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人大法治建設
Ⅰ 政治生活說明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推進法治建設方面發揮了什麼作用
我國的國家性質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享有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和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大閉會期間,行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部分職權。在推進法治進程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Ⅱ 如何強化人大監督職能 加快依法治縣
縣級人大常委會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出發,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縣的有機統一,善於抓住戰略性、根本性、長遠性的重大事項,圍繞全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適時作出決議、決定,促進依法決策、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真正做到抓大事、議大事、成大事。一要突出重點。始終緊扣經濟建設中心、縣委重大決策和「一府兩院」重點工作,積極作出相關決議、決定,及時把發展目標轉變為廣大人民的意志,最大限度地凝聚發展合力,支持「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去年,眉縣人大常委會依法批准了《渭水之央生態示範區概念性詳細規劃》等9項規劃和決定,提出建設性強的意見建議,體現了監督與支持並重,確保了法律法規的正確執行。二要體現民意。始終把關注民生作為人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2010年,面對我縣商品房價格上漲過快、城鎮職工住房難的現狀,常委會及時做出了《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設的決定》,督促加快建設步伐,使許多群眾實現了住有所居。充分發揮引領推動作用,適時作出《創建國家生態縣的決議》,決定深入開展「眉塢環保世紀行」活動,促使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三要慎重決定。重大事項權的行使關繫到一個地區的發展和廣大群眾的利益,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抱著慎之又慎的態度,在決定前充分調研論證,綜合預測實施後的社會效果,確保決定科學合理、積極可行。我縣在審查批准財政預算中,堅持提前調研、嚴格審批、跟蹤督辦等程序,不斷規范預算約束,去年根據全縣經濟增長和爭資金情況,將縣政府提出的財政支出預算由6.4億元調整到13.7億元,有關方面加壓奮進,圓滿完成了預算任務,極大地提升了財政支撐保障能
Ⅲ 如何加強人大法律監督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堅持「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主題,切實從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出發,加強和改進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 第一,強化監督意識,把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來抓。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引導各級檢察機關和廣大檢察人員高舉偉大旗幟、堅持科學發展,准確把握檢察機關的憲法定位,不斷增強做好法律監督工作的責任感。堅持指控犯罪與加強監督並舉,整合監督力量,完善監督機制,注重監督效果。組織開展對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的專項檢查,全面梳理影響司法公正的突出問題,認真研究強化監督的有效措施,努力做到既敢於監督、敢於碰硬,又善於監督、務求實效。 第二,突出監督重點,進一步加大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力度。堅持以人為本、執法為民,重點加強對有罪判無罪、無罪判有罪、量刑畸輕畸重和職務犯罪案件、經濟犯罪案件裁判的監督,加強對超期羈押等侵權行為的監督,加強對違法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加強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礦難等涉及民生、社會關注的案件的監督。高度重視群眾的舉報、申訴,認真審查當事人不服刑事裁判的申訴和群眾反映的裁判不公等線索,對冤錯案件堅決依法監督糾正。堅持從查辦司法人員職務犯罪入手強化監督,依法嚴肅查處利用審判權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等職務犯罪。准確把握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堅持從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出發正確履行法律監督職責,依法監督糾正該寬不寬、當嚴不嚴、寬嚴失當的問題,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 第三,深化司法改革,進一步完善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機制。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為契機,圍繞解決制約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開展的突出問題,健全強化法律監督的工作機制,拓寬監督渠道,創新監督方式。完善人民檢察院派員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制度。繼續探索開展對死刑復核的法律監督。推動建立對審判活動中的違法行為進行調查和建議更換辦案人制度。完善簡易程序監督制度。探索實行量刑建議制度、再審檢察建議制度和刑罰變更執行同步監督制度。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進一步規范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保證抗訴等法律制度的糾錯功能得以正確有效發揮。 第四,加強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刑事審判法律監督能力。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引導檢察人員牢固樹立正確的執法觀念,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廉潔意識。針對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特點,加大業務培訓力度,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活動,著力增強檢察人員執行法律和刑事政策的能力,發現司法不公問題的能力,審查刑事抗訴案件的能力,監督庭審活動的能力和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切實推進大規模檢察教育培訓,加強專門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刑事審判法律監督業務專家和業務骨幹。加強自身監督制約機制建設,規范執法辦案中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加大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力度,自覺把法律監督工作置於黨的領導、人大監督以及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確保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檢察權。 第五,加強與人民法院的溝通協調,共同維護和促進刑事司法公正。堅持和完善與人民法院的協調機制,建立健全不同層次的聯席會議等制度,共同研究解決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司法解釋工作的協調配合,統一執法標准,促進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全面落實。針對職務犯罪和經濟犯罪量刑、死刑復核法律監督等問題開展聯合調研,統一思想認識,提出解決措施,保障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進一步協調解決調卷難等問題,保證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工作依法順利開展。
Ⅳ 如何發揮人大在法制建設中的作用
法律監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准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充分發揮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內涵
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轉的重要保證,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建設法治社會是我們黨堅持執政興國的一貫主張。黨的十五大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這一治國方略載入了憲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就是要求我們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體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地方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逐步實現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
二、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應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憲法和地方組織法分別賦予了縣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十五項職權和人大常委會的十四項職權。這些職權,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會肩負著對同級政府、「兩院」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的重要職責和任務,處在同級國家機關最高層次的監督地位。法律監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在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中擔負重要職責,具有重要作用。
(一)從人大制度的性質和地位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人大責無旁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的權利得到充分體現,人的願望得到充分表達的社會,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構建和諧社會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因此,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內在要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制度基礎、提供政治保證。實踐證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協調好社會各方關系,妥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充分認識構建和諧社會與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本質上的一致性,不斷增強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切實把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好、完善好,進而,從根本政治制度上保障和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
(二)從人大工作的運行機制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人大具有其自身優勢。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力量源泉,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人大代表組成的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民意機關,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民主集中制是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的基本原則。人大及其常委會主要是通過會議形式,嚴格依法按程序辦事,在充分了解人民意願的基礎上,集體行使職權。這種運行機制發揮的好,有利於建立暢通、公正、規范的社會利益表達機制;有利於形成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有利於形成既有對多數人的服從又有對少數人的保護這樣一種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態,促進黨和群眾、社會各階層關系和諧。因此,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立足法定職權,把這種優勢發揮好、運用好,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從人大工作的職責和任務看,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人大大有可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特徵是民主法治,和諧社會所要實現的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需要以民主法治為基礎,民主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人大工作的重要職責和根本任務。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提出來,為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使各級人大工作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正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給人大工作提出的新情況、新任務、新要求,以更加有效的工作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三、認真履行人大職責,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立足本職工作,充分發揮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在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法治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一)著力於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和依法治市進程,更好地發揮決策職能。實施依法治市、實行依法執政,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關鍵是依法行政,基礎是形成法治環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識,核心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官,規范公權、保障私權。上述內容對人大履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積極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強化法律監督,大力推進本轄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進依法治市的進程。我們將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認真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積極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和依法治市進程。同時,關注「五·五」普法教育規劃編制工作,認真監督審議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規劃的實施情況,督促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不斷深化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著力在全社會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
(二)著力於推進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更好地發揮監督職能。實行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關鍵。要進一步加強法律監督,認真開展執法檢查和執法評議,通過執法監督檢查,針對法律、法規在執行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跟蹤監督,糾正違法現象,解決執法難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不依法辦事的現象,保證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維護法律的權威性。要強化司法監督,健全法工委與公檢法司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司法機關為民、公正、廉潔司法,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認真做好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預算審查等監督工作,推進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述職評議,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要積極發揮好權利維護職能,不斷提高信訪件的辦結率和解決率,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著力於豐富民主形式和擴大政治參與,更好地發揮代表和鄉鎮人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建設法治社會的主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將加強和改進代表工作,通過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充分激發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發揮其在建設法治社會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聯系代表制度,深入開展「代表之家」、「代表進社區」活動,暢通代表和群眾知情、參政和監督的渠道。加強議案、建議意見的督辦力度,進一步提高辦理質量,堅持代表小組活動制度和定向視察制度,充分發揮代表在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促進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工作開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全面開展代表向選民述職,切實增強代表的責任感,增強選民和群眾的民主權利意識。加強代表培訓工作,提高基層代表的法治意識和履職能力。加強對鄉鎮人大工作的指導,充分發揮鄉鎮人大在推進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四)著力於提高法治素養和踐行法治的能力,更好地加強自身建設。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正確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和依靠黨的領導發揮人大作用的關系,正確處理服務黨的中心工作和行使法定職權的關系,正確處理和「一府兩院」的關系,正確處理繼承好傳統和開拓創新的關系,正確處理常委會建設和機關建設的關系,努力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動,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認識建設法治社會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現實意義,充分認識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推進地方法治建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要圍繞建設學習型機關,堅持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制度,完善學習平台,進一步濃厚常委會及其機關法治學習的氛圍。要堅持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動,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積極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素養和踐行法治的能力。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積極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能,為人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堅持黨的領導,積極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政治優勢。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人大工作,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對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及時向黨委請示匯報,取得同級黨委的支持。
Ⅳ (全國人大堅持科學立法加強法治建設)這句話對不對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5
Ⅵ 各級人大常委會要加強什麼能力建設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職
各級人大常委會委員要加強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履行人大代表職責,建設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集體行使監督職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實施監督,促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第一條 為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法行使監督職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九條 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專項工作報告的議題,根據下列途徑反映的問題確定:(一)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對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議、批評和意見集中反映的問題;(三)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四)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的突出問題;(五)人民來信來訪集中反映的問題;(六)社會普遍關注的其他問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要求報告專項工作。
Ⅶ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就是依照法律法規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加強法治建設要從五個方面來思考,抓住關鍵,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加強法治建設。
第一: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級黨委要充分發揮其領導作用,逐步做到善於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國家意志來實現領導,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去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確保法治建設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第二:人大發揮主導作用 。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要在同級黨領導下,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把法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體系也應當成為法治建設的組織實施體系。在組織協調法治日常工作和依法履行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時,扎扎實實而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發揮執法主體作用 。行政機關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也是機構和人員最多的部門,大部分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法治建設中佔有突出的重要位置,依法行政是法治的核心,是優化經濟環境、增創法治優勢的關鍵所在。而司法工作同樣是法治工作的主要環節。應該說,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法治建設中處於執法主體的重要地位。
第四:政協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其范圍是廣泛的,可以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協商討論和批評建議進行監督,通過會議、視察、調查、提案和建議案等多種形式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
第五: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 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不論干什麼工作,搞任何事情,開展何種活動,只有群眾支持和參與,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們抓法治必須廣泛深入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並把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總的思路交給群眾,請群眾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獻計獻策。
拓展資料:
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在現階段,必須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辦法,切實加強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健全和規范法治工作機制,認真搞好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增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
Ⅷ 加強法制政府建設的著力點是什麼
加強法制政府建設的著力點有以下幾點:
1.加強行政監督問責,建設責權統一、行為規范的責任型政府。2004年3月印發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
2.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以人為本、勤政便民的服務型政府。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指出,依法保證全體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依法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發展條件,才能激發全社會的活力和積極性、創造性。
3.提高行政執行能力,建設快捷高效、運轉協調的效能型政府。效能是行政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行政管理活動情況的綜合反應。效能型政府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法治政府必然是效能型政府,二者統一於一個目標,那就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8)加強人大法治建設擴展閱讀:
2004年3月,國務院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政府的奮斗目標。8月27日,國務院召開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對依法行政、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作出新的部署。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必須抓住幾個關鍵的著力點,使政府做到責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與效能型政府「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真正成為優質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良好經濟社會環境的創造者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者。
參考資料:網路—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
Ⅸ 如何加強人大常委會自身建設
一、大力加強政治建設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關鍵是要自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委的決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自覺、徹底的貫徹落實。作為人大常委會,始終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一是要充分發揮人大黨組的政治核心作用,始終與黨委保持一致。要堅持和依靠黨委的領導,圍繞黨委工作中心,服務大局、服務人民,帶頭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使人大工作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始終突出工作重點和主題,始終保持和黨委的工作合力;二是積極推動黨委的重大決策落實。人大常委會要認真執行黨委的決定,及時、准確了解和把握黨委的決策意圖,始終堅持人大機關代表人民的定位,充分發揮人大常委會和人民代表緊密聯系群眾的優勢,不斷創新和強化工作手段,善於通過法定程序將黨委的主張轉變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行為規范和自覺行為;三是認真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完善重大事項向黨委請示報告制度。凡遇需向黨委請求報告的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都嚴格按照人大黨組議事和決策規則決策,保證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從大局出發、認真負責地發表意見,保證集體的正確決策,並自覺服從集體決定。要加強教育、引導,使人大常委會和人大代表中的中共黨員,自覺貫徹黨的意圖、執行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按照中央和各級黨委的要求履職盡責。
二、大力加強能力建設
無論是推進深入改革的需要,還是促進轉型發展的需要,以及推進依法治國的需要,都客觀地要求人大常委會拓寬工作領域,提升工作標准,加大工作力度,都客觀要求常委會加強人大幹部的綜合素質提升和業務能力拓展,堅持把幹部能力建設作為核心任務來抓。當前要針對時代新要求,加快提升人大幹部的三種能力:
一是提升執行黨委決策的能力。人大常委會要教育引導人大幹部摒棄「二線」「到站」思想,樹立「一線」、「有為」意識,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堅持用社會主義事業激發工作激情,注重學習研究黨委重大發展戰略和工作部署,緊緊圍繞黨委工作中心找准人大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推動縣委重大決策的落實。特別是在新形勢下,注重研究好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人民當家做主、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機統一,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在更好地、高效地集中人民意志推進改革、發展上做文章,確保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凝聚全社會力量促進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二是提高經濟監督能力。新修訂的《預演算法》規定,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對政府預算及執行、調整情況以及決算情況進行審查、批准和監督,並且明確了監督審查重點和法律責任。這部法律,對照過去的預演算法,在預算的完整性、透明性、控制方式、預算調整、監督責任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調整變化,增加了許多約束性措施和剛性要求。這些對人大的在財政監督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人大幹部的業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面臨全國范圍內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和全縣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人大常委會要圍繞調優經濟結構、提升經濟運行質量,開展有針對性的、有實效性的經濟監督,不能浮皮潦草、走走形式,要通過人大的視察、調研活動,提出有建設性的、甚至強制性的的建議意見,助推經濟的健康運行、科學發展。在這兩個方面,我們人大的監督還有不到位的地方,還部分存在幹部業務能力不強、監督質量不高的問題。因此,要大力加強經濟監督能力建設,一方面,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特別是財經專委會要加強對新《預演算法》的學習,要對法律精神要吃深吃透,成為監督財政的行家裡手;另一方面,要注重吸收財政方面專業人才到專委會,從整體上提高財政監督的水平。同時,要圍繞經濟運行質量的提升,創新監督方式,強化日常監督,助推經濟轉型發展和開放創新上。
三是提高法治監督能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了戰略部署,對人大監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人大常委會,一要樹立法治思維。認真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機關幹部、人大代表深入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以及憲法、監督法等法律法規,身體力行在黨政機關、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帶頭守法、帶頭維護法律權威,不斷提升自身依法監督水平;二是深入開展執法檢查、司法領域專項視察等活動,在法律監督實踐中提升法律監督能力;三是吸引司法界專業人士到人大專委會工作,提升整體監督水平;四是積極參與旁聽重點案件的分析通報和審判活動,掌握司法監督的第一手材料;積極關注司法系統的改革,助推公正司法、獨立司法、透明司法。要在常委會組成人員和機關幹部中長年組織法治培訓和法律考試,把法治能力建設始終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三、大力加強機制建設
堅持把機制建設作為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的基礎來抓。一是大力加強組織代表活動的制度化建設。建立完善人大代表學習培訓、參與活動、建言獻策、工作成果交流制度,以及常委會主任、副主任劃片指導代表活動的制度,激發代表工作的活力,提高代表活動的實效和影響力。二是大力加強日常監督的制度化建設。探索和建立人大常委會黨組決策規則和重大事項決策徵求意見制度,副縣長向縣人大常委會作專題工作報告、到會聽取審議意見、回答代表詢問的制度,人大常委會與「兩院」工作聯系辦法,關於開展專題詢問的暫行辦法,關於縣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批評和意見辦理辦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推進監督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建設。三是加強人大機關工作的制度化建設。以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目標管理為重點,創建激勵先進的工作機制,大力推進省市縣三級網路平台建設和學習型、法制性、創新型、服務型機關建設,為高效開展人大工作提供保障。
Ⅹ 如何發揮人大代表在法治中的作用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要求,各級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擔負起依法治國的重任,更好地行使權力,發揮作用呢?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應當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人大代表不是榮譽稱號,而是一種政治職務。既然是一種職務,就具有和其職務相應的權力和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簡稱「《代表法》」)明確規定了我國各級人大代表的性質、地位、權利、義務和執行代表職務的保障。集中到一點,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各項職權,參加行使國家權力」。應當說,這是一種重大的政治責任,也是法律賦予的神聖職責。代表執行代表職務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政治行為,是在代表全體人民或者本行政區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說話辦事。既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載入憲法,各級人大代表就應當按照《代表法》的要求,「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在自己參加的生產、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在實施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作出與自己的代表職務相稱的貢獻。
其次,應當加強法律學習,提高法律素質。人大工作的突出特點就是依法行使職權。這就對代表的法律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表要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發揮作用,首先,要學習《憲法》以及《組織法》、《代表法》、《選舉法》等有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法律,掌握行使代表權利、履行代表職責的必備知識。同時,要學習一些法學理論,加深對法律的基本精神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的理解,以便在參與制定、審議通過以及監督實施某個具體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能夠運用這些基本精神和原則作出自己的判斷,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一些新的法律、法規將相繼出台,代表還應不斷地學習這些的法律法規,密切關注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情況。
第三,應當依法執行代表職務,充分發揮代表作用。《代表法》規定:代表依照本法的規定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的工作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活動,都是執行代表職務。不論在代表大會會議期間,還是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堅持依法辦事,是代表執行職務的基本原則。在參加統一組織的視察和執法檢查中,要結合視察檢查的執法內容,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法律法規,把握其重點和要點,以便在視察檢查活動中,能夠及時發現法律、法規實施中的問題,更好地發揮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法律、法規實施的監督職能作用。 人大代表執行代表職務的活動,是由法律作保障的。《代表法》規定:「國家和社會為代表執行代表職務提供保障」。「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為本行政區域內代表執行代表職務提供必要的條件」。「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應當為代表執行代表職務提供服務」。為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在依法治國中的作用,各級國家機關應當建立向本級人大代表通報重大情況的制度,各級人大在組織視察和執法檢查中要重視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只要各級人大代表自覺地、主動地發揮自己在依法治國中的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和加快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