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法治
A. 出師表原文及譯文
一、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2、譯文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
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不應有所不同。
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
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商討,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的好處。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駕來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將領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敵人,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3、作者:三國時期諸葛亮
(1)枝江法治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二、賞析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
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
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諸葛亮擅治軍,首先,治軍以明。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諸葛亮認為,「信,重然諾也」,也就是說,「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將士沒有不拚命效力的。
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夫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 」以信為本,就賞罰而言,諸葛亮認為要「賞罰有信」,因為用賞罰來判定功過,士卒就會知道守信用;就將帥而言,諸葛亮認為所謂信將,即「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B. 丹陽市中考滿分是多少分
2019年丹陽市中考滿分為700分。
丹陽市為中國江蘇省下轄縣級市,由地級鎮江市代管。根據鎮江市中考方案:2019年中考文化學科考試總分為700分。語文、數學、英語(含聽力和口語)三科均為120分,物理、化學均為100分,體育40分。道德與法治、歷史學科卷面分均為100分,分別按考試實際得分的20%、60%折算計入升學總分。地理、生物學科卷面分均為100分,分別按考試實際得分的10%計入升學總分。
(2)枝江法治擴展閱讀:
2019年繼續加強對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的培養實驗,推動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經過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實施自主招生的高中學校,可在初中學校推薦和考生自薦的基礎上,通過查驗學生材料(如初中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成果、才藝作品、獲獎證明和成長記錄等)、特長面試、筆試等形式,按一定比例擬定預錄取人選,報市教育局審核。凡中考後文化成績符合報考學校要求的,招生學校可按文化成績從高到低擇優錄取。
C. 枝江勞動監察屬宜昌管嗎
枝江,湖北省直轄、宜昌市代管縣級市。枝江市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屬於枝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管轄部門,而枝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是屬於宜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管。所以枝江勞動保障監察大隊是屬於宜昌市勞動監察保障大隊管轄的。
枝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切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通知
枝府辦發〔2011〕32號
三、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制度建設
(一)建立舉報獎勵和誠信等級評價制度。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設立舉報、投訴信箱,公開舉報、投訴電話,及時受理舉報和投訴反映的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對舉報屬實、為查處用人單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重大案件提供重要線索和證據的人員實施獎勵。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建立誠信檔案,評定誠信等級,並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公布,促使用人單位自覺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營造良好的勞動保障法治環境。
(二)建立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和農民工工資支付承諾制度。
在建築、交通、水利、國土等行業全面實施農民工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由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在開工前按工程總造價的一定比例收取保證金。保證金具體管理辦法由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按相關規定執行,財政部門對其進行監督。
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承諾制度。工程項目開工前,施工單位應與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簽訂農民工工資支付承諾書。嚴禁施工單位將工程勞務違法分包、轉包給無資質的包工頭等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個人;施工單位要按規定與錄用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明確工資支付方式、標准和結算時間等,將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直接支付給農民工本人。凡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建築業企業,要依法對其市場准入、招投標資格和新開工項目施工許可等進行限制,並予以相應處罰。要加強行政司法聯動,加大對欠薪逃匿行為的防範、打擊力度。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要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台賬,切實加強對農民工工資支付的監管。各鎮街道要積極支持配合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及時向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報送轄區內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
(三)健全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監督制約機制和問責制度。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建立和實行勞動保障監察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制度,公開執法依據、程序、期限和職責;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評議考核制度,嚴格落實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追究制,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加強執法人員管理,強化責任意識,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要認真受理、及時介入、依法處理,堅決杜絕以權謀私、越權執法和行政不作為。進一步完善日常巡視檢查、年度檢查、專項檢查和受理舉報投訴等執法方式,逐步推行監察方式網格化。對因監督檢查不到位而發生嚴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事件的,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對投訴舉報不及時依法處理或違規執法的,要追究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負責人和相關執法人員的行政責任;對監察人員因故意和重大過失造成錯案的,要依法追究相應的行政責任或法律責任。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堅持工程項目「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解決好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要進一步健全應急工作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及時妥善處置因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對監管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以及政府投資工程項目拖欠工程款導致拖欠工資問題引發嚴重群體性事件的,要對直接責任人員和有關領導實行責任追究。
D. 丹陽有沒有好一點的給孩子學口才表演或者小主持的學校啊
這類的培訓學校 一般都是不多的吧
E. 孔明的一生意義
一、三分天下之策並非孔明創見。
在三國時代,提出分地而治的觀念者,不只孔明一人。魯肅的榻上對,也是其中代表。但是,魯肅所提出的對策,與孔明所提出隆中對,在層次及訴求上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如當時公孫瓚也很天才地固守本城,堆積存糧財寶,打算閉關閉到天下底定為止,這也算是分天下的政策嗎?
魯肅的三分之策,是先建議孫權與曹操極長江堅戰,戰敗才退守江東,劃地稱王。在這個藍圖里,「二分」優先,「三分」為退守之策。
孔明的三分之策,則是只有三分,沒有退路。
而且當時劉備是貧無立錐之地,要執行孔明的三分之策,得有過人膽識。
一種戰略思想的誕生,必與時代有密切的結合,不見得是一個人、在獨立的情境下,所能產生的。同樣的構想由不同的人提出,是很常見的事。「分天下」與「效忠漢室」是當時的兩種思潮,除了孔明與魯肅之外,提出三國之論者必定還有其人,但是一樣的「三分天下」理論,誰能執行它、誰能看出執行時的困難,這都是要考慮在內的。
魯肅提出過「類似」三分天下之論(其實周瑜、程昱、賈詡都有這種分天下的認知,都沒有孔明完整,所以版權還是歸孔明。),但是並沒有執行;有賴孔明扶起一無所有的劉備,再推動魯肅。
,曹操的入侵才逼得兩家團結起來。但是孫劉的鼎立基礎不一樣,也因此孕釀了孫劉兩家的爭奪荊州之戰。
賈詡、程昱在赤壁之戰前,便已警告曹操應該先鞏固荊州,再徐圖東進,便是一個由根本上斷絕劉備生路的做法。
因此雖有三分之論,實行起來還是危機重重。
危機一:吳國的「竟長江所及」政策能與曹操分庭抗禮,劃分南北朝;
危機二:荊州被曹操占奪導致劉備失去鼎足條件;
危機三:賈詡和程昱之建言。
是孔明排除萬難,重奪荊州;加上兩個危機沒有實現,才落實了三分。
孔明除了眼光清析之外,更有實行力。孔明的貢獻,與其說是「提出隆中對」,不如說是「實際地推行它」。說到孔明就會先提到隆中對,就是因為三分的歷史新局之中,他是引導歷史的「主要」(不是唯一)人謀因素。
二、於領土拓展上並無輝煌的表現。
魯肅的鼎立政策,奠基於「竟長江所極」以拒曹操,若發展不利,則退而求其次,鼎立江東。
而諸葛亮的鼎立政策,則是要先有鼎立,劉備才能生存。
這里就要提到劉備的立足點是如何產生的。
劉備沒有土地,如何鼎立?當時孫權表面上被孔明說得答應聯合抗曹,其實真正的用意,不是鼎立,而是多一支劉備軍,送他們去前線當炮灰的。
劉備有多少軍力可以當炮灰?劉備光棍一條帶了老弱逃亡,又被曹操追著打,好不容易逃到江陵與關羽會合時,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加上趙雲帶著後主、甘夫人安全上壘,自然不是單騎逃出,而是帶兵一起逃出來的。所以孔明對孫權說我們還有萬人精甲,倒不是唬爛他,而是全部加一加還有差不多萬人的兵員;然後一萬多人是友軍劉琦的,加起來兩萬多人。
孔明是以這些軍力,說服孫權接受他們加盟的。
周瑜則調出了大約三萬多人,一起赴戰。
曹操大約只有十五六萬之眾,官渡之戰時他只有十萬,等到了魏建國之後也才不過二十萬,可以肯定:曹操致書孫權的信上說「今致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根本是扯蛋。曹操這十五六萬眾之中,有重兵分駐在江陵、襄陽等地,也削弱了赤壁之戰實際上場人數。
孫、劉的合力抗曹,是一場苦戰,但是也不是絕對性的弱勢。
火燒起來之後,曹操大敗。然後劉備跟周瑜說:
「我要去打守在江陵的曹仁,他那兒糧多,久了會出事的。小周啊,兩千兵借我使使。」
善良的美周郎當然二話不說借了他兩千兵,想不到劉備拐了兩千個兵之後,直自夷陵渡江南,沒多久就把荊南四郡給幹掉了。
從此之後,劉備才有了土地,不必再流浪。孫權發現這群炮灰「惦惦吃三碗公」,竟然把赤壁戰的戰果給獨吞了,當時孫權有多麼抓狂,是不難體會的。
曹操敗北之後,孫權不情不願地「借」了荊州給劉備,周瑜還乾脆分給他一些紅利:枝江、艮山兩個縣(其實包含了六個縣)。便是著眼於「兩害相權取其輕」,若不給劉備荊州四郡,劉備仍無立錐之地;而將演變成孫、劉為了荊州而火並的局面,讓曹操漁翁得利。
換言之:孔明以靈活的手法(這是好聽的講法,根本是奸詐的手法!)建立了蜀國第一片土地,才有以後的三分之局。
蜀國的疆域,本來就全是孔明的規劃才打下來的,何來「蜀國建立後,諸葛亮還有沒有再拓展過疆域」之惑?
三、六齣祁山於史無據。
先說孔明為何要六齣祁山。
後世咸認為孔明出師,乃以攻為守。實因最具統一之相的還是魏。魏國認清無法攻取吳國之後,目標只有蜀。蜀國不出兵而坐待被滅,吳不會出手相助,反而可能趁機分一杯羹。反之,若蜀出兵,並向吳求援,實爭取主動,將吳拖下水,以獲得更大的空間。
這更大的空間,並不是轉弱為強,而是只是讓蜀活得更久一點而已。在政治上沒有「絕對的成功藍圖」,只有「較可行的藍圖」,以及「讓國家活更久一點的藍圖」。北伐不能保證蜀國勝利,但可以保證蜀國平安更久一點。孔明的方針向來都是很平穩而且可行的。
最後要說六齣祁山是哪六次。
這六次里,四次在隴山以西的甘肅省,兩次在關中。
地圖形勢是這樣的:漢中在關中的正南方,中間橫著秦嶺。從漢中北出秦嶺,兵下秦川可以奪取關中(劉邦的起家路線)。從關中西出經武興,向西北迂迴祁山,可以斷隴右。從漢中東出,則可以直向宛、洛,或循漢水南下攻襄陽,或迂迴武關取長安。
1、228年春,攻佔祁山,但以街亭之戰的失敗告終。
2、228年底,圍陳倉之戰,這次是倉促出兵。是因為陸遜攻魏,關中空虛,諸葛亮掌握時機出兵,但是魏將郝昭堅守,孔明只好退兵。
──p.s:孔明只帶了幾千個兵就去打魏的幾萬兵,居然能全身而退,強吧?
3、229年,武都、陰平之戰,終於贏了一次。這兩郡的戰略位置正好屏蔽漢中、益州,對蜀很有利,而且魏鞭長莫及,孔明奪這兩郡的目的是發揮戰略作用。
4、230年四月,魏國有點抓狂了,終於發現孔明簡直不是人(殆天綬也!),小小的蜀國不可輕視,於是發動攻勢,司馬懿親自出動。首陽山之戰蜀國又贏了,不過是因為霖雨不止,魏兵先受不了。
5、231年二月,圍攻祁山之戰,因為蜀國糧運不繼,退還漢中。
6、234年,吳蜀聯兵伐魏與武功對峙,雙方決定耗下去了,天地皆悲的五丈原之恨,也將上演。
諸葛亮只有十萬之眾,而司馬懿有三十萬,司馬懿以三倍軍力,吞不下孔明十萬之眾,我覺得孔明真是太強了!不要說司馬懿怕他,我想很多敗給孔明的人都會認為「老天太不公平了,哪有人強到這種程度的」!
千古一相,就是千古只有一個嘛,誰叫司馬懿、曹操、周瑜生在那時代?
四、私心重,不能接納魏延。
諸葛孔明對魏延向來是重用的,但是重用不表示什麼都交給他。孔明在初出草廬之時,劉備也重用他,但並沒有一下子把大權交給他,而是等孔明入柴桑,在危難之際說服了吳蜀連盟,劉備才真正對他委以大權。
孔明對於人才也是這樣的對待,先小試之,再決定他能擔多少事。孔明最賞識的姜維,在初投蜀漢時,也沒有被委以大權,這難道可以統稱為排擠妒賢嗎?
五、未能分層負責,太過勞心。
劉備做到了,他找到了孔明。
孔明也做到了,他找到了劉巴管財政,趙雲、姜維等人帶兵、法正管體制,楊儀管後勤。孔明就是分層負責。他的死當然跟操過頭有關,但是只認定「孔明事必躬親」,也太過於簡單化了當時的局面。
六、沒有為蜀漢栽培出優秀的接班人。
很多人都以為孔明沒有培養接班人,因此他一死,蜀國就完了。
事實上孔明培養出來的人非常多,姜維、董允、費禕、蔣琬等等,都是英才,他們各有一能,而且孔明還能壓制他們本性上的缺點,發揮他們性格上的優點。
孔明會用人的具體證據是:不要忘了,蜀國是在孔明死後「三十年」才亡的。況且這是亂世。
這三十年中,司馬懿父子正在旺,吳國也和魏國擬定了瓜分蜀國的計策,而劉禪正在和黃皓用力地敗家,硬是敗了三十年才敗完,你說孔明的布局不還強嗎?
孔明治國二十七年,他死後,所安排的布局能再維持超過他治國時間的一倍,維持到這種地步,還不夠犀利?要說他沒有訓練人才,未免是求全之毀。
要說「沒有訓練出和他一樣的人才」,那就真的莫法度了,像孔明這種智慧高到可以把劉備由「無立錐之地」拉拔到建立蜀國,而且對手還是超強的曹操,這種人才不是訓練得出來的,多少要靠天才,而且「天才」的成份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後天讀書求學的努力佔了十分而已。(看孔明讀書時不求甚解的那副屌樣,就知道他不是死讀書的)
自古以來所有的主子對這種治國天才都哈得要死,不是孔明不訓練,是訓練不出來!他如果訓練得出來,那他就真的是神了!
七、不知道他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陳壽評語孔明的一生成就是「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是一個總結性的評語,當然只能說其大要,如果看完了三國志,自然就知道陳壽在講什麼東西。
不過看陳壽寫三國志寫得那麼簡略,就可以知道他是話不多的人,也才會氣得裴松之非寫個注不可,不然真的會讓人以為「不著邊際」。(陳壽老爺,您以為大家都跟您一樣爛熟三國史?您不講清楚,很多人看不懂的!)
孔明的「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事事有由,只是他沒有替這些經濟制度取個名稱,(如青苗法、均輸什麼的)孔明「治實不治名」,他只有推行,而不取名稱。
孔明為蜀國規劃的具體的事件有:
制度上:登記荊州戶籍、建「蜀科」(這是臨時條款性質的東東)。
經濟上:收伏了南夷以後,徵收南中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在他的治理下,蜀國出現了「田疇僻、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並且宣導織錦事業,外銷吳魏,連塞北都有蜀錦。(聽說質料不怎麼好,管它的,能賺外匯就好了啦!)重用劉巴的金融政策,幾個月之間就馬上府庫充實。(見三國志卷三十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的裴注「零陵先賢傳」)。
軍事上:除了他發明的武器之外,孔明也製作保券為劉備作保,向晁(兆部改成黽部,又是一個打不出來的字)氏大族借龐大軍資。
孔明東撿西拼,才湊到十萬軍人。這看起來是小數目,可是當時天下十幾個州,蜀國只有一個益州(魏有──司隸、予、冀、袞、徐、青、荊、楊、雍、涼、並、幽;吳有──楊、荊、交、廣),還拼得出這么多軍人,而且這些軍人連年操,居然沒有人喊要孔明下台,國內井然,做到這種程度,還說「將略非其所長」,這樣還不夠長,司馬懿父子真得再撞死一遍了。
戶口上:章武元年的二十萬戶,人口九十萬人;到了蜀國滅亡的那一年增加到二十八萬戶,人口也增至九十四萬人。連年打仗還有辦法養人,你說孔明強不強?
因此,所謂「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就是指他安定了不安的民心(撫百姓)、公布應遵守的法律(示儀軌)、制定明確的官員權責(約官職)、能靈活運用制度(從權制),令天下相信國家對百姓的照顧能力(開誠心)。
這樣整齊的治理之下,產生的具體影響就是田地被開墾了(田疇僻)、有足夠供給全國的糧食(倉廩實)、有完善的冶鑄制度,不管是民間耕具或是軍方武器的供應維修都沒問題(器械利)、除了吃飽穿暖之外,還能有積蓄(蓄積饒)。
這樣還不夠具體嗎?
自古以來,能劃擘宏規的臣子很多,能讓主子垂拱而治的臣子也有,但他們的主子不是正統繼承人,就是當時的軍事強人,他們先天已立足有利的處境。相較之下,孔明身處亂世的弱局,還能在風雨飄搖中維持理想,並且讓這個理想存在了近六十年,這五六十年之間,他都是無中生有,智破難關,其中血淚辛酸,格外動人,也使得研究三國的人,越研究得深入,越會被孔明感動。
八、雖然是個人材,卻還不夠資格稱作千古一相。
諸葛亮之所以卓立於袞袞諸公,便是在於他除了絕佳的頭腦之外,更有不凡的人格修養。
諸葛孔明的貢獻,大體上可分為五點:
1、和吳:223年劉備死後,孔明第一件事就是令鄧芝使吳,勸孫權絕魏。229年,孫權稱帝,也是孔明力排眾議,派陳震向吳國道賀,並訂立了吳蜀中分天下的條約。致力兩國和平上,孔明的努力未曾中斷,孔明北伐之時,不但沒有東顧之憂,還取得了吳國北邊的呼應。
2、和夷:最有名的就是七擒孟獲,安定後方。孔明對南蠻的統治,非常艱苦,並不是眾人所想像的:七擒孟獲之後便天下太平了。但是在孔明派人管理之下,不致於對蜀漢造成毀滅性的傷害,這已萬分不易了。
3、明法:劉備得到益州之後,駐兵漢中,孔明坐鎮成都。治國之責全部在孔明身上。孔明選用賢吏、以嚴法治國,孔明的「用重典」,乃是針對漢末政治腐敗,豪強亂法橫暴的局面而實行的,以整頓吏治,壓制豪門,革新政治。他的成果是「科教嚴明,賞罰必信」,「吏不容奸,人懷自厲」,「刑政雖峻而無怨者」,這就是具體的反映。
4、治軍:諸葛亮的作戰能力和戰略能力並不相並,但是也已堪稱優秀。
具體的事實則為:
a、蜀軍的作戰是以弱抗強,蜀國的人力就是那麼多而已,孔明驅使少量之眾,在秦嶺來去自如,兵力多的司馬懿一方反而是採取守勢,足見孔明用兵的靈活與智慧。
b、孔明所創造的連弩元戎、木牛流馬,以及製造峰利的鋼刀,都在實質上加強了蜀軍的戰力。
5、正身:雖然這似乎對政治上「沒什麼用」,但是有了人格上的要求,正是孔明卓立於袞袞諸公的主要因素。在日本的教科書里,孔明並不是被列在歷史課里的人物,而是「正身」課程的主角,這一點可謂日人研究三國確實有心得的表現。
孔明的人格比他的治跡更值得嚮往與悠思,且不論他的虛心納諫,這點或許會有爭議,(其實並不是完全不保留地全盤接受別人的意見才有資格稱作「虛心納諫」,更高段的是能看透什麼諫應接受,什麼諫不能接受。)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孔明不蓄財。
一直到死,孔明都保持著「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的清白,而更難得的是:他的風化影響了朝廷,使得蜀國吏治的操守均高人一等。
一個丞相能以身作則,風化全國,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局面。中國官居然不污,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讓其它諸公無法望其項背了。
至於「管蕭之亞匹」,這句評語向來被視為抬舉了管仲和蕭何。管仲的主子是天下霸主齊桓公,國勢當時本已是最強,而齊國之富冠於春秋,再說他也沒能讓齊桓公一統春秋。而蕭何最厲害的是在劉邦出兵時管後勤,能做到補給從不中斷,是劉邦最後取得大勝的原因。這一點,孔明任用的楊儀就可以做到,蜀書楊儀傳中說:「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楊儀是個討人厭的人,換作在別人手底下,干不到三天絕對被砍,更不要說發揮才能。但是孔明能看出他的天份,加以運用,這是卓越的知人之明。蕭何的能力,孔明沒有,可是他能重用有這種能力的人為他做事,不是所謂的「將將之才」嗎?
在孔明死後一百多年,桓溫征成漢時,見到孔明時代的小吏,年已百餘歲,桓溫問道:「諸葛丞相今與誰比?」言下之意,是自己似乎可以跟孔明比美。這位已是人瑞的小吏答道:「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後,不見其比。」
──諸葛丞相活著時,不覺得他有什麼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等到諸葛丞相死後,到現在沒看過誰比得上他。
這句平實的話,在下認為是對諸葛亮最佳的闡釋。
由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為人平實,不會說驚天動地的話,也不會做聳人聽聞的事,但是卻事事合理,等到他死了之後,曾在他治下的人民才發現別人的治理這里不對,那裡不對,原來諸葛亮是那麼地會治國。所謂的「帝力於我何有哉」,豈不正是諸葛亮的風化所及嗎?
這些綜合總分,在史上是沒有人可以超越的,因此稱之為千古一相,並不為過。
九、獨攬大權。
這與太過勞心之條一樣,不另作說明。
十、沒有投奔曹操,眛於時勢。
這是一種勢利的「西瓜偎大邊」思想,曹操有其理想及英明,這是不必否認的。但是曹操作風上確實也有著難以控制的惡性,令人不能放心。
曹操愛人才是出名的,但是他殺人才也是最用力的;此外,曹操不能用智謀比他高的人,郭嘉、荀彧雖是一時智士,但他們能被重用,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計劃與曹操本來的想法就相合;當荀彧對曹操的加封出現反對態度時,就算曾經是相得的主從,曹操也毫不留情地疏遠荀彧,甚至暗示他自盡。而後來投於曹操的賈詡,以及被迫出仕的司馬懿都看準了曹操性格上的「不能用人」,因此兩人在曹操面前幾乎是不提意見,司馬懿屈己以為文學掾,賈詡則發言前必先揣摩曹操的心意。
以司馬懿、賈詡之例,我們很難想像諸葛亮能在曹操陣營中有任何發揮。
再說,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因為徐州牧陶謙的部將殺了曹操之父,曹操兩度大屠徐州。當時諸葛亮年方十二,住在徐州,他親眼見到曹操軍的暴行,印象深刻,對曹操是絕對不可能有好感的。終其一生,孔明對曹操沒有一句正面評價,更可以認定他對曹操的深惡痛絕。
此外,政客只找對自己有利的處境,而不顧政治理想的實現,如賈詡。
而政治家則否。政治家以理想的實現為從政的主要目的,個人榮辱與得失在其次。
曹操陣營中也有政治家,如荀彧,其理想在於敉平漢朝諸亂,以擁護漢室正統,重整社會制序。但這與曹操的目的相違,曹操自然也希望能敉平亂象而奠立國基,不過他並不希望重振漢室,而希望自己成為開國之君,或至少是全國最有權力的人。以荀彧的地位,苟和取容、悅媚曹操,並非難事。但是荀彧選擇表明立場而死。這就是政治家的基本良心。
孔明對曹操本已痛惡,在執行淑世理念之時,他的選擇也會格外慎重,劉備的作風是較接近孔明理想的,因此孔明寧取弱劉,而不附強曹,這是其政治家風范的展現。
F. 枝江市顧家店鎮1998年的農業稅鄉統籌提留有減免嗎
農村稅費改革,由於減輕了農民負擔,故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但筆者作為一個與農民朋友打了幾十年交道,又從事了十多年「三農」問題研究的黨校老師,我
認為,如果對於「稅費尾欠」問題處理不好,不僅無益,反而會使更多的老實農民產生怨恨的心理,還會影響鄉鎮幹部的形象,使黨和政府的聲譽受損。
對於稅費尾欠,現行政策是「對符合減免規定的稅費尾欠,要給予減免;對農村歷年形成的農業稅收及符合政策規定的鄉統籌和村提留,
採取先掛賬的辦法,待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承受能力明顯增強以後再作處理。」這個條文,是否意味著「稅費尾欠」在將來會不了了之(據年紀大的農民說,
五十年代初曾出現過拖欠國家貸款最後不了了之的事,曾使主動還債的農民吃了虧,那些未還貸款的就佔了便宜,不過當時還不起貸款的農民並不是屬於耍賴的那一
類,而是真的沒有錢,但那事情卻已經讓年紀大的一些農民產生過錯覺,有的人拒交國家稅費也有這種心理,認為拖下去,也會不了了之的。若如此,將埋下更多的隱患。
假若有的人真的非常困難,對其「稅費尾欠」進行減免,其他群眾應該沒有什麼異議。問題是,有不少有「稅費尾欠」的農戶,並非都是困難戶,有些人確實屬於賴賬的那一類(能修大樓房、買汽車就是不願交稅費,一些農民不交稅費,其實就是跟著耍賴的那些農民學的);而沒有「稅費尾欠」的農戶,也並非都是富裕戶,有的人因為是黨員家屬,或是村幹部家屬,而主動想辦法交的。當然,大多數農民是因為懂得依法交稅費是他們應盡的義務,故盡管有的人有困
難,也想盡辦法交了,而且他們相信國家的政策是不會讓老實人吃虧的,那些暫時欠交稅費的農戶,也不會因此佔得大多的便宜。假若政府不分青紅皂白將「稅費尾
欠」一筆勾銷,就會讓那些狡猾賴賬的人佔便宜,使那些相信黨和政府的老實農民吃虧。這樣就會使咱鄉村幹部的形象受損,使黨和政府在老實農民面前失去信譽。
這么說,是不是不能對「稅費尾欠」實行減免了呢?也不是。問題是我們要保證老實農民不能吃虧,我們可以對那些主動繳足了稅費的農民進行補償,將相當於「減免」稅費部分退還給他們(最好包括利息),這樣才不會讓老實農民吃虧,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合理,才能實實在在讓廣大農民朋友心情舒暢,讓廣大鄉村幹部不難做人(因為我們為國家催稅費時曾許諾不讓那少數幾個賴賬戶佔便宜),才能讓政府不失信於民!
在全國已進入「農業無稅時代」的今天,稅費尾欠仍是當前農村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妥善處理農村稅費尾欠,對於化解沉重的鄉村債務、均衡農民以往的稅費負擔、構建和諧農村,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一、稅費尾欠為何成了隱患
把稅費尾欠問題比喻成影響和諧鄉村的隱患,主要基於稅費尾欠問題長期拖而不決所造成的利益沖突已經在農村中凸現。如果不能迅速清理稅費尾欠問題,長期拖延不決,將嚴重影響和諧鄉村的建設與發展。
一是淡化了農民義務意識,留下了新一輪稅賦改革隱患。對於稅費尾欠,現行政策是「對符合減免規定的稅費尾欠,要給予減免;對農村歷年形成的農業稅收及符合政策規定的鄉統籌和村提留,採取先掛賬的辦法,待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承受能力明顯增強以後再作處理。」這個條文,最大的缺陷在於沒有明
確規定尾欠掛帳期限,在實踐操作中,形成了三個負面影響。第一,誤導農民形成了「稅費尾欠會不了了之」的錯覺。中央及省級政府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而實
施的關於稅費尾欠的含糊規定,讓許多農民產生錯覺,認為拖下去,也會不了了之的。因為五十年代初,也曾出現過拖欠國家貸款最後不了了之的事。曾使主動還債
的農民吃了虧,那些未還貸款的就佔了便宜。第二,傷害了納稅農戶的感情。調查表明,已交清稅費的大多數是村中老實和積極擁護支持公益事業、覺悟較高的農
民。這些人多數並非富裕戶,他們或是作為黨員家屬,或是村幹部家屬,或是懂得依法交稅費是應盡的義務,故盡管有困
難,也想盡辦法交了。支持他們行為的前提是相信黨和國家的政策是不會讓老實人吃虧的,那些暫時欠交稅費的農戶,也不會因此占太多的便宜。現在政府將「稅費
尾欠」長期掛帳,讓他們感到「狡猾賴賬的人佔便宜,老實人吃虧」。第三,惡化了社會信用環境。調查表明,「稅費尾欠」的農戶,並非都是困難戶。歷年拖欠稅
費的大多數是村中的一些釘子戶、痞子戶、難纏戶,調查顯示,這類戶達到調查樣本村60%左右;僅有15%左右是困難戶,25%左右是外出打工戶和無法尋找戶。無限期停徵尾欠的規定造成能蓋樓房、買汽車就是不願交稅費的賴賬風氣;含糊不清的掛賬期限,導致盡義務交稅農戶利益與賴賬農戶利益的不均衡,「今後不交稅也沒有什麼關系」的風氣形成,淡化了農民義務意識。如不盡,決解決,既不利於集體主義和社會正氣的弘揚,也必然會給新一輪稅賦改革乃至國家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留下隱患。
二是損害了鄉村干群關系,誘發了新一輪農村干群矛盾。暫停收繳尾欠的直接目的,在於避免激化農村干群矛盾,防止影響稅費改革。實施兩年來,雖然緩和了因
「收」而產生的矛盾,但因「不收」而產生的矛盾卻更為復雜。第一,繳稅農戶遷罪於鄉村幹部。稅費的收繳離不開鄉村幹部耐心細致的工作。在賴賬佔便宜、繳稅
吃虧的現實面前,交稅農戶除了埋怨自己「蠢」之外,將更多的怨氣發向了鄉村幹部。有的直接指責,有的要求退回已交尾欠款,還有的要求抵扣以後的費用。第二,賴賬農戶挑釁於鄉村幹部。由於不能強制性收繳,有的賴賬戶一邊將錢拿在手上,一邊說著「就是不交,看你怎麼辦」的話氣鄉村幹部,甚至還有一
些賴賬戶發動一些親屬、農戶抵制繳納其他費用。尾欠農民已由少數人擴充到多數人,在調查的樣本村,尾欠人數高的達到全村人數的80—90%,少的也在
50%左右。第三,鄉村幹部抱怨於中央與省級政府。為完成稅費上繳任務,對於農民的欠稅,鄉村兩級幹部多是東挪西借,借支墊支資金。在沒有預期的鄉村收入背景下,無限期的停徵,不僅給鄉村幹部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而且,更多老實農民的怨恨與賴賬農戶的挑釁,造成了鄉村幹部對上級乃至中央政府的埋怨心理。如果尾欠問題不能盡快加以解決,在繳稅與欠稅農戶的雙重指責與自身經濟損失的重負下,鄉村幹部則有可能與農戶、上級政府之間形成多層次矛盾,並釀發群體性農村混亂。
三是影響鄉村穩定。目前,鄉村兩級為完成以前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達標負債非常沉重,調查的6個樣本鄉負債最多的高達1040萬元,平均負債額為
605.67萬元;6個樣本村負債最多的高達160萬元,平均負債額為84.36萬元。這些債務50—60%是向村民的借款,涉及到的農戶多、數量大、面
很廣。實行稅費改革後,通過規范與減輕農民負擔,鄉村兩級沒有可能從農民那裡提取費用用來化解債務,而集體經濟又圖有虛名,向農民欠下的借款償還只能靠財政轉移支付與尾欠清收。農業稅取消後,20%的農業稅附加以及3%的農業稅征
收費用也全部取消,而轉移支付又是杯水車薪,鄉村債務的化解只能靠尾欠清收。調查證明,鄉村尾欠數額大、尾欠債務比率高。在調查的樣本鄉,尾欠最多的鄉鎮
高達700萬元,6個鄉鎮尾欠平均達到338.83萬元;尾欠最多的村高達90萬元,6個村平均尾欠達到30.08萬元。鄉鎮尾欠債務比最高為
192.5%,平均比為68.72%;村尾欠債務比最高為56.25%,平均比為37.43%。因此,停徵尾欠對於脆弱的鄉村來說,不亞於斧底抽薪。而農
民只認一個理:欠債還錢。欠農民的債不還,農民勢必上訪鬧事甚至圍攻鄉村組織,嚴重影響鄉村穩定。
四是影響鄉村政治秩序。從鄉村尾欠資金來源
分析,鄉村兩級幹部工資與黨員組長工資達到40%。如果將鄉村幹部個人拆借款算在內,則這一比例在60%左右。為了保證個人墊資款能收回,村幹部在換屆選
舉中拚命地爭位子。這種因維護個人債權而參與鄉村;合理的行為,顯然是不符合農村民主政治發展要求的。
二、農村稅費尾欠形成的歷史原因
一是有能力繳納稅費而故意逃避義務形成稅費尾欠。主要體現在「三提五統」方面,構成的原因比較復雜。如農戶勞動力比較充裕又沒有孩子在學校讀書的,大部分不願交納農村教育集資費;還有一部分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差的農民,因鄉村興辦公益事業,他們認為得不到應有的公共服務和利益,歷年不交「三提五統」及各種集資;此外,少數村民法制觀念淡薄,繳納稅費意識很差,加之農村稅費徵收缺乏強有力的政策依據,他們認為徵收機關拿不出什麼強制措施進行處罰,拖欠稅費沒關系。
二是農村特困戶形成稅費尾欠。農村特困戶是指農村那些鰥、寡、孤、獨以及老、弱、病、殘的特困農戶,他們有自己的責任田,但又無力耕種,確實無錢繳納稅費。
三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拋荒耕地形成稅費尾欠。稅改前,農產品價格低迷,稅費負擔重,出現許多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拋荒耕地的現象。因種地獲利少,又要承擔納稅義務,其它村民不願為其代耕,造成稅費任務懸空。
四是農戶「以債抵稅」形成稅費尾欠。有的村級運轉困難時向農戶借款,因長期無法償還,擁有債權的農戶就以此抵交農業稅;有的村欠幹部工資,常年得不到兌現,一些村幹部就以工資欠條抵交農業稅;稅改前,還有的村在每年稅收任務「雙過半」、年終結硬賬時,迫於行政壓力,鄉村幹部不得已向民間高息借款交稅,農戶就拿這些借條及利息抵交農業稅。
五是因土地糾紛形成稅費尾欠。稅改後,國家對種糧農民直接發放糧食補貼和水稻良種補貼,尤其是2004年,農業稅稅率降低了三個百分點,種田成了「香餑餑」。有的農民見有利可圖,就要求收回耕地,因當時口說無憑或書面協議模糊,種地農民拒絕歸還,導致土地糾紛逐漸增多,向村組反映難於解決,這些農民就以此抵交農業稅。
三、對往年尾欠鄉統籌、村提留如何處理?如何追繳?
一是盡快明確農戶稅費尾欠必須清收。第一,明確態度。雖然,有一
些農戶是因為生活困難欠下來。但不可否認,尾欠主體是惡意拖欠戶及其跟隨者。況且,在中國長期保掙「只患寡不患均」的氛圍內,即使存在一個惡意拖欠戶,也
會痛腳連壞好腳。調查證明,在鄉級尾欠中,2002年稅改以前尾欠佔56%,稅改後達到44%。稅費尾欠數額越來越大,農戶越來越多。稅費尾欠長期拖延不
決,影響的不僅僅是農戶和鄉鎮幹部的心態失衡,更重要的是稅費尾欠長期不清,易形成攀比惡性循環效應。若不根治,最終將擾亂稅費秩序、助長農民的無政府主
義思想、破壞市場經濟運行的法治基礎,淡化農民國家與法律意識,必將成為影響基層政權穩定和基層組織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制定明確、具體、有操作性的清收規定,不能長期掛悵擺欠,還交稅農戶一個公平,重塑政府威信,再造法律權威。第二,明確尾欠追征權。我國《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義務」,第5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法律和勞動紀律及社會公德」,第5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規定交納稅的義務」。《農業法》第16條規定:「農民依法繳納稅款,依法繳納村集體提留和鄉統籌費,依法承擔農村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由此,我國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和國家基本法都作出了明確規定,農民繳納農稅、提留、統籌費和承擔義務工、勞動積累工是應盡的義務。既然是義務就不得放棄和推卸。因此,應當明確尾欠徵收主體及協徵人員繼續行使徵收權,追征欠稅、費。
二是要區別不同情況分類清收。第一,對受災年份欠下的債務,國家應予減免。要嚴格按照「輕災少減、重災多減、特重全免」的原則進行減免。如果是中央及省政府實行了減免,而市縣未實行減免,則應由市縣政府承擔此項債務。第二,對於生活上確有困難的農戶,依照法定程序,本人出具書面申請,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給予減征或免徵,按照逐級審批的原則,由縣級主管部門批准減或免,並予以公告。第三,對於生活暫時困難的農戶,可給予緩征,與尾欠戶協商制定償還計劃,逐步清收;第四,對於與村有往來爭議的農戶,村集體要及時與農戶進行結算,農戶該交的尾欠也要及時交足;對計稅面積有爭
議的,切實進行清理,對個別戶爭議較大的,可以進行實際測量,以測量的實際面積作為計稅依據,切實杜絕不必要的糾紛發生。第五,對於常年舉家外出不回的農
戶,其承包地拋荒且未履行承包合同義務,可由村集體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流轉,流轉收益抵繳尾欠。對於承包地轉租、且長年在外打工,以其租金抵繳尾欠。
若租金已收取,可追繳或以其承包地下一輪轉租收益抵繳:第六,對於有經濟承受能力而又拒不繳納的農戶,可依法予以清收,考慮執行成本,可申請法院集體執行,並可另行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對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堅決整肅農村存在的無理拖欠合法稅費的不良風氣;第七,對於確定有能力償還尾欠農戶,應允許抵扣糧補資金。
三是要依照法律程序進行處理。第一,列出尾欠名單和數額,由民主理財小組提出分類清收的預案;第二,報請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初審;第三、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審定;第四根據不同情況依法分類組織清收。一方面對改革前所欠的稅費,可分農稅和合理費用(提留、
統籌、以資代勞款等)兩項,分別由地稅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調查處理,組織清收,即:農戶所欠農稅,由地稅部門組織清理以後,依照《稅法》規定作出
限期履行及逾期履行法律責任的書面處罰決定,對欠稅數額較大,構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對於欠費的農戶,可由鄉、鎮人民政府依法作出處罰決定。
當事人對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對生效的處罰決定,當事人拒不履行的,分別由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組織執行或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
行。另一方面對稅改後拖欠的稅款,由地稅部門組織清理,符合減、允、緩的農戶,依照法定程序,由縣級地稅機關批准緩、減、免。對無理拖欠拒交的農戶,直接
依照{稅法)的規定作出限期履行及逾期履行法律責任的書面處罰決定,對欠稅數額較大,構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對生效的處罰決定,依法組織執行
或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五,民主理財小組要參與清欠全過程,要將農戶尾欠情況及其清收情況及時迅筆逐戶進行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G. 丹陽中考科目及各科分數
中考總分是660分,丹陽中考科目及各科分數具體科目分數如下:
1、語文(120分)。
2、數學(120分)。
3、英語(120分)。
4、理綜(物理、化學共120分)。
5、文綜(道德與法治、歷史共120分)。
6、體育(30分)。
7、理化生實驗(20分)。
8、信息技術(10分)。
相關信息介紹: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簡稱「中考」。它是檢測初中在校生是否達到初中學業水平的水平性考試和建立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中選拔性考試;它是初中畢業證書發放的必要條件,考試科目將國家課程方案所規定的學科全部列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范圍。
學生可根據中考成績報考相應的高中、中專、技校等。中考要考慮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後繼續學習的潛在能力,高中教育還是基礎教育的范疇,因此,中考既要堅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要堅持考查學科能力。
H. 枝江中考徵集志願什麼時間填寫
摘要 2021宜昌中考分數線
I. 我媽有腰間盤突出,聽說丹陽有個老醫生用鎖敲可以治好,有沒有看過的朋友來說說效果怎麼樣
我有一個最有效、最健康、最環保、最安全的療法,那就是專門治療腰椎頸椎間盤突出的刮痧推拿,但不是一般的那種刮痧和推拿,因為要用到專門的葯酒和方法,否則會傷上加傷
如果你那裡沒有這些,可以來找我,我家是祖傳的專門治療骨增生、腰椎頸椎間盤突出、風濕、類風濕,治好過很多類似的患者,不會復發
J. 枝江百里洲長江大橋什麼時侯開工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