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老子道德法

老子道德法

發布時間: 2022-02-23 17:50:49

1. 人法地。——老子《道德經》具體含義。

讀書不可斷章取義。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
從這一章的全文可以判斷,老子運用鋪陳的方法,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人大」。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分析原文,老子在本章中先用大量的文字描述「道」。為啥要描述道呢?因為「道」看不見摸不著,如果不描述一下,一般人覺察不到。通過描述道,可以看出聖人認為「道大」。道的概念建立之後,聖人隨即說出一個結論:「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為什麼說這句話是本章的結論或中心呢?我們看看這四大的內容: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其中道大在本章開始已經交代清楚了,天、地大是任何人都直觀感受到的,只有人大,對於讀者來說很突兀。聖人接著就解釋為什麼人大:「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更了不起的是人通過修習(法地),能夠逐步認識到「道法自然」這樣真理。
通觀世間萬物,能夠通過自身主觀能動性,認識道,學習道,運用道的也只有人。人是世間的一個奇跡,渺小但不小。人應該如聖賢教誨的那樣生活:自尊、自愛、自強,人應該互助、互愛、互勉,人應該熱愛天地萬物,向大自然學習,而不是傷害她。
今天,人之所以越來越不是「人」,就是因為我們忘記了「四大」,以為天地之間人最大,忘記了人何以是四大之一。
學習2500年前古聖先賢的文章,讓人反思,人類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

2. 《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怎麼理解

在沒有進入「人法地」階段之前,必須有一個「我法於母」的過程。人體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後天之軀,從父母身上獲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繼承了父母系中隱顯生理組織結構遺傳的基因信息,經過母親十月懷胎,降生落地,來到人世間。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嬰兒、孩童、少年至青年的發育成長過程。可以說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給,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養育而成長。正如空凈師所雲:「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覺有情。悟徹人根證大道,宏志方能登雲城。」人降生之後,已由先天轉為後天,塵世的繁勞,欲心妄念的損耗,使嬰幼時期的先天狀況逐漸消失。中年之後,先天真炁已變得殘缺不全。人體生命要復還先天,只有通過修煉,奪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質量逐漸復返到娘未生前的嬰兒先天狀態。
修煉「我法於母」,要在修心養性、攝身養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愛之心。母愛是偉大的善德,要像母***護子女一樣去愛護天下眾生,愛一切萬物,做一個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於人民的人。修煉者本應繼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斷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後天主觀意識的改造,在三元回歸和三源再造領域,完成「法於母」的過程。同時在命體方面,經過修爻補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達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狀態。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馱載萬物,替我們承擔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體生命的生存,全賴大地來維持。吃的是大地長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無不是得之於大地母親。可是人類回報給大地的是什麼?只不過是污水糞便之類的東西,死後又把又臟又臭的腐爛了的膿血和敗壞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壞污染她的軀體。人如此對待大地,而大地毫無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長養萬物,而且還承擔了一切萬物的罪過。人難道不應該效法大地這種大公無私,無所不包的偉大精神嗎?
人法於地」是一個科學的修煉層次。比如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這與地球情況完全相符。地球以水養育著群生和萬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內的體液就是一種水的特性,是人體生命的重要質元物資。由此可知,修煉「人法地」的科學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於地?首先要修「十二經絡」,其次要修「八脈道」,這樣就可以從生理組織結構上,完成「人法地」這個層次的先天變化過程。

3.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作何理解自然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象元】: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你說到:自然是什麼意思?
【自然】就是自然而成,也就是平常說的【天然】。指萬事萬物沒有人為因素狀態。也就是【自然】與【人為】造作相對。
【自然】是老子所謂的【道】的基本特性,因為他說【道】是純性自然的,道以自然為法則,那麼自然指的是什麼,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稱為自然呢?
河神和我們一樣分不清什麼是自然,什麼是人為,一天,他跑去問北海神:「請問什麼是自然,什麼是人為?」
北海神打一比方說:「牛馬生下來就是四隻腳,就叫做自然。用轡頭套在馬頭上,用韁繩穿過馬鼻孔,又在馬腳底釘上鐵蹄,這就叫人為。不要用人為的事去毀滅自然,不要用矯揉做作去毀滅天性。」不要用貪得去求名聲,謹慎地守護著自然之道,這就叫回歸到本來的天性。
人跡沒有到過的原始森林裡的一切就是自然而然的生長、死亡。就是自然規律。

4.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4)老子道德法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5. 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德」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道、德的概念都來自老子的《道德經》,或者說後來重新發現排序的《德道經》。但是經過兩千年的文人注釋演繹,這兩個字,包括《道德經》本身的句子,因為古文沒有標點符號而演變出來無數種解釋。

我們要討論「道」與「德」,最好是自己去《道德經》中找答案。而我們能得到的大多也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知識水平理解而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充滿了哲學思考,而五千言的《道德經》半部關於「道」的是哲學,而半部關於「德」的是思考。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道德經》闡敘了老子的哲學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就是「道」。

諸子百家,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研究怎麼治理國家、怎麼管理社會的學說。儒法道兵墨都是一樣,莊子不還有《應帝王》嘛。而老子通過《道德經》透露出來的聖人「無為」的「小國寡民」的治理方法,其實只是在那個時代的一種治國理想。

因為「道」的哲學思維太高妙,所以後來的儒家、法家實際上都是發展了他「德」的部分,形成各自的理論,包括後來道家、法家攜手的「黃老之學」,道家、儒家共通的「玄學」、「理學」,直到王陽明糅雜儒道法的「心學」,都是從《道德經》開枝散葉而來。

6. 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那麼我們怎麼法地呢老子給出過方法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以地的法則運行,地是以天的法則運行,回天答是以道的法則運行,道是以自然為法則運行。
人在陸地生存,要效仿大地承載萬物的厚實和博大,適應地理環境而生存。但完整來看,道生天地,而道法自然,老子最終是要我們法自然,回歸原來的狀態,才是終極的目標。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7. 老子《道德經》是真正的修養大法嗎

老子《道德經》是真正的修養大法.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被譽為萬經之王。

8. 老子說道德仁義禮,為什麼沒說到法

老子講的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講的是仁義禮智信
前兩種思想:我版個人覺得這更是一種人格權
而所謂的法,我認為這是小到家 大到國需要使用的一種標准
所以 應該是屬於上訴兩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較強調自身,而法反而是對公眾的。

9. 老子 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原來這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這種能生萬物,同時也能毀滅萬物的自然力量,通過疏導、引導、合理使用和保護水資源,發揮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麼自然界和人類就可以達到平衡的目的了。但是,現在的人們不能發揮個人和社會能力中平衡的能量,好像當年需要大禹治的水,所以才會呈現出這樣無道的愚昧狀況。如果一個人或一個集體能將自己放在一個智慧或說是明智的位置,將心放在一個明智而對生活有著深刻體驗、洞察力和為他人著想的位置,對人能以合適與體貼的態度,說話能有實際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動腦子考慮周全、量力而行,有什麼計劃能夠審時度世,那隻有平衡的世界了,哪還有什麼因為不平衡而起的爭端呢?如果真能這樣就沒有什麼值得痛苦和相互傷害的了。

一、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二、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 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