衣、打著祝福的幌子,其本質就是「惡俗」。
婚鬧民俗要遵循基本社會公德,不能偏離文明軌道。破壞公序良俗、超越法律紅線的婚鬧習俗就是極端惡俗,絕不能當作傳統民俗看待,應該被列入「改革」的范疇,加強規范和整治。
(4)中國近代的婚姻立法與婚俗改革擴展閱讀:
「講排場比闊氣」:別讓婚宴變「剩宴」
婚宴,作為一種典型的家庭消費,除了見證美滿、傳遞祝福外,也是一種「人脈宴」。尤其在社交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跟風搞「大場面」的現象更為突出。
一場婚宴結束,留下滿桌剩菜剩飯,很多人對這樣的婚宴浪費現象已經司空見慣。各類喜宴上的餐飲浪費令人咋舌,剩菜剩飯一般會佔到菜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讓喜宴變成了「剩宴」。
空盤就是「虧面子」、「硬菜」好看不中吃、喜宴標准年年高、吃不完也不願兜著走……講排場、愛面子以及守舊俗是造成浪費嚴重的主要原因。殊不知,這種講排場、鋪張浪費的做法,加重了婚禮舉辦者的負擔,與當前全社會倡導的節儉之風格格不入。
婚禮不應該是互相炫富,更多應該體現對前來祝賀嘉賓的一種感謝;打造「剩宴」並不能代表自己有多體面,追求健康餐飲理念、理性生活方式才是最大的誠意。
主人想著熱情招待客人,在分量滿滿的菜品上體現誠意,但是,不浪費的婚禮更體面。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因虛榮心和舊風俗成為餐飲浪費重災區的喜宴應該踩下「急剎車」。
❺ 近代婚姻制度的變遷有哪些參考文獻
一、 封建統治下的傳統婚姻
在傳統文化中,婚姻不僅僅是當事人,更是兩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家族的實務。所以,家庭夫妻關系的形成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准則,男女當事者個人,對自己的婚姻基本上沒有選擇的自由。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大多以「門當戶對」或家庭經濟情況為標准,對於年、貌、品、才,甚至身體狀況,是不管的,更別提感情,青年男女毫無自主權可言。男女雙方婚前可能都沒有見過面,婚後的感情狀況普遍不理想,沒有建立在兩情相悅的基礎上的傳統婚姻釀成了許多悲劇。在電視劇與文藝作品中,此類例子枚不勝舉。清末的許多學者,都有過失敗的第一段婚姻。
傳統婚姻中,早婚惡習,近親結婚的習俗的風行。在清末社會,早婚有相當的普遍性,一般青年多在20歲之前完婚,甚至有「有年30抱孫子者,則戚族視為家慶,社會以為人瑞」,少年男女結婚帶來的結果是身體易為情慾所傷,父母也不能給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給整體國民素質影響很大。近親結婚,出於種種考慮,在偏遠地區和皇族內甚為流行,給下一代的質量埋下了很大的隱患,嚴重影響國民素質。
中國有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國婦女一直生活在「三綱五常」的宗族制度之中和男尊女卑的傳統倫理中,女子的婚姻全力基本被剝奪。蓄妾,三妻四妾,是舊時婚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社會貧富貴賤分化和階級制度的在婚姻制度上的體現。男子可以退婚再娶,女子則不能退婚再嫁,這是封建婚姻的違反人道主義的平等的地方。
二、 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婚姻狀況的改變
——傳統婚姻制度與新式婚姻形式共存
清末民初,新世紀初的婚姻在一片熱鬧沸騰的變革中開始。伴隨著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展開了對舊時婚姻陋俗的大批判。在新婚姻觀的引導下,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婚姻習俗開始出現了現代文明與自由的曙光。
辛亥革命對傳統的婚姻制度的沖擊還是相當大的,近代留洋後回來的人帶來的人人平等,婦女解放等新觀念給城市的青年以重大影響,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統治也讓眾多的城市民眾開始漸漸改變舊的觀念,接受新式的婚姻顧念也開始成為新式婚姻制度的開端。
青年男女開始先談戀愛,再結婚。在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受新式觀念的影響,原來的舊的觀念被漸漸摒棄,慢慢的解放天性,從自由戀愛開始,也接受一夫一妻制度,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人。偏遠鄉村和傳統的家族依舊是傳統的形式。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的婚姻即為林覺民和梁啟超兩位家長包辦的。 婚禮的形式開始從簡,花費也節省了許多。舊式婚禮的程序極為繁瑣,規范了所謂的「六禮」,作為婚禮必要的程序。民國早期,眾多有識之士對此進行了猛烈地批判,尤其是在「五四」前後,於是婚禮形式上開始趨於簡單,,「往往有借旅館及青年社結婚者,此亦嫁娶從簡之好現象也」。禮俗趨於簡朴,摒棄舊婚俗
的繁文縟節,更是社會趨於文明,合理的的具體表現,有利於社會風氣的轉變,也有利於社會進步。
男女的婚姻的年齡也開始正常起來,早婚的現象變少,人們開始重視起自己的教育,事業和革命,結婚年齡從原來普遍的16,7歲到20歲出頭,這是社會顯著的進步,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下一代的質量。
三、 建國後的婚姻狀況和婚姻觀念
在新中國成立的初期,國家一切都剛剛起步,當時急需一部法律為新的婚姻制度作為新的婚姻規范,需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婚姻家庭領域內的反封建的民主改革,廢除在中國已存在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陋習於是,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最初幾年裡,政治色彩頗濃而革命意義極大的《婚姻法》為中國人的婚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其頒布為起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來。一夫一妻制開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開始在主流媒體的宣傳中出現提倡「婚姻自由」,這一切都是過去的年代所沒有的,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婚姻法》的頒布給中國的婚姻制度帶來了質的改變,長足的進步。就在《婚姻法》頒布前一年,法國女權主義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藉這本女權主義的「聖經」,波伏娃表達了對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敬意,她堅信社會主義終將消滅男女不平等現象。
當然,在這一時期婚姻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自50年代「反右」運動開始至「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處於一個政治高於一切的年代,政治成為一切的主題,婚姻如是。其時所謂的「紅五類」之間的通婚是理所當然的,而企盼改變命運的所謂的「黑五類」也無一例外地希望能與「紅五類」聯姻,以便藉此獲得免於政治迫害的身份條件。與政治條件相比,人們對財富、職業的要求似乎並不高。也許在那個均貧富已被制度化的時代,經濟方面的任何期待都顯得不合時宜,甚至,人們連愛情也少有期待。愛人,首先應該是革命同志。
1978年以後,政治權力與傳統道德共同構建的社會監管體系日益松動,令置身其中的人們感受真切而又應接不暇。少了過度的政治負擔,人們的婚姻重歸朴實的愛情。1981年,新《婚姻法》頒行,將「感情破裂」規定為離婚要件,由此,中國人似乎開始意識到,愛情也是婚姻中頗為重要的東西。婚禮也跟上了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潮流,新人穿上了套裝西服婚紗、喜宴排場越來越大,婚慶事業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然而,進入新千年以後, 這是一個規范日漸模糊的時代。80後相繼步入婚齡,成為這時期結婚的主力,此時的婚姻染上了80後鮮明的個性色彩-在中國,一些人的愛情開始以「無政府」的方式蔓延,正如羅素在半個多世紀前在《婚姻革命》里說的,「愛是一種無政府的力量,如果放任自流,它是不會安於法律和風俗所規定的范圍的。」同時,隨著物慾與自由主義的膨脹,結婚的決定開始摻雜著更多無關愛情的考量??
四、總結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會所公認並被人們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婚姻家庭關系的規范體系,是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始終受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發展所決定。可以說,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根本上推動了婚姻制度和婚姻觀念的的變遷,當然這不是唯一因素。
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婚姻制度的未來做准確預知,但是縱觀變遷,我們
並且發展趨勢將是趨於合理與完善。 不能說著將最終決定於經濟基礎,
❻ 以中國近代婚姻立法為視角,論述中國法律近代化的歷程,特點和意義·
我不是法律專業的,在這里看到這個帖子,說說我的看法,大家別噴我。
中國近代婚姻在法清末民初確立,這個時候中國傳統封建婚姻開始發生變化,不但傳統的婚姻陋俗受到系統的批判,出現了自由離婚與再嫁的婚姻現象。在這一歷史時期,最典型的事件莫過於廢帝溥儀與他的妃子婉容的離婚事件。同時人們開始注重婚姻法規。1916年,司法部附設的法律編查會先後制定民法草案。關於婚姻制度方面,《民律親屬篇草案》第三章有詳細規定,這無疑對婚姻陋俗的變革起到了推進作用。應當特別提出的是,這時有人開始注重履行一種契約婚姻,類似於現代結婚證的婚姻契約出現,這是婚姻生活文明化和現代化的體現。這種契約婚姻在當時還是極為個別的現象,但它卻改變了過去男尊女卑的局面。是中國婚姻史上婚姻締結方式走向文明的開端。
中國近代法律的發展歷程,要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辛亥革命,這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歷史時期:
一.鴉片戰爭西方國家靠著船堅炮利和鴉片,不但打開了古老的中國海關大門也打破了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封建士大夫們腦中的中國中心夢。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和傳統,緊隨西方列強的商品滾滾東流。有著幾千年光榮歷史,包括法文化在內的古老東方文明,在西方文化(包括法文化)面前,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輝。兩種截然不同的法文化,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內部矛盾斗爭中,由對立沖突到調和融合。最後,古老的中華法系終於在這種沖突和融合中自行解體。中國法律由此走出中世紀,進入近代。這是一個曲折痛苦的過程。在血與火的年代,前進與倒退,守舊與創新,傳統與外化,既嚴重對立,又相互調和。在困惑和迷惘中,於20世紀初年走完了這段路程,鴉片戰爭後 因為中國鴉片戰爭失敗國門被打開,主權喪失,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國家為了更好的維護中國的利益,進一步的控制中國,就提出了領事裁判權,對中國的法權進行侵奪,這種制度一確立,清王朝即喪失了對進入中國境內的外國僑民的法律管轄,原有的完整的司法權也因之而喪失。其結果,不但嚴重地破壞了中國原有的社會秩序,同時也給清王朝的統治帶來嚴重的危機。義和團的爆發也和這一制度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因果關系。這一危害中國的有識之士也早已發現,在戊戌變法也將它列為變革的目標之一。二.太平天國時期 農民處在封建社會的最下層,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使他們對封建法制深惡痛絕。因此,太平天國英雄們在發動武裝起義之始,便把斗爭的矛頭指向清王朝封建法制。天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制定並實施了《天朝田畝制度》等法律,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這些法律,從土地分配、婚姻嫁娶到犯罪和刑罰、訴訟制度等問題,都一反清朝封建舊法制。太平天國的法制雖然因時代和農民的階級局限,而存在不少落後成分,並因戰爭等等原因而無法全面實施,但是它在大半個中國否定和取代了封建法制長達十多年,其摧毀舊法制的革命作用實在不能低估。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三權分立」的原則,對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完成了司法制度的近代轉變。而最終作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基本法典的《六法全書》的出現,其六法體系最終建立,標志著近百年的中國法律的近代化的最終完成。
縱觀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來看,從列強破開國門導致封建法律陷入困境,還是辛亥革命直至中華民國南京政府的成立,「三權」分立,《六法全書》的出現,無不體現了中國法律從皇權到人權的轉變,發張與晚清的中國近代法律,在中國近代動盪的社會變革中瓦解,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中國的法制有深刻的影響,其演變過程對我們法制的發展建設存在諸多啟示。在法律的演變過程中廣大法律制定者從洋務運動開始,不斷的吸收總結,注重新思想的運用,這些從西方學習的思想,從根本上轉變了,近代中國人對法的理念,從西方吸取的法律營養,加速了中國近代法律的發展建設使得清末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法律化,是中華法系發展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加速了中華法系的終結和近代法律體系的形成,使中國走了法治文明的道路。
❼ 新中國婚姻家庭立法與社會變遷的關系
婚姻法治的歷史變遷是一個時代變遷和社會文化轉型的晴雨表,從中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巨變。
第一,反映了新舊中國政權的轉換。
1950年《婚姻法》是一部廢除舊式封建婚姻制度、樹立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婚姻制度的宣言。從所用術語來看,「包辦強迫」、「男尊女卑」、「重婚」、「納妾」、「革命軍人」等暗含了從「舊制度」變為「新制度」、從「革命」變為「建設」的巨大歷史轉換。後兩部《婚姻法》開宗明義指出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從內容來看,「計劃生育」、「夫妻財產」、「感情破裂」、「家庭暴力」、「婚外戀」等富有時代氣息的術語表明了與1950年《婚姻法》在立法主旨上的巨大差異,也表明後兩部《婚姻法》出台時不同的時代背景。
第二,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
中國婚姻法治發展變遷最根本的動力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沒有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就沒有婚姻法治的進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大包大攬,《婚姻法》的制定和頒布也不例外。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政府對個人生活干預的方式發生變化,從計劃經濟下的大包大攬解決問題轉變為賦予個人更多權利,這就使個人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也必將促使婚姻家庭朝著更加有利於人的自由、平等的方向發展。從1950年《婚姻法》制定中的國家主導逐漸變為民眾廣泛參與2001年《婚姻法》制定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特點。
第三,反映了人治與法治之爭以及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加快。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國家對婚姻的治理、人們對婚姻家庭的重視、社會法治觀念的變化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其間,有20世紀50年代中期要求加強「革命法制」的要求,也有60年代「要人治不要法治」的主張,有20世紀50年代「重視法制」的良好開端,也有60年代「砸破公檢法」的狂熱;有20世紀80年代「人治與法治」的爭鳴,也有90年代「依法治國」思想的高度一致。在當代中國的政治框架和權力運行體制之下,黨和政府在法治問題上的抉擇對當代中國婚姻法制的嬗變至關重要,《婚姻法》的歷史演進折射出國家治理方式的變遷和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
第四,體現了國家不斷走向富強和人民生活日漸富足的社會現實。
從三部《婚姻法》法律文本的對比中,這一事實表現得十分明顯,其中最典型的是關於「夫妻財產分割」的條款:1950年《婚姻法》中對此只是較為籠統和粗略的規定;1980年《婚姻法》在此方面的規定雖做了少量調整,但並沒有明確規定整體的分割辦法和相關細則;2001年《婚姻法》對離婚後夫妻財產的分割問題做出了較為全面、詳細和明確的補充。這既是法律不斷走向完善的表現,也反映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百姓生活日益富裕的事實。此外,關於「感情破裂」、「計劃生育」、「家庭暴力」、「婚外戀」等相關條款相繼寫入《婚姻法》,也表現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以及維權意識的增強。
總之,《婚姻法》的制定和修改經歷了60多年的變革歷程,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民眾的婚姻家庭生活在立法與現實之間不斷進行調適和整合的過程中日漸表現出民主化、法治化、規范化的時代特徵,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依法治國的艱難探索和取得的良好成效。但是,在立法與現實之間又時而存在一些社會沖突現象,這也表明,任何法治實踐只有在與民眾的日常生活變革緊密關聯和平衡中才會更加完善起來,進而促進當代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與良性運行。
❽ 中國近現代婚姻制度從三妻四妾進化到一夫一妻制,中間經歷了什麼過程
從古時候的三妻四妾到如今的一夫一妻制度,中國真的經歷了很多,在古代可能男人娶很多女人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不過放到現在這個人就是犯了重婚罪,是要坐牢的。
不過三妻四妾這樣的制度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就被廢除了,而當時的那些姨太太們應該是被男人們藏起來了吧。
❾ 新中國成立初期婚俗改革特點
最大的改革就是一夫一妻和婚姻自由,取消了古代妾的概念和封建包辦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