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有他律性
Ⅰ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什麼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Ⅱ 會計職業道德具有一定的他律性和自律性嗎
會計職業道德具有很強的自律性和客觀性,選A/C。
會計職業道德,指版在會計職業活動權中應當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徵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各種經濟關系的職業行為准則和規范。
會計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公德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引導、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會計人員與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
它貫穿於會計工作的所有領域和整個過程,體現了社會要求與個性發展的統一,著眼於人際關系的調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與惡為評價標准,並以社會評價(榮譽)和個人評價(良心)為主要制約手段,則一種通過將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非強制性規范。
Ⅲ 道德不僅具有很強的自律性而且也具有很強的他律性這句話對嗎
要是有他律性,這世界就不需要警察了,呵呵,假的
Ⅳ 道德規范的自律性和他律性區別在哪裡,現在還沒弄清楚,舉個例子,謝謝
所謂他律道德水平,這是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理論,兒童在3~7歲時,處於比較低級的道德思維階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例如,認為打碎的杯子數量多的行為比打碎杯子數量少的行為更壞,而不考慮有意還是無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為有絕對化的傾向。道德實在論的兒童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或者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還以為別人也這樣看,不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看問題。皮亞傑與英海爾德在談到這個時期的兒童特點時說:「道德實在主義引向客觀的責任觀,歷而對一種行為的評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於惡意的動機違反這個原則,還是動機好卻無意違反了規則。例如,兒童在理解不準撒謊的社會價值之前很外(因為缺乏充分的社會化),在對有意的欺騙與游戲或純粹的願願望有失真實區別之前,成人就告訴他們不要撒謊。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兒童主觀人格之外的東西,並引起了道德實在論和客觀責任觀,從而使兒童認為一切諾言的嚴重性似乎並不是看有意欺騙的程度,而是看實際上跟真實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贊成來歷的懲罰,並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與自然規律相混淆,認為不端的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例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說,有個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為他偷了糖。在道德實在論的兒童看來,懲罰就是一種報應,目的是使過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過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懲罰看作是改變兒童行為的一種手段。
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皮亞傑認為兒童大約在7~12歲期間進入道德主觀論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兒童已認識到規則是由人們根據相互之間的協作而創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們的願望加以改變的。規則不再被當作存在於自身之外的強加的東西。 第二,判斷行為時,不只是考慮行為的後果,還考慮行為的動機。研究表明,12歲的兒童都認為,那些由積極和動機支配但損失較大的兒童,比起懷有不良動機而只造成小損失的兒童要好些。由於考慮到行為的動機,因而在懲罰時能注意照顧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與權威和同伴處於相互尊重的關系,兒童能較高地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並能較現實地判斷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判斷不再絕對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幾種觀點。 第五,提出的懲罰較溫和,更為直接地針對所犯的錯誤,帶有補償性,而且把錯誤看作是對過失者的一種教訓。 達到自律性道德階段的兒童,在游戲時不再受年長者的約束,能與同年齡兒童平等地參加游戲,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場與對方的立場,共同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獨立舉行游戲比賽。 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的這些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過程。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根據外在的道德法則進行判斷,他們只注意行動的外部結果,不考慮行為的動機,他們的是非標准取決於是否服從面人的命令或規定。這是一種受自身之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後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已能從客觀動機出發,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標准來判斷是非,這是一種為兒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觀的價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屬於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亞傑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水平,兒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Ⅳ 什麼是他律性
他律性
釋義:
狹義來說,指非自願地執行涵蓋道德標准、法律體系和其他社會規范。
2.廣義來說,為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
與他律性相對的是自律性。
適用對象:未成年人
Ⅵ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關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強調一下道德建設問題。梁啟超說:「國之見重於人也,亦不視其國土之大小,人口之眾寡,而視其國民之品格。」如果我們國內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生,一些人到了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怎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啊?所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可以強制性地懲罰違法行為,但不能代替解決人們思想道德的問題。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並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並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進行道德約束,違法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遵守法律也就會有更深厚的基礎。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Ⅶ 道德和法律一樣具有他律性質嗎
道德是自律的, 而法律是他律的。自律的道德要求人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我版道德水平。正因為道德是自權律的,所以道德的作用主要通過人的自我內省來規范人的行為。而法律是以暴力以後盾強制執行的,即個人無法確定法律的內容,可能是與自己的設想一致,也可能是完全沖突的,但法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違反法律將受到制裁。當然,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界限並不完全清楚,這也是法律與道德雙向共同作用人類社會的原因。當一些普通的道德上升為法的時候,法律本身也具有道德的內容,而當守法成為一種公共道德時,道德也富含法律的真義。
Ⅷ 道德是他律的行為規范是對的嗎
對的
道德是一種自律性的規范,而法律則是一種他律性的行為規范。
Ⅸ 道德他律性最集中的表現形式
德規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集中表現為個體意志對於情感和慾望的合理調控。在道德規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過程中,良心是最集中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