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不除

法治不除

發布時間: 2022-02-23 03:15:26

Ⅰ 依法治國要不要教育除外

不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這是憲法和教育法規定的。教育法還細化了具體內容,加進了平等二字。
如果依法治國將教育排除在外,就不能談不上真正的以法治國。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受教育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又規定受教育是我國公民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
(1)從公民的角度來看,在當代,公民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使自己擁有知識,增加智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才能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才能豐富和完善自己,更好地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管理.因此,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2)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盛衰興亡.21世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民族素質的高低,主要是通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體現出來的.歷史經驗證明,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因此,受教育又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2.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受教育者的權利和義務
(1)教育法規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2)教育法規定了受教育者的權利.
(3)教育法規定了受教育者的義務.
3.義務教育及其基本特徵
(1)義務教育是依照法律規定的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2)我國的義務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①國家強制性→本質特徵.義務教育依照法律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行.
②普遍性→重要特徵.在我國,義務教育對適齡兒童,少年是普遍實施的,是普及性的教育.
③免費性→重要特徵.我國實行義務教育,國家免收學費.
4.依法保證適齡兒童和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職責 國家 制定規劃,認真組織落實;興辦學校,保證必備條件;籌措經費,幫助貧困學生;培養師資,提高教師待遇. 社會 捐資助學,尊師重教,拒招童工,維護學校的教學秩序和場地設施等. 學校 及時組織學生入學;不得隨意開除適齡學生或勒令其退學;禁止體罰學生;貫徹教育方針,保證學生安全,健康和全面發展. 家庭 使適齡子女按時入學;保證適齡子女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5.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
(1)法律保證.我國制訂了以我國教育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為基礎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具體地規定了我國受教育者應享有的權利,侵犯受教育權的法律責任,以及為實現公民受教育權社會各方面應承擔的責任.法律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權的可靠保障.
(2)物質保障.國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不斷提高各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佔的比例,並通過多種途徑籌措教育經費,不斷改善教育條件,以促進教育的發展,使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得以實現.因此,物質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權的物質基礎.
(3)師資保障.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只有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業務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才能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的實現.為此,我國頒布了教師法,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大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使教師成為最受人尊敬的職業.師資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權的重要條件.
6.青少年要珍惜受教育的權利,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1)按時入學. (2)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3)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Ⅱ 有了法治思維的人就不會去違法犯罪了嗎

不一定,否則就不會有知法犯法這個詞了,不過有了法治思維,就會明白犯罪的後果是什麼,知道了後果就會降低犯罪沖動。雖然不可能百分之百不會犯罪,但起碼可以降低犯罪率。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Ⅲ 請專家解釋法治社會為什麼不能徹底消除犯罪

完全說清這個問題難度有點大。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人也不例外,也有善與惡的兩面,犯罪只是把人隱藏的惡表現出來,就如同有陽光就會有黑暗一樣。犯罪通俗的說就是觸犯法律而構成罪行,而所謂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可見,法律的基本作用就是去約束人惡的一面的工具。人類自我本性所產生出的慾望和需求是無止境的,這也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強大推動力,當通過正常途徑不能滿足人類本性的慾望和需求時,去突破法律的束縛就成了一種必然選擇。自人類由混沌走向文明以來,無數的仁人志士通過一生不懈的努力至今未能消除犯罪等,這是明擺著的結果。如果要追源到運行、作用這一結果的規律時,我們就會發現:是人類的慾望和需求及利益等,在引發出犯罪。人類的慾望和需求及利益等,其實質就是人的本性與本能規律運動、運行、作用,所引發出定然的唯一的無以更改的與之規律運作相對應的方向、模式、框架及軌跡的具體的表現方式、形態及結果。但我們反過來看,在舊時代,犯罪往往是對舊制度、舊觀念、舊法治的反對、沖擊,從而促進制度觀念的改革創新。在今天的文明社會法治社會,犯罪也總是提醒人們哪些社會制度不完善,在自覺和不自覺種成為社會進步發展的推動器,也總是促進各行各業的創新進步。罪與非罪有時候其間的界限只不過是要看當時的情形,當社會體制或者價值規范落後於社會生活的時候,作為違反這種社會體制或者價值規范的所謂犯罪往往成為要求社會變革的先兆,以其獨特的形式影響社會的發展,最終引起犯罪觀念的變化,並將自身從法律規范意義上的犯罪桎梏中解脫出來,完成從罪到非罪的歷史性飛躍。所以說有需求就會有生產,社會進步需要有犯罪的突破才能找到社會的漏洞,同時,恰恰有犯罪,也才有國家這一產物,法律這一規范,也才有警察、軍隊、監獄等一系列暴力工具,也才能養活警察、軍人、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工作者、法學教授等等許許多多衍生品。在這種情形下,所謂的法治社會還能徹底消滅犯罪嗎?

人治也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犯罪的,因為是人就會犯錯誤,好心辦壞事的那都是經常的事了。

Ⅳ 法制能否消除腐敗

一:破題

法治:依法治理,依法治國,是一種過程中對結果實施作用的行為方式,其並不能代表產生的結果本身。

消除:消滅,除去,使之消除為零。

腐敗:一種人性貪欲引起的利用手中的權力來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心理及其行為,屬於人性惡的方面,人性的惡是腐敗產生的根源。

二:底線

法治本身是一種通過強制方式去制裁已經產生的腐敗行為的手段,其本質決定其只能遏制和防止腐敗行為的產生。而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腐敗。

三:論點

(1)腐敗包含腐敗的心理和腐敗的行為,其本質是一種對利益的無限慾望,所以只有根除這種慾望本身,才能消除腐敗。
[聊天口才,[url=http://www.shangbz.com/forum-113-1.html]辯論口才,演講口才[/url]]

(2)從總體上看,法治只能遏制腐敗的再發生,通過對腐敗行為的制裁,起到一個心理上的威懾作用。但只要人性中惡的方面沒有根除,那種無節制的慾望就還會存在,所以腐敗就沒有可能被消除。

(3)從局部上看,法治只是在腐敗行為發生後,對其進行制裁,所以法治從作用上來看從來都沒有消除過腐敗,它僅僅是在已經發生腐敗行為後,去懲罰腐敗行為的人。這樣又如何能稱法治可以消除腐敗呢?

四:設置盤問

(1)法治是否是依法治理制裁腐敗事件?

(2)消除腐敗是否應該使腐敗事件不再發生?

(3)對方辯友一開始說法治是在腐敗事件發生後起作用,然後又說消除腐敗是不讓腐敗事件發生,這兩者是否已經矛盾呢?那麼我再想請問對方辯友,法治是如何在腐敗心理上消除腐敗的?

(4)那麼對方辯友是否想告訴我們法治是靠著嚇唬人來消除腐敗的咯?

(5)我最後想請問對方辯友,腐敗是不是道德上的惡的表現?如果是,請對方辯友給我們具體論證法治是如何消除一種人性的惡的?

Ⅳ 中國法制史中三不去的含義

三不去,亦稱「三不出」,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中,用以規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與妻子離婚(即休妻)的三種情況。一般而言,妻子若合乎於七出的條件時,依照禮制及法律,丈夫便可以要求休妻。但七出所包涵的范圍甚廣,可資夫家利用為藉口的可能甚大,因此又中訂立了三不去,用以保障妻子不被任意休掉。

三不去最早見於漢代的《大戴禮記》,其內容包括

一、「有所取無所歸」

指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則無家可歸。

二、「與更三年喪」

指妻子曾替丈夫的父母服喪三年。

三、「前貧賤後富貴」

指丈夫娶妻的時候貧賤,但後來發達富貴了。
http://ke..com/view/122850.htm

Ⅵ 法治不能消除腐敗,求幾個最有證明力度的論據!

似乎不可說「法制能或不能消除腐敗」。只可以說「法制的國家也有腐敗」。法制是一種制度,其設制意在追求平等和保護合法權益。但是,它不能消除犯罪。腐敗(例如:貪污,受賄,侵吞公共財物等)是罪的一種。因此,法制無法腐敗這種罪惡,就象法制無法消除盜竊一樣。所以,你的文章的立意可否調整為《法制的國家也有腐敗》?這樣,就大批例證支持你的論點。

Ⅶ 「法治不公」還是「法制不公」

法治不公可以說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至少現在和以後很長時間內都是)它主要是由於司法人員不能公正執法造成的,可要是官都是清官也不可能。制度本身也不夠完善,這給那些貪官污吏機會。制度總有比較完善的一天。可讓任何一個十分完善可以說都幾乎是不可能的。誰知道那得到什麼時候

Ⅷ 法治能不能消除腐敗

反腐敗「要靠法治來」,是自幾代中央領導人一貫倡導的思想,是用辨證法觀察分析反腐倡廉與法治建設關系得出的科學論斷。中國古代腐敗猖獗的實踐證明,反腐倡廉還是法治靠得住。因為法治既能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強勁勢頭,又能切斷權力的尋租鏈條,把權力暴露在陽光之下,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真正做到標本兼治。
一方面法治能大幅度地提高腐敗成本,降低官員的腐敗收益,人確實有貪欲,但是面對著巨大的腐敗成本,低廉的腐敗收益,誰還會去敢貪,誰還會去想貪呢?
我們再來看看北歐國家的反腐實踐,在歷史芬蘭也曾經是個腐敗成為習慣的國家。20世紀初開始法治反腐歷程從而竟成為世界上最廉潔的國家。有較為完善法治如財產申報制度和嚴密的監管制度,官員的權力無一不暴露在陽光之下,我黨的反腐經驗和世界先進反腐國家的實踐也告訴我們,法治能夠消除腐敗。孟德斯鳩告訴我們:沒有法治,國家將腐化墮落。

Ⅸ 法治不能抵制腐敗的理由

1、腐敗包含腐敗的心理和腐敗的行為,其本質是一種對利益的無限慾望,所以只有根除這種慾望本身,才能消除腐敗。而法治的本質決定了法治只能遏制腐敗的再發生,通過對腐敗行為的制裁起到一個心理上的威懾作用。但只要人性中惡的方面沒有根除,那種無節制的慾望就還會存在,所以腐敗就不可能被消除。如果人類沒有了慾望那還是人嗎?
2、從局部上看,法治只是在腐敗行為發生後,對其進行制裁,所以法治從作用上來看從來都沒有消除過腐敗,它僅僅是在已經發生腐敗行為後去懲罰有腐敗行為的人。這樣又如何能稱法治可以消除腐敗呢?
3、從總體上看,法制只能在客觀上為消滅腐敗開一個頭,指明一個方 向。而最終要將腐敗徹底消除需要的是健全的社會體製作保障。法制並不能消除腐敗,那是因為腐敗的原因不在於法制,法制只能約束腐敗,而不能將其徹底的鏟除掉。

Ⅹ 我是辯論賽反方我該如何以法治不能消除腐敗為題反駁

法制即法律制度,消除即使不存在,使之消除為零。而腐敗是指國家公務人員借職務之便獲取個人利益,從而使國家政治生活發生病態變化的過程。是一種人性貪欲引起的利用手中的權力來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心理及其行為,屬於人性惡的方面,人性的惡是腐敗產生的根源。目前,腐敗問題是各國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國腐敗現象發展迅猛的勢頭,既危及和破壞法律的權威性和有效實施,又破壞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動搖著我國社會的政治基礎。腐敗問題已經對黨,對國家和社會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海南紀委查獲原文昌市委書記藏匿贓款18箱2500萬巨款等等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
腐敗包括腐敗的心理和腐敗的行為,其本質是一種對利益的無限慾望,所以只有根除這種慾望本身,才能消除腐敗。而慾望是無法根除的,所以腐敗也無法根除。
從總體上看,法治只能遏制腐敗的再發生,通過對腐敗行為的制裁,起到一個心理上的威懾作用。但只要人性中惡的方面沒有根除,那種無節制的慾望就還會存在,所以腐敗就沒有可能被消除。
從局部上看,法治只是在腐敗行為發生後,對其進行制裁,所以法治從作用上來看從來都沒有消除過腐敗,它僅僅是在已經發生腐敗行為後,去懲罰腐敗行為的人。這樣又如何能稱法治可以消除腐敗呢?人性的陰暗面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所以要用法制來約束,但是法制也有漏洞,所以不可能消除腐敗
立法的角度講,立法是滯後於經濟發展的,而腐敗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所以「消除」在時間的角度上不成立。
而光有法制還不行,還要有依法辦事的人,和依法辦事的社會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廣泛的監督制約,包括社會監督、新聞單位的輿論監督、廣大人民群眾(含網路)的積極監督。要加強幹部隊伍的建設,加強黨風建設,加強全民道德素質建設。治理貪污腐敗,一靠法制,二靠民主,三靠監督。

法制只是一個約束,需要很強的監督執行,現在社會的法律已經對腐敗設置了很多,但是,腐敗真的杜絕了嗎?
有權力就會產生腐敗,它是一中心理的扭曲和慾望,任何法制社會,任何體制都不能杜絕腐敗,只是多與少的問題。
法律的主要作用是懲治違法的人。腐敗只有在被發現之後才能被繩之以法、即使法律有警示的作用,但畢竟還是小的。腐敗的人那麼多,被揭發的人那麼少,警示的作用太小了。而且法律的懲治力度也不夠大。法律對於腐敗最多隻能是有些遏制的作用,法制終究無法消除腐敗.法制只能在客觀上為消滅腐敗開一個頭,指明一個方向.
法制並不能消除腐敗,那是因為腐敗的原因不在於法制,法制只能約束腐敗,而不能將其徹底的鏟除掉.一個具有文明的社會必然具有相應的社會體制.體制的不同也能直接反應出當時社會的現狀.不同時代的社會體制是不同的,就像封建社會和我們現在社會的體制是不法拿來比的.同一個時代的不同社會也具有不同的體制.資本主義體制和社會主義體制的法制也大同小異.你也可以比較一下,所舉的幾個社會里腐敗的程度.相信你也想到了,法制是有社會體制所決定的,而一個社會體制的副產物之一就是腐敗.
今天對方的論證顯得相當有條理,但是對方顯然模糊並弱化了一個概念:即消除。何謂消除?消除即使之不存在。它必須作到兩點:1.現實中存在的被消除。2.潛在可能的完全喪失。因此,所謂消除腐敗必須是標本兼治,斬草又除根。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