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
『壹』 想聽一聽對《道德經》學習的心得
黃燦章來的解釋比較不錯,還有自很多不同的版本,需要自己多悟。http://lzdxyj.51.net/topics/page02.htm
另外當當有賣印度阿三關於道德經解釋的書,那個千萬別信啊,是個騙子,已經被美國列為邪教了。
『貳』 老子道德經心得
老子道德經中,包含了許多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思想 觀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踐行著辯 證的觀點。比如,當我們取得成功,獲得榮譽時,內心就告誡自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當我們遭遇打擊,面臨失敗時,我們會鼓勵自己堅定信念,勇敢堅持下去。當我們「禍兮福 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名言警句。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淘 洗和歷史沉澱,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關於福禍的論述和引申,前人已經論述備至了。 人的一生順順利利, 風風光光, 沒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說是失敗的人生, 是單調的人生, 因為他體會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沒有經歷陣痛,沒有飽受折磨,根本無法體會和珍惜愛與 真誠。經歷了各種磨難和打擊,嘗遍了世態炎涼,當老來時,細細品味走過的漫漫路途,豁 然發現原來這一生的奮斗歷程盡是幸福。福與禍,功與過,生與死,少與多,正與邪,樂與 憂„„都是相輔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個人都離不開空氣、陽光和水一樣。
老子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十八大的召開,是每個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來,與我們很遙遠,有些 不切實際。那些天花亂墜的口號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戲。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發展 和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雖然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投身社會實踐,沒有親身經 歷社會現實的摸爬滾打,但並不代表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不代表我們 就不能參與社會理想和信念的落實和奉獻。可愛的中國,幸福的中國,美麗的中國,是每個 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和踐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 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 范。這在老子道德經的論述中,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構想。 「自然」和「無為」是老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 有專家指出, 「自然」這一概念是老子首創的,但他所說的自然並無近現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義。從古文字學看,自然是自己如此、從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與「人為」相對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並沒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與之相當者是天地或天地萬物。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子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窮微極妙,教則浩盪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曾傾倒無數中外鴻儒大家。孔子見老子後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莊子欽服曰:"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晚年後,也曾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聖人先哲都對老子及其學說發出由衷的贊譽。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萬事萬物都有起點。世間萬物皆有道產生,本根決定了萬物的根源,還決定他的發展,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絕不紊亂,如晝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為轉移。老子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對辯證法來說,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其他理論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們對於各個發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宇宙的進化表現為一事物不斷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斷地轉化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這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達到新階段。 在自然科學中,現代物理學對物質的微觀和對宇宙宏觀的研究,發現中國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創生論比其它任何哲學都可能更接近於在上述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進而,一些西方科學家對融人文價值觀念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為一體的道家哲學推崇備致。 道產生了德,老子被稱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深遠有精,使萬物得以運轉,稱為依據。道渾然天成,獨立,獨一無二。道是永恆的,永遠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對於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經》,應認真研究,深入分析,擯棄其神秘的外殼,汲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叄』 《道德經》讀後感(3000字)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各章節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但結構並不嚴密,前後常見重復。各章的先後順序也不能准確地確定。《老子》中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體會。牽涉個人立身處世的准則。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朴」、「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2、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於具體事物的表現,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裡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於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三、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
因為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於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雲:「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在本質。
四、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
不同於儒家學派的觀點。《老子》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後,才有所謂「仁義」。出現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於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於昏亂,才有所謂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不是說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會哲學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關於人生態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並不像後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於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於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聖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麼事。
老子的「無為」,由於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徵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普遍願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於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肆』 道德經心得怎麼寫
根據自己的體悟,可以寫出學習的心得。寫的對錯沒關系,沒看一邊心得會不一樣。希望多讀多想。致虛極守靜篤
『伍』 讀道德經有感50字
讀了道德經以後,感觸非常深,中華的大地上 幾千年前就有了這么深奧的智慧。道內德經容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它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是一部治國、治家、治學、修身的秘籍寶典。
『陸』 每個人看道德經心得不同,能說說你們的心得嗎
道德經博大精深,抄我們都是凡人,能領悟到一知半解已經是天大的造化了,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區區幾千字就概括的這個世界的奧妙,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得到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所以當遇到困難時,不防拿出來多看幾遍。
『柒』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
道德經讀後感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盪,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捌』 《道德經》 心得體會
首先有個感受!太難懂了!
1老子的世界觀:自然無為、普救眾生。
2 得道的最高層次: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得道的次級層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 老子提倡的物質追求觀:無之以為用,反對有之以為利。即反對物慾膨脹極度享樂的人生追求而提倡以生理需要作為佔有物品和消費物品的尺度,即人生對物質的追求應為用而不為利。
老子提倡的精神追求觀:不對自身利益患得患失,而應像愛惜自身那樣去愛惜天下。
4 老子提倡的人生經歷層面觀:曲則全。
5 老子提倡的人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6 老子的事物發展觀:欲速則不達。事物的發展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由量變到質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做事不能急功近利,過於急功近利就會走向反面。
7 老子提倡的人生追求觀:過猶不及,知足長樂,學會適可而止。
8 老子提倡的懷柔之策:處大事而忍小辱是人之所以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