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夏朝立法概況

夏朝立法概況

發布時間: 2022-02-22 10:46:30

⑴ 夏商的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我國奴隸制來時期,立法指導自經歷了由「恭行天命」的神權思想向「明德慎罰」思想轉變的過程。

夏朝、商朝統治者立法指導思想都是神權思想,這種神權思想包括上帝神和祖先神,把一切活動,包括他們運用法律的活動,都說成是上帝和鬼神的力量。這是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密切的關系的。夏商時期,剛剛從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原始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由於愚昧無知而產生的對原始圖騰和祖先神崇拜的習俗。統治者正是利用人們的無知,把自己的統治說成是「受天命」,從而給他們的統治披上一層宗教迷信的色彩。我們從夏王、商王發布的有法律效力的命、誥、誓中,可以看到通篇都是神權的影子:

夏後啟准備討伐有扈氏時,曾在「甘」發布戰爭動員令《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命。」

《尚書

⑵ 夏朝的立法狀況

下車的女發狀況想說這個立法狀況也是特別不錯,特別可以,這個你放的之類的語言也是特別可以的,我三天故事主要發生地。

⑶ 中國法制史問答題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一)中國法律的歷史起源; (二)中國法律名稱的歷史演變;(三 )西周時期,禮和專刑都作為法而存屬在並適用者,請問二者孰重孰輕?(四)商朝司法制度的特點;(五)從夏朝的法律制度看法律與原始氏族社會習慣的不同。(六)為什麼說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在中國法制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七)秦代的法律制度;(八)兩漢春秋決獄制之法源性質;(九)舊律體制下的道德人倫主義及刑罰思想;(十)春秋決獄與中國傳統法制之發展。

⑷ 我國春秋時期的立法概況及其歷史意義

進入春秋時期以後,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傳統的法律體制越來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與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相沖突。在形式上保守,內容上陳舊,已不能適應社會變革的新形勢,無法滿足新的社會關系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春秋中期以後,打破舊的法律傳統、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便在一些諸侯國中出現。其中最為突出的鄭國的「鑄刑書」、鄧析的「竹刑」、晉國的「鑄刑鼎」;此外,其他一些諸侯國也進行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一)鄭國「鑄刑書」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銅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二)鄧析的「竹刑」鄧析是鄭國的大夫,公元前530年,綜合當時鄭國內外的法律規范,編成刑書,刻在竹簡之上,稱為「竹刑」。最初屬私人著作,但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後來在鄭國流傳並為執政者所接受,從而成為官方的法律。(三)晉國「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於鼎之上,公之於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動。(四)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現在我們提到法律,就會聯想起一冊一冊的法律典籍、一疊一疊的司法卷宗,很難想像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漫長的不使用文字的法律時代。早期的法律也不是用文字來記載的,而是完全依靠人們的記憶力來保存的,重要的法律規則要靠貴族或祭司等少數人來記憶。古代帝王發布的法令,都稱為「誥」「誓」等也應當是一種口頭命令,後來才用文字記錄。君主的「君」字,象形為一隻持權杖的右手和一張發號施令的嘴,更為形象的表現了「口頭約束號令」,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同樣的。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說,遠古時代貴族和祭司掌握著部落的權力,重要的法律也都是依靠貴族來記憶和掌握,一般的平民對於法律不甚了解,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他所謂的「秘密法「時期。當平民的力量逐漸強大後,隨著激烈的斗爭,貴族壟斷法律的情況才逐漸被打破,法律才開始用文字固定下來,並公之於眾,進入成文法的時代。所以,法律的文字化和公開化幾乎是一個相同的概念。中國的情況也是這樣,據說「臨事制刑,不預為法」,每當發生擾亂正常秩序的刑事案件,是由貴族們商議判決,其刑罰的決定方式是不公開的。這樣一來就缺乏了法律的一個重要因素,無法讓人們預見自己行為的後果。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的法律處於習慣法時期。有些習慣法在西周時經統治者的整理編篡,並用文字記錄下來,成為系統化的法律。用文字記錄的習慣法雖以成文的形式出現,但還不是真正成文法。許多具有法律效力的鑄之於禮器之上的規范性文獻,如「約劑」「盟誓」等都藏於奴隸主貴族之家。真正的成文法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才經統治者以立法的方式制定和公布的。(1)成文法制度需要的條件:一是司法經驗的廣泛積累和立法技術的基本成熟;二是要有較為發達的文字,法律才有可能以成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夏朝,卻直到公元前536年才公布成文法。(2)公布成文法的背景介紹:鄭、晉兩國相繼「鑄刑書(鑄)」,公布了成文法,這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標志著中國古代奴隸製法律形態轉變為封建製法律形態。那麼,為什麼成文法首先在鄭國、晉國出現呢?春秋末期,正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由於當時各諸侯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因而,他們進入封建制的步伐也不一致。鄭、晉兩國由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在向封建制過渡的道路上比其他諸侯國先邁進了一步,因此,成文法最早在這兩個諸侯國出現。如鄭國位於河南中部地區,地處晉楚兩大霸國間,為兩國所必爭。鄭國是西周分封最晚的諸侯,也較狹小,它內憂外困,危機四伏,實行社會改革的要求更為迫切,當時商人的勢力較大,子產迫切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持,商人中外來的人較多,對於鄭國的舊有法律並不熟悉,要受到貴族控制的而又為自己所不熟悉的法律的處罰,自然心有不甘。子產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左傳》所記錄,子產在政治上不曾遭受過失敗,因為他的每一行動都事先經過思考。他主張治國要猛政,理由是「火性猛烈,人見了害怕,所以很少有燒死的;水性懦弱,人喜歡玩水,好多人因而溺死」。他所謂的猛政,就是把嚴厲的刑法公布出來,讓人不敢犯。因為鄭國社會在東周時期變化最大,法家學派正是代表商人和新興地主利益的,成為法家學派的中心產地,不是偶然的,而子產則是法家學派的創始人。晉國的政治制度比較特殊,公室的宗族組織早已瓦解,很早就沒有公族把持大權的現象,因此,保守勢力較弱。此外,春秋末期教育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變化,為鄭晉兩國公布法律創造了文化條件。西周時「學在官府」,人們的手中已有很多書籍,學術文化開始步入民間,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加上鄭、晉之地本來就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沉澱帶,具有良好的文化傳統,因此,公布成文法最早出現在這里。(3)公布成文法及引起的論爭:鄭國是第一個公布成文法的國家。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中原各國也都先後公布了新的法律,中國法律就此進入了公開的成文法時代。子產鑄刑書的舉動,曾受到了保守派的批評。保守派,當然指維護西周禮制統治的保守派,從大道理上說,禮制自然、和諧、美妙、講起人情味也是濃上加濃,可是,它似乎有個不大不小的毛病:就是不太清楚。就是說,比起白紙黑字的國家法律來講,它並不那麼分明。保守派人物叔向給子產寫信說:往日,賢君聖王做事之時沒有訂立法令的,你也是那麼做的。而先王和你所以不制定什麼法令之類的,是因為大家明白,法令比起禮儀風俗差了一大截。平民百姓過日子的時候,原來就有了禮義,有了明辨是非的官員、忠誠守信的鄉長、和藹可親的老師,生活本身過得有章有規、有聲有色。眼下定出了法令,百姓就會盯著法令琢磨歪門邪道,忘掉了禮義、好官、鄉長和老師,天天再也不會效仿賢人君子的一言一行了。你應該知道:「國家將亡,才必多法令」。叔向的信表明,春秋之前的統治者是依照禮俗慣例來處理問題的。他認為鑄刑書公布於民,是違反先王處理問題的傳統的,將會導致社會混亂。子產沒有為叔向的批評所動搖,他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為理由,維護了所公布的成文法。他說:咱是才疏學淺,不能像您那樣高瞻遠矚,只有救救眼下的亂世聊以自慰,只是也請您想想看,沒個出字成文的規矩,天下各行其道的時候誰知誰是對的誰是錯的?禮義那東西聽起來是挺好的,可是摸不清看不透,亂世之時再去說個仿效賢人君子,誰能保證學的不是歪門邪道?子產所鑄刑書的內容已難詳知。有的學者認為:子產鑄的刑書有三篇,內容可能是關於財產、職官和司法方面的。晉國的大夫文伯對子產鑄刑書更是加以攻擊,說火星未出不得用火。依照夏歷,五月初黃昏正南方才能看到火星,而鄭國是三月鑄刑書,「火未出而作火,以鑄刑器不發生火災才怪」。此後,比子產思想更為激進的鄭國大夫鄧析,不滿意子產的刑書內容,不受君命,改鄭國刑書舊制,私造刑書於竹簡,稱「竹刑」。對此,奴隸主貴族十分恨他,公元前501年,鄧析被鄭國執政駟顓所殺。後來他的竹刑終於被鄭國正式採用,說明其法可取。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子產鑄刑書之後,晉國又有「鑄刑鼎」之舉。晉國的「鑄刑鼎」立法活動,受到了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批評。孔子認為晉國應當按照先王的禮制進行治理,不能違反尊卑貴賤的禮制,否則,將造成國家秩序的混亂。當時的成文法之所以將律文鑄在鼎上,是因為鼎在古代是國家權力的象徵。鼎是王權的象徵,當鄭、晉的新興地主勢力上台後,為了使新法律有更大的權威性、穩定性和威懾力,為了表示新興地主階級取得政權的合法性,就把新法律鑄在鼎上,公布於眾。鑄刑鼎,公布法律,從秘密的法律轉變為公開的法律,雖然這只是形式上的變化,也是有意義的,意味著從此開始一種新的法律形式--封建製法律形態。
(4)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及其影響:這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事件。A.宣告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中國奴隸製法律形態的結束和成文法的誕生,從此,將開始一種新的法律形態——封建製法律形態。這標志著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B.成文法事件,拉開了春秋戰國成文法的帷幕,此後各諸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紛紛登上了歷史舞台,進行變法改革,公布法律。C.這對後世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它拉開了中華法系的序幕,為歷代封建王朝法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秦漢以後封建法制的榜樣。D.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在客觀上為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成文法的公布,有利於新興的地主階級將改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表現出來,固定下來,為各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⑸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禹刑

夏朝的法律,古文獻中稱之為「禹刑」,由於缺乏原始史料,我們很難詳細了解夏朝的具體法律制度,只能從一些古書上的記載進行分析。《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漢書·刑法志》記載:「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作肉刑。」『這里所說的「德哀」和「亂政」,可以理解為奴隸反抗奴隸主貴族的斗爭,以及堅持氏族舊傳統的集團反對階級秩序的斗爭。)禹刑,不一定指禹時制定的刑法,也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和刑罰,以禹為名表不對夏族傑出祖先和開國之君禹的懷念和尊敬。至於典籍中所說「夏刑三千條」、「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等等,有些雖然是後人的附會,但是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夏刑的規模。關於「禹刑」的具體內容,我們無法確切認定,我們只能通過片斷的記載,來分析當時的法律狀況。

夏朝的法律,大多屬於代代相傳的習慣法。原始社會的習俗,經過統治階級的精心選擇,或予淘汰,或改造為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習慣法。只有在奴隸制國家的支持下,才有可能賦予氏族社會的某些習慣以法律的性質。從夏朝法律的整體上看,夏王的命令也是重要的法律形式。

(二)主要罪名

《左傳·昭公十四年》引《夏書》說「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凡「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這是說夏朝已經有了強盜罪、貪污罪和殺人罪的罪名,根據夏代皋陶的刑法,凡屬上述三者均處死刑。

「不孝」罪也是夏朝一項重要的罪名。由於夏朝是早期奴隸制國家,氏族血緣關系還有很強的約束力,所以嚴懲不孝罪。特別是因為提倡孝道,是治理人民的一個有效手段,因此後來的統治者沒有不重視的。

夏朝《政典》里有一條「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的規定,即要求官吏執行任務時必須嚴格遵守命令或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有關官吏職務犯罪的最早記載。

除此之外還有「不用命」、「不恭命」等罪名,即不遵守王命。

(三)刑罰原則

夏朝隨著統治經驗的積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刑罰原則。「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就是一條被後世傳誦的刑事政策原則。辜是罪,經是常法,也就是說寧肯不依常法審案,也不能錯殺無罪的人。這條用於統治階級內部的刑法原則,由於審慎用刑而又不拘泥於條文,曾為後世所傳頌。

⑹ 簡述夏朝法律的基本內容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

1、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中華民族從原始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所產生的法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史書記載,夏朝已經出現了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的法律。「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禹刑並不是禹所做,而是他的後代---夏朝的統治者制定的,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以禹來命名。我們現在無法考證禹刑的具體內容,根據後人的追述可知:「夏刑,大辟二百,臏(BIN)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夏朝已經有了五刑。而且「夏後氏正刑有五,科條三千。」五刑共三千條。夏朝的刑罰是否有這么多條文,需要進一步考證。我們理解也不必過於拘泥,三千條不過是言其多而已。

2、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夏後啟在准備討伐有扈氏時,曾在「甘」(今陝西戶縣西南)發布戰爭動員令,即後來的《甘誓》。其中說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和「怠棄三正」二條罪。「威侮五行」就是不敬上天,
「怠棄三正」就是不重用大臣。從而引起「天怒」,所以啟奉天討伐。

3、昏、墨、賊,殺

《左傳》中記載的「刑侯與雍子爭田案」時徵引夏朝的規定,據此可知夏朝已經有了昏、墨、賊三種罪名。
「刑侯與雍子爭田案」發生於魯召公十四年(前528)。晉國的刑侯和雍子爭奪土地,調解了很久也沒成功
。韓宣子命令叔魚處理。叔魚認為罪在雍子。雍子為了賄賂叔魚,就把女兒嫁給他。叔魚宣判刑侯有罪。刑侯發怒,在法庭上將叔魚和雍子殺死。韓宣子詢問叔向如何處理這件事。叔向說:「三人罪狀相同,殺了活著的,三個人全暴屍。雍子明知自己有罪,還要用女兒賄賂叔魚以換得勝訴,叔魚出賣法律,刑侯擅自殺人,他們的罪狀相同。自己有了罪而掠取別人的美名是昏,貪婪而敗壞職責是墨,殺人而沒有顧及是賊,皋陶的刑法規定:昏(「己惡而掠美為昏」。自己有了罪惡而掠取別人的美名來掩飾。)、墨(:「貪以敗官為墨」。貪婪敗壞官紀為墨)、賊(殺人不忌為賊」。肆無忌憚的故意殺人為賊),殺。」可見,昏、墨、賊是三種罪名,犯此三罪者,依照夏朝法律要處以死刑。

4、呂命穆王,訓夏贖刑

周穆王曾命令呂侯依照夏朝的贖刑修訂刑律,作《呂刑》。《史記》記載:「夏後氏罪疑唯輕,死者千饌(ZHUAN
),中罪五百,下罪二百。」(饌是重量單位,銅六兩一饌)意思是說可依罪輕罪重用銅贖罪。夏朝雖然出現了青銅冶煉,但很貴重,並非人人可以用來贖罪。

⑺ 我國古代夏商周時期法制史的概況及主要特點

1、中國法律的產生及起源: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即奴隸制國家。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沒有法律,調整社會成員行為的是不成文的習慣。原始社會的習慣體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沒有國家強制力,人民自覺遵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產生了。習慣逐漸無力調整對抗性的階級矛盾,體現奴隸主階級利益、由國家認可、靠國家強制力實施的法律隨著就出現了。 2、夏朝的法律制度的內容: (1)"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其具體內容已無從查證。據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五刑",共三千條。 (2)"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這是夏啟在准備討伐有扈氏時發布的戰爭令,即軍令〈甘誓〉中一條罪名。 (3)"昏、墨、賊,殺"。 其中的昏、墨、賊是夏朝的三個罪名,殺是刑名。"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4)"呂命穆王,訓夏贖刑"。夏朝已經有了贖刑。當時用青銅來贖罪。 3、禹刑: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據古書記載,夏朝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法和軍法。刑法又包括刑名、罪名和一些刑事政策原則。 4、甘誓, 5、罪名 6、監獄:夏朝的監獄叫"圜土"。圜土是監牢的形象名稱,在地下挖成圓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圍起圓形土牆,以監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夏朝監獄的名稱還有"均台"(夏朝將中央直轄監獄設置在都城陽翟的地方)、"夏台"(夏桀囚商湯的地方)之稱。 第二章 商朝的法律制度 1、刑事立法的指導思想:神權思想。商朝繼續沿用夏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具體表現為"天命"、"天罰",意思是說一切服從上天的安排。夏啟在討伐有扈氏時,商湯討伐夏桀時,都是假借上天的名義,把自己說成是上天安排解救人民的。 2、法律形式:除了沿用夏朝的法律,又頒布了命、誥、誓。 3、立法概況: (1)"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湯刑"並非湯所作,而是商朝刑法的總稱。 (2)盤庚遷殷時,對"湯刑"作了調整,增加了制裁大臣不遵守法紀的內容。 (3)"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 4、法律內容 (一)刑法 A、刑名 (歷史上有"刑名從商"的說法,是指商朝的刑事立法較夏朝有了發展,並較為發達,為中國奴隸製法制,尤其是刑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 死刑 a、斬、戮 b、炮鉻 ,讓有罪的人在澆了油、底下燒火的銅柱上走。 c、醢 ,把人剁成肉醬。歷史上有"醢九侯"的案件。 d、脯,把人曬成肉乾。歷史上有"脯鄂侯"的案件 e、劓殄,即族誅。 (2) 肉刑 a、墨刑,臉上刻字,塗以黑墨。 b、劓刑,割掉鼻子。 c、 刖刑,砍斷腳踝。 d、宮,割掉男女的生殖器。 (3)徒刑 B、 罪名 (1)舍棄穡事:不種植莊稼。 (2)不從誓言:不聽從商王的命令。 (3)不吉不迪:行為不善,不按商王指出的正道辦事。 (4〕顛越不恭:不遵守法紀,不恭敬國王,狂妄放肆。 (5)暫遇姦宄:欺詐姦邪,犯法作亂。 (6)不有功於民:禁止無故動用民工。 (二)民法 1、婚姻制度(商朝王室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多妾制 2、繼承製度(商朝王室的繼承製度): 商初,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並行,但以弟及為主 商中期,實行父死子繼 商末,又逐漸實行了嫡長繼承製。 5、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1)商王掌握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只有他能制定法律。 (2)負責占卜的官吏也具有一定的司法權。 (二)監獄:商朝的監獄被稱作:"圜土"、"牖里"、"羑里"、"囹圄"。 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重點提示〗 1、 刑事立法指導思想:西周的統治者總結了商王朝滅亡的教訓,感到神權思想岌岌可危,因此提出了"明德慎罰"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所謂"明德慎罰"就是謹慎地使用刑罰,提倡德教,對罪犯採取寬緩的政策。 2、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則: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歲以下,80歲、90歲以上的人犯罪,不處以刑罰。 這一原則的確立標志著我國刑法中關於刑事責任年齡原則已初步確立。 (2)區分眚、非眚、非終、惟終:即故意或一貫犯罪從重處罰,過失或偶然犯罪從輕處罰的原則。 (3)"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依據罪行輕重量刑。 (4)罪疑從赦:即對於定罪有一定根據,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從輕處罰或赦免的原則。這一原則在西周以前已產生,周朝使疑罪從輕從赦原則定型化。 3、 刑名與罪名: (一) 罪名: (1)違抗王命罪:如果不服從周王的命令,就要被從重處罰。這是一種嚴重的犯罪。 (2)不孝不友罪:就是不孝敬父母,不恭敬兄長。西周認為這是罪大惡極的犯罪。 (3)寇攘與殺越人於貨罪:即後世的"強盜罪",這直接威脅奴隸主階級的生命財產安全。 (4)群飲罪:西周統治者接受商朝滅亡的教訓,規定不許聚眾飲酒。 (二) 刑名: (1) 死刑 (2) 肉刑 (3) 流刑 (4) 徒刑 (5) 拘役 (6)贖 (7)沒為官奴婢 4、 法律形式: (1) 誓,即誓詞,多為周王或諸侯於戰前對臣下發布的帶有軍令性質的誓詞。 (2) 誥,周王對諸侯和下級官吏的訓話。 (3) 命,周王就具體事務臨時向行政機關發布的命令。 (4) 禮,相傳周公"制禮作樂"。里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不少具有法律規范性。 (5) 遺訓,先王的遺訓。 (6) 殷彝,商朝法律中有利於周統治者的某些內容。 5、 民事立法中的所有權和契約關系 (一)所有權: (1)周王對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隸擁有最高所有權,周王有權把土地和奴隸封賞給諸侯和臣屬,也有權把土地收回。諸侯和臣屬對土地只有佔有、使用權而無處分權,不許買賣。在西周初年有田裡不鬻的制度。 (2)奴隸和牛馬也是奴隸主的重要財產。 (3)凡拾得遺失物,都要送交朝士,公開認領。10日後無人認領的,貴重物品歸公,小的物品歸拾得人。 (二)契約關系 (1)買賣契約,西周稱為質劑。質劑是把兩份買賣的內容寫在一片竹簡上,以分為二,買賣雙方各執一半,半而字全。這種竹簡分為兩種,長的叫質,短的叫劑;買賣奴隸或牛馬等大買賣用長券,即用質;買賣兵器或珍異物品用短券,即用劑。 (2)債務契約, 西周稱為傅別。傅別是在一片簡牘上只寫一份借貸的內容,從中央剖開,債權人和債務人各執一半,牘上的字為半文。 (3)損害賠償 (4)租賃契約,在西周晚期已經存在以土地為標的的租賃關系,初現了租賃契約。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議定租金,是租賃關系成立的條件。 6、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 (一) 婚姻制度締結的原則: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按照周禮的規定,"娶妻不娶同姓"。這不僅有利於後代的繁衍,有利於古代人口質量的提高,還有利於達到"附遠厚別"的政治目的,即通過聯姻與血緣關系遠的異性貴族建立姻親關系,並嚴格別於同宗,以防紊亂倫常。 (二) 婚姻關系的締結程序:六禮 六禮:中國古代的六道結婚程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 親迎。 納采指男家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家答應議婚之後,男家用一隻大雁並備上其他禮物前去求婚。 問名指男家請媒人問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 納徵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禮。 請期指男家選定婚期,備禮告訴女家,求得同意。 親迎指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 (三) 婚姻關系的解除理由:七出或七去 七出:又叫"七去"。中國古代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所謂"七出",即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所謂"七去",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盜竊"七出"和"七去"詞殊而意同,都體現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利於家庭中的夫權統治。 (四) 繼承製度:嫡長繼承製 嫡長繼承製,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的制度。此制度開始於商朝末期,西周初期正式確立。 7、司法機關與訴訟制度: (一) 西周的司法機關有: (1) 大司寇,全國最高司法機關。 (2) 小司寇,中央直轄地區的司法機關。 (3) 士師,國都之內的司法官吏。 (4) 鄉士,國都之外百里之內的司法官吏。 (5) 遂士,國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內的司法官吏。 (二) 西周的訴訟制度: (1)訴訟,西周時期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有了區別。民事訴訟用"訟"表示,"以兩造禁民訟";刑事訴訟用"獄"表示,"以兩劑禁民獄"。 (2)起訴,可以口頭起訴,也可以書面起訴。刑事案件的書狀叫"劑",民事案件的書狀叫"傅別"。起訴是要交納訴訟費,否則不予受理或被認定敗訴。民事訴訟交納"束矢";刑事訴訟交納"鈞金"。 (3)審理,西周規定兩造(當事人)具備才能審理,但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審理時"以五聲聽獄訟"。所謂"五聽",是指審判官在審判活動中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五種方法,即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這種察言觀色的審訊方法,是奴隸主階級在長期的司法審判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最早對犯罪心理分析的的嘗試,雖然時形而上學的,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判決,要有司法機關製作法律文書,還要向當事人宣讀。西周的判例叫"成",即以往的辦案成例,可以作為斷案的參考。 (5)上訴,當事人不服,允許上訴。西周法律規定了不同的上訴期,有一旬、二旬、三旬、三個月和一年。 二、案例分析 1、 [夏桀囚商湯] 夏朝末期,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商族的首領湯等諸侯有背反夏朝之心,因此,夏桀將湯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禹縣),後來因證據不足不得不將湯釋放。 [案例分析] 夏朝剛剛從原始社會進化為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司法機關尚未建立,但已經存在監獄。夏朝的監獄稱為圜土。因為夏桀將湯囚禁在夏台,夏台也是夏朝監獄名稱。據說夏在都城陽翟「均台」這個地方設有監獄,所以「均台」也是夏朝監獄的名稱。 2、 [醢九侯]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九侯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入之紂」,但九侯的女兒不喜淫,紂王發怒,就把九侯的女兒殺了。九侯因此受牽連,被紂王處以死刑,行刑後被剁成肉醬。 3、[脯鄂侯]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鄂侯因對九侯案不滿而與紂王發生爭辯,被紂王處以死刑,行刑後曬成肉乾。 4、 [囚周文王案]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周文王(西伯昌)對九侯案、齶侯案的處理結果不滿,崇侯虎知道後向紂王進讒言誣陷說:「西伯基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因此,商紂王將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後來周文王之臣閎夭等人尋求美女、奇物、寶馬進獻給紂王,紂王赦免文王,將他釋放。 [案例分析] 商朝的司法機關,史籍無明確記載。但根據史記和甲骨文記載,商朝已經有了監獄,叫做「圜土」。因商紂王將文王囚禁在羑里,商朝的監獄又叫做「羑里」。據說因為有些土牢是在地下挖窯穴,上面蓋上棚,並開有牖,類似今天的天窗,所以用「牖里」來代稱監獄。

⑻ 夏朝商朝以及戰國時期的立法成就是什麼

夏、商、周
:夏朝時有《
》 商朝改進為「殷歷」 它採用
是世界上沿用至今、歷時最長的紀日方法
天文:無
戰國
:無
天文:殷商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


記錄 戰國時期
石申用赤道坐標記錄八百多恆星位置 後人據此輯成《石氏星表》現存最古老的星表 保留了一百多顆恆星的赤道坐標數據望採納!歷史有何不懂的再問我,鄙人歷史還行··呵呵

⑼ 簡單歸納從夏朝到戰國時期我國的立法成就速度~!!坐等!!!要簡短!!

夏商周:夏朝的法制指導思想可概況為奉「天」罪罰。 奉「天」罪罰的法制觀表現為; 一方面統治者的統治依據來自於天命。另一方面打著天的旗號實現統治。

到夏王朝建立之後,為了進一步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製法典。 除了《禹刑》外,還有《政典》《甘誓》。《甘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軍法。

春秋-戰國: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依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 韓非子
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