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秩序主要靠道德

社會秩序主要靠道德

發布時間: 2020-12-21 02:36:19

Ⅰ 辯論賽,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可以提什麼問題

比較傳統的方向是道德的廣泛性和通俗性
前者的問法可以去找違背道德但是不違法的事例去問對方這樣做是否破壞了社會秩序。比如見死不救、性濫交等,或者小事諸如等車不排隊、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等,這些都是法律管不到的,但又是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不可或缺的秩序,法律只能針對大是大非,但是社會秩序90%的組成部分是這些事。去年我國刑事犯罪總共有90W人,但是中國有13億人。可以問這些事例,進而問對方法律能不能管,如果社會秩序的主要組成部分都管不了怎麼說主要靠法律。
後者是指其實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懂法,否則就不會有律師這個職業了。隨便找幾個法條去問對方。比如說「什麼叫要約?合同法規定合同的意思表示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這個答案在合同法第十四條: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這是合同的重要概念,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完全不知道法律是怎麼規定的,但是每天都在訂立各種各樣的合同。比如:白菜多少錢一斤?八毛,要麼?便宜點吧。那六毛吧。不能再低了。行,來兩斤。這里每一句話都涉及一個合同法概念,但是非法律專業的人都不懂這個概念,那麼平時的秩序顯然是由道德約束的。所以問幾個對方完全不懂但是生活中必要的法律概念,進而追問如果人們都不知道法律是怎麼說的,法律怎麼約束人的日常生活。

Ⅱ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

社會的發展主要靠德治

一辯開場陳詞
各位評委,同學:
晚上好!首先我要指出剛才對方一辯陳詞中的兩點錯誤:一是對方辯友說他們的法律是理性的法律.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法律也有理性和感性之分嗎?二是對方辯友說道德有階級的烙印.對方辯友請不要忽略法律的本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難道法律就沒有階級的烙印嗎?
我方認為社會的發展主要靠德治.原因如下:
第一,德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動的准則和規范,是全體人民形成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以此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保證社會的社會健康發展.眾觀歷史,統治者在立法時總是努力把一個社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挑選出來,通過立法的程序上升為法律,道德不僅僅是立法的基本原則,法律規范也是由道德規范轉化而來的.因此,法律就是具有強制性道德.
第二,何為德治?德治包括要求國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員必須是有道德的人,要求統治者對」道德」必須身體力行,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求重視道德威,羞恥心,才能從內心構築起抵禦一切誘惑的堅固防線.
第三,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傳與規范.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工整守法的自覺.法的創始人猛德斯鳩曾經說過:」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制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道德.」失去了道德的支撐,將出現有法不可依,執法無法嚴;失去了道德的支撐,知法犯法,知法犯法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多,失去了道德的支撐,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徒有虛名.
以德治國是時代的呼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倡修身.孔子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希望大家明白,法律只是維護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而道德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的發展主以德治,治療輔以法治

Ⅲ 急求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靠道德四辯陳詞

尊敬的評委,主席,對方辯友以及各位觀眾大家下午好: 縱觀整場辯論,在對方義憤填膺的措辭中,我發現幾下幾點不妥之處,且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點第一點第一點第一點:對方辯友提出法律有強制性,權威性,高效性等優點。但是社會秩序的維護是一個持久性狀態,強制權威的法律也許短期內有很好效果,但是單純地懲治容易產生反效果而且法律存在他律性表面性,又如何能維護社會長久秩序呢?而道德是向善的,自律的,其發揮作用是內在的,自發的,才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佳也是主要方式啊! 第二點第二點第二點第二點:對方辯友強調,法律有統一性,客觀性,標准清晰,有章可循,而道德標准不清晰,無章可循。對於這一點我方表示非常遺憾啊。首先,社會中長期發展存在的道德怎麼會是模糊的呢,天朝中國和諧向榮的景象不就是人民清晰明了的道德觀的體現嗎?要說有章可循,胡爺爺的「八榮八恥」還是比較客觀的。其次呢,法律執行的妥協性和失誤後的不可挽救行對社會秩序甚至會產生反作用,而道德是循序漸進的。法律是死的條條框框,道德是活的規范領域,對方辯友是希望生活在硬生生的牢籠之中呢,還是更自由公正的規范領域之中呢? 第三點第三點第三點第三點:對方辯友還很巧地結合實際用現狀說話,現狀是要提倡法制社會,國家是依法而存的。對方辯友的結合現狀我方感到很欣慰!但是呢,首先辯題中的靠法律和法制不是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這樣的偷換概念破壞了辯題的公正誤導了觀眾和評委啊。再者,我們也來談談現狀:維護社會秩序主要靠法律是需要一個全社會知法,懂法,守法的基礎,還需要一整套完整公正的法律體系和知法機關體系。那麼人民知法懂法守法,執法者客觀公正不也正是道德的主導嗎?沒有道德這根主心骨,法律的強制輔助作用難以發揮啊! 第第第第四點四點四點四點:我方還認為,道德能滲透社會方方面面,法律的發揮實質上有很大局限性,部分私人生活不適合用法律。我們還是學習對方辯友結合現在來談吧。從大事件來說,救人先要錢的發生,難道需要一部法律要制裁他們,要求償命嗎?顯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從道德角度其違背了社會道德觀念,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批判和控訴,這樣的精神教育和感化才是治本治根的啊。我是花心的人,做過腳踏兩條船的錯事,導致了我方二辯現在的怨婦可憐模樣。我知道我應該專一一點的。但是如果用法律來制裁我表示憤怒。愛情是自己的事,法律來強制未免太荒唐了!再從小事著眼,上課睡覺,無聊偷拿公共應急箱里的葯品,這些明顯違背道德的壞事自然需要道德來感化教育,難道還需要高高在上的法律來懲治?社會秩序的維護不是需要又細又密的電網,而是需要寬廣的天地加以指路燈的引導啊!社會秩序的維護不僅是表面的行為限制啊,法律能懲治行為,但是社會的精神家園又如何靠法律維護? 綜上所述,我方堅持認為,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靠道德。

Ⅳ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還是靠道德

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雖然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道德和法律作為人們的行為規范,對社會關系都有調節作用。但兩者的調節作用不同,道德對社會關系的調節主要靠教育的力量 、社會輿論和個人內心信念的力量,所以,道德要發揮調節社會關系的作用 ,必須有人的自覺性這個重要條件;而法律則不同,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節,主要是以國家機器(警察、法庭、監獄等)為後盾,靠法律制裁這種強制手段起作用的。法律發揮它在調節社會關系中的作用,必須有強有力的國家機器這個條件。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決定了兩者不可相互替代,只有互相配合,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由此可見,無論道德萬能論還是法律萬能論都是片面的。因為,無論是道德還是法律,在它們單獨起作用時,都會表現出它本身的局限性。法律的特點是強調強制和他律,道德的特點是強調自覺和自律。法律重在對人們犯罪後的懲罰,以發揮它的警示作用;而道德重在教育和規勸,提高人們的道德自覺,以避免犯罪。法律著重要求的是人的外部行為的合法性,思想意識領域不是法律調整的對象。而道德所要求的不僅僅是人的外部行為,它還要求人們行為動機的高尚、善良。對人們行為的「內在」影響,是道德發揮作用的特殊機制。動機與行為、教育與法制,是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功能,但又是相互補充,不可分割的。在現代社會的政治生活中,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在沒有法治的社會中,其正常的生活秩序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法律也不是萬能的,因為在極其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對那些微觀的生活領域,對那些特殊的人際矛盾,法律無法發揮作用。而且,法律作用的剛性特點,還必須有政治、道德、文化等意識形態因素做基礎,否則,它的作用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如果是法律單獨發揮作用,而沒有一定的道德輿論相輔佐,那麼就常常會由於失去社會的支持而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同樣,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如果是道德手段單獨發揮作用也是不可能的。道德的約束是軟約束,沒有法律手段作後盾,道德的作用常常會由於缺乏必要的強制力量而顯得軟弱無力。對那些沒有自覺性的人,對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無能為力的。如對一個黑社會的頭目講道德、講良心,是不會有絲毫效果的。就是對那些個人道德水準高的人,也無法擺脫制度弊端的影響。因此,在治理國家中,道德和法律必須緊密結合,二者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古代的中國社會主要宣傳以德治國。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主體內容,大多包括在中國傳統儒家的倫理思想體系之中。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末年,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學家奠定思想基礎和理論框架,經過漢代學者初步進行系統的整理和論證,再經過宋明以來諸多思想家的理論思辨和邏輯分析,最終形成一個內容龐大、邏輯嚴謹的思想體系。中國古代德治思想要求國家統治者和社會管理者,進行自我修養,陶冶性情,先成為仁德賢明的君主或清正廉潔的官吏,然後,再用已修之身去管理國家、社會和人民,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目的。中國古代德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仁民愛物,孔子和孟子學說的主體即是以仁為本,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以寬厚、仁愛之心來管理國家、教化人民,惟其如此,君主才能與天同德。中國古代德治思想還主張秉公執法、廉潔奉公、愛國圖強、尊賢惜才、提倡廉政、反對腐敗。但是,由於缺少法治做基礎,道德便成為政府控制社會各階層、平衡矛盾沖突的手段,道德被政治化了,它還要擔負起本應由法律承擔的職責。在這種情況下,道德是不堪重負的,因為道德教化無法改變政治權力的現實運作規則,於是便形成了政治人的雙重人格,即他們嘴裡高唱禮義廉恥,暗地裡卻做著一些傷天害理之事。因此在非法治的國度里,腐敗是很普遍的,並且具有整體性特徵。它表現為官僚集團一致對下的壓榨,對庶民百姓無節制徵收賦稅,敲詐勒索、搜掠民財。綜觀古代中國,腐敗還具有公開性、猖獗性和賄價不斷上漲的特點。漢唐以後,隨著中國官僚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腐敗現象隨之迅速蔓延。唐代穆宗時,大臣韓弘以財物賄賂權貴,滿朝文武除一人沒有受賄外均接受賄賂。到了元代,「居官者習於貪,無異盜賊……,其間頗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到了清代,腐敗更加公開,民間流傳「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破獲了一起清朝最大的貪污案:甘肅布政使王亶望侵吞賑災銀兩案,1000多萬兩銀子全部被蛀蟲侵吞,甘肅省上至總督,下至州縣衙役,全省官員 「無不染指」,先後有56人被正法,46人被流放,甘肅省的官員幾乎「為之一空」。

古人雲:「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隨風倒。由於中國有「官本位」傳統,中國人自古便「以吏為師」。沒有法律和制度的有效制約,政治的清明與否,完全依賴於做官者的品德、操守。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者能夠領袖群倫,垂範社會,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相反,如果大部分官員放縱自己的私慾,道德敗壞,便直接誘發、刺激了社會風氣、公共道德的敗壞。由此可見,以德治國只有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才能將國家治理好。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緊密結合,乃治國之道。「法治」如同做手術,「德治」如同預防疾病和鍛煉身體,兩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現實社會生活中不乏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取得成功的範例,如獨立以前的新加坡政府,官場腐敗不堪,被稱為20世紀世界瘟疫。自1959年以來,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對公務員的道德教育,同時對公務員的道德自律的實現,採取了非常嚴格的制度化管理,很快,一個貪污舞弊成風的政府轉變為一個國際上公認的廉潔政府。

總之,「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乃是科學的治國之道,加強道德建設是「以德治國」的重要舉措。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在強調「法治」的同時,也要強調「德治」的重要性。加強道德建設,有利於「以德治國」的實施,是「以德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道德建設,能夠促進廣大人民群眾道德水平的提高,改善社會道德風尚,使人們能夠明辨是非、善惡、美醜,維護社會穩定,從根本上杜絕犯罪的思想根源。道德是通過說服教育、社會輿論發揮作用的。一種強大的社會輿論,能對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性情,變化人的氣質,轉變社會的風氣,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圍。

Ⅳ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是靠道德還是法律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社會秩序主要靠道德擴展閱讀: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與道德之關系,只是法律之性質問題的一個方面。此外,對法律之性質的看法,蘊含於所有對法律發展的解釋之中。當今關於法律之性質的討論,即將被關於法律之目的或目標的考慮所取代。同樣,以往關於法律和道德的討論,即將被並入關於法律在整個社會控制過程中的地位這一更廣泛的考慮之中。

有關法律史的解釋,爭論也不再以那種假設為基礎,即存在某種單一的理念,憑此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解釋所有關於法律和法律史的現象。但19世紀的討論絕未因此而喪失其重要性。我們的工作離不開已有的法律材料和法學工具,惟有批判地研究昨日的法學思想,才能把握那些材料及其潛在價值,以及那些工具的潛在價值

Ⅵ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的四辨陳詞!

你好,那個好象沒有,不過有類似的也許對你有不少幫助
護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道德(正方-法律,辯詞)
一辯陳詞:
「各位評審、主席、對方辯友大家好:
我要闡述的觀點是: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維持,我的重點論述理由如下:

1. 從適應現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社會物
質財富不夠豐富,而道德作為社會經濟的上層建築,也遠未能達到理想的水平。換句話說,道德不可能
獨立發展成為維持整個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給對方辯友提個醒: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或許這會成為可
能,但那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

2. 從階級狀況和階級斗爭形勢來論。在我國,雖然剝削階級已經消滅,但階級斗爭仍然存在,還有
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進行著蓄意破壞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反動活
動。這是極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對此不進行有力的斗爭和制裁,社會安定根本無法談起。道德的階級
性卻決定著它對此是無能為力的,換句話說,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標准對被統治階
級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統治階級的法律制裁!

3. 從法律的作用和效能來論。法律不僅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不僅是制裁敵對分子的銳利武
器,法律更是調整、解決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和矛盾的重要手段,這樣,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
會秩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安定)才能真正建立起來,並且在國家的強制力作用下發揮作用來維持
社會的安定。這兩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合並,足以顯示,法律在維護社會安定中起主要作用。

4. 從法律與道德的約束力比較來論。法律的強制性與權威性是道德規范所無法比擬的,道德的規范
作用主要依賴社會輿論、個人信念、習慣以及傳統與教育來維持,顯然這是軟約束,它對既有的違法犯
罪行為不起作用,或者說道德的真正作用單純是預防性的,而法律卻能標本兼治,它是兩方面的,它既
有權威的懲罰作用,又有強大的威懾力,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這就使法律比道德在維護社會安定中具
有的更重要的作用。

5. 辯題中強調的是對社會安定的維護,既然是維護社會安定,顯然解決問題的重點應針對社會的不
安定因素,而不是針對有有利因素。辯題本意就是對少數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應付,法律與道德誰更
有效。我們的回答是:法律。因為法律的針對性、強制性、嚴肅性、實效性是道德望塵莫及的。
綜上所述,我方完全有理由相信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來維持。謝謝。」
二辯攻辯提問
「曾經有一位備受道德尊崇的人,殺害了一位深受道德譴責的惡人,而大快人心,請對方辯友用你的道
德觀作如下判斷:

1. 殺人者到底是道德高尚不高尚?
(高尚)--殺了人對方辯友還要認為他的道德高尚,請問你這是什麼道德觀?
(一個殺人者此處強調道德的矛盾性)
(不高尚)--可是為什麼又會大快人心呢?請對方辯友解釋一下。〔也就是對方辯友的道德觀與大家
是不統一的,那麼到底是聽你的,還是聽大家的? 〕

2. 從剛才對方辯友的回答不難看出,用道德標准連判斷事情的是非曲直都很難,我是否可以再問對
方,用道德如何來處理這一事件。請明確回答!

3. 僅僅受到道德譴責就夠了嗎?如果這樣,人們可以去做類似的事情了,比如殺人搶銀行等等,而
只要等著道德來譴責就可以了結了。這樣的話,社會安定如何維持?

4. 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人們,道德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對方辯友恰恰把道德無能為力而造成惡
果的責任推卸給法律,對方辯友是否有不道德的嫌疑呢?」
三辯攻辯提問:
「1. 對方辯友是否承認社會是由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構成的?

2. 請問對方辯友,如果社會安定靠道德來維持,那究竟是靠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的道德?
(被統治階級)對方辯友,你不覺得你的邏輯是滑天下之大稽嗎?被統治階級的道德怎能臨駕於統治階
級之上成為維護社會安定的工具?這樣,兩者的關系豈不是倒過來了?同時,不是和你的邏輯再次矛
盾?顯然,維護社會安定這個角色不適合讓矛盾的道德來擔任。轉3.(1)
(統治階級)轉3.(2)

3.(1)從剛才對方辯友的話語中我明白了一點,統治階級的道德標准和道德觀念可以讓被統治階級
接受認可,是這樣的嗎?
(是的)對方辯友的記憶力顯然並不好,我方一辯陳詞中已經說了,統與被統兩者的道德是根本對立,
水火不融的,那如何讓一方接受另一方的道德觀?如果可以,顯然就不存在階級了,可面對現實,被統
治階級會不斷造成社會的不安定,請問道德對此能起什麼作用?

(不是)既然不是,那麼被統治階級或者敵對分子圖謀造反,造成社會混亂,道德還能起維護作用嗎?

3.(2)那好你想用統治階級的道德去維護誰的社會安定?是統治階級呢,還是被統治階級?請明確
告訴我。
(被統治階級)真是笑話,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國家,社會是統治階級的社會,他們會放棄己利去維護敵
對階級?轉3.(1)

(統治階級)那麼對方辯友是否承認被統治階級必將對社會安定造成破壞?(不承認轉4)(承認)那
道德能起作用嗎?(能)如何發揮作用?……我想告訴對方辯友,面對階級矛盾,道德顯然是無能為力
的,它又怎能起什麼維護作用?
4.經我方歸納,我國的社會不安定因素不外乎:一、人民內部矛盾,也就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二、
代表被統治階級的極少數敵對分子的破壞。請問對方辯友,你們所說的道德合不合適解決這兩大矛盾?
在一辯陳詞中,我方已經明確指出,法律不但是調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制裁敵對分子的
銳利武器,唯有它才能更好得維護社會安定,而道德卻望塵莫及。」
攻辯小結:略
自由辯論論據:
「1. 法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是保證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
關鍵所在!
2. 法律為那些憑借行政和道德手段所難以解決的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提供合理有效和安全的解決方
法,所以法律是維持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

3. 法律是道德、文化、教育建設的有力保障,道德的規范也要以法律為保障,法律是道德的權力支
柱,要維持社會安定主要靠法律。
4. 法律是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與標志。

5. ***通知明確指出: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對
方辯友不知道嗎?
6. 法律不僅調整個人行為,而且具有調整全局性社會關系(如階級關系)的功能,法律是實現國家
職能建設社會安定最重要的、經常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法律較之道德必然起著主導作用!

7. 在存在著階級斗爭、存在道德價值體系對立、需要國家和法律的社會歷史階段,法能不居於主導
地位?
8.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指出,要高度重視道德建設對法治的依賴和法制在道德建設中起的決定性作
用!

9. 法律對違法分子採取的是其他方法代替不了的教育手段,使犯罪分子在認罪服法的同時,深刻反
省,洗心革面,懸崖勒馬,棄舊圖新。
10. 法律具有的明確性、肯定性、普遍性特點,使全社會成員通過法律清楚地知道,國家提倡和保護
什麼,反對和禁止什麼,從而維持整個社會的安定繁榮。

11. 建國以來,有一段時期正是因為忽略甚至否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和作用,以致未能防止和制
止「文化大革命「的發生,這樣鮮活的歷史經驗教訓,對方辯友還是未能吸取馬?這令我深感遺憾!
12. 在市場經濟利益、慾望的驅使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很容易發生脫節,這就是我們常說
的「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對方辯友還要對道德情有獨鍾,不是太荒唐了嗎?

1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一段話:「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去冒險;有100%的利潤,
就願意去冒坐牢的危險;有200%的利潤就願意去冒殺頭的危險。」中國也有俗話說「財迷心竅」,這
種情形在利益分配主要市場化的今天也不例外,這是商品社會的異化帶來的,這不是靠思想道德教育能
夠改變的!

14. 有調查顯示當今人們道德認識水平明顯提高,但是卻存在高認識、低行動,高期望、低參與的狀
況,這足以說明道德這種理想化的東西太不實用了。
15. 道德是「言義而不言利」的,是一種極高的「聖人」標准,缺乏社會大多數人遵循的准則,在當
前市場經濟環境下,這種純粹的道德標准,往往因缺乏權利的關懷而被多數人敬而遠之,所以,它不可
能成為維持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

16. 在此我要奉勸對方辯友應該吸取民法精神,義利兼顧,從傳統的道德主義泥淖(nao)中走出來。
17. 在這里我要提醒對方辯友注意:1.法律的服務范圍是社會秩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2. 法
律具有國家強制力,有利於約束人的行為。3. 道德對人的作用局限為對人的教化,而法律具有懲戒,
保護,預防三大特徵。
18. 我們不否認道德是法律的基礎,但是一幢高質量的樓房,人們會選擇地基呢還是地基以上的漂亮樓
層,有形和無形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呀!

如果這個問題讓對方辯友更加糊塗,鑽入牛角尖,那麼我想再打一個比方。對於老鼠而言究竟是貓的畫
像來得有威懾力還是一隻實實在在會抓老鼠的貓更具威脅?同樣,無形而主觀的道德和實實在在的法律
哪個對社會不安定因素更有壓制力?這樣的比較,我想對方辯友和在座的各位都能看得相當清楚吧?

今年1月11日,台州市發生一起市民哄搶50萬現金大案。案發後,公安部門試圖讓哄搶者依靠自己的道
德幡然悔悟,結果無人歸還贓款,迫不得已,公安部門只能用法律手段強制進行偵破處罰,才追回
31.73萬元現金。對方辯友也看到了,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道德根本不起作用,更談何維護社會安
定,顯然法律卻能很好的解決這一矛盾

有這樣一則事例:南丹礦窟透水特大事故主要負責人莫壯龍涉嫌貪污被判入獄。之前莫父一直信任其
兒,並叮囑兒子切勿受賄。然而,當親情、良知和道德尚且靠不住時,誰能療救貪官?除了無情的制
度,除了嚴刑重典,誰也不能阻止貪官前進的腳步
(當對方辯友說法律只是「亡羊補牢」時)
對方辯友一定要否認法律的預防作用,我也只能隨你說去,退一萬步,法律至少能夠做到「亡羊補
牢」,而道德連「亡羊補牢」都無能為力呀!

2.多少因貪污受賄而被法律嚴懲的貪官,他們為什麼要去貪污呢?是因為利益的驅使,私慾的膨脹
呀。因此,道德根本起不了預防作用,東窗事發之後道德還是不起作用,這時法律挺身而出,伏魔降
妖。你看是道德重要還是法律重要?

3.很多事實都能說明,道德觀在利益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沒有法律的嚴懲與威懾,道德只能形同虛
設!

4.誰要是在法律面前玩火,必將引火燒身,必將受到法律嚴懲最終落得應有下場。

5.正因為道德的軟弱使不少人有恃無恐,最終走向邪惡的深淵。

6.道德是制定法律的基礎,但是為什麼要把道德法律化呢?這不正是因為法律比道德重要呀!

7.道德在判斷善惡是非時,存在個人的差異性,可變性,模糊性,而且經常會產生兩難的處境,更不
用談用道德來處理問題。」
總結陳詞:
「各位評審、主席、對方辯友,大家好!
經過幾個環節的激烈辯論,不知在座的各位都有哪些收獲,或許大家包括電視機前的各位觀眾朋友都
有不少感受吧。我也不否認今天的對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盡管我方辯友們通過了極大的
努力,以足夠的理論和事實依據,從社會發展的現狀和我國國情出發,以階級社會和階級矛盾的分析為
依據,以對辯題的深刻剖析為生命,以對辯

題本意的確切理解為根本,以對法律與道德進行全面的綜合比較為事實,以辯題涉及的范圍為戰場,以
對方辯友的不足之處為突破,我們做到了不厭其煩,耐心而細致,我們設身處地,友好而善意。我們曾
幾次把對方辯友從遙遠的理想拉回到辯論的現實。我們無數次的要求對方辯友警戒,我們運用類比、舉
例、和設問,我們費盡心思,循循善誘,可是對方辯友並未領情,實在讓我佩服。不領情倒也

正常,因為,雙方的觀點是根本對立的,怎能相互強加給對方呢?就像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觀
念是根本對立的,是無法強加的,要是可以強加給對方,那麼,今天的辯論會自動產生結果,根本就不
用勞評委的駕了不是?
對方辯友也許一直期望站得高看得遠,可是今天的比賽就像是一個蹺蹺板,它永遠都遵循此起彼伏
的規律,對方辯友卻站錯了地方,要知道雖然站得

高看得遠,但是站在蹺蹺板的一端,升得越高,恰恰反映了其分量越輕。對方辯友在這場辯論賽中,正
是以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了一個被錯誤理解的觀點,實在有些可惜。對方辯友文采飛揚,才華出眾,主
次分明,脈絡清晰,他們剛才的論辯奉獻的是一篇難得的「命題作文」,可是,萬萬沒想到,到頭來
這只是一篇離題之作,這讓我再次深感遺憾!那麼,對方辯友犯下的錯能不能原諒呢?道德上也許不應

該指責,因為他們不是蓄意的,何況,對方辯友也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但是,在相當於法律的比賽
規則上他們是無法逃脫責任的,他們要為此承擔起責任。理性而無情的法律,你真讓他們敢怒不敢言,
理性而內心的道德你卻是那麼的無奈。
謝謝!」 17021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急!!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還是道德的二三辯問題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的提問:

1、道德教化的還是那些有良心的人,可是對那些沒良心的惡棍怎麼辦呢?

2、「法律」不等於「法制」,「法律制度」也不等於「法律治理」。法律當然不等於道德。請問對方同學,一個社會風氣差的社會是一個秩序社會嗎?

3、一個人今天作奉公守法,究竟是怕法律懲治你呢,還是出於你內心約束呢?

4、只有法律才能夠保護有道德的人,請問當有人破壞社會秩序的時候,你的道德如何來懲戒惡行呢?

5、如果沒有香港人奉公守法的道德觀念,《基本法》又如何切實落行呢?

(7)社會秩序主要靠道德擴展閱讀:

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的論據:

1、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職,日月同輝、道德分善惡,辨美醜,告訴人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法律定規則劃界限,更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我們熱愛道德,崇尚道德。講道德可以改善民風、民情,影響社會風尚。但要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還是靠法律。可以說,道德與社會風尚息息相關,而法律與社會秩序唇齒相依。

2、法律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法律的作用是最為一種行為標准和尺度,既有判斷、衡量人們的行為的作用。法不僅具有判斷行為合法與否的作用,而且由於法是建立在道德、理性之上的,所以也能衡量人們的行為是善良的,正確的還是邪惡的、錯誤的。發通過這種評價,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准,從而達到指引人們行為的效果。

Ⅷ 辯論賽社會秩序的維系是靠法律還是靠道德

正方 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靠法律
反方 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靠道德
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法律,也就是說國家主要靠法律來調節人們的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協調運行。
第一,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職,日月同輝、道德分善惡,辨美醜,告訴人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法律定規則劃界限,更告訴人們如何去做。我們熱愛道德,崇尚道德。講道德可以改善民風、民情,影響社會風尚。但要維系社會秩序主要還是靠法律。可以說,道德與社會風尚息息相關,而法律與社會秩序唇齒相依。
第二,法律作為他律和自律的統一,(法律的作用:評價作用 最為一種行為標准和尺度,既有判斷、衡量人們的行為的作用。法不僅具有判斷行為合法與否的作用,而且由於法是建立在道德、理性之上的,所以也能衡量人們的行為是善良的,正確的還是邪惡的、錯誤的。發通過這種評價,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准,從而達到指引人們行為的效果。

首先我必須指出對方所犯的兩個錯誤。第一,國家秩序與社會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是現代社會主要標志之一、第二法律並不是自律和他律的統一。馬克思告訴我們,道德是人的自律,而法律是人的他律,請不要混淆。我方認為社會秩序的維系主要靠道德。「道德」是人們行為規范價值評判的總和。「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是由國家強制性予以實施的社會規范。而「社會秩序」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社會活動相對穩定協調的狀態。
第一,道德是社會秩序的依據。道德作為行為規范和價值評判的總和,支配著人們最基本的觀念和立場——是與非、善與惡、公正與偏私、榮譽與恥辱,從而也支配了人類日常最基本的行為。任何社會要想處於穩定協調富於活力的狀態,無論哪一方面都離不開道德的宣化與規范,否則法制再嚴、法典再全也只是社會的災難。同時,道德又常常直面每個人的內心,訴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內化為人們的思想,從而為社會秩序的維系提供最本質的動力和理性,使人們自覺服從。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內涵。從《漢穆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唐律疏議》到方今各國的憲法,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無不與其,各自的道德體系密切相關,而法律最重要的精神——正義與公平,正是道德所確立的人類社會水恆主題。我方並不否認在社會秩序的維系中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道德體系無法左右法律的制定與執行,那又如何產生代表正義的法律?又怎能保證法律的公正?如果一個社會的法律系統不能配合道德的提高與深化,就算它具備各種經典的條文,也終將被廢棄。德國希特勒也曾主張法律的庄嚴與神聖,但沒有起碼的人性與道德,導致30年代德國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社會秩序

Ⅸ 辯論賽:社會秩序的維持主要依靠道德

法制與道德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安定元素,那麼社會的秩序主要是靠法律來維持,還是主要靠道德來維持呢?就這一主題,在五一期間,我校學子在蓮花北村舉行了一場主題辯論賽,用辯論這種形式 為社區居民宣傳了道德觀、法制觀。 正方: 社會秩序主要是靠道德來維持 反方: 社會秩序主要是靠法律來維持 正方: 1、社會秩序是指:社會運行過程所表現出的有條不紊的客觀狀態。2、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以善惡為標准並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俗來維持,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和規范。3、維持是指保護、維護與支持。 首先道德對社會秩序的調整相較法律更廣泛,更具持久性。道德深刻反映了人性對價值合理性的追求,並滲透到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農民兄弟,他們無法讀懂那些晦澀深奧的法律條文,但他們卻靠著祖祖輩輩世代相傳道德約束著自己的行為。 其次道德使人自律,修身,行善從而又根本上消除不安定因素維持社會秩序。對於國家工作人員而言,培養和樹立良好的的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是其正確執法和司法的先決條件,對於公民個人而言,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自覺地遵守法律,嚴格約束自己言行舉止,做文明合格公民。 其三,道德教導人向善,法律僅僅起到威懾和懲罰的作用。如何使一個犯罪分子改過自新重新回歸社會,重新貢獻社會,這還需要道德的教化與熏陶。道德促進人的不斷自我完善,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促使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反方: 對方辯友說法律滲透面小,可我們看到法律在政治、經濟、娛樂等各個方面發揮作用保障公民的利益,打擊違法犯罪。對方辯友只看到法律懲戒的滯後性,卻沒有看到它在教育方面的超前性,即法律可以使人們預先估計到他們的行為將會產生的法律後果,且在調整人們的行為時,對受制裁人的影響。對企圖違法者的威懾和對一般人行為的示範。 先明確幾個定義: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首先,法律在維持社會秩序時具有時效性。法律的重要目是預防犯罪,它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使人們在實踐中容易把握,是相對穩定的;法律在生效期間是反復適用的,同樣情況同樣適用,這些性質保證了直接作用於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本身,及時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而道德則要通過抽象的間接地作用才能對社會秩序進行維持。實施法律是一種直接的社會調控方式,其調整的過程和結果達到了時間和效果的統一,具有時效性。其次,法律的實施具有強制性,它能保障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它要求國家機關的一切職權根源於法律,並要依法行使;一切政黨、組織和公民個人均必須在法律范圍內活動。這根本上保證了公民權利得到切實維護,保證違法犯罪行為被依法追究,從而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

Ⅹ 社會秩序維護主要靠法律還是道德。求法律方攻辯問題

看能起到作用不:
1.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僅僅是法律無以為繼時的救濟手段,只有法律才能對維護社會秩序起到優先地和終局性的調節作用,它具有強制性的特徵,而道德則處於補充地位——道德具有可替代性,法律不具有可替代性!
以上只是我附給你的說辭,圈套在於「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提法有缺陷,關鍵在於無道德基礎的法被視為「惡法」,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惡法亦法,自然法學派主張惡法非法!
2.道德在維護社會秩序的過程中不易於操作——因為法律有特定的表現形式,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有可操作性,被任意解釋和濫用的餘地較小,道德與之相比,缺乏這些優勢。
3.社會秩序被突破的結果是由人的行為影響而產生的, 與法律對行為的重視不同的是,道德一般首先關注的是人的內在主觀方面,道德所調整的行為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法律則具有直接有效性的特點!

設問方向,只供參考:
1.無道德基礎的法律是法律嗎?——定回答不是,你則主張「惡法亦法」論,這是歷史爭論,誰說誰都有理,考驗下他們是否准備充分!
2.道德具有確實的可操作性嗎?——定回答是,你以觀點2反駁。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古代重視道德的實際調節作用,但更關鍵的是道德必須上升為法律才可以被適用,否則被視為「人治」,是現代依法治國理念所不齒的!
3.社會秩序的突破能由思想變化來完成嗎?——若回答是,用唯物主義觀點反駁之。 這個問題要注意導入方式!
本人所言,歡迎討論!

熱點內容
訴訟法遇法定節假日順延指第二天 發布:2025-01-17 13:41:25 瀏覽:755
金融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7 13:35:34 瀏覽:424
巜行政訴訟法內容 發布:2025-01-17 12:45:05 瀏覽:493
龍灣法院直播 發布:2025-01-17 12:23:04 瀏覽:980
民法總則委託代理 發布:2025-01-17 12:13:18 瀏覽:927
3c法規 發布:2025-01-17 12:11:05 瀏覽:543
刑法輕朝代 發布:2025-01-17 12:02:01 瀏覽:723
上海的工廠勞動法 發布:2025-01-17 11:35:08 瀏覽:382
馬慧娟律師 發布:2025-01-17 10:29:58 瀏覽:846
平輿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17 09:53:34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