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國竇金剛

依法治國竇金剛

發布時間: 2022-02-23 12:29:25

『壹』 網盡殘雨滿天星,雷池月隱昭天明,金剛怒目何時現踏平妖窟浣佛衣!"什麼意思

少林寺永信方丈被陷網路風波之中,延芷法師在個人微博中寫下」網盡殘雨滿天星,雷池月隱昭天明,金剛怒目何時現?踏平妖窟浣佛衣!」的詩句,引起部分人猜解。因緣之際,在延芷法師寮房閑聊吃茶間法師本人道破詩意。
此次風波中部分謀體以爆料刷屏為目的,掀起一場全民網路狂歡,謠言在謀體推波助瀾下己然成為不需證據的大公判。一位幾十年為少林寺發展嘔心瀝血孤家寡人的方丈成了刀俎之魚肉。風雨飄搖中的口水輿論沖刷著佛門,殘星滿天依然璀璨,清者自清。釋正義毫無底線泄露國家機密,無視個人隱私,違法犯罪幾越雷池,「爆料」,「泄密」,「鐵證」混餚視聽讓這朗朗乾坤卻風高月隱,暗無天日,何時日出昭明,還佛門聖地清白成為法師心中焦慮!「依法治國」法乃國之根本也是國之護法金剛,奈何惡人魔子無視國法,踐踏佛門,心痛如絞,正如師言「信仰是我們的,寺院是國家的」如此風波,連綿不絕推波助瀾之勢不得不讓人懷疑其團隊的強大和用心,法不顯威,和尚奈何?「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罷了!少林寺迫切需要徹查主謀,幫凶,國之金剛護法此時不怒何時怒?釋延魯佛門被逐之徒,拉扯欲求少林利益而不得之人,威逼利誘,經濟捆綁,同上賊船。「武僧團培訓基地」流氓使用少林寺招牌,橫霸一方,非法圈地,暴力拆遷,涉黑招生,草菅人命打死學生,這樣的學校才是無底魔窟,眾魔盤踞,無人可近!從子虛烏有的「釋正義」到進京的釋延魯,抹黑玷污佛門的行徑已然在摧毀三寶,動搖著民眾本就脆弱的信仰,查清真相踏平魔窟,浣洗佛門袈裟以還永信方丈,少林寺,佛門清凈勢在必行!
網路胡亂揣測師意,但法師悲心不讓闡明詩意,以免眾生再造口業之罪。奈何眾生愚昧,隨波逐流,嬉笑怒罵,吾凡夫俗子,在此黑白顛倒之時豈可顧全自己安樂,冷眼旁觀。惡業我負,冒天下網民口水苦海,爾等看官且吃茶靜觀,放下自在!

『貳』 高分求 大學論文 請有金剛鑽的人士幫忙

對我們大學生來說,首先加強和改進我們的政治思想,培養正確的思想意識,用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我們的頭腦;其次是學習,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程中,科技、知識,將會起到主導作用,而擁有專業的科技、社會知識、能力的大學生,也將成為構建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堅力量;最後,大學生應以身作則,構建和諧校園環境,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完全可以為我們所用,我們可以把它們具體化、詳細化,與我們校園的實際相結合,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理解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從他的基本特徵、原則、目標和任務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在基本特徵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其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以下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最後,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對於為什麼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所以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了重大部署。另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既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又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這個時期往往是產業結構快速轉型、社會利益格局劇烈變化、政治體制不斷應對新的挑戰的時期。國際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曾在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後進入這個時期,但後來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一些發展順利的國家和地區,如今人均GDP已達到1萬到2萬美元,而另一些沒有解決好社會矛盾和發展問題的國家和地區,至今人均GDP還停留在不足4000美元左右的水平。所以,如果執政黨能正確把握了這一時期的特點,實行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政策和措施,經濟社會就能得到持續快速地發展;而如果執政黨忽視或無視這一時期的特點,政策失當,那就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現經濟倒退,社會動盪。我國改革開放27年來,在這么短的時期內,在如此人口和地域規模中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但伴隨著快速的發展,出現了諸如收入差距過大、城鄉和區域發展失衡、就業問題凸現、環境污染嚴重等各種社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在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出一條不僅能夠快速增長,而且能夠和諧發展的路子。

『叄』 求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治保障開題報告

法律制度建設自身的和諧,是發揮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保障作用的基礎。
構建和諧社會這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在一條基本的實現路徑上,應該是多種手段並行並用,使它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但是,在這些手段中,法治是不可或缺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和諧社會是建立在法治基石之上的。只有當社會進入法治時代,通過建立一整套能夠對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加以全面有效調整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實現整個社會的安定有序,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穩定性、確定性和規則性的良好狀態。然而,法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只有法律制度自身達成和諧狀態,法律制度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作用才能有效發揮。法律制度自身的不和諧,不僅不會推動和保障社會和諧,甚至還會引發社會不和諧問題的發生,破壞其他社會和諧條件的形成。因此,法律制度自身的和諧狀況,直接關系著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進程。
目前,我國的法律制度總體上是和諧的,但勿庸諱言,我國法律制度建設自身確實存在著各種不和諧現象,主要表現為:一是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原則貫徹不力,不同位階的法律規范相抵觸,同一位階的法律規范相矛盾,不同行政區域對同一規范對象的規定大相徑庭,其他規范性文件與法律法規規章相悖離,以至於發生「規則相撞」、「法律打架」,給人們帶來種種困惑和無奈;二是立改廢的工作失衡,重製定輕清理,許多時過境遷的法律規范依然用陳舊的規則頑強的規范著早已變化了的現實。以至於「革委會」的規則還充當今日的執法依據,45年前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條例》至今依然「暫行」,規范著今日的防暑降溫工作。特別應當指出的是近二十多年來,法治理念已經發生了多次變革和進步,而在不同法治理念指導下制定的法律規范尚在並存並用、相互抵牾。那些在舊的行政管理理念基礎上形成的法律制度繼續投影在今日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幾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三是計劃經濟、部門利益、地方保護的陰影還保存在過時的法律制度之中,投射在今日新的法律制度建設的實踐活動上。四是立法程序和立法技術的不完備,還繼續製造著法律制度的新的不和諧。程序的欠缺使權力意志順利實現而權利意志無法充分表達,民主參與成了點綴,利益主體博弈形同虛置,法律規范所調整的各類利益群體對一部法規的出台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利益影響不甚了了。立法活動變成了立法機關(包括權力機關和行政立法機關)的事,引不起公民的興趣,出台的不少法規往往引發不出強烈的社會反響,當然也就不可能發揮規范社會生活、調整社會關系的作用。立法技術的不完備,使立法活動只關注宏觀原則,不注重細節,過大的彈性、過寬的自由裁量,使同一個法律條款得出面目各異的適用結果。法律規范成了「橡皮泥」、「變形金剛」。這樣的法律規范很難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准繩。
鑒於上述情況,要使法治真正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首先要構建和諧的法律制度。當務之急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確立新的立法理念。在法學家們研究提出的眾多現代法治理念中,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分析,以下幾種理念應該給予特別的重視:①以人為本的理念。社會的和諧是實現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而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參加者,任何社會關系的和諧都離不開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應當在法律制度建設中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尊重人權、愛護群眾、依靠人民的精神滲透到法律制度建設的各個方面,貫穿到立法活動的各個環節,用法律來保障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發展成果。②權力(權利)制衡的理念。法律制度的和諧直接表現為制度建設中五種利益關系的和諧均衡,即:權利與義務的和諧均衡、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和諧均衡、公共權力之間的和諧均衡、公民權利之間的和諧均衡、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的和諧均衡。③利益博弈的理念。法律並不直接創造利益,法律只能通過對利益關系進行調整,作出安排、確認,保障合法權益,鼓勵大家用法律許可的手段去追求法律承認的利益,制止為追求自身利益而侵害其他主體合法權益的行為。因此,法律更多的是作為社會利益的平衡器。密集型的立法會帶來社會利益、個人利益、公民利益和整個市場主體利益的大調整。法律的質量表現為立法者能在各種社會利益和利益集團之間找到有效的平衡點,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使利益主體的博弈充分。凡涉及到重大利益的調整,均應該讓與這一重大利益調整有關的各類主體參與博弈,參與立法討論,對爭議點充分表達意見、闡述觀點。④法制統一的理念。沒有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就不能依法維護國家的統一、政治的安定和社會的和諧。社會主義法制統一體現在法律制度建設上集中表現為「不抵觸」原則,「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與法律規范相抵觸。
二要全面清理過時的法律制度。要把法律規范的清理、修改、廢止工作與制定新的法律規范的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新的立法要引入「日落條款」,一部新的法律法規出台,必須同時清理、修改、廢止與之相左的陳規舊律。其次,要對過去的法律、法規、規章開展一次全面、集中、系統地清理,並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修改、廢止的時間表。再次,在集中清理的基礎上,建立立法機關定期清理制度,實施機關適時清理制度,公民、法人和組織及時建議和異議制度。通過清理,及時消除現行法律制度中的不和諧因素,提高其和諧程度。
三要完善立法程序和提高立法技術。這是保證法律制度和諧的重要保證,要嚴格執行立法法及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立法程序,不能隨意簡化、省略必要的法定程序,用程序來保證新出台的法律法規規章是科學決策的產物、民主參與的結果、集體智慧的結晶。以確保立法活動及所立之法公開透明、民主參與、博弈充分、剛主柔輔、和諧統一。
四要前瞻適度。法律制度建設需要適度超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預見性,使法律制度具有相對長遠的適用性和穩定性。但是前瞻必須適度,創設某項新的法律制度的條件必須基本具備,不能僅靠主觀願望脫離客觀情況盲目上馬。實踐證明,當整個社會還沒有提出新的法律制度需求,創設這一法律制度的基本條件還未具備,就去制定跨越台階很高的法律,這部法就有可能實施不了,甚至有可能不是良法。把今後才能規范的事項非要拿到今天來規范,往往事與願違。如同過去把共產主義階段的事情拿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來辦所受到的教訓一樣。政治建設如此,法律建設也如此。
三、法律機制運行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直接前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但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諧,而且需要法律機制運行的和諧。沒有法律機制的和諧運行,法律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和遵守,就無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
首先,要改革執法體制,提高執法效能。行政執法和司法是法律運行的基本形式,是法律得以實現的中介。行政執法和司法的有效展開,才能使靜態的法律規范變成動態的法律實踐活動,以發揮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規范調整作用。當前,行政執法狀況不甚理想,存在著行政執法主體混亂、不合法,行政執法縱向職責界定模糊、橫向部門職責交叉,行政執法機關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不夠完善等諸多問題。不作為、濫作為,徇私枉法、以權謀私的問題也屢禁不止。司法狀況也不理想,由於司法改革尚不到位,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引起社會的種種非議。為此,必須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和司法體制改革,以提高法律機制的和諧有效運行。謹從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來看,一要按照權力與責任掛鉤、權力與利益脫鉤的要求,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防止和糾正地方保護主義;二要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使執法主體資格認定經常化、制度化;三要推進綜合執法,逐步實現同一級政府行政執法權相對集中,以有效解決執法交叉、多頭執法、多層執法、重復執法、執法擾民問題;四要減少行政執法層次、適當下移執法重心。在城市實行一級執法;在省以下地方各級政府行政執法重心下移,對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生產直接相關的行政執法活動,主要由市、縣兩級,重點由縣級行政執法機關實施;五要完善行政執法機關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利用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執法案卷評查、典型案例分析、執法過錯追究等多種方式,實現行政執法機關的內部糾錯。
其次,要強化程序建設,規范執法行為。程序是法律機制和諧運行的軌道。建立公正科學的程序制度是規范執法的重要途徑。民主、公正、科學、正當的程序制度是執法行為實體公正、准確的保障。如在行政執法過程中,行政執法主體和相對人之間處於不對等的地位。行政執法主體處於主導地位,而相對人則處於被動地位。這種不對等性造成了行政執法主體和相對人對實體權利處分的不平衡,容易引發行政執法主體與相對人之間關系的不和諧。而公正的行政程序則可以保障相對人不受行政主體的任意支配,增進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有效克服行政法律關系雙方地位過分不平衡傾向。
再次,要倡導人性化現代法治理念,讓執法、司法回歸人性,讓法治體現人文關懷。現代法治理念告訴我們,教人尊重法律、熱愛法律、信仰法律是第一重要的。法律的力量,與其說依存於執法、司法者的嚴厲,不如說依存於它本身的智慧和執法、司法的藝術。從這一基點出發,人性化執法、司法應該是讓人親近法律的最具有說服力的號令了。這就要求執法者在剛性執法的同時,給予公民柔性的人文關懷,尊重人的人格,維護人的權利,體恤人的需求,顧及人的感受,求得公正執法與執法效果的最佳統一、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人性化執法、司法,其實質就是親民執法,讓習慣於領教法律威嚴的民眾享受到法律的溫情。社會主義法治就其本質而言是最講人權、人道和人本的,因此執法的剛與柔是互不排斥的。只柔不剛,法無權威;只剛不柔,難得人心。人情化執法,將有助於身處弱勢的當事人在不受精神強制的情況下充分表達意志、依法行使權利,確保法律的正確實施和法律機制的和諧運行。
最後,要著力培養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識,樹立對法律的信仰,以實現法律被自覺自願地遵守。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才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的權利和履行自己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就能引導公民理性守法,從而塑造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自覺、自願服從法律規則,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而保障和諧社會的順利構建。
四、積極探索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法治機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直接保障
和諧社會是社會矛盾能夠獲得及時解決的社會。在一切有著利益追求的社會中,都存在利益矛盾和沖突,存在或者潛伏著社會沖突。因此社會沖突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和諧社會也不例外。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活動,起步於經濟和社會轉型期,這是一個矛盾集中凸現期,各類社會矛盾、糾紛紛繁復雜,突出多變。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積極探索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法律機制,運用有效的民主和法治手段減少矛盾、解決矛盾,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從減少矛盾和解決矛盾這個意義上講,積極探索預防和化解矛盾的法治機制,是達成和維系和諧社會的直接保障、重要手段和路徑。
構建和維系和諧社會的法治保障機制必須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成本低廉、便捷高效的原則,著力研究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下大力抓好源頭治理機制的建設,避免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發生。這是矛盾凸現期、高發期的首選之策。從現階段矛盾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和解決矛盾的成功經驗來研究,當前應下大力抓好以下體制、制度和機制建設:一是真正落實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依法行政的行政方略,努力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這是最根本的源頭治理。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機關,特別是行政機關、行政權力與社會的方方面面、與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切相連。能否正確的行使公共權力,直接關系著社會運作是否順暢、社會關系是否和諧、社會交往是否融洽。實踐證明,依法行權、依法行政,有助於理順、平衡社會關系,有助於化解、消除矛盾沖突。違法行權、違法施政必然導致社會關系扭曲,社會矛盾百出、公民權利受損。因此,一切國家機關都應當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許可權、法定職責行使權力,努力建設透明、誠信、負責、理性的國家機關。這是最重要的源頭治理,是構建和維系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二是提高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執政能力。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全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必須提高管理公共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系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本領的提高是源頭治理的組織條件。三是建立、健全權利制衡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利益訴求表達機制,並充分發揮其作用。這些機制的建立健全和作用的發揮,將使黨和國家在制度建設和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的制定過程中,更加科學、正確的調整各種利益關系,進一步妥善的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使各類利益群體各得其所,使各種社會關系各安其位,就能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重大社會矛盾的發生。四是積極引導社會各類群體增強政治認同感。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基本的政治認同,一切看似正確的理論和政策都可能失去其應有的效能,許多正確的政治舉措會演變成「有趣的戲說」,甚至可能出現離心傾向。因此,建立穩固的政治認同才是一個社會維系穩定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和重要內容。這種政治認同,應當包括對國家政治體系的認同、對政策法律的認同、對政治信仰和政治倫理的認同、以及對政治人物的認同。
(二)積極探索矛盾緩發和緩沖機制,為有效地化解矛盾爭取時間上的主動權。既然社會矛盾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為了爭取解決矛盾的主動權,積極探索矛盾緩發和緩沖機制,避免在毫無思想准備的情況下社會矛盾突然發生,就不失為一種積極的舉措。一是堅持社會矛盾排查分析制度,及時掌握各種社會矛盾的苗頭。二是認真貫徹實施《信訪條例》,充分發揮信訪制度的社會矛盾緩沖閥、潤滑劑作用。三是密切關注各類社會群體的利益焦點,針對性地採取預防措施。如,要使弱勢群體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護,使其有基本的權利和利益保證,不存在生存危機,以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又如要關注優勢、特殊利益群體的行為,抑制其利益壟斷結盟或政治控權結盟行為,使其利益表達行為始終納入法制化軌道。四是引導公民提高道德自律和理性自抑能力,並建立相應的自律、自抑機制。五是建立激情宣洩機制,使那些由於社會矛盾引發的各種激動、怨恨、委屈、憤慨等情緒有合理的宣洩、排放途徑,從而避免因情緒高度壓抑而激化失控並引發對抗社會的行為。
(三)著力抓好矛盾解決機制的完善,及時高效的解決矛盾,使不和諧的狀態歸於和諧。當前,我國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式有民間調解、行政機關處理以及司法機關處理三種基本類型。相應的法律制度有人民調解制度,信訪工作制度,申訴、控告、檢舉、舉報制度,仲裁製度(包括民商事仲裁、勞動仲裁、人事仲裁等),行政機關調解處理民事糾紛制度、行政復議制度、訴訟制度(包括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另外還有社會組織根據組織章程解決內部矛盾的機制,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根據自治原則解決自身矛盾的機制等等。其中,司法機關在解決社會矛盾上具有程序嚴格、公正程度高的優勢,但又有時間長、成本較高,公民不甚熟悉的缺憾,再加上司法制度還有許多尚需改革的方面,因此,司法機關的公信度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必須加快司法改革進度,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在社會糾紛解決機制中的主力軍作用,運用好這一最有效的最後手段,把住公平正義的關口,守住社會和諧穩定的底限。目前更為緊迫的任務是要著力完善更為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民間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和行政機關糾紛解決機制,使其遍布各地、覆蓋各業,在黨和國家機關的指導下,廣泛開展群防群治活動,使各類社會矛盾依法、及時、就地有效解決,一舉收到保持社會和諧、保持社會活力、保持健康發展的多種社會效果。

『肆』 法治的對聯

1、罔違抄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欺無怍
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2、聽訟當審事實,觀色偽,則自然曲直分明
斷案須采言詞,察心理,庶不致是非顛倒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