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德不德
Ⅰ 道德經·上德不德的譯文
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實際上達不到德。上德之人順其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之人強調作為而無以能為。上仁之人勉力博施於人,但無私心意圖。上義的人勉力施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禮的人勉力施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所以,喪失了道以後才出現德,喪失了德以後才出現仁,喪失了仁以後才出現義,喪失了義以後才出現禮。那禮呀,是忠信衰敗的表現,也是社會動亂的禍首。那先見者,是道的虛飾,是邪偽的開始。因此,大丈夫應取忠厚不取薄禮,取實在不取虛華。所以,舍棄薄和華而採取厚和實。
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無德」是什麼意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無德」的意思是:「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高層次的「德」不強調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層次的「德」,自認為不喪失「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故意用某種行為證明自己的德行,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處在德之下品之類的人,看似處處都彰顯德行,處處用德的框架來比較似乎都很恰當,但是事實上卻是一個無德之人。
Ⅲ 如何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有如下的章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對於這兩句經文,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在老子的概念里,上德就是「無為」的德。那麼什麼是德「無為」呢?我們以前討論過,老子所說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具體到德無為,那就是指德支持著實際的社會秩序,使天下大同。此時德是有作為、有貢獻於社會的,所以是功於社會的,但它卻不因自己對社會的莫大貢獻而爭處社會之前之上,反而隱藏在社會之下之後。德無為就是德於社會功而不居或功成身退。其實我們這個解釋似乎並不比經文更容易理解。
讓我們做一個思想實驗,來幫助我們理解這段經文的含義。設想我們來到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這個社會里所有成員的社會行為都符合理想的德的標准,而且他們依據這些標准生活動機是出於純粹的本能,而不是通過教育而後天習得的。所以,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我們將永遠看不到不仁不義不真不善的行為和現象發生.所以我們也將無法形成關於不德的任何知識和概念。依據老子第二章所建立的定理,沒有不德的知識和概念,我們也將無法形成任何關於德的知識和概念。所以,當我們置身於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時,我們將學不到任何關於德的知識。事實上,在這個社會環境里,它的社會成員並沒有關於德與不德的知識和觀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德,什麼是不德,因為這些知識對他們的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意義,但他們卻又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德支配著實際的生活秩序,但又不將自身顯示給社會成員,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實現著有德的生活反而不知道德是什麼。德功於社會反不高高在上,這幅理想的圖像便是德無為的狀態。德無為的意義在於,德規范著社會行為,使該社會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但並不將德本身顯示給社會。這個社會的成員不知道什麼是德,也不知道有德的存在。在這個社會的成員看來,天下安定太平不是因為有德的結果,而是自然的本性就該這樣。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指在上德的社會狀態中,形成不了德的知識和概念,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德,甚至不知道是否有德的存在,但整個社會卻實現著真正有德的生活。所以,德功而不居就是德無為。
上德是指德無為,也就是德功於社會而不居社會之前。那麼下德自然是有為之德了。什麼是德有為呢?無為的定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那麼有為的定義必然是「生而有,為而恃,功而居」了。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它?假想我們將置身於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在這里到處都能聽到關於真善美和仁義孝悌的知識的說教,看到那些導師們諜諜不休,不知疲倦地辛苦宣傳,他們要讓每一個人都知道得什麼是德,什麼是不德,並要求人們遵循著德的標准而行為而生活。很顯然當下的人們必然還過著不德的生活,否則德的宣傳還能有什麼意義?根據老子建立的定理,即互為對立面的兩組觀念和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生成的關系,如果沒有不德現象的發生,也就不會發生規范道德,以正視聽的必要。如今關於德的說教泛濫,必是由於社會中不德現象普遍存在的緣故。德之所以現身說法,就是為了糾正和補救當下社會的不德之偏。這充分說明了該社會並未真正實現有德的生活。所以「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在下德的社會狀態里,我們能夠學到關於德的知識,知道什麼是德,什麼是不德。但正是由於在下德的社會里有不德的普遍發生,所以才離不開德的知識和說教.
在上德的社會狀態下,沒有德的知識和說教,是因為在上德的社會里根本就不存在不德的行為和現象,沒有德現身說法的理由。德只為不德而生,沒有不德也就不存在德。所以,上德社會的德不作為是因為沒有什麼原因可以令它有所做為。這就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含義。相反的,在下德的社會狀態下,離不開德的知識和說教,正是由於該社會中不德現象和行為普遍存在的緣故,德之所以現身說法只為糾正現世不德之偏。這就是「下德為之有以為」,即這里有令德有所為的原因。
對於這段經文的解讀,諸家多是再搞文字游戲,什麼上德不表現為德之類,講了半天,不能讓人信服。將無為定義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就能夠獲得對經文內容較為統一的解釋。
Ⅳ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的意思
老子的《道德經》說:「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高層次的「德」不強調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層次的「德」,自認為不喪失「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故意用某種行為...
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出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原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
(5)道德經上德不德擴展閱讀: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Ⅵ 道德經·上德不德的介紹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不為。上仁為之而無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而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Ⅶ 老子有句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什麼意思怎麼樣理解
抱歉啊
發現弄錯了
重新給你翻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這是什麼意思呢?
道作為產生一切的本體它本身不是再從什麼東西而獲得的(「德者,得也」),所以叫「上德不德」;因為它不是從比它更基本的東西獲得但卻能夠產生出其它東西,所以說,「是以有德」。「下德」指從「生生」的鏈條中由上而獲得,如果失去了,就叫「失德」。由於「下德」是獲得的,因而,也會失去,這是道的運行特徵。如果「下德不失德」,由道而德,及其下德的得失變化所體現的道也就不存在了,從而由道而德的「生生」也就沒有了,亦即「是以無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句是講由道而德的形上學中,上德與下德的關系問題。
看我這么累
要給我啊~
Ⅷ 道德經·上德不德的評析
《道德經》一方面是談「道」,一方面是論「德」。老子認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寫道:「孔德之客,唯道是從」;二十八章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五十一章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以上所講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這里所講的「上德」。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謂「上德」,我們認為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家「德政」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人的主觀意志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則是「無以為」、「無為」,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施政者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願辦事,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體現在人間,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為」的「無為」,但卻抱著功利的目的,任著主觀意志辦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即「無為」和「有為」。「道」和「德」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屬「有為」的類型。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標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范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詞,是全書唯一使用的名詞,過去有人將此解釋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約相同於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剛毅的內容。老子感受到人際關系愈來愈難以相處,所以在十分激動的情緒下使用了「大丈夫」這個詞,並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體的規范把人的思想行為定著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執行澆薄的禮。所以老子對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華」,恢復「厚」和「實」。
Ⅸ 誰能告訴我,道德經,德經,起首一句是上德不德,還是尚德不德啊,順便把那一章示意告訴我,謝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出自《道德經》。是上德不德,上可以做「真正」和「高尚」的意思
Ⅹ 《道德經》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求解
我寫的文章,看看有沒有用?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什麼叫做「德」。金文中是這樣寫的「 」,也就是一隻眼在看路「路」者,道也。看「路」而得來的東西,就叫「德」。至小篆發展到我們近乎現在的「 」。左從「彳」,右從「目」、從「心」。「彳」者,「行」也,意思就是說要我們親身實踐;「十目一心」則是警策我們要一心一意沿正道而行。我們可以總結說: 從「目」中所過,經過實踐的考驗、我們所得到的認為篤志而行的東西,就叫「德」。「德」者,「得」也。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中國古代哲學叫「陰陽」,現代哲學叫辯證法。「德」也不例外,有上等的「德」,也有下等的「德」。那上等的「德(得)」是什麼呢?老子說是----「不德(得)」。換句話說,最好的「得到」就是「不得到」,注意不是「得不到」。「得不到」說明你去求了,只不過是沒得到而已;「不得到」就是不去得,根本不去求。這就是「清靜無為」。前面我講過的老鐵匠怒摔紫砂壺的故事就是這么一個道理。他擺脫了物的羈絆,但收獲的卻是真正的滿足與快樂。這就是「上得不得」。當然,這一點也曾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使用。某拍賣會上,展出了絕世僅存六個青花瓷盤,每個標價60萬。一富商將其拍下,但當場他就將其中的五個摔碎了。然後,他高聲宣布,自己手中所存的瓷盤標價600萬。我們也可以將這勉強當做「不得有得」的另類運用。當然,這脫離了老子所講的「上得」的真正內涵。所以,有人說,學習《道德經》,不易為君子,多易為小人。這也許就是許多大家們不願細解《道德經》的原因之一吧。
好,我們再來看「下德(得)」。「下德(得)」是什麼呢?——「下德不失德(得)」。把自己得到的東西抱得牢牢的,總是害怕失去,可這種人最終的結果卻是「無德(得)」,什麼也沒得到。周國平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隻小白兔非常喜歡月亮,陰晴圓缺在它的眼裡都各具風韻。於是,諸神之神就找見了它說,從今之後,月亮就歸你了。可從此以後,小白兔的閑適心情就一掃而空了。烏雲蔽月,它滿心不安;滿月缺損,它痛如刀割,月亮以往的無限風韻現在是盪然無存。這就是「不失德(得)而無德(得)」。
「上德」和「下德」為什麼會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關鍵還是一個「以為」——在起作用。有目的地「為」。上等的「德(得)」沒有私慾,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做的,所以就什麼也不做,可往往卻能取得好效果;下等的「德(得)」認為許多事是值得做的——有以為,整天的瞎忙活,往往卻什麼也沒得到。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說「上德(得)」是「無」的話,那麼「下德(得)」又都是些什麼東西呢?老子明確地提出了三種:仁、義、禮。對這三種「下德(得)」老子也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他說:「仁」是「下德(得)」中稍好一點的。因為它做事「無以為」——不懷有任何目的的「為」,他不求回報,博施於人;「義」就是在次一等的了。它反對苟且,主張為事為己慷慨就義。這些「為」是有目的的,是「有以為」;最不可救葯的是「禮」,你喊幾嗓子,別人不理你,你就捲起袖子來強拉別人就範——「攘臂而扔之」。所以說「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可不得了。我們知道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荀子講禮。這些人都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人物。老子先生一句話,把這些後世們(有人說作書老子是春秋時期人,有人說戰國時期人,本章且不論之,暫定以春秋時人)做的事都否定了。可隨後的歷史證明老子說的這些話並不悖謬。孔子周遊列國,高呼「仁者愛人」,可是沒一個國家麥他的帳;於是,孟子站出來講「義」,要求尊賢任能、反戰愛民,可戰爭卻越打越厲害,百姓越活越痛苦;隨後,荀子蹦出來講「禮」,他的思想被他的兩個好學生——李斯、韓非運用的淋漓盡致,甚至發展為「法」,終於幫秦國取得了統一,可這種「禮」畢竟是「攘臂而扔之」,沒有取得老百姓的認同,結果情況更糟,秦連國家都滅絕了。
有人說,孔子、孟子、荀子、李斯、韓非子等這些人是「世之時者」。硬用老子先生的話說是「前識者」——有先見之明的人。可老子說這類所謂的「前識」之人,其實只是了解了事物的表面現象,這些理論一出,愚蠢就開始表現出來了。真正的有識之士是朴實而不虛華,敦厚而不淺薄。說到「實、厚」,不由得想到了萬曆時期的張居正。張居正登上內閣首輔大臣的高位,原首輔高拱提拔起來的官員們都惴惴不安,甚至出現了應天府長官張佳胤瑩罷官事件。高派勢力趁此紛紛指責張居正玩弄權術,要進行幫派大清洗。面對這種種錯綜復雜的局面,張居正就採取了「處其厚不居其薄」的方法,開誠布公地闡明了自己的治國策略,稱自己絕不會因為黨派之爭而徇私忘公。張佳胤羞愧難當,高派勢力的人心也得到了安撫。為萬曆新政的推行掃清了道路。這種「實、厚」所取得的效果,是權、術、勢難以達到的。所以,為人處事要學會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