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道德經
⑴ 」大道至簡,一以貫之「道德經原文是什麼
「大道至簡」
【出處】《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釋義回】是說大道理(指答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把復雜冗繁的表象層層剝離之後就是事物最本質的大道理。
「一以貫之」
【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釋義】貫:貫穿。之:代詞,代「道」。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⑵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⑶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的作品出處
《大道廢,有仁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八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⑷ 大道至簡出自《道德經》的哪章
「大道至簡」並非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而是後來的道學學者專對《道德經》思想內屬涵的一種概括。
原句為「大道至簡,知易行難」,釋義見下: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知道容易但做起來很難。真正的智慧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質和相互關系。本質的東西看起來都是很簡單的,但本質的來源卻是錯綜復雜的。
大道至簡: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知易行難: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知:懂得,認識,明白。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⑸ 道德經說無為而治還是大道的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強調過很多遍,一個核心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就是一種順其自然,就是一種大道的道理,我們學習道德經的時候,一定要用無為而治這樣一種觀念去理解世間的很多事情。
老子《德道經》中的最後一章第37章有這樣一句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說,道是不做作的,而他又是無所不能作為的,侯王如果能遵守道的無為法則,天下萬物就會按正常規律去發展。
這一章講述的也就是,就是老子所強調的一切順其自然,他強調的是治國之道。我們把這一種理念可以用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老子所說,治民之道在於使民無欲,對於老百姓的武醫道作亂,不採取新方法,不用武力鎮壓而去教化。
我們把這樣一種理念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當我們去作為一個領導者去管理下屬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可以做到無為而治呢?
每一個下屬都有獨立的個性和自我獨立的一些想法,在面對這些想法的時候,大部分的領導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⑹ 大道經的老子和 《道德經》
老子可以說是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長壽的思想家,——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而他的傳記卻又是大思想家中最短的,在《史記》中僅僅只有400多字。
老子可以說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孤獨的思想家,——他沒有孔子那樣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沒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樣有一批批學生圍繞,也沒有釋迦牟尼、耶穌那樣得到眾多信徒的虔誠傳教,——這位「周守藏室之史」,他就是一個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給全世界奉獻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部無與倫比的經典。
老子的《大道經》,在中國和世界的所有經典中,可以說是文本最簡潔、文字最優美、內容最豐富、思想最深刻而又最玄妙、最富啟示意義、隨著時間之流而越顯其是影響最深遠的經典。
在世界所有「世界性」的宗教和哲學之中,只有老子的《大道經》是唯一一部能夠超越、並且能夠溝通各種世界性宗教、哲學的經典。
不僅如此。我認為,老子的思想,就是、或者說應該是未來「世界哲學」的靈魂。 兩千六百多年前所謂「軸心時代」——猶太人信仰的「一神教」、希臘哲學、印度的佛教、中國老子與孔子的學說等等,可以說是不約而同都是在這個時代形成的,——這個「軸心時代」形成的基本觀念,造就了人類現在各種文明的「基因」,逐漸發展成為源遠流長、具有較大影響乃至世界性影響的宗教與哲學。
世界性的哲學與宗教的最顯著特徵,便是都有一個最高的、或最基本的觀念作為立論的邏輯始點,而且根據這個觀念,能夠自圓其說地解釋一切。
別小看了這個「最高觀念」。
作為個人,也許不一定感覺到它的存在,或者認為它的存在與否對自己沒有什麼關系。但它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卻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人類文明之所以在兩、三千年前產生飛躍,形成所謂「軸心時代」,就在於人類開始有了「最高觀念」的意識。
——它引導人類自我超越,追求崇高;
——它是人類告別野蠻時代的根本標志;
——它是一切良知的源泉;
——它是人類社會的交往能夠從狹小的原始部落向現代的民族國家、乃至未來全球化「世界大同」發展的燈塔;
——哲學的思考、真理的追求、宗教的建立和傳播、道德的規范、政治與法律權威的合法性、文學藝術的靈感、科學研究的熱情與興趣、人生的意義、生存的智慧、民族的融合以及世界的和平等等,都離不開它的啟示和影響。
這個「最高觀念」,在我看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就是「軸心時代」形成的三個不同的表述,——即佛學的「空」、宗教的「上帝」、而在哲學,就是「道」。
「空」,強調的是這個最高觀念的「超越性」;
「上帝」,強調的是這個最高觀念的「權威性」;
而「道」,強調的是這個最高觀念的「哲理性」和「邏輯必然性」。
這三大概念,在我看來,都是人類思維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的「同一個頂點」,
但是正如《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由於思想家各自的社會條件、各自生活體驗不同,對這個「頂點」就產生了不同的認識、理解和闡述,正如由同一頂點出發形成不同的射線,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教和哲學。
⑺ 老子道德經中的大道,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經中首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整部經講的都是天地規律以及萬物法則,要順勢而為,不可逆生節外。關於“道”有很多解釋,但我認為所謂道指的就是道路的道,因為這是這個字的根本原因。而道家主要講的是入世哲學,與佛家正好相反,所以入世得有道,而這個道的根本釋意應該就是道路的道。這些是我個人寓見。
有很多小夥伴把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派系,道教更多講的是一些術數,我認為多數都是封建迷信而已。而道家的起源可以說比佛教要早,他更像是一門哲學課程,其中的妙處也都是經百代歷練而成。所以如果想了解道家的話多看一些道家的書,基礎的書就是《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幾篇文,但是古語有句話:真傳兩句話,假傳萬卷書。
⑻ 老子道德經中的大道,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摘要 「道」,是老子首創的含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萬物運動變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
⑼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 說道提春秋戰期儒道爭與沒關系信徒卻拾起留思想武器與儒家展場場轟轟烈唇槍舌劍戰斗意志頑強應該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作治世策庄僅要套《胠篋》借盜跖口加諷刺--跖徒問於跖曰:盜亦道乎跖曰:何適道邪?夫妄意室藏聖;入先勇;義;知否知;均仁五者備能盜者未說: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意思呢仁義道德墮落結道廢弛用才提;智謀權術現才產嚴重虛偽狡詐行;家現親情淡漠現才孝慈父典型涌現;家盪安內憂外患才忠臣產我看待則呢真些所說所宣揚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談仁義周朝主張禮樂治都自覺遵守著形價值規范盡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著定意義我自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義戰歷史病態嚴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貪拯救滌清世道說克復禮仁倡導種循禮治狀態實現種同使民幸福點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記載故事意貢(庄編許儒家物故事)看見用水瓮裝水澆菜趟趟貢勸用水車啊便者臉頓嚴肅起冷冷笑機械者必機事機事者必機羞慧智偽知識越智巧、謀略、權術越厲害掩飾更深作姦犯科起更厲害所說並怕怕智慧其實主張與儒家並矛盾孔說:用智其詐;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罷智罷勇罷用都走向反面絕反面既都沒羈絆困擾百姓便安自樂、逍遙自插孝前面談談忠要讓戴著愚民帽看比干、岳飛、袁崇煥些忠臣義士約沒謳歌家走進歷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寶貴命些歌泣忠臣事跡發腐朽昏庸、靈塗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我寧願忠臣能少些再談孝慈我華民族歷倡導孝治《二十四孝經》記述許精彩慈孝故事靜細琢磨卻發現面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關鍵應該益於兩位像親父繼母奪財產所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參位咋父親盡管孔弟幾棵瓜秧曾參往死打曾參種像責罰逃避重重給孝道加筆……細想少滋味:關鍵壞存孝倡導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團氣家睦相處看起都孝賢孫根本用著標榜誰孝誰孝俗說缺嘛補嘛社現問題比說亂、背情絕義才忠臣良、孝賢孫現才需要做榜矯砭弊今我呼喚公平義提倡諧重要原恐怕公平、義、諧事太些…… 李零先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般都缺德確社都都自我道德裝滿滿何必讓我再特別提倡呢願做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