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情信義

道德情信義

發布時間: 2022-02-21 12:03:57

①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麼

1、百德孝為首抄。對父母的孝襲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會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規范的。

2、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礎,沒有這一點,其它一切都無從談起。

3、知榮辱。知榮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養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知道榮辱,知道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行為就有了方向。什麼是榮辱,在以後的具體道德標准中加以說明。

4、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反映事實,從事實中總結道理。

(1)道德情信義擴展閱讀: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② 道德包括哪幾方面

道德包括:

一、一般慾望部分

行動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魯莽,遲鈍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節制和自製,不道德有放縱和冷漠,病態和變態等。

二、特殊慾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節儉,不道德有揮霍,浪費和吝嗇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嚴肅和溫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談方面的道德有風趣和誠實,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誇張和刻板等。交際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謙遜,不道德有驕傲,虛榮和虛偽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愛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戀和諂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慮方面的道德有周詳和謹慎,不道德有繁瑣,沖動和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廣博,不道德有膚淺和狹隘等。

(2)道德情信義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為: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③ 有道德的人,絕不泛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這幾句話怎麼解釋

有道德的人不會說自己不知道的事,有誠信的人一定不會隨便許諾,有才能的人,不需要多說,因為他做的就可以使人信服。

④ 道德表現有哪些方面

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思想品德。

1、「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

愛國 守法 明禮 誠信 團結 友善 勤儉 自強 敬業 奉獻

2、「五講」

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

3、「五愛」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4、社會公德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5、職業道德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6、家庭美德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⑤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5)道德情信義擴展閱讀: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⑥ 重信義,除虛偽;節情慾,敦品行;貴忠誠,鄙利己;奉博愛,薄嫉恨;喜辛苦,戒奢華。

講究信譽,不要光說好聽的話;自我控制性情和慾望;忠誠是寶貴的;瞧不起那唯利是圖的小人;宣揚博大愛心;愛勞動愛工作;不要奢華。

⑦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7)道德情信義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⑧ 求道德高尚的格言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寒冷的季節,眾樹凋而松柏青翠依舊,引申指越在艱苦中越能見人的品格。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坦盪盪:坦然寬廣
戚戚:憂愁不安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有才德的人不會孤獨,必定有人追隨。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眼見正義的事卻不做,乃缺乏勇氣。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怎麼能夠沒有信用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有道德之人總是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人為惡。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富貴不生淫亂之心,貧賤不改節操,武力不會屈服。引申指具有堅貞不屈的意志,不因任何外部壓力而改變。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不忘:不怕
溝壑:此指棄屍山溝
元:首、腦袋
志士不懼怕死亡,勇士不懼怕掉腦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同天下人共樂憂。

人不可以無恥。——《孟子·盡心上》

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

有德不可敵。——《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高尚的道德不可戰勝。

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善:正確的
如流:如順流而下
接受正確的意見如同順流而下,非常快意。

私仇不及公。——《左傳·哀公五年》

不因私廢公。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

如登:如登山,比喻難
如崩:如崩塌,比喻易
接受正確的意見如登山一樣的難,接受錯誤的意見像崩山一般容易。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季冬紀》

丹:硃砂
石頭可以被擊碎,但不能改變其固有的堅硬;硃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原有的紅色。引申指高貴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驗而絕不改變。

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坊記》

尊重他人勝過自己,先為別人著想。

不食嗟來之食。——《禮記·檀弓下》

雖窮困潦倒仍保持人格尊嚴,不接受帶侮辱性的施捨。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考慮國家大事,然後再顧及個人恩怨。

至誠則金石為開。——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其真誠
真誠所至,最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打動。

疾風知勁草。——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霸傳》

猛烈的大風中展現草的剛勁,引申指越惡劣的環境越顯堅貞的品格。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寧靜修身,節儉修養品德。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昶傳》

抵禦寒冷沒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別人的誹謗,沒有比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更有效的了。

人誰不死?死國,忠義之大者。——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人誰能不死,為國捐軀,大忠大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
盡瘁:竭盡勞苦
不辭勞苦,默默貢獻,至死方休。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北齊·劉晝《劉子·大質》

燔:焚燒
銷:融化
硃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的紅色,蘭草可以被焚燒但不能消除它的芳香,玉可碎但不能改變它的潔白,金可融但不能改變它的剛韌。引申指堅貞的品格永不會改變.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葯《北齊書·元景安傳》

寧可像玉被擊碎,也不做一塊完瓦,引申指寧可保全氣節而死,也不願苟且偷生。

為善則預,為惡則去。——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事》

預:參與
去:離開
好事就積極參與,壞事就立即離開。

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唐·王勃《上劉右相書》

源:水源
流:下游
水源潔凈,下游自然清澈,品行端正則影子也直。

士窮乃見節義。——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窮:困苦
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在他窮困之時愈發顯現出來。

不畏義死,不榮幸生。——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榮:心喜
幸:僥幸
不懼怕為正義而死,不因僥倖存活而心喜。

名聲之善惡存乎人。——唐·韓愈《與衛中行書》

一個人的名聲好壞是由大家決定的。

嫉惡如仇讎,見善若飢渴。——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

嫉:痛恨
仇讎:仇敵
痛恨壞人壞事像仇敵,看見好人好事像餓而求食、渴而思飲一樣迫切需要。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

抨擊惡行,表彰善舉。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

品德修養破敗了,其餘的事也就像瓦片一樣破裂,意指品德修養是成敗的根本。

火不侵玉。——唐·劉禹錫《司空奚公神道碑》

火不能燒灼玉石,意指邪不壓正。

烈士之所以異於恆人,以其仗節以配誼也。——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

烈士:剛烈、積極進取的人
恆人:常人
仗節:保持節操
配誼:合乎正義
剛烈之士之所以不同於常人,就在於他能保持節操,堅持正義。

修身絜行,言必由繩墨。——宋·王安石《命解》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絜:檢查
繩墨:准則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檢查自己的行為,言出必須符合準則。意指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不違背道德准則。

君子出處不違道而無愧。——宋·歐陽修《與顏直講》

君子:有品德的人
出:做官
處:不做官
道:道義
有品德的人無論做官還是閑居都不做違背道義的事,所以問心無愧。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宋·歐陽修《縱囚論》

寧可為正義而死,也不苟且偷生,而是視死如歸。

廉恥,士君子之大節。——宋·歐陽修《廉恥說》

廉潔知恥是一個正人君子最重要的節操。

不知恥者,無所不為。——宋·歐陽修《魏公卿上尊號表》

不知羞恥的人,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宋·歐陽修《上高司諫書》

痛斥邪惡小人全無羞恥之心。

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宋·歐陽修《祭丁學士文》

殊:不同
善與惡就像火和水一樣完全對立,不能並存,意指有德才之人當疾惡如仇,有鮮明的是非觀念。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意指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宋·蘇洵《心術》

色:神色
意指在鎮靜沉著,在突發事變前毫不驚慌失措。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楊萬里《庸言》

人要做好事,一百件也不算多;若做壞事,一件就足夠了,意指好事多多益善,壞事一件也不能做。

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

毀:詆毀
一個人做好事,不必自誇,周圍的人也會稱許;一個人做壞事,不必自毀,周圍的人也會詆毀,意指一個人的言行好壞瞞不過周圍的人。

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宋·蘇軾《留侯論》

英雄豪傑必定具有超過常人的節操。

涅於混濁而不緇。——宋·蘇轍《馮京加恩制》

涅:染
不緇:染而不黑
雖然被混濁侵染依然不黑。比喻品格高潔,不受世俗污染。

不以私愛害公義。——宋·蘇轍《論侯稱少欠酒課以抵當子利充填札子》

私愛:一己偏愛
不能因為自己的偏愛而損害公正道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愛蓮說》

濯:洗滌
清漣:清澄的水
妖:不正派的艷麗
蓮生污泥而纖塵不染,沐浴清水,艷而不妖。此處以蓮花的潔凈比喻君子的節操。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心中不胡思亂想,就不會輕舉妄動。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不敢不為國事憂心。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題東林書院聯

讀書人應當心懷天下。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仁義:古儒家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包括仁愛、謙恭、信義等。
對於一個有才德的人來說,錢財不過是糞土,仁義才價值千金。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姣鸞百年長恨》

接受了別人的委託,就要忠實地去辦理。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明·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

匹夫:普通平民百姓
焉:於此
保衛國家,雖然是地位低微的平民百姓也有責任。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極言祖國山河之可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吳研人《痛史》第十回

國家興亡大事,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強調行善棄惡的意義。

⑨ 怎樣才是道德仁義呢

「道德究竟為何物?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是宇宙整體自然的規則,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綱領。舉例來說,我們人的身體,從母親生下來之後,整個身體器官就按一定的規則在運作,整個身體的運作規則,就是道。道不是誰設計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時,各個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夠彼此協調運動。人在世間如能隨順自然的規則就是行道,這是多麼科學、多麼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於心,行道有得於身,謂之德,它是局部運作的原理原則。譬如我們眼睛是一個局部,眼能見,見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見、耳之德能聽、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嘗,每個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與規則,若規則錯亂,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有其道。如果我們了解人道的內容,在人與人相處時,就自然能和諧有序,從而減輕現今人們所承受的來自人際關系緊張、人事沖突頻繁的精神壓力。如果我們掌握了人與自然環境相處之道,怎麼會遭受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即便是君子愛財,也要取之有道。這種種人類生存之道就在傳統文化里。

現在我們通過人道倫常揭開傳統文化的一角:

古人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為五倫:夫婦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君臣(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朋友關系。

相應的,人類道德倫常是: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誠友信。在這種情況下,人際關系和諧,社會秩序井然,人們生活工作心情順暢,有安全感。

相反,人類若失去道德倫常,則表現為:家庭矛盾加劇,離婚率攀升;父母「孝養」孩子,自身卻老無所養的顛倒人倫,人喪失了做人的基礎;兄弟關系淡漠,甚而反目為仇;工作場上,上級欺壓下屬、下屬反叛上級或單位;人與人相互欺詐,沒有人情和信義。在這種情況下,從家至社會人際關系反常、緊張,社會缺乏信用和規則,沖突加劇,人們精神壓力大,內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學說,而是自然的關系法則。道德也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則生智慧,身有所得則健康長壽。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絕不是人為的框架,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

由此可見,能夠實踐「五倫十義」的人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熱點內容
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6 發布:2025-02-03 23:11:40 瀏覽:465
五年來的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2-03 22:44:31 瀏覽:191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8 發布:2025-02-03 22:20:24 瀏覽:162
婚姻法與物權法的碰撞 發布:2025-02-03 22:20:23 瀏覽:775
香港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3 21:56:18 瀏覽:122
青島市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3 21:21:22 瀏覽:761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