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女權主義法學派

女權主義法學派

發布時間: 2022-02-22 08:47:45

Ⅰ 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婦女的不受重視主要說明婦女地位依然比較低下,還是說明英國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摘要 在英國這個資本主義新興市場之中,整個社會的婦女根據其所處的不同經濟地位,可以分為三個階層:普通勞動婦女、中產階級婦女、上層階級婦女。在工業革命的歷史大背景下,雖然她們處在不同的階層里,但是她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大致相同,因而都在追尋自身解放和社會地位提高的現實需要。工業革命前,傳統的英國男尊女卑,婦女是男士的附庸。婦女憑自己努力所取得的一切都不屬於自己,也無法擁有獨立自主權。當時英國習慣法規定:「婦女不能擁有財產所有權或訂立契約權,沒有離婚權,寡婦和單身女子得不到社會的保護,寡婦繼承夫業必須付季款給行會,也不能參加行會的會議。」[2]錢乘旦在《第一個工業化社會》這樣描述過勞動婦女:「勞動婦女掙來的工資在法律上屬於丈夫,所有丈夫有權處置這些錢。假如丈夫完全靠妻子養活,妻子的收入仍然是丈夫的,丈夫若拿出去喝酒、賭博妻子也不得有任何抱怨。更重要的是,在當時離婚幾乎不可能,因此無論丈夫如何殘忍妻子都逃脫不了他的控制。」[3]這是工業革命初期英國婦女社會地位的詳細、逼真的描述,隨著婦女在生產中地位的提高,她們有自我解放的需要和訴求,工業革命為英國婦女提供了自我解放的歷史舞台。

Ⅱ 西方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

法碩專業課的備考中,需要大家掌握的專業知識點內容是比較多的。這也是考試的難點所在。那麼具體的這些備考知識是什麼?小編為考生整理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西方主要法學流派
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法學流派。這個時期的自然法學充分體現了自然法、自然權利與社會契約等人本主義法律觀,崇尚自由平等,主張天賦人權。主張法是人的理性,強調自然法普遍永恆,且高於人定法,人定法符合自然法時才是真正的法律。近代自然法學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現代的新自然法學代表人物則有富勒、羅爾斯和德沃金。
分析法學派。分析法學派是19世紀產生的學派,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反對形而上學的思辨方式和尋求終極原理的做法,反對超越現行法律制度的任何企圖,主張惡法亦法,它試圖將價值考慮排除在法理學科學研究的范圍之外,並把法理學的任務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實在法律制度的范圍內。早期代表人物有邊沁、奧斯丁;20世紀分析法學派代表則有凱爾森、哈特等。
社會法學派。社會法學派起源於19世紀後半期的德國,盛於20世紀西方各國。該學派在德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艾爾利希,系統地在美國闡述這一學派觀點的是霍姆斯和龐德。社會法學派強調研究「現實的法學」,研究法律現實的各個方面,反對分析法學派僅僅對法律進行形式邏輯上的研究,但他們對其的批判是從反科學的立場出發的。他們對於法律的來源、性質和作用的論述,著重於宣揚法的社會性。
其他法學流派中,影響較大的有19世紀的歷史法學派、哲理法學派;20世紀的經濟分析法學派、女權主義法學派等。到20世紀末,還出現了以批判法學、法與文學運動為代表的後現代法學思潮。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法碩備考:西方主要法學流派及其主要觀點」,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頻道的持續更新!

Ⅲ 重用法家思想的秦始皇,給了女性哪些特權

秦始皇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在對待女性時卻推出了許多特權,而且這些特權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較的廣泛。

但是在秦國對於婚姻上的保護,不僅僅只有這一條。比如說,如果家中夫妻關系不和睦的情況下,丈夫想要與自己的妻子結束婚姻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是需要向官家提出申請的,不是丈夫想要休掉自己的妻子就可以做到的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官府的批准,才可以與自己的妻子結束婚姻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的權利也可以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Ⅳ 什麼叫印象派,抽象派,現代,後現代

1、印象派: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

2、抽象派: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繪畫」 (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

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3、現代:

現代派美術,是指西方國家從二十世紀初發展起來的現代美術中某些流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的統稱。

「現代派」一詞是和某種新的,非傳統的,區別於過去的藝術思想聯系在一起的;現代派美術既不同於以往的傳統美術,也不包括現代的各種現實主義流派,它與現代的西方美術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佔一席之地。

4、後現代: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成俗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主義。

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於它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後現代主義。

(4)女權主義法學派擴展閱讀

1、印象派的誕生

1874年一群年輕的畫家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里舉辦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來向官方的沙龍挑戰。包括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內的畫家們不僅有各異的性格和天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具有不同的觀念和傾向。

但是,他們誕生在同樣的時代,有著同樣的經歷,並且向同一的反對派斗爭過。他們欣然接受一些雜志的諷刺文章作家封給他們帶著嘲笑味道的稱號——「印象派」。

2、抽象派的發展趨勢

抽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

幾何抽象(或稱冷抽象)。這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等發展出來。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為代表。

抒情抽象(或稱熱抽象)。這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發展出來,帶有浪漫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

3、現代派文學的藝術特徵是:

①象徵性。現代派作品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誕性。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以戰後的計算機工業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把社會結構改組成一個龐大精密的機器,人成了由機器控制的動物。

科學對世界和人的統治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殘酷無情,人再也沒有主體性可言。科學對人的壓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分裂,而「荒誕本質上是一種分裂」,當代人由於科學的異化而產生對世界和人的荒誕體驗。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

4、後現代派的藝術技巧

「後現代派」在藝術技巧方面,繼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現代派的象徵、意識流、夢幻等手法,並且有了新的發展。例如荒誕派戲劇就運用了新的舞台表現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畫式的誇張手法、重視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說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斷標游立異。

例如英國約翰遜寫的小說《不幸者》,作品分成一個一個部分,不裝訂,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後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顛倒,讀者可以隨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說完全是文字游戲。

Ⅳ 關於白岩松呼籲女性用法律抵抗家暴一事,你怎麼看

白岩松呼籲女性用法律抵抗家暴這件事獲得了許多網友的點贊,因為有太多女性遭受著家暴的摧殘。家暴對女性的傷害除了肉體上的折磨之外,對她們的精神也是一種折磨。可是,還是有很多女性在面對家暴的時候選擇妥協。因為,女性大多數會為了孩子考慮。有人問,關於白岩松呼籲女性用法律抵抗家暴一事,你怎麼看?個人非常贊同這種做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女性的安全。首先,如果面對家暴的時候女性選擇反抗,那麼只會讓自己受傷更嚴重。其次,如果女性選擇妥協,那麼也會讓她們受更多傷害。最後,只有法律才能最終保護女性不受傷害。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三、只有法律才能最終保護女性不受傷害

如果女性朋友們最終選擇用法律抵抗家暴的話,那麼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她們的安全。法律會制裁那些施暴的男人們,讓他們知道施暴的後果是什麼。

因此,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來,女人只有拿起法律武器才能抵抗家暴,希望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可以認識到法律強大的力量。

Ⅵ 女性主義電影定義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思想在電影理論及批評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里的女權主義。主要是指本世紀60年代末歐美興起的新女權主義。從廣義上說,女權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思潮運動,其早期斗爭主要局限在政治、經濟和職業三個方面的平等要求上面。1968年法國5月風暴以後,第四要求,即性別平等要求,成為主要的要求。由此劃分了歐美文學批評的兩個階段,即是女性美學階段和性別美學階段。前者對婦女著作採取一種「雙性同體美學」,實即單性/男性美學的觀點,否認女性文學的創造意識和獨創性。後者從對本文中婦女形象的分析發展到對本文中的性別表述的分析,從而進入到質疑語言主體和表述本質的後結構主義分析。到80年代末則主要集中於對性別差異的比較研究。1973年,美國學者勞拉•穆爾維提交維斯康辛大學法學系論文《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的論文被認為是女權主義電影理論的重要文獻。美國學者安德魯稱贊該文「把精神分析同電影風格學這兩個領域清晰有力地聯系起來」文中她對好萊塢影片中的男性主義美學的實質做出毫不留情的揭示。1981年,她在美國紐約參加一次電影與心理分析研討會時提交了一篇題為《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的反思》的論文。該文的出發點與敘事性電影批評的發展階段大體上是一致的:即對性別差異的關注。文中她除了繼續堅持原來的觀點以外又提出了另外兩條思考路線:女性觀看者的快感的性質問題以及位於敘事中心的女性角色對認同作用的影響問題。

Ⅶ 什麼叫印象派、抽象派、現代、後現代

印象派繪畫
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除了這次來華展出的著名畫作外,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
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現代:現代派美術,是指西方國家從二十世紀初發展起來的現代美術中某些流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的統稱。「現代派」一詞是和某種新的,非傳統的,區別於過去的藝術思想聯系在一起的;現代派美術既不同於以往的傳統美術,也不包括現代的各種現實主義流派,它與現代的西方美術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佔一席之地。
如果說現代派美術引領了西方乃至世界美術,那麼引領現代派美術的無疑是這三個人,法國後印象主義畫家塞尚,高更和荷蘭畫家梵谷。
後現代: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成俗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主義。目前,在建築學、文學批評、心理分析學、法律學、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均就當下的後現代境況,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論述。他們各自都反對以特定方式來繼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於它是由多重藝術主義融後現代主義
合而成的派別,因此要為後現代主義進行精闢且公式化的解說是無法完成的。若以單純的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最早出現後現代主義的是哲學和建築學。當中領先其他范疇的,尤其是六十年以來的建築師,由於反對全球性風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關注,引起不同建築師的大膽創作,發展出既獨特又多元化的後現代式建築方案。而哲學界則先後出現不同學者就相類似的人文境況進行解說,其中能夠為後現代主義大略性表述的哲學文本,可算是法國的解構主義了

Ⅷ 女權主義是什麼

女權主義源自西方,譯文理解成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
中國的女權主義,是指女性爭取與男性平等,體現女性自我精神與能量的一種女性思想、社會言論及政治協助行為。
男女平等是女權主義最基本的目標,在爭取與男性平等的同時,女性還要注重自我的價值表現,展示女性的獨特魅力,挖掘並發揮女性的社會力量,為社會各階層女性的思想與行為解放而努力,要將全世界婦女的利益放在同一個起點,協助官方處理女性主義面臨的問題。
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女權主義是西方婦女解放運動的產物。女權主義批評在發展過程中廣泛改造和吸收了在當代西方影響很大的新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等批評的思路與方法。它的思想基礎大致有三。首先,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和階級壓迫學說,弗洛伊德的"菲勒斯中心主義"(phallocentrism)和解構主義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寫到,沒有經濟的獨立,就沒有人格的獨立。經濟基礎決定人在社會生產關系中的地位。自母系社會解體後,在社會大生產中女性便處於劣勢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淪為被壓迫者;而男性則成了家庭和社會中的主宰者,長期扮演著壓迫者的角色。其次,從心理和意識方面來講,弗洛伊德認為女性在幼年時期便開始意識到自己缺少男性陽物缺憾。這種缺憾一方面往往使女性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對"陽物崇拜"助張了男權和父權社會文化體系產生。再者,主張"消解中心"的解構主義為顛覆男性霸權、尋求女性的獨立和自主提供了方法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女權主義批評有著較鮮明的政治傾向。它是以婦女研究為中心的批評,其研究對象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作和女性閱讀等。它要求以一種女性的視角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新的解讀,對男性文學歪曲婦女形象進行猛烈的批判。它聲討男性中心主義傳統文化對女性創作的壓抑,提倡一種女權主義寫作方式。

英美女權主義批評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凱特·米勒特和伊萊恩·肖瓦爾特。前者的《性政治》"從男女生理差異出發,重點揭露男性中心文學對女性形象的歪曲,抨擊傳統的'陽物批評',進而批判男性的父權制社會。"後者的《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性小說家》旨在"描述從勃朗特時代到當今的英國小說中的女性傳統",以填平奧斯汀、勃朗特、喬治·艾略特、沃爾夫等大作家之間的斷裂與鴻溝,從而去展示女性文學持續不斷的傳統。

回顧和審視20世紀60、70年代的女權主義歷史,我們不難看出伴隨著婦女解放運動而誕生和發展的西方女權主義批評有其積極的一面。它順應了西方社會婦女解放運動逐漸深化的趨勢,對夫權制社會給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女性爭取獨立和解放的實踐活動;它的批評、研究成果也有許多創新和拓展之處,為西方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之後,許多曾被歷史湮沒的作家諸如艾米莉·狄更生和賽珍珠被文學批評家重新挖掘。但是,女權主義同時也呈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和偏頗,政治色彩過於濃厚和實踐行為太激進。例如,婦女解放運動的許多領袖把婚姻叫作"奴役"、"合法的強奸"和"無償的勞動"。在曼哈頓,五萬名婦女昂首闊步地走過第五大道,一律不戴乳罩,任其乳房在胸前顫顫巍巍。紐約大學三分之一的參加過和完全陌生人做"一夜夫妻"的活動。

眾所周只知,女權主義反對的就是男權壓迫,它的終極目標就是尋求獨立平等和個性的解放。然而女性的解放是一個比較復雜和漫長的工程體系。良好和公平的社會制度固然對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爭取與男性相平等的社會權益起著很大的決定性作用,可它不是惟一的因素。《白毛女》的喜兒絕不會因為八路軍的到來和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而一夜之間成為一個政治獨立和身心健全的女性。黃世仁給她所造成的心靈創傷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癒合。而衛慧筆下甘願墮落的"上海寶貝"和南方較為盛行的"二奶"現象也當並非今中國社會制度的產物。由此看來,女性的真正解放還取決於其他因素諸如女性文化教育水平的、女性自我意識的強弱。

女權主義在策略和實踐上的種種偏頗導致了它一度"聲名險惡",成了"極端主義"和"暴力"的同義詞。女權主義有太擴張太沖突的感覺,不太被社會所接受。20世紀70年代之後,它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其實踐的結果也僅僅是雷聲大雨點小。前面提到的近期發生在斯坦福校園的三大女性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證。在這樣的情形下,一場新興的女權主義--婦女學和社會性別學便在美國各主要大學的校園里悄悄產生了。
什麼是女性主義(feminism)【注釋】此處譯作「女性主義」而不用慣常的「女權主義」原因有二:其一,在英語里,該詞既指女權理論,又指女權運動,實踐與學院的理論研究不完全吻合,此文中主要涉及理論,故用「女性主義」而不用「女權主義」,以作區分;其二,「女權」一詞容易給人一種錯誤印象,似乎這些權利是婦女的特權,其實它們不過是與男性同樣的基本權利。【注尾】?按《布萊克韋爾政治思想網路詞典》的說法,「『女性主義』是關於一種復雜現象的一般性的一個詞……它關心婦女的地位……現代女性主義的語言和目標出現於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後,它追求婦女的權利、性別平等,並對『婦女』一詞重新定義」【注釋】David Miller ed.,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London: Basil Blackwell Ltd., 1987), p.151.【注尾】。據女性主義研究專家南希·F·科特的研究,「女性主義」一詞大約是在1910年進入英語詞彙的,「女性主義」的含義是婦女角色的「徹底的社會革命」,早期女性主義「有兩個主導思想,即婦女作為人的解放和作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標是消除妨礙婦女作為個人獲得完全發展的一切障礙」【注釋】Nancy F. Cott, The Grounding of Modern Feminism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apter 1.【注尾】。因此,簡單地說,女性主義就是基於天賦人權而產生的、以男女平權或男女平等為核心的思想和理論。它指導了實踐(女權運動),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批判和發展,並最終成為世界性的政治社會文化思潮。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有很多流派,本文旨在從思想來源及各派主要內容兩個方面對美國的女性主義思潮作一番梳理及評述,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當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脈絡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發軔於60年代中期的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是當代女性主義思潮的土壤。受當時的民權運動、青年運動、反戰運動影響,這一運動聲勢浩大,波及全國,影響深遠。80年代中後期以後,由於「平等權利修正案」的失敗(1972年被國會通過,1983年未獲得生效所要求的全部各州的2/3的州批准),女權運動似告終結,但草根性的或單一目的、分散的女權運動至今依然在繼續。由女權運動產生出的認同政治仍然存在。

一、當代美國女性主義思潮

1.自由派女性主義

顧名思義,自由派女性主義的思想來源主要是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對人性的一個基本看法是:人的獨特性在於他/她有理性,這是他/她與其他動物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理性強調個人自治和自我實現。自由主義贊同個人權利優先;一個公正的社會應該允許個人運用他的自治,實現自我。建立在自由主義思想基礎上的女性主義認為,既然個人權利優先,那麼就要尊重女人的權利;因為女人也是人,有權運用她的自治,實現她的人格。第一波女權運動基本上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第二波女權運動中由全國婦女組織領導的運動(一般認為這一波女權運動中還包括青年婦女的婦女解放運動和其他較激進的婦女運動)也大體上沿著這一思路走。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派影響最大的要算貝蒂·弗里丹,但她的思想有失膚淺且前後矛盾。60年代,她的《女性奧秘》(1963)一書,熱銷一時,在思想上觸發了第二波女權運動。該書戳穿了女性滿足於做賢妻良母的傳統角色的神話,揭示了女性,至少是生活在郊區的、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主婦的悲苦和空虛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她認為,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限制了女性人格的發展,她們沒有參加家庭之外的「創造性的勞動」,結果其智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她鼓勵女性進入公共領域,同時男女要共同承擔家務【注釋】Betty Friedan, Feminine Mystique.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2.【注尾】。其實,就理論的深度而言,該書並未超越第一波女權主義者的思想,如英國的哈里特·泰勒·密爾和美國的查洛特·吉爾曼。密爾敏銳地看到,性別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造成的。她認為解決性別不平等的辦法是:女性與男性一樣受教育;在各種生產領域女人與男人結成夥伴關系;在立法部門,女人與男人平等地參與。密爾強調,無論是否有養家的需要,女人都應該走出家門,參加工作、掙錢來為家庭開支服務,只有這樣,她才能成為丈夫的夥伴,而不是奴隸【注釋】Rosemarie Tong, Feminist Thought (Boulder &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89), p.18.【注尾】。吉爾曼在其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黃色壁紙》(1892)和《婦女與經濟學》(1898)的書中爭辯說,已婚婦女不是通過家務或做母親的價值來維生,而是通過與丈夫的性關系來養活自己,這種安排的結果就造成了為吸引或適應男人而養成的「女性的」嬌聲細語或被動的性格以及女性個人和社會的貧困【注釋】Kathryn Cullen�Dupont,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American Women in America (Facts On File, Inc., 1996), pp. 81-82.【注尾】。

80年代,弗里丹在《第二階段》(1981)中一改往昔的觀點,認為目前對女性的危險不是「女性的奧秘」(即只通過與男性的關系把女性定義為妻子、母親、幹家務的人),而是「女性主義者的奧秘」(即認為女性人格中的核心不用通過愛、撫養、家庭來實現)【注釋】Betty Friedan, The Second Stage (New York: Summit Books, 1981), p.27.【注尾】。經過20年,弗里丹的思想發生了幾乎是180度的大轉變,從追求「同樣的平等」(sameness equality)轉變為在差異中的平等(equality in difference)。個中原因:一是時代的變遷。60年代是激進的年代,自由主義思想在美國社會大行其道;而80年代,整個社會逐漸向右轉,保守主義開始回潮;二是社會對女權運動的反彈。一些激進女性主義者在反對父權制及性別歧視時,把男女對立起來,結果發展成為恨男人,這必然引起社會的反感;三是女性參加工作的大量事實證明,家庭或事業很難兼顧,不少在事業上成功的女人,被視為女強人(superwoman),但她們多數在私生活中並不幸福,要麼單身,要麼在家庭和事業之間疲於奔命;與此同時,個性的發展及經濟的獨立使之更容易提出離婚;四是諸多社會問題的產生與從前的女權運動不無關系,如單親家庭、未婚母親的增多、離婚率的上升,於是人們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開始反思女權運動及女性主義的主張。

其他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派的人物還有蘇珊·奧金、娜塔莉·H.布盧斯通、艾里斯·羅西。奧金認為,男女應該在社會的一切方面都平等,不存在會導致不平等的性別差別。她雖然否認在心理上男女存在著性別差別,但贊成吉利根的「母性思想」(motherhood thought)即同情心,並以此為據批評羅爾斯的正義論中沒有將社會性別考慮進去;按她的設想,一個正義的社會是沒有性別的社會【注釋】See Judith Evans, An introction to Second �wave feminism: Feminist Theory Today.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5.【注尾】,她是一個主張雙性一體的女性主義者。如果說,奧金基本上是從男女的同一性來論證男女平等的話,布盧斯通則是從男女之間的差異性來證明平等,她認為經驗的研究表明確實存在著自然的性別差異,但這並不會導致兩性在思維方式或認識方法的不同,婦女可以像男人一樣進行理智思考,因而完全有資格占據高職位的工作【注釋】Natalie Harris Bluestone, Women and the Ideal Society: Plato�s 「Republic」and Modern Myths of Gender. Oxford, Berg, 1987.【注尾】。

自由派女性主義不觸動整個制度、基本的傳統及父權制,它沒有說那一切不好,只是說女性也可以按照那個框架、那套規則行事,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樣,或者男女可以互補。這里的問題是,女性是否可以或願意完全像男人一樣?像男人一樣的女性是否幸福?女性存在的價值是否就像男性一樣,或除此之外再沒有女性的價值?自由派女性主義沒有為這些問題提供適宜的答案,以使女性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自由派女性主義盡管理論上存在不少漏洞,但它在白領中產階級女性中影響甚廣,而且在實踐中為女性爭取了許多權益,如婦女與男人一樣享受同等的高等教育機會和就業方面機會平等,以及同等的參政權和代表權。它對婦女自主意識的提高及社會地位的改善功不可沒。

2.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可謂是對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一種反動,它認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婦女受壓迫不是由於偏見、無知或個人的故意行為,而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制度的產物;性別的不平等與社會經濟的不平等密切相關、不可分割。這一流派自產生(60年代)至今一直處於邊緣地位,在美國該派比較知名的人物有南希·哈索克、海第·哈特曼、伊麗沙白·格羅茨、里斯·沃格爾、羅斯瑪麗·亨尼西。

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婦女受到的壓迫在於資本和私有財產的存在。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性別歧視產生於資本主義前,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婦女受到壓迫的原因不是由於私有財產,而是由於有薪水的勞動與家務勞動的分離,婦女由於被排除在有薪水的勞動之外而受到了更多的壓迫。資本主義制度為其自身的存在造成了「公私分離」的局面。表面上,婦女在家裡私下為男人工作;實際上,婦女也是在為資本而工作,盡管地點是在家裡【注釋】Eli Zaretsky, 「Capitalism, the Family, and Personal Life,」 Socialist Revolution (Jan.�Apr., 1973), pp. 66-125; Susan MollerOkin and Jane Mansbridge ed., Feminism, Volume One (An Elgar Reference Collection, 1994), pp.179-180.【注尾】。

美國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與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有所差別,特別是80年代以後,英國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強調機械唯物主義,而美國的則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由於受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的影響,英國學派認為,除經濟因素以外,語言、文化、知識等也是女性受壓迫的原因。由於政治氣候等因素,歐洲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不用「馬克思主義」這個前綴詞,代替「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是「唯物主義派的女性主義」,盡管在方法論上她們基本上還是承襲了馬克思主義。英國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認為,在實踐中,婦女應該提出「有償家務」(wages for housework,即付工資的家務,由政府而不是個人給主婦付費)的要求,這樣有助於在婦女中認識到家務勞動的重要性,婦女在家裡不僅通過勞動力的再生產為資本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且通過家務創造剩餘價值【注釋】MariarosaDalla Costa, 「Wome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The Power of Wome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eds. MariarosaDalla Costa and Selma James (Bristol, England: Falling Wall Press, 1973), pp.78.【注尾】。美國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一般不贊成「有償家務」,理由是:(1)有償家務的結果會使婦女與世隔絕,她除了做瑣碎的家務外,很難有機會再干別的事;(2)要求對家務付費會助長資本主義使一切都商品化的趨向,使夫妻關系、母子關系都商品化,結果是人的異化(alienation);(3)它不會刺激婦女去做「男人的工作」,也不會刺激男人去做「女人的工作」,結果是使勞動力的性別分工固定化【注釋】Carol Lopate, 「Pay for Housework?」 Social Policy, No. 3 (Sep.�Oct., 1974), p.28; Rosmarie Tong, p.56.【注尾】。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關注於解決婦女受壓迫的物質層面,即婦女進入公共領域和家務勞動、照顧孩子的社會化問題,它更多地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婦女受壓迫的問題。同自由主義派女性主義的缺憾一樣,它也是只看到男人與女人的同一性,而對差異性沒有足夠重視。

3.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一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也是由英國女性主義者最先倡導的。1966年,英國的朱麗葉·米切爾在「婦女:最長久的革命」一文中最早將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結合,嘗試一種新的解釋方法。她指出,生產和生育、性生活、子女的社會化方面的歷史變化決定了婦女的現狀,要實現婦女的解放,必須改造這四個方面的結構。【注釋】Juliet Mitchell, 「 Women: The Longest Revolution,」 reprinted in Karen V. Hansen and Ilene J. Philipson, eds., Women, Class and the Feminist Imagination.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0.【注尾】此後,米切爾的《婦女等級》和《精神分析與女性主義》先後在紐約出版,更明確地用馬克思主義(有關生產和再生產的理論)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關性慾的學說)來分析婦女的狀況。她的觀點在70年代的美國女性主義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1979年,美國第一部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論文集《資本主義、父權制與社會主義派女性主義的狀況》出版,表明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已成為70年代女性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編者齊拉·艾森斯坦在導言中論述了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特徵:「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致力於理解由資本主義父權制派生的權力體系。我選擇『資本主義父權制』這個詞來強調資本主義的階級結構和性等級結構之間的辯證的、相互作用的關系。理解資本主義和父權制之間的相互依存對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政治分析至關重要。盡管父權制(及大男子主義)在資本主義以前就存在,並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里得到延續,但如果要改變這個壓迫結構,我們要弄明白它們現存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超越了……孤立的激進主義的女性主義理論」【注釋】參見王政:《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第148頁。【注尾】。除艾森斯坦外,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主要還有艾莉森·賈格爾、艾里斯·揚、羅斯瑪麗·董等。

美國的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雖然如英國的一樣強調父權制與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制度這種二元體系分析(二者都用唯物主義來分析資本主義制度),但各自的角度有所不同。米切爾主要從精神方面來分析父權制,認為父權制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即使到了社會主義,父權制也仍然普遍存在,她甚至引用毛澤東的話來支持她的論點,毛澤東承認,盡管有集體勞動、平等立法、社會照看孩子等等,但中國人不會立即就真正深刻地改變他們對婦女的態度【注釋】Juliet Mitchell,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p.412.米切爾引用毛的話可能有誤,筆者查閱了毛澤東的著作,與此相關的一段話是1955年12月為「婦女走上勞動戰線」一文所做的按語,照實引來,以供比較、參考:「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動廣大的婦女群眾參加生產活動,具有極大的意義。在生產中,必須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個社會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才能實現。」轉引自《毛澤東著作專題摘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727頁。【注尾】。米切爾由此得出結論,物質層面的父權制(生產領域或公共領域方面)雖然可以隨著資本主義的消亡而消亡,但精神層面的父權制(意識形態、父權文化)則在資本主義前、資本主義中、資本主義後普遍存在。美國女性主義經濟學家海蒂·哈特曼則用唯物主義來分析父權制,她認為,父權制是「男人之間用來統治女人的一整套的社會關系,它有一個用來在男人之中建立或創立相互依賴及團結一致的物質基礎,盡管它是等級制的」,這一物質基礎存在於男人對女性勞動權力的控制上,這種控製表現在限制女性得到重要的經濟資源,不允許女性對其性生活及生育權進行控制。哈特曼的結論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慾望至少與資本家控制工人的慾望一樣強烈;父權制與資本主義制結成夥伴。【注釋】Rosemarie Tong, pp.180-181.【注尾】顯然,哈特曼認為,父權制主要體現在物質領域,而不是在精神領域。

有人對二元體系提出批評,主張用一元體系來解釋婦女問題。如艾里斯·揚認為米切爾把父權制說成是意識形態有兩個危險:它假定男性對女性的統治是普遍的、無可變更的;它以為父權制只存在於「頭腦中」,而在資本主義的生活中它不會壓迫女性【注釋】Iris Young, 「Socialist Feminism and the Limits of Dual System Theory,」 Socialist Review (March�June 1980), notes. 2-3.【注尾】。揚建議用「社會性別的勞動分工」(gender division of labor)作為核心概念,把馬克思主義、激進主義和精神分析的女性主義熔於一爐,成為一元體系。艾莉森·賈格爾也致力於一元化體系,但她用的中心概念是「異化」,她認為這一概念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的、激進主義的、精神分析的、甚至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思想都融會貫通;異化首先是勞動的異化,然後是母性和性生活的異化,最後是婦女自身的異化【注釋】Alison M. Jagger, 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Totowa, N. J.: Rowman & Allanheld, 1983), pp.352-353.【注尾】。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不易區分,事實上二者之間的界限十分模糊,在主要的方法論方面也十分相近,即都宗奉馬克思主義。有人將海蒂·哈特曼稱作是「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者」,另一些人則將她稱之為「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此外,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與自由派女性主義者也並非涇渭分明,有人將齊拉·艾森斯坦稱為自由派女性主義者;也有人將其稱為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在方法上,社會主義女性主義也不完全拒斥其他流派,它雖然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為依託,但也採用了精神分析派和激進派的一些術語或方法(見米切爾書)。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自稱兼容並蓄(如羅斯瑪麗·董),但看來它似乎有點像大雜燴,理論特色不十分鮮明,這也是它常為人詬病的地方。

4.激進主義女性主義

激進主義女性主義產生於60年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踐,並曾風行一時。它主張革命而非改良,在「個人就是政治」的旗號下,致力於「提高覺悟」和「對性別敏感」。正是在實踐中,激進主義女性主義發展了自己的理論。與其他女性主義派別不同,這些理論可以說是真正「美國女性主義者製造」而非歐洲大陸的舶來品或男性思想的翻版。激進主義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舒拉米斯·費爾斯通、凱特·米利特、羅賓·摩根、瑪麗·戴利、瑪里琳·弗倫奇、凱瑟琳·麥金諾。

費爾斯通提出婦女是作為一個性階級而存在的,男性對性生活和生育的控制是婦女受壓迫的主要原因。基於生物性別的差異,男女在再生產(生育)過程中扮演著非常不同的角色,正是這一點導致了「階級起源的第一次勞動分工,也提供了基於生物特徵的等級歧視制度範式」。在她看來,階級首先出現在男女之間;為人津津樂道的「生孩子的快樂」不過是父權制的一個神話;懷孕是「野蠻的」,自然生產「充其量不過是必要的或可以忍受的,而在最壞的情況下,就跟剖南瓜一樣」;生物意義上的母性是萬惡之源,特別是在人類中產生敵意和嫉妒的源泉。她把婦女的解放寄希望於再生產技術的革命如現代的人工受孕、試管受精;一旦再生產的生物現實被戰勝,生物上的特性在文化上將毫無意義,為維持生物家庭而強制的性別角色和性階級也將消失,將人類分裂成二元對立的壓迫的男性/被壓迫的女性、資本家/工人、白人奴隸主/黑人奴隸等的一切關系、結構、觀念都將被戰勝。【注釋】Shulamith Firestone, The Dialectics of Sex, pp.12, 198-199.【注尾】

米利特則主張,女性受壓迫的核心根源是「父權制」,父權制的男女關系是一切權力關系的範式;「父權制」確保男人對女人實行統治的各種制度及相應的價值觀念;父權制是普遍的、無所不在的,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中,並非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無產階級的解放不會帶來婦女的解放;婦女的解放並不是國家在法律上承認婦女的權利後就能實現,也不是消滅了資本主義制度就自然完成,而是要在一切領域、一切社會體制中改變男女之間的社會關系和權力結構【注釋】Kate Millet,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Avon Books, 1970.【注尾】。

凱瑟琳·麥金諾則從法學的角度指出,男性的暴力行為是男性統治、壓迫女性的主要表現。為此她致力於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反對男性的暴力行為,包括強奸、毆打妻子、亂倫、性騷擾和黃色淫穢。她第一個提出「性騷擾」的概念,認為,性騷擾就是一種性別歧視,旨在摧毀女性的自信並且使女性處於屈從地位。在法律實踐中她使聯邦最高法院同意,性騷擾是一種歧視,違反了民權法案(1964年民權法案第七條)。麥金諾還認為,可以而且應該把黃色作品以民事罪或侵犯民權罪嚴加管制。她贊同羅賓·摩根的說法:「黃色作品是理論,強奸是實踐」,它不僅包括一般性的強奸,而且也包括婚內強奸。【注釋】Catharine A. Mackinnon,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losur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注尾】這正是80年代以來婦女關注的焦點之一,即反

Ⅸ 女權主義法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主要觀點

Femalism.現在來一般稱為女性主源義。
女性主義理論可以被劃分為宏觀理論和微觀理論兩大類。

女性主義宏觀理論包括一些對世界和歷史加以闡釋的宏大敘事,如世界體系理論。這一理論原本只是將世界區分為中心地域、半邊緣地域和邊緣地域,分析這些地域之間的權力關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義的因素。但是經過女性主義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論要點,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僅僅作為男性家長家庭的一個成員;不再認為家庭成員的利益總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獨立的經濟貢獻,女性在全球經濟中作為非正式勞動力、家庭工人、食品生產者的角色。

再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女性主義循著馬克思主義的思路,並對它做了女性主義的改造。一個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下列論點:男權制是先於資本主義制度就存在的,因此推翻資本主義只是結束男性對女性壓迫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Ⅹ 洞穴奇案的十四位法官的判決分別代表哪些法學流派的觀點

別說內容了,你若能買到這本書,通知我一下。

法理學「永恆的洞穴」

解讀富勒的「洞穴探險者案」

本文要說的案例是美國著名法學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評論》中所虛構的洞穴探險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實上,即便在多次讀過這則案例後,筆者在敘述這一

案例的事實之時仍舊有一種心悸。這種心悸不僅來自於案件情節的起承轉合與跌宕起伏,更來自於案件當事人在身處絕境時的殘酷但或許是合理的選擇行為。在為讀者展現了這個法律、道德與人情相交錯的案例後,富勒更以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五種法律解釋理論撰寫了五篇判詞。閱讀這五篇判詞,我們如同穿行在法哲學歷史的長河中,最終到達了法律的幽微要渺之處。筆者希望讀者帶著下面的問題來閱讀本文,「如果你是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你將做出何種判決?」
案件事實

案件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後,4299年春末夏初的紐卡斯國。那年5月上旬,該國洞穴探險者協會的維特莫爾等五位成員進入位於聯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險。但當他們深入洞內時發生了山崩,岩石擋住了石灰岩洞的唯一出口。五位探險者發現受困後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由於探險者未按時回家,他們的家屬通知探險者協會,一個營救隊伍火速趕往出事地點。

由於洞穴地點地處偏遠,山崩仍在繼續,營救工作的困難大大超出了事前的預計,而在營救過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奪去了十名營救人員的生命。與此同時,洞穴內五位探險者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他們隨身所帶的食物有限,洞內也沒有可以維持生命的動物或植物,探險者很可能會在出口打通前餓死。就在被困的第二十天,營救人員獲知探險者隨身攜帶了一個可以收發信息的無線設備。洞外人員迅速通過通訊設施給受困的探險者取得了聯絡。

當探險者問到還要多久才能獲救時,工程師們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於是向營救人員中的醫生描述了各自的身體狀況,然後詢問醫生,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當醫生給出否定的回答後,洞內的通訊設備沉寂了。八小時後,通訊恢復,探險者要求再次與醫生通話。維特莫爾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詢問,如果吃掉其中一個成員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縱然很不情願,醫生還是給予了肯定的答復。維特莫爾又問,通過抓鬮決定吃掉他們中的哪一個是否可行。這當然是個醫生無法回答的問題。當政府官員和牧師都不願意回答這一問題時,洞內就沒有再傳來任何消息。在探險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營救終獲成功。但當營救人員進入洞穴後,人們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維特莫爾已經被他的同伴殺掉吃了。

根據四位生還者的證詞,在他們吃完隨身攜帶的食物後,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來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通過抓鬮來決定吃掉誰,因為他身上剛好帶了一副骰子。四位生還者本來不同意如此殘酷的提議,但在探險者們獲得外界的信息後,他們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反復討論了保證抓鬮公平性的數學問題,最終選定了一種擲骰子的方法來決定他們的命運。擲骰子的結果把需要犧牲的對象指向維特莫爾,他於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險者獲救後因營養失調而住院治療。出院後,四位獲救者被指控謀殺維特莫爾。初審法庭經過特別裁決確認上面所述的事實,根據紐卡斯國刑法的規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謀殺維特莫爾的罪名成立,判處絞刑。四位被告向紐卡斯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法院意見與判決

紐卡斯國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組成,他們分別是特魯派尼、福斯特、基恩、漢迪和唐丁。現在他們的判決將決定四位被告的命運。

特魯派尼首席法官在富勒筆下基本上扮演了案情敘述者的角色,這讓他所闡釋的維持初審原判的理由非常簡單。特魯派尼認為,作為民主國家的法官,他的職責就在於根據法律條文的平常含義來做出自己的判決,而不能在立法機構所制訂的法律條文加入自己的價值偏好。刑法規定:「任何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須被判處死刑。」雖然同情心會促使法官體諒被告當時身處的悲慘境地,但法律條文不允許有任何例外。在做出這一宣判後,特魯派尼提議通過行政長官的赦免來限製法律在本案中的嚴苛性。從其簡明扼要的判詞來看,特魯派尼顯然是法律形式主義和法律實證主義的代言人。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張推翻初審法院的判決,並為此提出了兩項各自獨立的理由說明。首先,福斯特認為紐卡斯國的刑法並不適用於這些受困於洞穴絕境中的探險者。根據社會契約理論,自然狀態下的人們正是為了在文明社會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國家,這一契約也構成了國家法律的強制力基礎。但在五位探險者受困於洞穴時,現實的困境決定了他們並非處於「文明社會的狀態」,而是處在社會契約論所說的「自然狀態」。在這種自然狀態下,維特莫爾所提出並經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協定就構成了他們的社會契約,也是在本案中應該適用的有效法律。「我們各個法律分支……的共同目標都在於促進與改善人們的共存狀態,調節共存狀態下相互間關系的公正和平等。當人們可以共存的這一前提不復存在,就像案例中極端的情景下,生存只有通過剝奪他人的生命才成為可能時,支撐我們整個法律秩序的基本前提也失去了它的意義和作用。」其次,福斯特承認被告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字面含義。但法律的古老諺語就是「一個人可以違反法律的表面規定而不違反法律本身。」任何法律規定都應該根據它的明確目的來獲得合理解釋。刑事立法的主要目的在於阻止人們犯罪,福斯特運用正當防衛的先例來類推被告人行為的正當性。福斯特的判詞集中體現了目的論的解釋方法:法官在解釋法律時必須考慮法律的合理目的,這與特魯派尼法官的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站在特魯派尼的立場,或許可以說福斯特的法律解釋理論可能造成司法僭權。我們看看福斯特是如何回應這一潛在挑戰的,「我前面運用的推理絕沒影響對實定法的忠誠,盡管它提出了合理忠誠和不合理忠誠的問題。沒有任何領導會要一個不能領會言外之意的僕人。再笨的女傭都知道,當她被告知『削掉湯羹的皮,撇去馬鈴薯的油脂』時,她的女主人只是口誤而已……糾正明顯的立法錯誤和疏漏不會取代立法者的意志,只是使其意志得到實現。」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維持初審法院判決的第二票。作為一個法律形式主義者,基恩法官一開始就說:「我不想討論的問題是關於這些人所作所為的對錯善惡。這同樣是個無關法院職責的問題,因為法官宣誓適用的是法律,而不是個人的道德觀念。」基恩接下來講道:「本案的所有困難從何而來?那就是未能區分本案的法律問題和道德因素。坦率地說,我的同事不願意接受法律要求判決被告有罪的事實,我也同樣如此。但與我同事不同的是,我尊重我的崗位職責,它要求我在解釋和適用聯邦法律的時候,把我個人的偏好拋在腦後。」在成功挑戰目的解釋論後,基恩法官提出了民主政治中立法至上的原則。「從這個原則中引申出來的是法院有義務忠實適用制定法,根據法律的平實含義來解釋法律,不能參考個人的意願或正義觀念。」在這一基礎上,基恩法官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被告確實「故意剝奪了維特莫爾的生命」。

第四位出場的漢迪法官主張撤銷本案初審的有罪判決,這讓雙方在前四輪的較量中打成了平手。漢迪法官是最高法院內的法律現實主義與實用主義者,漢迪法官就指出,「這是一個實用智慧的問題,它無關乎抽象的理論,而關繫到人類的現實。」「政府是一種人類事務,人們不是被報紙上的言詞或抽象的理論所統治,而是被其他人所統治。如果統治者理解民眾的感情和觀念就會帶來仁政。但如果統治者缺乏這種理解,民眾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在所有的政府分支中,司法部門最容易失去與普通民眾的聯系。」那麼民眾的常識和意志是什麼?漢迪提出了主流媒體的一個民意調查,「你認為最高法院應該如何處理洞穴探險者?」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寬恕被告或僅給予象徵性的處罰。民眾的態度顯而易見。因為「法庭應該考慮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鑒於四位法官的表決形成2比2的平手,最後出場的唐丁法官的態度就決定了被告的最終命運。唐丁法官的判詞首先把靶子指向福斯特法官:如果說本案應該適用「自然法」,那麼我們這些並非處於自然狀態的法官又從何處取得了解釋自然法的權力的呢?而針對福斯特的目的解釋理論,唐丁法官認為法律的目的有時是難以確定的,有時是多重的,目的與目的之間有時也會出現沖突。在批判了福斯特的立場後,唐丁法官或許可以按照法律的文本做出被告有罪的判決。但唐丁還是在最後道出了自己身處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無法接受福斯特的意見;另一方面,「當我傾向於維持初審判決,我又顯得多麼荒謬,這些將被處死的人是以10名英雄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唐丁法官最終做出最高法院歷史上沒有先例的裁決:宣布退出對本案的判決。

由於唐丁法官的棄權,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的立場出現了戲劇性的平局,而這意味著初審法院的判決得到維持。4300年4月2日上午6時,四名被告人被執行死刑。

法理學「永恆的洞穴」

在《洞穴探險者案》一文中,富勒用五位法官的判詞給我們勾勒出他那個時代的法哲學圖景。構成這幅圖景之中軸的是自然法學與實證法學的爭論,在文章中則表現為福斯特法官與基恩法官之間的沖突。而在本文中,富勒教授也像基恩法官要求的那樣褪去了自己在學術論爭中的理論偏好。如果讀者事先並不了解富勒教授的學說理論,讀完此文後或許仍然無法給富勒教授做出定位。從實體立場上講,富勒或許更接近文中的福斯特法官,但富勒仍然借用唐丁法官之口說出了自己理論的缺陷所在。本文更為匠心獨具的地方在於富勒設計了一個2比2的平局,這一設計讓讀者們能夠更加獨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從《洞穴探險者案》一文發表以後,西方世界的法理學和法律解釋理論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後世的學者競相續寫富勒教授的案例。1980年,達瑪竇教授在《斯坦福法律評論》的論文中將德沃金的權利理論適用至洞穴探險者案。因為富勒筆下的五位法官都是男性白人,埃斯克里奇教授在1993年組織了七位持女權主義或批判種族理論的學者寫作了七篇新的法官意見。在《洞穴探險者案》發表半個世紀之時,《哈佛法律評論》邀請六位學者續寫了六篇法官意見。有意思的是,六位新法官再次就被告是否有罪的問題打成3比3的平手。這六位作者中不乏中國法學界耳熟能詳的人物。芝加哥大學的桑斯坦教授根據自己的類推推理理論做出了被告有罪的判決,而哈佛法學院的德肖維茨教授則以德伯克大法官的名義寫作了被告無罪的意見。德肖維茨甚至在判詞中假設人類在第三個千禧年的一場宗教戰爭導致了自然法觀念的遺失,從而在自己法律實證主義的立場內根據「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則做出了被告無罪的宣判。而在香港地區新近出版的《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一書中,薩伯教授又為本案添設了一個情節:當年的洞穴中還存在著一個與四位被告共謀犯罪的第六人。圍繞著對第六人的審判,薩伯教授根據法理學在半個世紀內的新發展撰寫了九篇判詞。

富勒教授的洞穴探險者案在法理學的歷史上挖下了一個「永恆的洞穴」。他在文中探討了充滿分歧的法律和政治哲學問題:從法律解釋的理論,法官司法的過程,再到民主體制下的權力分立,如同繪制了一幅關於法理學歷史長河的知識地圖,雖然這幅地圖無法引領我們走出法律的迷宮,但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自己法理學中的位置。這篇文章的重要性或許可以用耶魯法學院教授埃斯克里奇199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標題來表明:《「洞穴探險者案」:20世紀法律解釋精要》。

(《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美〕薩伯著,陳福勇、張世泰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出版)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