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傳教
Ⅰ 世界三大宗教為什麼沒有道教
道教不是我們現代人理解的宗教,而是西方宗教傳入中國後,我們給道教強加的個宗教的標簽。我認為道教可以理解為一個社團,道教(五斗米教)的產生雜糅了道家思想、諸子百家、神仙方術等思想。道教產生的背景,我認為更多的是當時罷黜百家之後,又逢佛教傳入中國的背景下,發展勢微的諸子百家抱團取暖的產物。而諸子百家本來就已經涉及了中國早期的自然學、實用學、哲學等各個方面,所以這些學派的探索精神(當然這種精神,現代道教基本已經磨滅了),比如追求長生不老,肉體飛升等(雖然現代人這樣的追求感覺上是愚昧的無稽之談,但在缺少自然科學的環境下,在對"仙"的境界追求下,在探索中走彎路也很正常)。道教是有成就的。比如說,在微生物理論產生之前道教教團就發現,某些疫病具有傳染性,並定義為"邪穢",並通過煙熏和神水作法除穢(當然是可以理解為簡易消毒)。大家注意,早期的中醫理論認為生病的原因是外感內傷、陰陽失衡,並無"傳染"概念,所以打破權威,對自然探索是道教的主要特點,以上只是個例子,道教探索的領域特別多,可以參考"道教五術"。但道教後期發展勢微的原因,我認為有幾個原因,一、既然是團體,就要有運營成本,驅魔、作法、相面、算卦維持宮觀開支,這也是很多人覺得道教出"神棍"的原因;二、中國人不缺乏格物致知的精神,但格物精神的出發點全部基於實用主義,道教也沒跳出這個圈子,也就說缺少自然科學理論,探索活動缺少理論支持,更多憑借經驗,所以每個人的經驗都有差異,導致道教師徒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通用理論為神話神喻後的經典、贊、咒、頌,而這些公開化的經典,基本都是去中心化的,更像是勸善良言;三、道的概念本身是客觀唯心主義,而仙本身是種追求的境界(我不是說道的理論錯誤的,請大家正確理解),所以這就很容易出現一個怪圈,作為一個道教修行者,把物質世界理解成一個表象,而修行的目的是與道合真,永成仙體,所以探索物質世界是成仙的手段,而非修行的目的,那麼當有限的研究條件無法解釋無窮的自然現象時,就會將自然的現象歸結為玄而又玄的東西,就是鬼神。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道教不像西方宗教,致力於打造完善神學體系,也不像婆羅門宗教體系,致力於打造無本體的因果循環論哲學。道教可以說就是有組織的,古代哲學、自然現象學發燒友社團。所以基於理論的西方自然科學傳入中國後,道教勢微是必然現象。
Ⅱ 李耳留下《道德經》後騎牛西去,他去了哪裡
史書記載,老子經過函谷關的時候,尹喜強行挽留,老子無以為報,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繼續向西,然後不知所終,民間傳說不少,乃千古之謎。
時至今日,臨洮縣嶽麓山還有「超然台」、「說經台」、「飛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關的遺跡呢。
Ⅲ 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嗎 老子和道教的關系
道教的創始人是被稱為張天師的張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並將其《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作為宗教的主要經典。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
張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 -156年或178年),字輔漢。東漢時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的創始人。上承黃老下啟道教諸派。道教徒稱他為"老祖天師"即天師張氏之始祖,也因是道教三祖之一的創教之祖(雖然天師之號並非他第一個人使用);又稱"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等號。民間則常俗稱張天師。
正一道是張道陵創立並由其子孫世襲相傳,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錄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於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張道陵是正一道創始人,他是祖天師,又稱第一代天師。
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亦被尊稱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佈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靈更盛。他不僅被奉為李唐王朝的始祖,幫助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據稱當武則天篡奪李唐王朝後,又顯靈降世,謂「武後不可革命」,「不得輒立異姓。……武後亦終懼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天寶年間,玄宗上太上老君(老子)「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尊號,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Ⅳ 求道德經是如何傳入英國/美國和對其影響資料,越詳細越好
《道德經在英語抄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襲想像》這本書是中南大學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其中有涉及你所說的內容。主要還是作為一部翻譯著作而存在。
摘錄如下:
2.2英語世界的《道德經》概況
在各國爭相翻譯《道德經》的活動中,英語國家起步較晚。英語世界關於中國的形象及中國古代典籍的知識,最初是經由法、德、意、俄等國間接獲取的。……為了順利開展在華傳教事業,加速《聖經》漢譯事業及其在中國的廣泛接受,英國來華傳教士將目光轉向中國的儒道學碩尋求本土文化支持。他們很快發現儒家學說是一種封閉性的學問,不利於《聖經》在中國的接受,因而將目光鎖定道家學說,《道德經》英譯事業因此迅速發展起來。
你可以買一本看看。
Ⅳ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麼關系
道教等於道家,道教在古代的稱呼是道家,兩者是同一個概念,理由如下:
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一《道教》:「本自黃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稱為黃老之學。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在說道家,但他說的是道教。
蘇軾撰《上清儲祥宮碑》:「臣謹按道家者流,本出於黃帝老子,其道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行,合於《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自秦漢以來,始用方士言,乃有飛仙變化之術,黃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號,天皇太乙紫微北極之祀,下至於丹葯奇技符籙小數,皆歸於道家。……
《上清儲祥宮碑》碑文(局部)
《上清儲祥宮碑》是蘇軾為道教場所「上清儲祥宮」寫的碑文,然而文中沒有「道教」,只有「道家」,重點是後面那句話:丹葯奇技符籙小數,皆歸於道家。
辛願《大金陝州修靈虛觀記》按:道家源於黃帝、老聃,至列禦寇、莊周氏,擴而大之,乃與孔子之道並立,為教於天下而不廢。同上,這又是一篇為道教場所「靈虛觀」撰寫的碑文,和蘇軾那篇碑文一樣,用的詞語是「道家」,上述文章碑銘,都是為道教所寫,其中所說的道家指的是道教。這表明古人指稱道教所用的語匯,以道家居多,道教居少。
元代劉謐嘗《三教平心論》,稱「嘗觀中國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畫八卦,而儒教始於此。自老子著《道德經》,而道教始於此。自漢明帝夢金人,而佛教始於此。
明代道士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稽夫道教之源,昔在混茫始判,人道未備。天命我道祖軒轅黃帝,承九皇之運,秉六龍以御天,代天立極,以定三才。當是時也,天地尚未昭晰,無有文字,結繩以代政;無有房屋,巢居以穴處;無有衣裳,結草以蔽體;無有器用,汗尊而杯飲。我道祖軒轅黃帝,始創制文字,制衣服,作宮室,制器用,而人事始備。今九流之中,三教之內,所用之文字,所服之衣裳,所居之房屋,所用之器皿,皆黃帝之始制,是皆出於吾道家黃帝之教焉……「
綜上所述,古籍文獻中關於道教的論述,多以道家指稱道教。且普遍認為道教始於黃帝老子,從沒說過道教始於張道陵。道教不是道家的說法是現代人的觀點,並非古人的觀點。
Ⅵ 道德經是本什麼書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個或一群文化巨人,他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豎立起一座座巍峨的豐碑,讓後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個神秘的人物,他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一種博大的胸懷,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針砭時弊,預言未來,他的話穿透時空,如雷貫耳,發人深省,至今仍在人們的耳邊回響.
這個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約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是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歷史研究院院長,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獻和書籍,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動筆,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觀事物是活的現象,語言文字是死的東西,因此,語言文字無法完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不想讓自己言不達意的思想誤導後人,只是在隱居的途中,過函谷關時,遇見星相學家、海關關長尹喜,在尹喜的懇求下,才勉而為之,留下五千個字,然後離去,這就是千古奇書《道德經》的由來.
《道德經》問世後,深受人們的喜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士人,無不喜讀,被奉為至寶,風靡兩千多年,歷久彌新,為它作解注釋的人不計其數,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爭論不休,一種理論,會產生這樣多不同的理解,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那麼,《道德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老子在他迷一般的書中,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哲學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作為哲學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來這一哲學的根本問題,他認為宇宙萬物產生於一種被他稱之為「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無形的(老子把它簡稱為「無」.)然而它創生萬物、主宰萬物、支配萬物、驅使萬物,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物不是上帝和神創造的,而是在自然規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來的,從而確立了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無神論者的立場.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還發現宇宙萬物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著,充滿了矛盾,這就是所謂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事物矛盾對立的雙方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向對立面轉化,這就是所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把事物的這一普遍規律歸結為「反者,道之動.」一個「反」字,道出了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奧秘.
老子對事物的這種認識到這里還沒有結束,他認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既然事物會向對立面轉化,我們就要把握這種轉化,駕馭這種轉化,凡事不走極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見好就收.這就是所謂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從認識事物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到認識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再到把握、駕馭、利用這種的轉化,構成老子辯證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驟.
由此看來,《道德經》首先是一部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談「天之道」,他經常從刮風、下雨等自然現象中得到啟發,用江海、山谷、木頭、水、魚、風箱、車輪、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規律,闡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國,若烹小鮮.
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
……
《道德經》一書,無不體現自然的精神,實際上,老子的思想全部來自自然的啟示,《道德經》五千言,可以歸納為四個字,那就是「道法自然」,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和靈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向自然學習,以「天之道」指導「聖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
老子在他的書中,經常提到「聖人」、「侯王」、「萬乘之主」、「人主」等,所謂「聖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將相、明君聖主,他在書中,或諄諄教導,或嚴厲警告: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謂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國之不詳,是天下之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也;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道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此外,他還對歷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駕馭國家和臣民的機宜,比如謙卑低調,禮賢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經》也是一封老子寫給歷代帝王的言懇意切的長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領導必讀.
歷史上,帝王們不僅愛讀老子的書,有的甚至親自批註解釋,闡述他們的理解和感悟,流傳下來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經注》、《道德經義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經》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三、兵書
老子是和平主義者,他反對戰爭,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處.」但老子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認為人類在「大同」到來之前,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備戰爭,研究戰爭.「以奇用兵」是他軍事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結,一個「奇」字,涵蓋了古今中外所有兵書的內涵,對後世軍事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人們把《道德經》視為兵書是有道理的.
四、人類文明反思錄
《道德經》最耐人尋味的部分是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敏銳的目光,揭示了科學文化是人類道德蛻化的根源這一秘密,他預言如果人類的私慾繼續膨脹,彼此之間繼續爭奪,如果不停止對自然的瘋狂破壞,總有一天要毀滅於自己創造的文明.於是,他逆流而動,呼籲人類擯棄科學文化、道德禮儀,回歸自然,回歸從前,回歸蒙昧.與此相適應,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夫使智者不敢為也,無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就跟「無為」不是「消極無為」一樣,「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實質乃是「朴民」,目的是實現人類原始道德的回歸,這就是所謂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道德經》還論及直覺思維、養生、選舉、外交、刑法、建築、教育等方面內容,雖然只有隻言片語,卻給我們無限的啟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學之父
老子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並不亞於孔子,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歷代統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裡用的卻是老子的一套,這就是所謂的「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以及後世無數的詩人、文學家無不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他像一棵參天古木,根,繁衍出孫子兵法;枝,延伸出韓非權術;葉,化作氣象萬千的楚辭漢賦、建安文章、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在它的枝幹上還藤籮般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雜家、陰陽家、武師、煉丹師、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傳人莊子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的理論對手孔子把他比喻為龍;中國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戰思想、荀子的天道論,都可以從老子那裡找到思想的淵源.
實際上,哲學,作為諸學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任何一門學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裡得到啟發,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老子不屬於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學之父.
十六世紀以來,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類交往日漸頻繁,東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認識和了解,當時來中國傳教的利馬竇等人,左手捧著《聖經》,右手舉著十字架,要來開化「東方頑民」,當他們無意中打開中華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去,立刻放下手裡的活,轉而從事包括《道德經》在內的中華古籍的翻譯,使得東方思想的陽光漸漸西移,照臨歐洲大地,直接對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產生影響.
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寫到:「歐洲十八世紀思想的啟蒙運動,採納了中國哲學,『花園是中國式的,室內也是中國的裝飾.』盧梭一談到自然,便使我們立刻聯想到老子和莊子的大道,就如同我們一提起伏爾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盧梭和伏爾泰都分別受到老莊和孔孟的影響」;
德國三位著名哲學家對老子也有高度的評價:黑格爾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他研究每一個命題,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他說:「老子哲學和希臘哲學共同組成世界哲學的源頭」;尼采讀完《道德經》之後,贊嘆不已,說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謝勒說:「迄今的形而上學家,依其偉大性遞減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論中國哲學》);
有人問列夫—托爾斯泰:「人類歷史上,哪個思想家對您的影響最大?」托爾斯泰回答說:「孔子、孟子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老子的思想對我影響最大.」
印度當代哲學家奧修把老子跟馬哈維亞(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師)、摩西(猶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穌和釋迦牟尼進行對比,唯獨鍾情老子,他說:「我談論馬哈維亞,我把這當作我的責任的一部分,我的心從來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數學了,沒有存在的詩意,像一個巨大的沙漠,你在他裡面碰不到一塊綠洲,當我談論馬哈維亞的時候,我像一個局外人,他不再我裡面,我也不再他裡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閱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裡沒有鍾響,那不會是活的,如果我去談論他們,那肯定是一件死氣沉沉的一件事情,他們過於算計了,都是極端主義者,他們漏掉了對立面,他們是單一的音符,不是和聲;我談論耶穌,我對他有很深的同情,我願意跟他一起受苦,我願意替他背一會兒十字架,他不會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會失去歡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樣,我們的路是不一樣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幾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談論佛陀,我愛他,他非常美,絕美,美極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飛,沒有留下腳印,你無法跟隨他,你從來不知道他在哪裡,我愛他,我從我的心裡談論他,但是,仍然存在一個距離,這種距離永遠保留在愛的現象里——我們走得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可是在怎麼近也有一個距離;我談論老子就完全不同了,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就像談論我自己一樣——照出來的是自己的臉,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為一.」
因此,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父,對中國文化有影響,對世界文化也有影響.
六、藝術成就
《道德經》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寫作風格和藝術成就也堪稱一絕,無與倫比.
作為論說文,《道德經》論點明確,論據有力,許多結論都具有幾何定理那樣確定性,不可動搖和辯駁,有正論,有反論,有歸納法、倒推法、類比法、演繹法 .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寫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對仗、頂真,尤其是他的反問式排比,像層層疊疊的波浪,前推後涌,奔騰向前,最後砸在礁石上,又從礁石上翻轉過來,濺起萬千浪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邦,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寫作藝術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體,用水比喻道德,用嬰兒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魚比喻治國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謙卑低調的胸懷,用彎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愛的風格比喻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道理,在第十五章,為了描繪古代得道高人,他連續用七組形容詞,形象生動,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這就是《道德經》,它的美在於比喻,它的妙也在於比喻,奧修說:「比喻是什麼呢?如果我有一種體驗而你沒有,那麼我怎麼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所以,像《道德經》這樣的書,你是讀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讀下去,你能夠繼續發現越來越多的東西,它隨著你的心境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悟性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成長而變化,在你的不同頭腦狀態下,它給你不同的視覺.」
《道德經》用字凝煉傳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動.」的「反」字,「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來之筆,或內涵無窮,或耐人尋味,或形象生動.
《道德經》採用的是詩體語言,文章富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時而如春雨落地,時而如秋風掃葉,時而如斷崖流瀑,時而如長空霹靂……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韓解老
本書是筆者研讀理解《道德經》的心得,也是一本關於解說《道德經》的書.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復、有強調、有呼應,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的過程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章節都要放在整體上去理解,讓它們互證,自圓其說,以避免「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用《道德經》解釋《道德經》,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道德經》的解說者數以千計,筆者認為莊子和韓非子對它的理解最為精到,莊子繼承了老子尊重自然、無為而治等思想,雖然有發揮,但其主要內容不離《道德經》的主旨,正如司馬遷所言說:《莊子》就是一本《道德經注釋》(明老子之術);韓非子專門寫過《解老》、《喻老》,對老子教導帝王如何駕馭國家和臣民,也就是「權術」部分理解的比較到位,並結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終成法家大全(由此看來,司馬遷把老子、莊子、韓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記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韓二人生活的時代離老子較近,他們對《道德經》文字的解讀不存在「古今異義」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時,大部分參考他們的觀點,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二.
縱觀歷史,解說老子《道德經》的人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莊子的解說最為精彩,流傳最廣,因為莊子採用了意譯;近代,翻譯西方書籍的人也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嚴復的《天演論》取得成功,受人青睞,也是因為嚴復採取了意譯.由此可見,對古代典籍,採取直譯,咬文嚼字,不是聰明的辦法.莊子說:「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說,讀書,關鍵在於理解語言後面的意義,而不在於語言本身.因此,筆者解說《道德經》,盡量採取意譯,部分章節採用對話形式,參與對話的人物有真實的,如莊子、孔子、韓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虛構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莊子》)等,但情節基本是虛構的,許多人物不在一個時空,如柳下趾與老子,李白與老子,嚴復與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於通過故事表達思想內涵,這純粹是一種方便,讀者不必在乎情節,借莊子的話說,我姑且說,您姑且聽.如果說到您的心裡去,博得您會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說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氣和給我指出來,我們共同探討,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觀點,說服我,說到我心裡去,那將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讀文章後面附有「延伸閱讀」,主要是一些莊子寓言、歷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聞報道,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含義,增加閱讀趣味.
Ⅶ 道教和老子沒有關系
你沒搞清楚「道家思想」、「道家學派」和「道教」的關系
道家思想,自古有之,源於伏羲,集大成於老子,發揚於張道陵
張道陵創立道教以前,是道家學派的弟子,也是道家思想的傑出代表,西漢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各家學派逐漸沒落,張道陵繼承和發揚了「道家學派」,有一個「學派」轉化為「宗教」,最早的道教,供奉的只是道家思想和學派的傑出人物,並沒有「神佛」之說,包括張角揭竿起義的口號都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而那時候的「天地」指的就是客觀存在的「天地」,後來的神話系統,是「西教」入侵以後才產生的,由於「佛教」的理念非常利於管理國家,所以當權者盛世之時都比較推崇佛教,從而讓佛教在普通百姓心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一些佛教思想深深的紮根在基層百姓的心中,然而宗教的傳承是通過「人」來達成的,摻雜了其他宗教思想的百姓進入道教,再加上道教極強的包容性(道教並不排斥其他的宗教思想),所以道教產生了無數「宗派」,比如現存的「正一道」「全真道」「天師道」等等,都是因為地理、人文、政治等因素的影響下,才有了各宗派的不同思想,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道教」。
就拿王重陽的「全真道」舉例:全真道在西安附近的首陽山,而老子傳道於尹喜的地方,就在首陽山以西數十公里的「樓觀台」同時,西安古稱「長安」,十三朝古都,自古以來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唐三藏取經的故事人盡皆知,就發生在長安,而唐王李世民又推崇道教,所以西安市城牆以里(鍾樓為西安市的最中心,西安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是以鍾樓為基準界定的,),都還存在著很多道觀、佛廟,並且一直受到國家保護,所以西安周邊自古以來,宗教信仰就比較復雜,而王重陽就是在這附近,將「佛道儒」的思想綜合才創立了「全真道」,其神話體系具有「佛道儒」的綜合特徵,既供奉太清天尊(具有道家思想的「仙」),也供奉玉皇大帝(天庭的階級概念,就是儒家的階級概念,是具有儒家思想的「神」),還供奉佛爺菩薩(具有佛家思想的「佛」),宗教的根源在百姓,百姓信的雜了,才會催生「全真道」這樣神話體系復雜,但是中心思想統一的道家宗派。
道教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一個特殊宗教,道教繼承了傳統的道家思想、道家學派,後期發展中還融合了其他學派、宗教的優秀之處,這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神話體系完整的「道教」。
然而,普通人還是根本就不了解道教,真正的道教,沒有神佛,只為修身養性,看起來更像一個「居士」,這里就要說到距離首陽山數十公里的「樓觀台」了,這里的道人,不供奉神佛,主要供奉的只是「老子」和「尹喜」,道長們講話極具哲理,內容毫無神佛之類的內容,陰陽八卦五行調和,天地人之間的關系,絲毫沒有任何迷信色彩,很明顯能感受到道家思想的內容,和「佛教高僧」模稜兩可的「禪語」不同,道長們的話言簡意賅,很容易就能讓人明白,這才是真正的道教,繼承和發揚了傳統道家思想的真正道教。盡管樓觀台被政府開發成旅遊景點,但是道人們還是安逸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和世俗聯系極少。
現在的道教有點像諸子百家的狀況了,能只繼承道家思想的宗派太少了,多多少少都摻雜了一些別的東西進去,但是主要思想,還是道家思想。
另外,道教的最高經典點不是《易經》,而是《道德經》,雖然《道德經》和《易經》有很多互通之處,但是《道德經》和《易經》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其實,《周易》和《道德經》,都是具有道家思想的著作,世人對道人的印象還是卜卦堪輿、畫符念咒,降妖驅鬼,所以自然很容易把道人和《周易》聯系在一起,畢竟算卦相面、風水堪輿都是根據《周易》衍生出來的,這是很正常的。
真不知道,為什麼對於我們本土的宗教,總是挑這毛病找那毛病,用其他宗教狹隘的眼光來審視極具包容性的道教,是可謂:「夏蟲不可語冰」
Ⅷ 聖仙道的傳教方式
道教宮觀一般每日早、晚兩次上殿誦經。這種誦經叫做早晚功課、日誦功課或玄門功課。早課時間大約在四點至五點之間。每日晚課通常在下午五點至六點左右。在家修持道教徒亦尊此例。道教逢「戊日」不焚香誦經,不鳴鍾鼓,不申表文,不作吉祥事,名曰「鬼哭日」。
功課前一般以鍾鼓為號。全真道早壇功課程序是先起澄清韻、吊掛、提綱、中起請等韻。後接著念有凈心、凈口、凈身、安土、安天地和祝香等神咒,然後誦《常清凈經》、《消災護命經》、《禳災度厄經》和《玉皇心印妙經》及三清、四御、南極、南五祖和北七真、雷祖等寶誥。拜誥是遇到哪一位祖師或聖人聖誕,就禮拜他的寶誥。平時主要是禮拜玉帝和雷祖兩個寶誥。晚課首起步虛韻、吊掛、提綱、和中啟請等韻,接念《救苦拔罪妙經》、《升天得道經》、《解冤拔罪經》及斗姥、三官、玄天、呂祖、邱祖、薩祖、靈官和救苦等真誥。平時也是拜兩個誥,即斗姥和救苦寶誥。早壇經是延生保安,以《清凈經》為主。晚壇經主要是超陰度亡。出家道士每日上殿奉誦經文,這一制度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後確立下來。
變直誦為音誦,增加了音韻和器樂伴奏。(圖源問道青城山公號)
道教認為不同時間誦念有不同功能。《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稱:「正月為上元,自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皆存在上宮天尊誦經;七月為中元,自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存在中宮天尊誦經;十月為下元,自八月、九月、十月,皆存在下宮天尊誦經。凡誦經誦經,是學道者初習儀式必學的一種儀式行為。古代高真先師們說:「功課經乃修道者入道之門徑」,是許多修道高真的深切體會而集結的智慧之言。道教每日誦經以求安寧,懺悔以消罪孽,祈禱以冀祥和。
所誦經文字數適中,文淺意賅。在南北朝時期經寇謙之、陸修靜改革,變直誦為音誦,增加了音韻和器樂伴奏,沿襲下來,平時道士的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魚、提鍾、磬、鈴、鼓、鐺等。功課經用韻各地不同,全國大約有五種:北京韻、嶗山韻、東北韻、子孫韻、十方韻。較大的叢林宮觀一般均以十方韻為通用主韻。
Ⅸ 老子的道為什麼沒傳給道教派別
老子的時候,老子的道並非一種宗教,而是一種哲學思想,所以沒有傳教,後來東漢張道陵創立了道教,追尊老子為道教創始人,此道並非那道。
Ⅹ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