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玉琮道德經

玉琮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2-21 20:10:54

1. 古代玉佩名稱

五玉:古代祭祀時所用的五種玉石。《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里是六種玉石,除其中蒼璧外,其餘為五玉,用來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六瑞: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於朝聘,計六種,故名"六瑞"。《周禮·春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異,以示爵位等級之差別。

五瑞:①古代五種圭璧,形制不同,等級各異,諸侯執之。《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榖璧,男執蒲璧。是圭璧為五等之瑞,諸侯執之,以為王者瑞信,故稱瑞也。"
②指古代五種瑞玉。即玉珪、玉璧、玉琮、玉璜和玉璋。古時多為朝聘、祭祀之禮玉。

瑞玉:古代五等諸侯所執之五種圭璧。古代作瑞信之物,用於朝聘,故名。《儀禮·覲禮》:"以瑞玉有繅。"註:"瑞玉:"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大圭:古代玉圭之一種。天子所服,長三尺,作用如笏,插於衣帶之間,記事備忘。

玠:古玉器名。大圭。一種玉器。《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鎮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註:"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為四鎮之山為瑑飾,寺長尺有二寸。"

桓圭:古玉器名。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雙植,謂之桓楹以架屋之義,猶言棟樑柱石也。見"命圭"。
命圭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十一年"賜晉侯命"註:"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瑞。" 《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信圭:古代玉圭一種。為"六瑞"之一。周制信圭為侯所執,長七寸。《周禮·春官》載:侯爵執信圭。

躬圭:古玉器名。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頂圓左右兩肩亦圓,琢像人躬之屈,其形小而俯,其文粗而略,取鞠躬不亢之義。參見"命圭"。

穀圭:古代禮玉之一種。天子、諸侯作為媾和或聘女之禮器。《周禮·考工記》:"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周禮·春官》:"穀圭以和難。"

介圭:古玉器名。大玉。《詩·大雅·嵩高》:"錫爾介圭,以作爾寶。"《箋》:"圭長尺二寸謂之介。"

日圭:古代玉圭之一種。長五寸。用於祭日,故名。《宋史·禮志》:"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

玄圭:黑色的玉,古代帝王舉行典禮所用的一種玉器。同"玄圭"。

琬圭:古代玉圭之一種。上部渾圓,長九寸,古為瑞信之物。《周禮·考工記》:"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

琰圭:玉圭名。上端銳。《周禮·考工記·玉人》:"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引鄭司農(眾):"琰圭有鋒芒。"

圭璋:亦稱"圭璋"。古代禮玉之一種。為一種貴重玉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禮制:諸侯朝王執圭,朝後執璋。古為瑞信之器。

圭璧:古代祭祀、朝會用玉器。古為瑞信之物。於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長五寸。《周禮·考工記》:"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古代玉圭之一種。用以測定土地和四時日月。《周禮·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於紳帶之物。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玉璧用途很復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註:"瑗,孔大而邊小。"《荀子·大略》:"問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當中的孔,'肉'是指周圍的邊。而出土玉璧,與《爾雅》所說不符。認為"'瑗'字在古玉名稱中今後似可放棄不用。大孔的璧環類玉石器在新石器時代墓中便已出現,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當是作為手鐲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為古"玉鐲"來解釋。 周南泉《試論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考古與文物》1985年5期)一文認為"瑗"玉"古籍中有明文規定,且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玉環、瑗上,墨書文字寫名,也與《爾雅·釋器》一致。今就不心更改定名為宜。"同意《爾雅·釋器》一書的解釋。

拱璧:古代一種大型玉璧。用於祭祀。因其須雙手拱執,故名。大璧徑長尺二,天子禮天之器。

谷璧:古代瑞信玉器之一種。為"六瑞"之一,用於朝聘。周制,谷璧為子爵所執。《周禮·春官》載:子執谷璧。

蒲璧:古玉器名。刻有蒲紋的玉璧。

尺璧:古玉器名。直徑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貴。《淮南子·原道訓》:"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左思《魏都賦》:"明珠兼寸,尺璧有盈。"

瑄:古代一種祭玉。古為瑞信為物。圓形,直徑六寸。用於祭祀上天。《爾雅·釋器》:"璧大六寸謂之宣(瑄)。"《郊祀志》:"有司奉瑄玉。"

璧羨:古代一種長圓形玉璧。

戚璧:古玉器名。又稱"璧戚"。一種異形的璧,它的兩側各有一段弧線切削平直,並有牙齒形突起各一排,刃部磨薄鋒利。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有戚璧出土,作為武器類儀仗用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也有兩件出土,刃部分四段。

玉玦:古玉器名。玉飾的一種。玦通"決"。形如環而有缺口。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墓葬中,常有發現,多放置於死者的耳旁。作耳飾玉器。到漢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說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四刑罰的標志;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鉤弦。

璜:古玉器名。是一種弧形的玉器。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徵召的玉制禮器。也作佩飾。玉璜最早之器,見於浙江姚河姆渡文化。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數接近二分之一。為此,"璧曰璜"的說法,與"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為佩飾物,故有"佩璜"之稱。新石器時代的佩璜,一般兩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環類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後,一般都進行再次雕琢,形成龍形、魚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鱗紋和三角形紋等。

玉琮:古玉器名。一種外方內圓的管形玉器。玉琮用途,古今說法很多。綜其說,有禮地、發兵、享後和夫人、斂屍、飾輅輦竿頭、古織機上持琮翻交等用。出土的玉琮,始見於江蘇南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地。到殷代,玉琮常有出現,但器形比較短矮。漢代,玉琮可能已經不再製造,迄今為止僅在漢墓中發現幾件,這幾件都是由舊玉改制而成,改制後已不再作為儀禮用的玉器,而成為一種裝飾或陳設玉器。漢以後玉琮不多見。明清兩朝時有仿古製品,但已脫離先秦風格。

璋: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喪葬、發兵用以表示瑞信。其形猶如圭之上端斜削去一角,而形制大小、厚薄、長短,因所事不同而異。有大璋、中璋、邊璋、牙璋等。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紋。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紋。祭中山川用邊璋(即小璋),施一半紋。發兵用牙璋,首似刀,而旁無刃。

瑁:古玉器名。天子所執之玉,用以合諸侯之圭者。因冒於其上,故名"瑁"。通作"冒",又名"冒圭"。

佩玉:古玉器名。也叫"雜佩"。古人以玉比德。佩玉的形制,包括"珩、璜、琚、瑀、沖牙"之類。

瓏:古玉器名。古人在大旱求雨時所用的玉製品,其文皆作蟠龍之狀,其形如璧。有缺口者,也有無缺口者。

珩: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於璧環之上。

環: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

玉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

玉佩:古代一種佩飾。古人認為佩玉祥瑞,君子必佩玉,故佩玉之風盛行。玉佩多作成扁平狀,多圓形,亦有腰圓、菱形等。用透空、線刻、浮雕等手法雕琢。多為貴族佩戴。

環玦: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玦。《漢書o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水蒼玉:玉名。古時用為佩玉。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蒼玉。也叫作"水蒼"。

玉帶鉤: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

玉鉤:古代用玉製作的帶鉤、賬鉤。通常多鏤刻有紋飾,有的鑲以金銀。玉帶鉤,春秋戰國已有,漢代玉帶鉤,時有發現。

玉鹿盧:古代一種玉劍飾。雕琢精緻。鹿盧,亦作"轆轤"。

玉劍飾:指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

玉珥:玉飾的劍鼻,即劍柄與劍身相連處,兩旁突出的部分。一說玉制的耳飾。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縷或銀縷、銅縷聯綴而成。關於玉衣的起源,從考古資料考察,早在東周時就有"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可能是玉衣的雛形。

金縷玉衣:即"玉柙"、"玉匣"。漢時帝、王的殮服。按等級分金縷、銀縷、銅縷。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皆有發現。1968年,河北滿城發掘出漢中山靖王劉勝(武帝異母兄)夫婦墓,皆裹玉衣,各由兩千餘玉片,四角鑽有小孔,穿以金絲,連綴而成,故名"金縷玉衣"。每塊玉片的形狀、大小,都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精細加工。玉衣按部位,可分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子六部分。

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琢出土。造型和紋飾較簡單,因其隨葬,主要為了起巫術作用。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唅"、"琀",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用來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

玉冊:亦稱"玉策"。古代用玉版製作之冊書。古制,帝王以玉冊用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冊文,亦用於冊命太子及後妃。

玉牒:①玉牒書。古代帝王進行封禪郊祀典禮,所用文牒以玉雕鏤,故名。②古代皇族族譜,用玉片鏤刻,名"玉牒"。

玉函:玉制書套。舊題晉王嘉《拾遺記o周靈王》:"浮提之國獻神通善書二人,……佐老子撰《道德經》,垂十萬言,寫以玉牒,編以金繩,貯以玉函。

玉節:古代符節之一種。玉制,作重要憑信之用,故名。

瑞:玉制的信物。若後世的符璽。端玉,古代用為信物。

剛卯:古玉器名。是用玉、金或核桃為料,製成的長方柱狀物玉護符,中有貫孔。因制於正月卯日,故稱"剛卯"。掛在革帶上佩用,是護符的一種。剛卯的四面各有八個字,作兩行書寫。剛卯大約開始出現於西漢後期,王莽時曾一度廢止,東漢時又恢復使用,漢以後又廢除不用。

玉璽:帝王之玉印。秦以後,為皇帝專用。

玉螭:玉雕為螭的印鼻。

璧角:古代禘祭用的飾玉的爵。又名璧散。

瓚:古代一種玉制酒器。即"玉瓚"。形如勺,以圭為柄,以玉為之。天子圭柄尺一,諸侯九寸以下。用作祭器。

玉幾:古代一種用玉裝飾之小案幾,為宮廷之用具,可供扶倚。

珂傘:玉飾的傘蓋。唐制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備珂傘。

玉箸:玉做的筷子。

冠玉:古冠玉飾之一種。用玉製作,飾於冠帽之上,故名。

玉笄:古玉器名。是古人用來"卷發"及"連冠於發"的玉器。

玉帶: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

玉藻:古代王冠垂掛的玉飾。

鎏:古代冕上作裝飾的垂玉。

繁露:王冕前後所懸的玉串。

瑱:古玉器名。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其形如牌,二寸許,廣七八分,以紞懸當耳。天子以玉瑱,諸侯以石紞,用采織之。

2. 怎樣介紹玉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瓊,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分玉琮刻有細致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漢代玉琮已不再製造。
宋以後出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明末至清代的偽古玉,以仿商周素麵矮體玉琮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時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習慣的不同,偽品多數顯得圓滑有餘而古意不足,熟舊的程度更難做得逼真。
玉,是權利的象徵,玉,又是和平的象徵.所謂化干戈為玉帛.

玉,緻密堅硬,潤滑光瑩,它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崇玉,愛玉賞玉,藏玉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玉和金是富貴吉祥的象徵,金玉結合更顯尊貴.

3. 中華黃河壇的整體結構

中華黃河壇創造性地採用青銅鑄造,以表達華夏民族飲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頌黃河母親。中華黃河壇總設計師、項目總監馮欽鐸介紹說:「中華黃河壇在規劃理念上遵守三條宗旨: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壇要建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規劃布局上採用六條線:第一條是中國祭祀文化一條線,第二條線是黃河五千年文化一條線,第三條線是青銅藝術展示一條線,第四條線是皇家祭祀園林一條線,第五條線是中國傳統文化數數一條線,第六條線是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一條線;在建築布局上按『三區、五牌樓、三大道、三大殿、一廣場、一壇、一院』:三區為『思恩區、禮恩區、感恩區』,五牌樓為『中華黃河壇大牌樓、思恩牌樓、禮恩牌樓、感恩牌樓、文淵牌樓』,三大道為『碑林大道、農耕大道、文華大道』,三大殿為『中華人文始祖殿、慈孝懿範殿、百家姓祠堂』,一廣場為黃河廣場,一壇為中華黃河壇,一院為黃河文化研究院」。 奔流不息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黃河獨愛寧夏。她用與眾不同的柔情,灌溉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寧夏人。常言道飲水思源。作為華夏新天府的塞上江南寧夏,從黃河母親那裡得到的太多太多……在中華黃河壇思恩區,寧夏用氣勢恢宏的黃河大牌樓、集古今天下文人騷客詠頌黃河名篇的碑林大道、納五千年華夏歷史經典的大型銅浮雕,向世人訴說著黃河母親的深厚積淀,一展黃河兒女向偉大母親感恩報德的誠摯心願。
中華黃河壇牌樓
中華黃河壇牌樓是黃河壇的正門。這個15.8米高,45米跨度的10柱9門特大型牌樓,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青銅牌樓,歷史上也聞所未聞,顯示了黃河文化博大精深的恢宏氣魄。
中華黃河壇牌樓的設計,柱子採用「玉琮」造型;橫坊採用青銅器饕餮紋造型;主方頂上設太陽鳥、龍鳳呈祥;兩個副門頂上分別飾有日、月,以示天地乾坤;主門橫匾書寫「中華黃河壇」5個大字;太陽門橫匾書寫「敬天」;月亮門橫匾書寫「法地」;其背面分別對應書寫「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柱頂為方形,對應方位分別對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之象;柱頂為「望天吼」,又稱為「盼君歸」,昭示黃河母親盼望海內外黃河兒女歸來。
碑林大道
進入中華黃河壇牌樓,面前是黃河壇三座大道的第一座大道——63米長、54米寬的碑林大道。碑林大道兩旁分列著18道銅碑,上面刻有精選了歷代吟詠黃河的著名詩篇。在這里,你能看到《詩經·衛風·河廣》、《山海經·西次三經》的黃河選句,莊子《秋水》的章句,屈原《九歌·河伯》的詩句,以及自幼學過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詠頌黃河的傳世佳作均被收錄。
黃河五千年照壁
走過63米長的碑林大道,面前是7.2米長,7.2米高黃河的五千年照壁。從內容上來講,涵蓋中華古代和歷代封建王朝主要歷史事件、代表人物及所反映的傳統文化。「三皇五帝夏周商,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掃六合惜失鹿,楚忘社稷歸炎劉。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爭未休。宋遼金元明方立,封建王朝清到頭。」一條清晰的歷史線路躍然銅壁。銅浮雕的背面,是黃河五千年大型文字版,按照經、史、子、集傳統思路,分為「黃河之水」、「黃河之史」、「黃河之子」、「黃河之壇」4個章節,將黃河五千年歷史文化精華,濃縮為一萬八千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思恩牌樓
拾階而上,青銅製作的思恩牌樓矗立面前。思恩牌樓左右分別鐫刻「飲水思源」「感恩報德」,即是「思恩區」主題——展示中華傳統的孝道文化,表達報孝母親河的赤子之情。牌樓兩側分列的麒麟神獸著實奪人眼球。古人雲「麒麟顯而黃河清,黃河清而聖人出」,源自黃河之吉祥神獸的麒麟,立在牌樓兩側作為守護靈獸再合適不過了。 通過思恩牌樓,呈現在眼前的是黃河領域九省地圖狀的一泓水面,它的寓意是九省應飲水思源,共同深念「母親河」的恩典。水面上橫跨著三座大型九孔玉帶拱橋,統稱「三才橋」。
根據中華黃河文化講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追求「天時、地利、人和」的理念這三座橋,從左至右分別稱為「天健橋」、「人和橋」、「地坤橋」。
在天健橋的兩側欄板石柱上,我們可以看到雕刻的是形態各異的龍形圖案,表達的是「飛龍在天」之意;在人和橋的兩側欄板石柱上,雕刻的則「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象徵天地世間人脈生息繁衍;在地坤橋兩側欄板石柱上,雕刻的則是各種形態的鳳形圖案,地為坤,為女,鳳則是雌性物界的最高代表,因此用鳳來表示大地厚德載物,恩澤萬方之意。
天賜地饋 渾天地動
思恩區設有天賜閣、地饋閣,寓意黃河恩澤乃「天之恩賜」「地之饋贈」,即承大自然之恩典。天賜閣與地饋閣左右分設渾天儀、地動儀。由此,天賜地饋,渾天地動,遙相呼應。
農耕大道
走出思恩區,我們即將前往的是黃河壇三區的第二區,也是黃河壇所處的區域——禮恩區。連接兩區的是99米長、36米寬的農耕大道。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耕種在黃河邊,生活在黃河邊。走上農耕大道,二十四節氣圖騰柱和朝代農章帶著我們踏上祖先的腳印。
二十四節氣圖騰柱

二十四節氣圖騰柱高達9米,分列道路兩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六節氣排列。圖騰柱選用青銅材料,每根柱頂有表現這個節氣的花信風;柱體配有與這個節氣相對應地農耕浮雕圖;柱底以竹簡文字說明。由於圖騰柱上的農耕浮雕圖歷史上從未有過,專家組精心組織了一批民俗、歷史、雕塑、年畫的各方面專家,第一次以生動形象的民俗浮雕展示在觀眾面前,乃歷史首創。
十八面漢白玉石鼓
農耕大道中央矗立著18面漢白玉石鼓,從遠古時代開始,經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土地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上面刻著歷朝歷代農策賦稅,即「朝代農策」,逐一瀏覽,便可知曉中國農耕賦稅徭役的演變過程。 作為農業大國,五千年來我國的歷朝歷代都以農耕為重。而黃河,則是我國乃至世界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說黃河,不得不說農耕,尤其是黃河農耕文化的歷史。在禮恩區,我們可以看到,將我國古代農耕歷法二十四節氣以民俗浮雕展示的、歷史首創的二十四節氣圖騰柱;可以看到五千年來歷代農耕政策變遷;更可以看到首次將六十甲子鎮守的黃河壇。所有這些,都在為黃河母親作注,為中華歷史留名。
禮恩牌樓
禮恩牌樓既選用中國傳統建築坊與樓結合形式,在文化風格上又富有寧夏地方歷史特色。上面使用了典型的西夏文化元素符號圖案,如牌樓上方的「妙音鳥」與下方的「大力士」等,它代表著中國黃河傳統文化與寧夏地域文化的完美結合。「妙音鳥」與「大力士」的藝術造型,在西夏王陵景區的寧夏歷史博物館有豐富的文物收藏。之所以採用這兩個圖案,就是為了彰顯「天下黃河富寧夏」!
禮恩牌樓中央主匾題寫「禮恩」兩個大字,左右分別為「求仁及禮」「在祀與戎」,以彰顯進入禮拜祭祀黃河主景區。
禮恩牌樓兩邊有兩幅對聯:內聯是「吮母乳一滴千秋懷念慈恩永銘,卧搖籃三夜萬世心想親情不斷」;外聯是:「對河圖仰望青天惟籍葵忱修俎豆,覽洛書俯吻黃河敢憑明德薦馨香」。禮恩牌樓的左右兩側,樹立著兩尊青銅吉祥神獸——「龍馬」與「神龜」。二者均高2.7米,取自於「龍馬負圖,神龜獻書」的傳說。「龍馬」與「神龜」是中國古代歷史神話傳說之中的吉祥神獸,「龍馬」與「神龜」同「河圖」與「洛書」有直接關系,這都是中華黃河文化體系中最典型的吉祥符號。
文華大道
長99米、寬36米的「文華大道」,由十八竹簡、朝代文脈兩部分組成。
十八竹簡
十八竹簡右側分別取自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左側為《道德經》、《山海經》、《水經注》、《孫子兵法》、《黃帝內經》、《汜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分別以青銅竹簡的形式再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序,恣肆汪洋,精彩紛呈,典籍輝煌。
朝代文脈
朝代文脈以「石書」形式展現,分別為舊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石書展示的不是帝王更替,而是從中華傳統文化萌芽開始,每個朝代的傳承關系。逐一觀之,可知中國傳統文化文脈清晰、傳承有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黃河壇

中華黃河壇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的結合,參觀感受(氣勢恢宏、神奇美麗),政府重視(多位國家領導人蒞臨,每年一次的感恩母親河活動),是全國唯一一座感恩黃河母親的主題建築,創造了多個第一,共有108件青銅藝術的精品和96件不同類型的石器,集中展示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黃河壇由方壇和圓壇組成,以應天圓地方之說。方壇邊長99.99米,總面積9999平方米,選用方柱頭,在東、南、西、北各方位分別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守護。中間圓壇用圓柱頭,一層青水,二層青雲,三層青龍,代表天地之間,黃龍騰飛。圓壇設有5條通道,分別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列位。每個通道上排列12個甲子,共有六十甲子鎮守。
黃河鼎 黃河鍾 黃河鼓
中華黃河鼎,安放於【中華黃河壇】中央,全部用鑄銅技術,青銅材質,總高6.3米,堪稱「天下第一巨鼎」!中華黃河鼎正面,用篆字題「中華黃河鼎」之名。正面的圖案,取自原「司母戊鼎」的主要紋飾,「饕餮紋」,表現黃河作為中華黃河的威嚴肅穆;「雲雷紋」,展示中華黃河的恢弘浩盪;「牛首紋」,象徵中華黃河的農耕文明。正面的敲鍾擊磬、載歌載舞、貢獻犧牲的典禮「祭祀」 圖案,取自戰國時期銅盆上祭祀圖;「河伯出行」圖案,取自漢代畫像石,象徵華夏神州對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崇拜與禮敬。鼎背面,用篆字題「司母河」鼎名。背面的圖案,取自原「司母戊鼎」的主要紋飾,「饕餮紋」,表現黃河作為中華黃河的威嚴肅穆;「雲雷紋」,展示中華黃河的恢弘浩盪;「牛首紋」,象徵中華黃河的農耕文明。背面的「漁獵」和「哺育」圖案,都取自戰國時期銅盆上的漁獵圖案,反映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黃河哺育下繁衍生息的歷史情景。中華黃河鼎,右側面的「禹治黃河」和「禹鑄九鼎」圖案。左側面用「河圖洛書」圖案,河圖洛書。中華黃河鼎,鼎耳側面用「龍鳳呈祥」圖案,寓意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鼎耳中間用「太陽」和「月亮」的形象,寓意日月恆升、天地交泰、陰陽平衡、宇宙和諧。 中華黃河鼎的底座上刻有銘文,背面鐫刻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的原話和書法「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誰藐視黃河,誰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
黃河壇方壇右側為黃河鍾,左側為黃河鼓,取「晨鍾暮鼓,鍾鼓齊鳴」之意。 黃河,是華夏兒女的偉大母親,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五千年來,她飽經滄桑,無私關愛著九州大地。是她,給了我們生存的能量;是她,給了我們同樣的容顏;是她,給了我們鳳凰涅槃的民族復興。來到感恩區,十八竹筒展現著精彩紛呈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脈絡;朝代文脈抒寫著華夏兒女依偎黃河的演進;感恩牌樓與三大殿滿溢著華夏兒女對黃河母親的感恩之心,凝聚著炎黃子孫的團結奮發之情。
感恩牌樓走過99米的文華大道,面前是「感恩區」的「大門」——感恩牌樓。這座高12米、跨度27米的牌樓前有黃河銅牛,十八青銅禮器分設左右,陳列銅燈、香爐、香案,上設三大殿,中為「中華人文始祖殿」,塑有「三皇五帝」之聖像;左為「慈孝懿範殿」,塑有女媧、嫘祖、娥皇女英、歷代賢母及二十四孝,展現中華民族之偉大女性之懿範和孝道之楷模;右為百家姓祠堂,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同祖同宗、同根同源之佐證,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繁榮之象徵。寓意「感謝黃河母親哺乳之恩」。 這兩項中國的偉大發明,作為兩儀,擺在感恩牌坊廣場兩側,指南車定向、日晷定時,共同寓意黃河兒女不忘中國民族方向,定時回家看看。

4. 上古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都長什麼樣啊

-- 四大神獸詳解(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在中國古代最令妖邪膽戰心驚並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了。青龍為東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龜蛇合體。故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

在上古時代,古人把天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分別以青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一種龜形之神)為名。實際上是把天空分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

東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狀如龍,所以稱東宮為青龍或蒼龍;
西方七星奎、婁、胃、昂、畢、角、參形狀如虎,稱西宮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稱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虛、危、室、壁,其形如龜,稱玄武。

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成為鎮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惡、調陰陽。四神之中,青龍與白虎因為體相勇武,主要地被人們當作鎮邪的神靈,其形象多出現在宮闕、殿門、城門或墓葬建築及其器物上,在最後一種場合里,龍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鎮懾邪魔,保衛墓主的靈魂安寧。

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四靈聖獸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雖然在歐美奇幻中很少出現,但是在中國和日本的神話傳說中,它們卻以尊貴無比的四聖獸身份出現。

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於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徵,而比較明確的定形是在漢代,從大漢朝開始,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徵與代表。在東方傳說中,青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話里,龍更像是長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話中的西方之神。形體似虎,白色,兇猛無比,因此成為尊貴的象徵。同時白虎也象徵著威武和軍隊,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與兵家之事有關,例如古代軍隊里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稱「朱鳥」,形體似鳳凰,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因其形似鳥狀,位在南方,火屬性,所以在游戲中經常以鳳凰的形狀出現。但其實朱雀和鳳凰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鳳凰是百鳥之王,而朱雀卻是天之靈獸,比鳳凰更稀有尊貴,破壞力也更強。在日本的漫畫和游戲里,朱雀都是作為強力召喚獸或者妖獸出現的,比如漫畫《幽游白書》和根據漫畫改編的同名游戲。

玄武,也叫「真武」,俗稱「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傳古凈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游,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但宋朝忌諱玄字,因而改稱真武。玄武又相傳本身是北海一隻大龜,此龜曾經被當作柱子支撐整個蓬萊仙山,因其靈性深覺,歷經多年的聽道聞道,終於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寢多有馱碑之龜,正是以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稱北冥,聽到這個名字估計不少讀者又聯想起北冥歸海,還有金庸老先生筆下人物逍遙子的《北冥神功》。

5. 關於玉的知識

太多了
你自己找吧

【玉的歷史】
玉在我國的歷史可謂淵遠流長。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人認為是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因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所以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同時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慢慢的人們就用它來做裝飾品。又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它,這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先的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就像在約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掌祭祀大權者,多用珍貴的美玉製作「祭器」,禮拜神只祖先。他們相信天圓地方,便琢制圓璧與方琮,來禮拜天神與地只;他們相信氏族遠祖的生命,是經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飾想像中神只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繪極具深義的符號,以禮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質地、造形、花紋與符號,產生感應的法力,與神只祖先交通,汲取他們的智慧,獲得福庇。

在上古社會里,個人地位的高下,端視人與神只祖先關系的親疏而定。事神之「禮」,建立了人神之間的溝通管道,也維系了人際間的和諧關系。「瑞器」就是象徵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與「瑞器」的制度,都源起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結構,繼續發展。在宗廟祭典與朝享會盟上,發揮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維系禮制,故總稱為「禮器」。

曾經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遼寧阜新查海遺址、沈陽新樂遺址和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屬性,夏、商、周三代已經漸次完善。

東周時,人文主義興起,儒家將一些傳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於玉」的觀念。於是佩玉之風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後世亦難出其右。

漢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畫、墓磚上,都飾以玉璧圖象。圓璧有助於靈魂通天的觀念,此時發揮至極。

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藝術轉衰。雖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統,舉行封禪大典,然而禮神之冊都難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傳世玉器,僅見帶銙、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

宋、明以降,玉雕藝術再度興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學者對商、周禮制的考訂,民間遂興起了研究與仿製古玉的熱潮。此時,以知識相結合的士大夫階層,重視生活品位。玉制文房陳設,除供欣賞把玩外,兼具實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鳥、人物、山水等,也成為裝飾主題,呈現柔美雅緻的文人品位。由於所取玉料,多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藝。所琢成品,常是圖必有意,意必祥和。

孔子說,玉有仁、智、義、禮等十一德,《禮記》所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都是強調有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學習,警示他們沒有特殊原因,要玉不離身。中華民族這種崇玉、敬玉、愛玉的情操,明清時期比漢唐時期有過之而不及,玉的雅麗和聖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會玩玉愛好者的真實寫照。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製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競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

以礦物學分類,玉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鍵狀硅酸鹽中的角閃石組,包括透閃石和陽起石,也稱軟玉。還有一種是單鏈狀硅酸鹽鹼性單斜輝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國傳統的古玉大多是軟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曆皇帝進入並控制了雲南及緬甸北部盛產翡翠的礦區之後,硬玉才正式進入中國並流行起來。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製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製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採用軟玉來製作器物了。

在一般人看來玉就是石頭,可在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託。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在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玉的分類】
由於玉的種類繁雜,在礦物學、歷史學及考古學上各有不同的分類,以及中國對「石之美者」的理解,除礦物學外玉的分類不僅繁雜而模糊,其種類也隨之不勝枚舉。

為解決這種分類混亂的情況,社會上曾提出過各種具體的分類方式,如將「玉」定義為礦物學的解釋,而將「玉石」作為包容蛇紋石、岫岩玉、藍田玉等其他傳統上被認為是玉的礦物歸類於此。或者將軟玉劃分出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軟玉依然是透閃石、陽起石等物質為主的礦物,而廣義上的軟玉則是文化傳統上所有被認為是玉的礦物集合。也有將軟玉只定義為新疆的和田玉,其它皆為「傳統玉材」,不一而足。

但准確而具有代表意義的分類除礦物學外上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中國大網路全書》定義是將「玉」作為「玉石」的簡稱,而「玉」的分類以礦物學定義為准。

因此,最廣義上的「玉」包括:

•硬玉(翡翠)
•軟玉(陽起石、透閃石)
•軟玉(文化分類)
•岫岩玉
•藍田玉
•青海玉
•俄羅斯玉
•新疆碧玉(天山碧玉)
•和田玉
•青白玉、羊脂玉
•依照顏色劃分也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的分類方式。
•獨山玉(南陽玉)
•酒泉玉
•漢白玉(大理石)
•靈壁玉
•貓眼石
•綠松石
•青金石
•珊瑚
•瑪瑙
•其他寶石

硬玉

硬玉也稱翡翠,屬輝石類,單斜晶系、完全解理。主要組成物為矽酸鋁鈉(NaAlSi2O6,寶石礦中含有超過50%以上的矽酸鋁鈉才被視為翡翠),出產於高溫低壓下生成的變質岩層中。往往伴生在藍閃石、白雲母、硬柱石(二水鈣長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間,比重在3.25—3.35之間。翡翠的顏色因含有的鉻元素質量分數不同而顯白或綠色。一般以白色泛綠種類最為常見,以翠綠色為貴。因而在硬玉傳入中國後,被冠以「翡翠」(翡為紅色羽毛,翠為綠色羽毛)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沒有軟玉長,其出產地也主要集中於緬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出產國)、日本新潟縣以及北陸沿海。瓜地馬拉、美國、俄羅斯也有少量出產。

翡翠的價值通過顏色(所謂「正、陽、濃、和」)、透明度(「水頭」)質地和重量來評判。翡翠製品的價格一般不受年代久遠的影響,這一點與軟玉有所不同。

翡翠的原料依照出產方式分為「老坑」和「新坑」等等說法,其中人們將長期受自然界雪水浸泡的翡翠原石稱為「老坑翡翠」,這樣的翡翠外觀一般是偏綠色,據稱有水亮斑的光澤。因而受到人們的歡迎。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強酸浸泡或者鐳射蝕刻來填充一些顏色,使品種較差的翡翠在外觀上變得與高檔翡翠類似,現在翡翠在市場上通常以字母A、B、C為標識分辨翡翠製品的質地。其中A貨翡翠意為未經過化學處理,顏色、結果自然的天然翡翠。而其他類別的翡翠則或多或少有人工添加的成分。

軟玉

角閃石、陽起石類軟玉,英文中也稱Nephrite,蘇聯化學家曾將軟玉命名為「中國玉」。軟玉(文化分類)的大部分在國際通用標准上並不被認為是玉,而是其他的礦物。但在少數國家(如中國),它們依然被當作玉的一個類別而交易。作為國際上通用的軟玉透閃石、陽起石類標准而言,純度和質地較高的是產自新疆和田的玉石,此外,社會上也流行所謂「中國四大名玉」(和田玉、綠松石、岫岩玉、獨山玉),而其中真正屬於礦物學上軟玉的只有和田玉和透閃石質的岫岩玉。

軟玉的化學成分是鈣鎂矽酸鹽(Ca2Mg5(OH)2(Si4O11)2),單斜晶系。顏色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的成份決定。透閃石主要是白、灰二色,陽起石顏色則根據其含鐵量與鐵元素的氧化程度而在深綠—紅棕—黑色的范圍內波動。依照軟玉石質的顏色,也有數個亞種:純白色具有油脂光澤的羊脂玉;泛白色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以及較為稀少的糖玉等。

產於新疆的和田玉是純度較高的一類軟玉。一般具有玻璃—油脂光澤,礦物比重在2.80-3.10之間。莫氏硬度在6-6.5之間,顏色因含有的礦物成分不同而呈現純白—霧狀黑等各種顏色,也因此沒有固定的解理態。和田玉具有玉石中最犟的韌性而不易破損。

獨山玉

「獨山玉」是主要產自中國河南省南陽縣北獨山的礦物,屬黝簾石化斜長岩,其中斜長石、黝簾石為主要礦物成分。蘇聯地質學家E.Я.基也夫林科曾把獨山玉歸於翡翠類的玉石礦床。但如今依照軟玉的定義它的成分並不屬於玉石。但中國傳統工藝仍視其為玉雕材料之一。

藍田玉

產於中國陝西省藍田縣。

【玉的使用】
軟玉的摩氏硬度並不高,因而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使用玉為材質的工具。中國將在遼東半島對興隆窪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遺址考古發現中發現岫岩玉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玉器予以認定。紐西蘭的土著人也曾在他們的文化遺跡中發現了眾多遺跡,考古證實在紐西蘭玉石也曾流行了數個世紀。在日本,玉器也被作為祭祀用的器皿材質之一,尤其是勾玉。在日本歷史上的三大神器中也有玉石的出現。

新石器時期出土的玉器大多不是當前國際公認的陽起石一類軟玉,而是蛇紋石種,亦即文化觀念上的玉石。因而這一時期出土的玉器材質往往種類繁多,岫岩玉、獨山玉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玉材。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玉石的雕刻工藝日趨進步。前16世紀中國商代開始將玉器作為奴隸主貴族的財富象徵。並且玉器也開始分擔政治器皿的職能,帝王在分封貴族、授予大臣財富時往往不乏玉器的存在。在河南殷墟,1976年婦好(商代帝王武丁的妻子)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囊括了岫岩玉、和田玉(這說明在當時中國中原地區已經和新疆有了經貿聯系)等材質製成的玉龍、玉桂、玉璧、玉琮、玉盤等裝飾、配件、禮器;在商代的考古中也發現了「跪坐人」等反映社會風氣的配飾。說明玉器在商代形成了種類繁多,用途廣泛的一個系統,其樣式也有新石器時代的片狀物檢發展為簡單的配飾、雕件,說明了當時主要的工具青銅器加工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

隨著儒家思想對中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影響不斷加深,其學說中關於玉的政治理解也隨之成為一種社會性的共識。玉器系統也在這一時期日臻完善,形成「六瑞」「六器」職能分工各有不同的體系。「六器」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作為天子進行對天地四極進行祭祀,祈禱國家安定,社稷平安的禮器。而「六瑞」也是出自周禮「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持鎮圭,公持桓圭,侯持信圭,伯持躬圭,子持谷璧,男持蒲璧」,以圭、璧兩種玉器,通過官制的高低緩分出六器,說明當時的中央集權已經大體形成。不過也有學者指《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其著作難免會有儒家的思想文化摻雜其中。

天子在祭祀天地、時,要用玉冊來刻下銘文;百官封爵以玉器為印信;轉達君令使用玉符、君子以玉為德行操守的標准;民間詩歌中經常以玉作為美好事物的代表象徵。如《詩經•國風•周南》提到的一段詩歌: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其中的「瓊琚」「瓊瑤」「瓊玖」均是當時對「玉」的美稱,此外「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詩經•大雅•抑》)「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詩經•國風•衛風》)此外很多成語也與玉有關,如「玉壺冰心」、「玉石俱焚」等,在這些成語中無分褒貶,「玉」的意義一般均為褒義字。

中國在戰國時期隨著儒家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在逐步接受各種派系思想的同時,也接受了玉在文化中的作用。因而玉的文化意義也在不斷上升,詩歌中、宮殿內、祭台上都有玉器的存在。其中關於「和氏璧」的典故在這一時期出現,通過《史記》、《戰國策》等史書不斷延伸,成為極富文化意義的象徵。玉的文化意韻還是逐漸成形。

漢朝後玉器的製作工藝上不斷創新,可以使用玉器的階層,從帝王將相到市井白衣不一而足。玉器也開始逐漸向隨身裝飾和擺放雕件兩個方向發展。六朝後的玉器開始向寫實的手法上發展,作品大多以人和典故為主題。宋以後,玉成為世俗化的裝飾。

玉器曾作為絲綢之路上西域地區的特產之一,於闐(今中國新疆和田縣)以出產色澤潔白的軟玉而著稱,在伊朗、阿富汗、印度都有出土記錄。和田玉中色澤潔白,有脂肪光澤的玉被稱為「羊脂白玉」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此外,新疆准噶爾盆地與青海也盛產玉石。

明清以後玉石的雕刻日漸以裝飾為准,其中不乏乾隆時期著名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以及其他玉材加工後的名品。這一時期硬玉翡翠也開始受到社會的歡迎,慈禧太後的墓室中就曾被發現有大量製作極為精良的翡翠玉雕出土,但後來因被盜墓而不知下落。

【名貴的硬玉——翡翠】
硬玉屬輝石類,主要成分是硅酸鈉鋁,我國俗稱「翡翠」。其硬度為7度,稍高於軟玉,比重為3.33,也略重於軟玉。

翡翠的主要產地是緬甸,那裡有市場上最大的翡翠珠寶市場。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翡翠絕大部分都是從那兒進口的。此外,我國雲南省西部和緬甸毗連的地方,也有出產,但產量很少。從顏色上看,翡翠全白色,晶體粒都很大,質優的則多為特有翠色,再者是常見的花綠或紅色、藕粉色,由於翡翠極為稀有名貴,品評其真假優劣便成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問。

【溫潤的軟玉——新疆和田玉】
軟玉屬角閃石類,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鈣錳。它的硬度為6—6.5度,比硬玉稍低,比重為2.96—3.17,也比硬玉稍輕。

新疆和闐玉——羊脂白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質地細膩,「白如截脂」,特別滋蘊光潤,給人以一種剛中見柔的感覺。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僅新疆和田有此品種,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和闐玉的分布

和闐玉被稱為世界軟玉之首。和闐玉是以產地和闐命名的,經歷了一個演化過程,今天的新疆和田縣是古代於田國的中心,自漢到明代,通常稱為於闐,是世界聞名的玉都。

闐玉的特點

從地質科學觀點看,和闐玉有明確的科學涵義,它是分布於中國昆侖山,由鎂質大理石與中酸性岩漿接觸交代面而形成的軟玉礦,包括了以白玉為代表的多品種軟玉系列。人從此涵義可看到和闐玉的特點

(1)它屬軟玉,有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等一系列品種,尤以白玉為代表。
(2)軟玉礦床屬於接觸交代成因類型。
(3)地區分嘏以昆侖已為典型代表。這些特點與世界上軟玉礦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它的成因、品種在世界軟玉中居獨特地位,具有典型意義。

和闐玉的分類

(1)山料。山料又名山玉,或叫寶玉,指產於山上的原生礦。山料的特點是塊度大小不一,呈凌角狀,良莠不齊,質量常不如子玉。有不同玉石品種的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
(2)山流水。山流水名稱由采玉和玉藝人命名,即指原生礦石經風化崩落,並由河水搬運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點是距原生礦近,塊度較大,稜角稍有磨圓,表面較光滑。
(3)子玉。子玉又名子玉,是指原生礦經剝蝕被流水搬運至河流中的玉石。它分布於河床及兩側陸地中,玉石裸露地表或埋於地下。子玉的特點是塊度較小,常為卵形,表面光滑。因為長期搬運、沖刷、分選所以子玉一般質量較好。子玉有各種顏色,白玉子玉叫白玉子,青白玉子玉叫青白玉子,青玉子玉叫青玉子。

【顏色分類】
和闐玉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白玉、青玉、墨玉、黃玉四類,其它顏色的和闐玉也歸入此四類中。

(1)白玉。白玉的顏色由白到青白,多種多樣,即使全一條礦脈,也不盡相同,叫法上也名目繁多,人季花白 、石蠟白、魚肚白、梨花白、月白等。

白玉是和闐玉中特有的高檔玉石,塊度一般不大。世界各地軟玉中白玉極有罕見。白玉子是白玉中的上等材料,色越白越好,光滑如卵的純白玉子叫「光白子」,質量特別好。有的白玉子經氧化表面帶有一定顏色,秋梨色叫「秋梨子」。虎皮色叫「虎皮子」,刺色叫「現皮子」,都是和闐玉名貴品種。

(2)羊脂玉。羊脂玉因色似羊脂,故名。質地細膩,「白如脂」,特別滋潤光潤,給人以一和剛中見的感覺,這是白玉子玉中最好的品種,目前世界上以新疆此種為佳,產出十分稀少極其名貴。

(3)青白玉。青白玉以白色為基調,在白玉中隱隱閃綠、閃青閃灰等,常見有白、粉青、灰白等,屬於白玉與青玉的過渡品種,和闐玉中較為常見。

(4)黃玉。黃玉由淡黃到深黃色,有栗黃、秋葵黃、黃花黃、雞蛋黃、虎皮黃等色。古人以「黃侔蒸梨」者最好。黃玉十分罕見,在幾千年采玉史上,僅偶爾見到,質優者不次於羊脂玉,古代玉器中有用黃玉成的珍品,如清代乾隆年間制的黃玉三羊尊,黃玉異獸形瓶,黃玉佛手等。

(5)青玉。青玉由淡至高無上色到深青色,顏色的種類很多,古籍記載有蚺子青、鼻涕青、蟹殼青、葉青等等。現代以顏色深淺不同,也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之分。和闐玉中青玉最多,常見大塊者。近年,見有一種翠青玉,呈淡綠色,色嫩,質細膩,是較好的品種。

(6)墨玉。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黑色多為雲霧狀條帶狀等。工藝名稱繁多,有烏雲片淡墨光、金貂髻、美人髻等,在整塊料中,墨的程度強弱不同,深淺分布不均,多見於與青玉、白玉過渡。一般有全墨,聚墨指青玉或白玉中墨較聚集,可用作俏色。點墨則分散成點,影響使用。墨玉大都是小塊的,其墨色皆因含較多的細微石墨鱗片所致。

(7)璞。璞,古人是指蘊藏有玉之石。玉的外皮,按其成分和產狀等特點,可分為色皮、糖皮、石皮三類。

色皮:指和闐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層褐紅色或褐黃色玉皮。如前述,玉皮有各種顏色,玉石界以各種顏色命名,如黑皮子、鹿皮子等,多為上等白玉好料。同種質量的子玉,如帶有秋梨等皮色,價值更高。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於1毫米。色皮的形態各種各樣,有的成雲朵狀,有的為脈狀,有的為散點狀,色皮的形成,是由於和闐玉中的氧化亞鐵在氧化條件下轉變成三氧化二鐵所至,所以它是次生的。

糖皮:指和闐玉山料外表分布的一層黃褐色玉皮,因顏色似紅糖色,把有糖玉石稱為糖玉。糖玉的內部為白玉或青玉。

石皮:指和闐玉山料外表包圍的圍岩。

6. 紅山古玉的史前時代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諸多神秘的色彩。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開始使用和田玉,並且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進,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春秋、戰國迄秦、漢時期的玉器、禮玉漸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的高峰時期,鏤空、浮雕等手法普遍應用。當時,帶有政治、道德與迷信色彩的成組配列玉器盛行,稱為組玉,玉璧、玉環、玉龍、玉璜、玉管等皆成為組玉的一部分。根據考古發掘,關於各類組玉的組合形式與《三禮》所記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需從古代社會禮儀制度、習俗規范等方面,探索有關組玉的種種問題。漢代玉器引人重視的,是不斷有金縷、銀縷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製作。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數。秦玉藝術面貌還有賴於地下考古的新發現。
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並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
漢代葬玉很多,但工藝不平不高。反映漢代玉器工藝水平的是陳設玉。這些寫實主義的陳設玉有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多為圓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著漢代渾厚豪放的藝術風格。漢皇室裝飾玉有衰落的趨勢,多見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剛卯、玉觿等。偏居嶺南的漢代南越王國出土大批裝飾玉,以龍虎並體玉帶鉤、鏤空龍鳳紋玉套環最為精美,堪稱稀世珍寶。東漢時,陰線刻紋又復甦盛行,繪畫趣味有所加強。 在中國玉器工藝史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玉雕間的低潮,出土玉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有所創新者,唯有玉環和玉盞。究其原委,當時不愛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煉丹術的影響下,覓玉、吃玉達到了瘋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術價值的禮儀觀念,這時消失殆盡。
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琢磨精細,質地溫潤,光澤柔和,金玉互為襯托,富麗高雅。
唐代玉器數量雖不多,但所見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藝極佳。唐代玉匠從繪畫、雕塑及西域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琢磨出具有盛唐風格的玉器。八瓣花紋玉杯,獸首形瑪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藝術的真實寫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大亂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南宋的玉荷葉杯,北宋的花形鏤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這一時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時期的藝術風格,採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瀆山大玉海,隨形施藝,海神獸暢游於驚濤駭浪之中,頗具元人雄健豪邁之氣魄。 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乾隆皇帝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並試圖從理論上為他愛玉如命尋找依據。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璽、清代的菊瓣形玉盤、桐蔭仕女圖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時民間玉肆十分興隆,蘇州專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態,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層出不窮。
明清玉器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合貫通,綜合應用,使其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玉器風格基本繼承兩漢傳統,但實物流傳甚少,墓葬出土數亦不多。宋、明時期,玉器製作以生活使用器皿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發達。清代為玉器製作的振興時期,當時,經濟繁榮,宮廷手工藝與民間手工藝都已經有較大的發展。

7. 中國古代玉器的演進經歷了哪幾種形態反映出怎樣的思想變化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並不止其在礦物學上的意義。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

欣賞玉器須領會十個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講的是材質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閃石還是翠玉,或是綠松石、瑪瑙、蛇紋石、水晶等彩石玉,進一步還要探討它的產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響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藝、社會諸因素。由於歷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競相爭艷。

一、史前時代

中國玉器源遠流長,已有七千年的輝煌歷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們,在選石制器過程中,有意識地把揀到的美石製成裝飾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開了中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中國玉文化的曙光到處閃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時代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開始使用和田玉,並且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進,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春秋、戰國迄秦、漢時期的玉器、禮玉漸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玉器發展的高峰時期,鏤空、浮雕等手法普遍應用。當時,帶有政治、道德與迷信色彩的成組配列玉器盛行,稱為組玉,玉璧、玉環、玉龍、玉璜、玉管等皆成為組玉的一部分。根據近年的考古發掘,關於各類組玉的組合形式與《三禮》所記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需從古代社會禮儀制度、習俗規范等方面,探索有關組玉的種種問題。漢代玉器引人重視的,是不斷有金縷、銀縷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製作。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三、秦漢時代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數。秦玉藝術面貌還有賴於地下考古的新發現。

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繼續有所發展,並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

漢代葬玉很多,但工藝不平不高。反映漢代玉器工藝水平的是陳設玉。這些寫實主義的陳設玉有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多為圓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著漢代渾厚豪放的藝術風格。漢皇室裝飾玉有衰落的趨勢,多見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剛卯、玉觿等。近年,偏居嶺南的漢代南越王國出土大批裝飾玉,以龍虎並體玉帶鉤、鏤空龍鳳紋玉套環最為精美,堪稱稀世珍寶。東漢時,陰線刻紋又復甦盛行,繪畫趣味有所加強。

四、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

在中國玉器工藝史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玉雕間的低潮,出土玉器極少,而且都具漢代遺韻,有所創新者,唯有玉環和玉盞。究其原委,當時不愛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煉丹術的影響下,覓玉、吃玉達到了瘋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術價值的禮儀觀念,這時消失殆盡。

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琢磨精細,質地溫潤,光澤柔和,金玉互為襯托,富麗高雅。

唐代玉器數量雖不多,但所見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藝極佳。唐代玉匠從繪畫、雕塑及西域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琢磨出具有盛唐風格的玉器。八瓣花紋玉杯,獸首形瑪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藝術的真實寫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

五、宋元時代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中國歷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代承五代大亂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遼、金既互相撻伐又互通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占重要地位,"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南宋的玉荷葉杯,北宋的花形鏤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這一時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時期的藝術風格,採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瀆山大玉海,隨形施藝,海神獸暢游於驚濤駭浪之中,頗具元人雄健豪邁之氣魄。

六、明清時代

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乾隆皇帝更是不遺餘力地加以提倡,並試圖從理論上為他愛玉如命尋找依據。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璽、清代的菊瓣形玉盤、桐蔭仕女圖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時民間玉肆十分興隆,蘇州專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態,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層出不窮。

明清玉器借鑒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合貫通,綜合應用,使其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玉器風格基本繼承兩漢傳統,但實物流傳甚少,墓葬出土數亦不多。宋、明時期,玉器製作以生活使用器皿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發達。清代為玉器製作的振興時期,當時,經濟繁榮,宮廷手工藝與民間手工藝都已經有較大的發展。
七、結語

中國玉器經過七千年的持續發展,經過無數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經過歷代統治者和鑒賞家的使用賞玩,經過禮學家的詮釋美化,最後成為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託。在中國古代藝術寶庫中,自新石器時代綿七千年經久不衰者,是玉器;與人們生活關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禮俗之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揮著其他工藝美術品不能替代的作用,並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價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層使人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
東漢袁康撰《越絕書》,書中記風鬍子語,將人類使用的工具分為石、玉、銅、鐵4個階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際發展的程序。當前,已有人根據考古中的玉器遺存,認為距今約四千至五千年的"銅石並用時代",玉器已徹底脫離石器,不僅是當時人們財富與權力的象徵,而且還是人們製造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禮器的主要材料品種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時代"的命題。當時的玉簪、玉環、玉璜、玉塊一類是裝飾用玉,為人所共知;而玉龍、玉鳥等可能為圖騰神物,玉琮、玉璧等為宗廟禮器,具有宗教或權力的象徵意義。在良渚文化遺址中,隨葬玉璧、玉琮等禮器的墓主,應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紅山文化的動物群玉雕,有龍、鳥、虎、龜、蟬、狗、蠶、魚等,與商代玉器的主要題材相同,而與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如玉琮、玉璧、玉璜、玉塊等,顯系兩個系統。但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同樣在商、周得到繼承和發展。如前面提到的玉璧、玉琮等,亦屬商、周宗廟的禮器。

8. 儒家學說關於「禮」是怎樣描述的要具體一點!

「禮」,古體作「禮」。《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古人所說的「事神」主要指祭祀神靈的活動。「豊」,就是行禮用的器具。「禮」最初與祭祀神靈有關,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儀式。禮的祭祀主要通過玉器體現,祭祀鬼神、祖先要用禮器如玉璧、玉琮,玉璧祭天,玉琮祭地,天圓地方。在周代,周公制禮作樂,使「禮」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禮」逐漸成了規范人們各種行為的律令。周代的「禮」除了指儀式外,還含有規范與禮治的思想。《尚書·周書·周官》曰:「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在周代,「禮」作為治國安邦的手段,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被用來治理神與人,還被用來協調各個階層之間的關系,以達到社會和諧的目標。「禮」是「和」的重要手段與方法,而「和」則是「禮治」的根本目標,二者在較早的時期就已糾纏一起,並在以後漫長的歷史中對中國社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春秋末期,社會動盪不安,禮崩樂壞,社會失序,國家戰亂不止,人民流離失所,孔子看到這種情況,痛心疾首,決心恢復周禮,以拯救社會,他滿懷希望地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主張「克己復禮」,認為通過克己復禮就可以做到「仁」,具體做法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對於統治者,他提出對民「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的建議。這是孔子從政治上對「禮」的期望。生活上,「禮」面面俱到地規定了人們的行為。孟懿子向孔子問孝的時候,孔子簡單地回答說「無違。」樊遲請求孔子給予具體解釋,孔子就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只要人們自覺遵從了「禮」的要求,從生到死都不會有違背雙親意願的行為。可見,「禮」對人們行為的規范是何等的細密繁復!孔子希望用「禮」來保障天下父母們過上子女孝順的舒心生活。
《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認為「禮」是治理國家的准則和依據。《春秋左傳·庄公二十三年》還有:「夫禮,所以整民也。」意謂「禮」是統治者整肅民眾的工具。《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對「禮」的作用描繪了一幅誘人的圖景:「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這該是多麼和諧的社會啊!但是,它對人們的要求相當高,《春秋左傳·昭公三十一年》中對君子們提出的要求是:「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這樣做才稱得上君子。
戰國的荀子賦予「禮」以法的功能,他在《勸學》篇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他認為,「禮」不僅是養生之道,還是安身立命、經世致用之理。他在《荀子·修身》中講道:「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同「悖」)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禮記·曲禮》指出「禮」的基本功能:「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記·曲禮》認為,社會的正常秩序離不開「禮」,沒有「禮」,社會就會亂套:「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禮記·祭義》明確說道:「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 「禮」在協調各種社會、人事乃至人與鬼神的關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促進國家的穩定與社會的和諧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
《周禮》、《儀禮》等對各種「禮」作了詳細的規定。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禮」無孔不入地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用半強制、半教化的方式制約人們的行為,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至於它所起到的作用,無論是當初制定「禮」的周公,「克己復禮」的孔子,還是後世繼承「禮法」傳統的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甚或那些將「禮」扭曲為殺人的「封建禮教」的理學家,都無一例外地希望通過「禮」來實現社會和諧與穩定。

9. 關於:先秦文學!

你說的已經很全了,《呂氏春秋》也應該算吧,你沒說

另外關於十子的問題
民國上海圖書集成局校印<<十子全書>>十六冊全,是書白紙線裝,內有黑墨批校和朱筆圈點,品相如圖。十六冊書為老子1冊.莊子2冊.管子3冊.荀子2冊.列子1冊.韓非子2冊.淮南子3冊.文中子1冊.揚子法言與曷冠子合1冊
根據這本書分析,應該指老子、莊子、管子、荀子、列子、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揚子和曷冠子十個人。

先秦文學概說
(1)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統—天下以前的歷史,包括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先秦文學要討論中國文學的起源、口頭文學、早期書面文學和成熟的書面文學。文學的起源和口頭文學須上溯到史前史,即沒有成文歷史以前的人類歷史階段。先秦文學的主體部分是成熟的周代書面文學,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學。這一時代由天下統一的分封到諸侯異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權的統一,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體現了華夏范圍內由分裂而尋求統一的基本時代特徵。
(2)「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歷史時期。先秦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最早階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在這一階段里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有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先導的古代神話和古代歌謠,有標志著我國文學光輝起點的《詩經》,有作為後代史傳體文學和小說、戲劇濫觴的歷史散文,有體現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之局的諸子散文,有我國寓言文學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楚辭》,等等。豐富多彩,斑駁燦爛,奠定了我國兩千幾百年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編輯本段]先秦文學內容
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楚辭。
1)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在古籍中時有記載。據說是神農時代出現的《蠟辭》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大約是一首農事祭歌。另有《吳越春秋》卷九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該詩反映的是原始人製造彈弓和狩獵的過程,語言古樸,但已經具有韻律,顯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謠。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英雄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後羿射日、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2)文字產生以後,中國文學才脫離了傳說時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是現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產生為口耳相傳的文學發展成為書面文學提供了條件,標志著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兩個部分。歷史散文是史官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漸進產生並成熟起來的。歷史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諸子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匯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志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朴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3)戰國時期出現的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楚辭」是指以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它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史的源頭。南方楚國文化特殊的美學特質,以及屈原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歷和卓異的個性品質,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楚辭文學,並使屈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第一節 先秦社會與文化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從800萬年前的雲南臘瑪古猿化石到三百萬年前的湖北古猿牙齒化石,直到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化石,都是中國土地上類人猿向人類進化的遺跡。此後一直到夏王朝建立以前,中國由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大約經歷了100多萬年。
舊石器時代以打制石器為標志,人類以狩獵和漁撈為生,人類遺址中大多存在用火的遺跡。在這一悠久漫長的歷史時代,中國的遠祖完成了直立行走和向智人過渡,逐漸形成無數的原始群落。約28萬年前到5萬年前的早期智人遺址有遼寧營口、陝西大荔、廣東曲江、山西陽高、湖北長陽、山西襄汾等地,晚期智人的遺跡有內蒙古烏審、北京周口店、廣西柳江、台灣台南、吉林榆樹、江蘇泗洪和四川資陽等地。古書中遠古神話傳說頗多,「三皇」有各種不同的說法,都是創始神話中的神人,是史前人類生活方式的象徵。《韓非子•五蠹》有所謂「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鑽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易傳•系辭下》有所謂「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的伏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的神農氏,他們大多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群落生活的影子。
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以磨製石器、陶器和農業的出現為標志,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飼養家畜逐漸發展為畜牧業。舊石器時代的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是母權制,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創造了黃河流域以彩陶為代表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父系氏族社會創造了黃河流域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星羅棋布,長江流域的浙江有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與北方文化交相輝映。《詩經•大雅•生民》中說,周人的先祖是姜嫄踩踏神仙的腳印而孕育後棄,後棄教民稼穡,實際上反映了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和農業的興起。史書追記的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時代,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的概貌,「堯舜禪讓」的傳說反映了推舉部落聯盟酋長的情形。事實上與「五帝」並存的部落還有很多,黃帝取代神農氏,戰勝炎帝和蚩尤,堯、舜、禹之世與共工、驩兜、三苗的關系等,都透露出部落之間征戰頻繁的狀況。
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至今還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出土文物對夏朝的佐證也很少,關於夏朝的歷史傳說,概見於後世的追述。五帝時代和夏朝是史前史向史書記載歷史的過渡,《史記》記載上下三千年的歷史,便是以《五帝本紀》和《夏本紀》為開始。夏禹在帝舜時期接任其父鯀的職位,治理天下水害有功,被帝舜選拔為繼承人。禹繼舜而位,定國號為夏。禹死後,其子啟打破堯舜禪讓的制度,開創了父子相傳的世襲制度,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末年,桀王不務修德而武傷百姓,百姓不堪忍受。商部落日益強大,成湯起兵滅夏。夏朝從禹至桀,共經歷17王,約470多年。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屬於夏朝統治的中心區,該遺址的早期文化當屬於夏文化。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七孔大玉刀紋飾精美,堪稱絕品。酒器銅爵體型輕薄,紋飾簡單,嵌綠松石的饕餮文銅牌製作精巧,別具匠心,意味著夏朝文明已經步入青銅器時代。
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的殷商王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重要階段。商原本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夏朝末年發展到黃河中游,征服許多部落之後,滅夏而建立商朝。從成湯建國到紂王滅國,共歷經17代30王,約有600年的歷史。商人「不常厥邑」,從成湯到盤庚,曾五次遷都。盤庚遷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因而商朝亦稱為殷或殷商。殷商時代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都相當發達,大量製作和使用青銅器,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技術和青銅文化,《尚書•多士》中說:「唯殷先人,有典有冊」,典冊用於教育,出現面向貴族子弟傳授祭典、禮樂、軍事和倫理等內容的教育機制。殷人特別崇敬鬼神,重視占卜,將占卜的結果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便是甲骨卜辭。清末民初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是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為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文字的出現為書面文學的產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甲骨卜辭就是中國書面文學的萌芽。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鞏固為主要特色,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東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漸破壞為主要特色。西周定都於鎬京,在今陝西西安附近;東周遷都於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地理方位相對而為西東。周代保留下來的文獻和地下出土的文物比殷商時代更多,社會狀況也更為清楚。公元前841年,西周厲王暴虐無道,被流放於彘,史稱「共和行政」,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西周實行分封制,天子為大宗主,所封的諸侯為小宗主;諸侯國內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諸侯國君與卿大夫相對而為大小宗主。大小宗主層層區別,形成樹形結構。諸侯的領地稱為「國」,大夫的領地稱為「家」。天下耕地實行井田制以量功計祿,不得隨意開墾荒地以增加耕地。西周用禮樂制維系統治秩序,嚴格規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上下尊卑關系,「禮」用以區別不同的等級,「樂」用以調節和諧的情感,這就是《禮記•樂記》中所說的「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從周武王到周幽王,西周共經歷12王(厲王後共和行政14年),將近300年的歷史。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的東周被史家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廣泛使用鐵器和牛耕,井田制之外的私田大量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周王室日趨衰微,霸主疊起,諸侯兼並,戰爭頻繁,社會動盪。春秋早期南方的楚國率先僭號稱王,後來吳國和越國也先後稱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魯國實行按耕地的數量征稅的「初稅畝」,以取代實行力役之徵的井田制,表明私田得到官方的認可,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重要標志。孔子首開私學之風,平民子弟獲得受教育的權利和參與政治的機會,強烈地沖擊了世襲制度。舊制度逐漸破壞,新制度逐漸產生。戰國時期周王室名存實亡,終至於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為秦昭襄王所滅。諸侯各國先後實行政治改革或發生政變,如魯國三桓分公室,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齊國田氏代姜,晉國三家分晉等。據《戰國策》所記載,當時的強國紛紛稱王,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右,歷經250多年的縱橫捭闔,東西征戰,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天下,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夏、商、周三代的開國盛世常為後人所稱道,其中不免多有理想的成分,但三代的統治各有特點,體現了文明進化的規律。《史記•高祖本紀》的論贊中說:「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撇開其歷史循環論,「忠、敬、文」的政治正體現了由野蠻到敬祀鬼神,再到禮樂之治的發展規律。
先秦文學概說
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與歷史文化大致同步,音樂、舞蹈、繪畫和造型藝術等彼此關聯,互相影響。中國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岩石上雕刻或繪制的岩畫,分布於包括今香港、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區的100多個縣、市、旗,最著名的有內蒙古的陰山岩畫、雲南的滄源岩畫、廣西的花山岩畫、連雲港的將軍崖岩畫、新疆的呼圖壁岩畫、青海的剛察岩畫、嘉峪關附近的黑山岩畫等。岩畫內容反映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原始的狩獵、農耕、舞蹈等,形體簡化而帶有符號性的岩畫可能是古文字的前身。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有十幾件骨笛,大多為七孔,能奏出七聲音階,有的還有調音小孔。山西萬榮縣荊村和陝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塤不按絕對音高製作,一個塤孔能發四個音。新石器時代陶器工藝相當精美,陶器上大多繪有繩紋、籃紋、弦紋、方格紋或動植物形的花紋,造型美觀,做工講究,生活用品已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還有許多純藝術品的石器和玉器,如磁山文化中遺址中的石雕人頭,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獸面紋玉環、山形玉飾、玉琮、龍山文化中的龍鳳形玉佩、勾雲形玉佩和玉豬龍等,顯示出造型藝術的成就和審美意識的發展。原始社會繪畫、音樂和造型藝術如此發達,文學的產生亦在情理之中,由於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文字和書寫工具尚未產生,沒有留下原始的記錄。

第二節 先秦文學概況

原始社會至夏代的歌謠和神話傳說都是口耳相傳,屬於口頭文學,被保存在後世的著述之中。雖然在流傳的過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傳時代的烙印,但就其內容的本質而言,與原始社會的其他文化藝術有驚人的相似相通之處,是中國文學的萌芽。正如許多動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從外表上難以分辨種類一樣,文學的坯胎和萌芽也還沒有獨立成形。
一百餘年前殷墟甲骨卜辭的出土,揭示了中國最早的文字之謎。數以萬計刻有成形漢字的龜甲獸骨片為研究殷商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確鑿的文獻資料,其中不乏文學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辭文學特徵相當明顯。甲骨卜辭是商王盤庚遷都至殷到商紂王覆亡共273年之間的遺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統,說明盤庚遷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國古代的書面文學肇始於殷商時代。
稍晚於甲骨卜辭的文字是鍾鼎銘文。鍾鼎銘文發現很早,西漢就有出土,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說:「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記載古器物刻辭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時代的鍾鼎銘文字數極少,西周的鍾鼎銘文字數漸多,最長的接近500字,並形成一定的結構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實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獻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經典「六藝」。《史記•滑稽列傳》引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這些著述被視為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治國方略。其中《禮經》除《儀禮》外還包括《周禮》和《禮記》,實際成書於戰國以後。《樂經》不傳,一般認為它就是《詩經》的曲譜。產生最早的當推《尚書》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說法是伏羲畫卦,文王作辭,《易經》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際,《易傳》舊傳為孔子所作,近人認為系戰國秦漢儒者所託。《周易》卦爻辭或韻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謠、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在原始文學中據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書》是一部跨時代的檔案文件匯編,撇開今古文辨偽不論,僅從文字產生的時代來看,其中虞書、夏書顯然出於後世的補作,而商書和周書才有可信的起碼條件。《尚書》雖然號稱難讀,卻開辟了散文創作的先河,講究章法結構,條理清晰,並出現不少成熟的辭格,為歷代散文家所重視。《春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簡史,相傳是孔子根據春秋魯國的史料記載編撰而成,文字簡練似流水賬簿,未能構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義,暗寓褒貶,直接導致了《左傳》的產生。
先秦文學主要是周代文學,尤其是東周即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學,《詩經》、史傳散文、諸子散文和楚辭是周代文學的主體。
《詩經》產生於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詩經》以外的古逸詩散見於後世的著述,真偽難辨,因而《詩經》也是西周至春秋時代唯一的詩歌總集。西周以前的歌謠都非常簡短,只是具備詩歌的雛形。到了周代,詩歌在原有的基礎上繁榮起來,這些詩歌許多被收入《詩經》。《詩經》屬於集體創作,有廟堂樂歌、民族史詩和政治諷刺詩,也有大量的民歌。《詩經》民歌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開創了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在中國文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代的散文主要有史傳和諸子兩大類別。史傳散文也就是歷史散文,先秦兩漢時代史書的概念還不夠明確,《漢書•藝文志》中尚未設立「史部」,史書只是作為儒家經典或經典的附庸而存在。《春秋》本來是一部編年體簡史,但人們並未將它看作史書,而是確定為儒家經典。《左傳》與《春秋》有經傳關系,用史實解釋經文,解經的文字就是傳,故稱為史傳散文。劉勰的《文心雕龍•史傳》中所列舉的書例除《左傳》之外,都與「經」沒有必然的聯系。
《左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敘事文學名著,一般認為是左丘明為解釋《春秋》而作。其體例編次與《春秋》相同,用具體的歷史事實解釋《春秋》經文,內容自成系統,思想也與《春秋》有所區別,可以脫離《春秋》而獨立。《左傳》全面反映了春秋時代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歷史進程,並通過時人的講述,記載了西周以前的古史和傳說。《左傳》長於敘事,尤其善於描寫戰爭;語言凝煉傳神,溫文爾雅,含蓄委婉,幽默生動;作品通過敘事、描寫戰爭和記錄人物語言,客觀上刻畫出大批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是中國敘事寫人文學的良好開端。
《國語》被認為是左丘明的另一部著作,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與《春秋》沒有必然的聯系,由於全書的主要史實與《春秋》、《左傳》相合,所以又被稱為《春秋外傳》。其中極少數篇章的記事起於西周穆王時期,比《左傳》早二百多年,絕大多數篇章與《左傳》相表裡。《國語》長於記言,朴實平易,含義深永。或幽默生動,情景畢現;或寓庄於諧,妙趣橫生;或純朴自然,富於哲理;更有不少長篇宏論說古道今,具備論說文的基本格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的縱橫家書,成書於西漢晚期。其時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秦、齊、楚、趙、魏、韓、燕七雄並立,東周、西周、宋、衛、中山僅可立國。秦國與崤山以東某強國聯合起來對付其他國家稱為「連橫」;崤山以東諸侯各國聯合抗秦則稱為「合縱」,從事連橫或合縱的政治家就是縱橫家。《戰國策》是一部縱橫家書,反映戰國時代縱橫捭闔的政治斗爭。《戰國策》的語言鋪張揚厲,誇飾渲染,富於雄辯的氣概。描寫人物注重外貌肖像和行動細節的刻畫,採用欲揚先抑等多種手法,人物刻畫成為作者的主觀寫作動機。
戰國時代人才輩出,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統稱為諸子。諸子為謀求解決社會矛盾,提出種種治國方略,游說辯論,著書立說,學術思想和文學創作空前繁榮,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百家並非實數,只是極言學術流派之多。《漢書•藝文志》載九流十家,依次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九家,師承嬗傳,各成流派,故又稱九流。小說家出於街談巷語,道聽途說,不成流派而充為十家,其中影響較為深遠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促使諸子散文蓬勃興盛,主要有戰國初期的《論語》和《墨子》,戰國中期的《孟子》和《莊子》,戰國末期的《荀子》和《韓非子》等。就學術派別而言,《論語》、《孟子》、《荀子》屬於儒家,《墨子》屬於墨家,《莊子》屬於道家,《韓非子》屬於法家。就文章體例而言,《論語》是典型的語錄體。《孟子》和《莊子》屬於論辯文,但《孟子》尚未脫盡語錄體,《莊子》已接近專題論文。《墨子》、《荀子》和《韓非子》都是以題概篇的專題論文。
先秦諸子散文都是政治或哲理內容,屬於論說文的范疇。然而這些著述的議論說理都注重具象化、形象化,不同程度地採用寓言、比喻、誇張、擬人等文學手法,大多重文采,激越酣暢,宏麗恣肆,想像奇特,辭采華茂,甚至還刻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寓言尤為特色,先秦諸子既大量運用民間寓言,也自行創作寓言,內容豐富,故事生動,手法多種多樣,充滿智慧和風趣,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戰國時代的文學成就首推楚辭,楚辭是戰國晚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在南北合流的文化傳統和民間文藝的基礎上創造的一種有別於《詩經》的新詩體。《詩經》之後約300年左右的時間,散文勃興而詩壇消沉。屈原和楚辭的出現打破詩壇的消沉,突破《詩經》的格局,為詩歌創作開辟了新的領域,將詩歌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屈原既是中國詩歌由集體創作走向個人創作的第一人,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同時又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人雄偉的詩篇,兩千多年來一直放射著無窮的光輝,「沾溉後人,非一代也」。

10. 古人為什麼用玉琮,玉璧,以及一系列的玉作為自己權力的象徵求歷史高人回答。

自古以來歷代諸子百家以儒家學說詮釋玉並賦予「德」的內涵,於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說廣泛傳播,並被全社會所接受,成為我國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這種寓德於玉,以玉比德的 觀念把玉和德結為一體;同時,又將玉與君子結緣,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獨特玉意識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思想建樹,成為中國玉文化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涵。中國玉文化延續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范圍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是許多其他文化難以比擬的。中國玉文化的輝煌不亞於偉大的長城和秦代兵馬俑的奇跡。玉文化的成就遠遠超過了絲綢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
0 古代詩文中有很多地方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為君子的象徵,作為立朝為官、為人處世的標准。如《濤經•大雅,卷阿》中稱贊賢土「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即賢士像玉圭、玉璋一樣品行美好,光耀千古。《三國志•蜀志•譙周傳》:「周長子熙、熙子秀」裴松之注引《晉陽秋》:「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節玉立,誓不降辱。」用「玉立」來比喻周、熙、秀祖孫三代的操守堅貞。《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又《南史•王僧達傳》:「大丈夫寧當玉碎,安可以沒沒求活!」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的濃縮和概括。另外,還有用「玉界尺」來比喻正直而溫和的人,如《新五代史•唐六臣傳•趙光逢》:「光在唐以文行知名,時人稱其方直溫潤,謂之玉界尺。」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玉壺、冰心,在人情交往中,表示主人如玉—般的高潔情懷。此外,象徵高尚純潔詞語還有:冰壺玉銜、冰壺玉尺、精金良玉、金玉其質、守身如玉、松貞玉剛等。用玉來象徵滿腹經綸之才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如《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曰:『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聖人孔子自比美玉「待賈」而沽。《楚辭•懷沙》中有「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這里的「瑾』「瑜」即是屈原對自己經邦緯世之才的代稱。《世說新語》中王戎贊山濤為「璞玉渾金」。人們還常用玉筍來比喻才士眾多,如《新唐書•李宗閔傳》:「典貢舉所以取多名士,若唐沖、薛庠、袁都等,也謂之玉筍。」
0000中國古代的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的仁義道德的崇高,品行之無暇需以物喻之,而玉之奇石便為此意...

熱點內容
五年來的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2-03 22:44:31 瀏覽:191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8 發布:2025-02-03 22:20:24 瀏覽:162
婚姻法與物權法的碰撞 發布:2025-02-03 22:20:23 瀏覽:775
香港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3 21:56:18 瀏覽:122
青島市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3 21:21:22 瀏覽:761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