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第一次立法
A. 在我國教育方針中,首次提出素質教育的文件是(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終身教育」,不僅要求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網路,逐步完善終身學習體系,而且還要求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考試等方面進行改革。
(1)素質教育第一次立法擴展閱讀
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這是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層次上對素質教育概念的一種規定,這一規定把素質教育與其他種種不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區分開來。
例如,它明確地區分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
第一,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而「應試教育」的目標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在此目標導向下,即使客觀上能使部分學生的某些素質獲得淺層次發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犧牲其他方面發展為代價的。
第二,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必然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位未來的國民;而「應試教育」則把目光盯在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棄多數學生於不顧,甚至不惜將正常兒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數統計。
第三,素質教育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強調教育者發揮創造精神,從學校實際出發設計並組織科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動中將外部教育影響主動內化為自己穩定的身心素質;而「應試教育」則使教育者跟著考試指揮棒亦步亦趨,在教學方法上以灌輸、說教、被動接受為基本特徵的。
B. 《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是法律嗎
不是法律。是政策性文件。
法律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法,可劃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C. 素質教育最早出自中央的哪份文件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三日)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於培養和造就我國二十一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對新的形勢,由於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後,影響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全黨、全社會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出發,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
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
1.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上面的文件應該是你要的答案。之前全國學汨羅的素質教育,討論素質教育,已經有幾年了。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到素質教育。之後的新課改就轟轟烈烈而來哦。
D. 什麼是素質教育
雖然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由來已久,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指不僅強調受教育者的學習成績,而且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能力為目標,使其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模式。下面讓我為大家詳細解釋一下什麼是素質教育吧。
相信說到這兒,大家都懂得了什麼是素質教育,但是素質教育不僅僅局限於以上說到的三方面,還包含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體健康等內容。只有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相互配合,才能將素質教育貫穿中國學生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光明的未來。
E. 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含義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迎接21世紀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
要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素質。素質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素質概念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辭海》寫道:「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這是關於狹義素質的典型解釋。
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廣義素質。
關於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二、為什麼要實施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1、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迎接國際競爭的迫切需要。
21世紀已經到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我們正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們要在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在實現現代化這一宏偉實踐當中,在完成新的社會轉型的過程當中,我們面臨著資金、技術、和物質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最大的問題是素質和人才問題。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發展中國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優勢,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這正如十五大報告所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國民素質的提高必須依靠教育,人力資源的開發所指就是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優先發展教育,而且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實現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提高民族素質。正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指出的:「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
2、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21世紀科技挑戰的需要。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是:發展速度加快,新領域突破增多;學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綜合;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大大縮短;知識信息傳播超越時空。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就帶來了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職業的廣泛流動性。所有這些都對未來人的素質的培養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紀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挑戰,每一個都必須終身學習,不斷調整、提高、發展自己。在終身教育觀、大教育觀下,基礎教育階段具有特殊的意義,每一個人在基礎教育階段都要打好基礎,養成基本素質,學會學習,學會自主地發展自己。
3、實施素質教育既是社會的要求,又是教育領域自身的要求。
我國正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所謂義務教育,指的是依據法律,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適齡兒童青少年必須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義務教育的實施,標志著社會教育觀念從少數到全體、從權利到義務、從家庭和個人的事情到社會公務的革命性轉變。義務教育的本質要求就是要使每一個人都得到應有的發展,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反映了義務教育的這一本質要求。
終身教育是我們打開21世紀大門的一把鑰匙。「終身教育」概念起初應用於成人教育,後來逐步應用於職業教育,現在則包括整個教育過程和個性發展的各個方面。「因此,終身教育變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達方式和一切階段的教學行動構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關系時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現方法」「它首先關心兒童教育,幫助兒童過著他應有的生活。同時它的主要使命是培養未來的成人,使他們准備去從事各種形式的自治和自學。」這就要求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基本素質以適應終身學習的要求。
實施素質教育是克服「應試教育」傾向的需要。我國中小學教育長期為「應試教育」傾向,為片面追求升學率所困擾,違背了《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的原則,影響了國家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實施,不利於青少年一代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不利於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更不能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
「應試教育」的傾向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實施素質教育也正是在克服「應試教育」傾向中逐步明確、逐步提出的基礎教育改革課題。素質教育是我們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是我們基礎教育改革的時代主題,也是我們克服「應試教育」影響的總對策。
F. 中國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是什麼時間立法確定,並於什麼時間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立法確定,並於2015年4月24日和2018年12月29日修改。
根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五部法律的決定》修正。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作出修改將第四十條中的「出版行政部門」修改為「出版主管部門」。
(6)素質教育第一次立法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的性質:
1、公益性
所謂公益性,就是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系在一起的如修訂的義務教育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2、統一性
統一性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理念。在新法中,從始至終強調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一包括要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准、教學標准、經費標准、建設標准、學生公用經費的標准等等。
3、強制性
強制性又叫義務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
G. 請問:第一次將"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民族素質"作為立法基本目標的法律是什麼:
<義務教育法>第三條
詳細內容在連接網站的第四段
H.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立法取得了怎樣的進展與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進展與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與成就,具體如下:
1、全面實施了免費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惠性的特點。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義務教育一直沒有實現免費。1982年,全國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只有62.6%。2002年,全國仍然有8507萬文盲,其中2000萬是青壯年文盲。
2006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從法律的層面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了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義務教育全免費是改革開放40多年乃至百年來中國教育成就的重要標志。
2、各級各類教育跨越式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小學升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數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不足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
2016年,我國的學前教育毛入園率77.4%,小學凈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1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5%,均超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3、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基礎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擇校熱等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對教育存在的問題的不滿也日趨強烈。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與此同時,官方和民間的教育改革探索也應運而生。
2016年,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高中各個學科的素養標准已經研製完成,這將對深化基礎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教育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
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決策,提出「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從而形成了大規模出國留學的熱潮。1978-1989年,我國共派出各類留學人員96101人。1989-2011年,各類出國人員214.9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留學生生源國。
2016年出國留學人數已達到54.5萬人。在高等教育階段,對外合作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到國際科研機構進行共同研究工作。
5、教育法治建設取得新突破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從《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條例》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體系,從根本上扭轉了教育發展「無法可依」的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舊教育法統被徹底摧毀,但在之後至改革開放前30年裡,由於歷史原因,新的教育法律體系並沒有建立,教育發展嚴重缺乏法制保障,這種局面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得以逐漸改變。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略,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更是依法治國的教育保障。
I. 素質教育是哪一年提出來的
、《義務教育法》在我們國家從法律的形式上首先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實際上在1985年國家就提出來了,從國家教育部一直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文件,從法律形式來表示實施素質教育,但這一次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現在實施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很多,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教師自身素質問題。這一次提出素質教育,對我們高等院校來講,從師范院校到高校也在進行教師教育,逐步建立一些新的任務,要求我們培養大學生在今後,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要有一種高素質,這樣才能夠承擔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從思想素質到專業素質,最後到適應素質教育。
J. 我國素質教育何時開始實施的
1999年。
在1985年5月召開的第一次全教會上,鄧小平同志說,「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這段話被教育界公認為是素質教育思想的源頭。
1994年6月召開的第二次全教會明確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素質教育概念,即「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1999年6月召開的第三次全教會的主標題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素質教育的地位更加凸顯、鮮明、重要。
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會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素質教育思想一以貫之,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
(10)素質教育第一次立法擴展閱讀:
審視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現狀:
一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以大基數、高速度、低成本為主要特徵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階段性的轉變,使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高等教育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都已發生了巨大變革。
但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仍然滯後。「素質教育」概念提出時高校存在的「一過四偏」的問題,需要徹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