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與監督
A.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立法權和監督權怎麼區分
立法權,國家制抄定襲、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權力。1982年底以前,中國有權制定法律的只有憲法確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82年12月新中國的第四部憲法授予了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部分立法權。同時規定,國務院和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等單位,有權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後經修改的地方組織法又增加了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過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許可權。
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務活動的權利。包括公民直接行使的監督權和公民通過自己選舉的國家代表機關代錶行使的監督權,是一種直接的政治監督權。它主要包括四項內容,即批評權、建議權、控告權、檢舉權。
B. 試論述立法監督所包含的內容和形式
在國內,立法監督是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管理活動實施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最重要的是法制監督,即對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一切活動是否堅持依法辦事進行的監督。
立法監督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改變或撤銷政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第二,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第三,審查和批准政府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決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
第四,對政府機關及其主要領導人提出質詢和詢問。
第五,視察和檢查政府工作。
第六,組織對特定問題的調查。
第七,罷免或撤銷有關人員職務。
第八,受理人民群眾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申訴、控告、檢舉和意見。
C. 立法監督是指
立法監督是指國家的立法機關對行政實行的監督。在我國,立法版監督是指各級人權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管理活動實施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最重要的是法制監督,即對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一切活動是否堅持依法辦事進行的監督。
立法監督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改變或撤銷政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第二,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第三,審查和批准政府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決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
第四,對政府機關及其主要領導人提出質詢和詢問。
第五,視察和檢查政府工作。
第六,組織對特定問題的調查。
第七,罷免或撤銷有關人員職務。
第八,受理人民群眾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申訴、控告、檢舉和意見。
D. 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得關系,在線等……
立法通常是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回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答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司法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執法,亦稱法律執行,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履行職責、貫徹和實施法律的活動。
守法是法的實施的一種基本形式。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施。如果法制定出來了,卻不能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遵守和執行,那必將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權威和尊嚴。
法律監督又稱法制監督,有廣、狹兩種理解。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E. 立法監督的立法監督的方式
立法監督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改變或撤銷政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內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容 第二,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第三,審查和批准政府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決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 第四,對政府機關及其主要領導人提出質詢和詢問。 第五,視察和檢查政府工作。 第六,組織對特定問題的調查。 第七,罷免或撤銷有關人員職務。 第八,受理人民群眾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申訴、控告、檢舉和意見。
F. 國家立法與行政立法在制定程序與監督過程中的異同
(一)行政立法緩慢,嚴重滯後,不能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
盡管建國以來我國頒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規、規章,但由於現代社會行政管理事務的日益繁雜,且變化迅速,我國的行政立法遠遠跟不上實際需要,在許多領域還存在法律空白,給依法行政帶來困難,同時也給違法者以可乘之機。例如,由於我國沒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有些法規、規章中又沒有最起碼的程序和時效要求,造成行政機關依任意程序行使權力,或非法設置重重程序壁壘,故意刁難相對人,甚至玩弄程序為己斂財聚資,嚴重阻礙著依法行政的實現。由於經濟體制的轉型,在某些經濟管理領域還存在以政策代法律的情況,這種狀況在短時期內是在所難免的,但必須盡快改善,以適應依法行政的需要。
(二)行政立法體制不健全,缺乏法制必須統一的觀念。
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的行為是根據權力機關的授權而進行的,屬從屬性立法,必須以憲法、法律為依據,不能與之相抵觸,否則無效。同時上下級規范性文件之間也應和諧一致,級別低的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能同級別高的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相抵觸。正如我國憲法所規定的,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1]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規章,[2]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3]
現行中國立法體制關於行政立法權的歸屬,已形成基本完善的制度,但是,關於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尚無統一、明確、具體的規定。各立法主體間立法許可權劃分不明確,政府各部門都認為自己享有立法權,都自作主張地制定規范性文件,由此帶來一系列的法律沖突問題,最為明顯的是部委規章與地方性法規沖突,甚至地方性法規與國務院的規定不一致,使國家的法制統一遭到了破壞。
(三)行政立法程序缺乏民主性。
我國目前尚無統一的行政程序法,關於行政立法程序,所有的只是國務院1987年頒布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和一些省市自行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程序規則。據此,我國的行政立法程序大體是:規劃、起草、協商和協調、審查、通過、審批和備案、公布等。從總體上說,這些程序基本屬於內部程序,它的公開程度遠未達到現代行政法制的要求。從內容上看,它主要涉及行政機關內部在立法工作上的協調,基本上是協調行政機關內部在立法上的相互關系,與行政機關外部無多大關系,沒有公告於民眾,更沒有徵求利害相關人意見的程序要求。因此說,規范性文件多是行政機關單方面作出的決定,缺乏民主性。
(四)缺乏對行政立法的有效監督。
行政立法權的行使非常重要,但對這種權力的行使有一個完備監督程序更為重要。我國在監督行政立法方面並無有效程序,可以說,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種種問題都與此有關。在監督程序方面,我們同樣偏重於內部監督,如審查、通過、批准和備案,這些都屬於行政機關系統內部的自我評價。嚴格地說,行政機關的立法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取得普遍約束力,不能只由行政機關系統內部評價,它需要行政機關外部有關的第三者實施客觀的審查和監督。我國憲法賦予權力機關撤銷行政機關違法和不正當的法規、規章的權力,但這種監督並沒有完整的程序予以保障,有名無實,難以落實。我國目前的法律只賦予人民法院對行政立法一定的審查權,但無撤銷權。由此可見,行政立法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有效性,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制度需要完善。
G. 論加強我國的立法監督
樓主,可以參考:我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我國的《立法法》是一部規定立法規則、確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許可權」、「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級」和「法律監督」四大問題。立法立法必須嚴格執行《立法法》的規定,堅決克服「立法不法」的現象。立法是法治的關鍵和核心,其目的在於合理配置立法權力,有效規范行政權力的運作,從而為公民權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實現公平、正義、自由、秩序等價值目標。實質意義上的法治不僅要求法的權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價值,而且強調立法對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內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實質理性。法治已經演進為一個綜合概念,它融匯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諸多價值觀念,包含著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權力制約、司法獨立、立法等豐富的制度意蘊,其核心則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幾個世紀以來,法治理論與實踐對政府權力予以高度關注,這與立法權力作用范圍的廣泛性、與人們生活聯系的直接性密切相關。二十世紀以來,立法權在很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中極度擴張的事實,不斷提醒人們,對立法權力的制約是國家權力制約的重中之重。在我國,立法尚處在初級階段,立法法治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制度上都面臨著挑戰。因此,立法是一場深刻的觀念更新和制度變革。當前,我國立法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在思想意識方面,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幹部的觀念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鄧小平同志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由於我國缺乏依法治國、立法的傳統,人們的民主法制觀念淡薄,特別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觀念或思想,嚴重阻礙著立法的實現。它們是:第一,人治觀念。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幹部對立法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視,總認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事太麻煩。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立法還多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並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上;有些領導幹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置法律於不顧。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觀念。有些領導幹部往往把自己擺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總習慣地認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記了自己同樣需要接受法律的約束,從而無視法律的規定。第三,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將法律僅視為一種治人的工具,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標價值觀念。甚至認為,當對自己有利時就拿來適用,對自己不利時就不執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立法觀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行。因此,實行立法必須要大力培養和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重點是抓好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立法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的法治觀念建設,切實地進行為依法立法所要求的觀念更新。1.樹立法治觀念。為此,必須明確:第一,憲法至上。法治的實質是憲治,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體現,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第二,法律具有極大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依法事,而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三,法大於權。任何人不得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法、以權廢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樹立權力制約觀念。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被濫用,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人類歷史證明了的真理。3.樹立人權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執政黨,必須把保護人民的權利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最講公平、最重視保護人民的權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人權,高舉人權的旗幟。4.矯正法律工具主義觀念,樹立法律工具主義與法律目標主義並重的觀念。將法律視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時,結合法律目的,把立法、依法治國的重心轉向人民權利的保障及正義的實現,應是我國實行立法、依法治國的策略選擇。二、在立法立法方面,有關立法立法空白較多,所立之法缺陷較大目前,以憲法為核心和基礎的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的立法法制建設還比較滯後,立法管理的某些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質量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現存的法律、法規與規章之間缺乏協調和統一,使立法執法者難以適從;有些法律、法規的一些條款太原則,不便操作和畸輕畸重;還有一些法律、法規對某些立法機關設置的職權過大,尤其對自由裁量權,往往規定的幅度過大,並且沒有顧及到公民權利一旦受到侵害後的法律責任,容易造成少數立法執法人員毫無顧忌地濫用立法權;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沒有實現立法程序法律化,嚴重影響了立法機關的立法。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為立法創造法律條件。首先,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狀況。當前,特別要抓緊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經濟秩序、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和救濟、規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在建立商品市場、原材料市場、金融、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執法依據不足的狀況;改變實施細則滯後、法規不配套現象,盡可能使法律法規及規章同步出台,並加強立法解釋工作,使法律規范更加適應實際,操作性更強,以解決有法難依問題。其次,注重立法質量,糾正片面追求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的傾向。法律、法規的生命力在於其質量。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的許多法律文件修改過於頻繁,並且有些在實踐中難以施行,問題的要害在於立法時,立法者對該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缺乏科學而精細的調查研究,或者著力於通過立法解決本部門的編制、級別、經費及其他種種具體問題。應當看到,一個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與否以至於最終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法是否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調整的那部分社會事務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立法必須提高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使法律充分體現民意,與社會生活相一致,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防止立法中滲入局部利益和部門利益而影響法律的全面、公正和完整。同時,避免各種規范性文件在調整社會事務時發生重復、沖突或疏漏,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再次,抓緊制定立法程序法,改變立法程序缺乏法律規范的現狀。可以說,離開了立法程序法,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立法。最後,立法要依法。三、在立法執法方面,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影響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的執行效果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具體表現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從法理上說,執法主體只能是國家的立法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企事業單位不能擁有執法權,然而目前立法執法主體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並不少見。以政企不分為例,工商部門管市場,又市場;城建部門管理城市建設,自己也搞城市建設,並進行自我質量監督;種子公司既是種子的生產經營者,又是種子生產經營的管理監督者,等等。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人為形成監督不力。第二,立法執法部門縱向集權,條塊分割,部門壁壘,相互之間缺乏協調配合,結果造成執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統交叉過多,職責不清。如對個體戶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稅務、物價、衛生等多家執法部門,由於對同種法律行為有多種不同執法依據的交叉,客觀造成立法執法者不作為、亂作為或難作為。與此同時,我國立法執法隊伍建設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整體素質仍然不高。目前立法執法中存在的問題不少,如越權執法、不作為違法、隨意執法、亂施處罰等問題的出現,既有不懂法而出錯的,也有濫用權力而違法的。因此,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於執法、講求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要積極推行立法執法責任制。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立法,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立法執法責任制的核心是通過明確政府機關法定立法執法職責,健全立法執法評議考核體系,落實立法責任追究機制,實現規范立法執法行為的目的。立法執法責任制,要力求做到實際、簡明、准確、可操作性強。具體推行時,關鍵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清理立法執法主體,明確執法依據和執法許可權,切實減少立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的推諉扯皮現象,努力提高立法效能;二是確定執法崗位,分解執法職責,嚴密執法程序,細化執法標准,切實改變過去那種執法崗位不清,職責不明,權力行使層級之間「上侵」、「下奪」、「左擠」、「右占」,相互扯皮、攬功諉過的現象,有效地規范立法機關內部管理秩序,提高立法效率;三是架構執法評考體系,突出執法效能評估,完善立法責任追究機制,將立法職權的行使與執法人員的年度考核獎懲緊密掛鉤,實現行政權的規范運作。同時,要提高立法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其關鍵是要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健全對立法執法人員的錄用、考核、晉升、獎懲、辭職、辭退等具體制度,突出嚴字,嚴格管理,嚴明紀律,賞罰分明,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機制。四、在立法監督方面,現行立法執法監督體系乏力,存在缺陷目前,我國對立法權力的監督制約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權力機關的監督、審判機關的監督、檢察機關的監督、立法機關自身的監督、黨的監督以及新聞輿論、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等的社會監督。應該說,我國的監督體系是比較全面和嚴密的,它在實際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實踐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立法權力監督乏力和監督體系存在缺陷。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監督機制上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監督的法律規定,以致使人民群眾等一些社會監督流於形式而得不到落實。監督機制上,主要表現為有些監督缺乏必要的獨立性,直接影響其監督作用的發揮。例如,作為立法系統內的專門監督的立法監察,由於它與立法機關有著立法隸屬關系,使得這種監督在實踐中很難真正履行其監督職責,以致弱監、虛監、失監現象相當嚴重。還有,立法復議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煩、推諉等不願受理立法復議申請的情況還在相當程度上存在,在立法復議決定上,還存在該撤銷或者變更而維持的情況,上下級之間「官官相護」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等等。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嚴格、公正執法。首先,加強權力機關對立法執法工作的監督。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盡快制定《人大監督法》。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選舉和任免幹部時,應該把是否具備必要的法律知識,是否依法事作為衡量幹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准。在聽取他們的述職報告時,應把他們領導的地區或部門的執法狀況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各級人大常委會要通過聽取和審議所在政府和單位實施法律、法規工作報告以及組織代表檢查、視察、評議執法工作等形式,督促立法機關做好執法工作。其次,民主黨派的監督、社會團體、人民群眾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也必須努力落到實處,使它們共同服務於人大監督這個中心,並形成監督合力。綜上所述,我國要實現立法,必須革除一切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舊觀念,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提高執法隊伍素質,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機制。惟其如此,才能為解決我國依法立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創造條件,不斷推進立法的進程,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方略。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cn/12/04/2003
H. 全國人大與地方人大在立法權與監督權這兩個職權方面有何區別
全國人大具有立法權與監督權這兩個職權. 地方人大具有監督權. 在方面是有區別的.
I. 行政立法監督的主體 和形式是什麼
簡要概括: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形式有兩種:
1、事前監督。指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立法活動在所立之法效力之前所進行的監督。這是最主要的立法監督形式,主要針對授權立法而言的。可以從以卜幾個方面考慮:
(1)行政機關是否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只有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才能進行相應的行政立法活動。我國具備行政立法主體資格的有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2)是否在立法許可權范圍內行使立法權。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必須是在授權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法律所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同時授權應是有嚴格的限制,不能無限制的授權,否則造成行政權力的極度擴張,最終導致行政專橫。
(3)是否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嚴格的立法程序是正確進行行政立法的有效保障。按照立法程序進行立法,既能防止受領導者個人意志的影響,又可使立法程序規范化。一般而言,如果遵循程序正義,則其結果也是止義的。國務院2001年底頒布的「亍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專門對立法程序問題作了規定。
(4)內容是否違背憲法和法律。行政立法屬授權立法,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因而其內容不得有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之處,否則無效。這是行政立法過程中最易出現問題的地方,特別是地方政府在立法過程中易出現此類情況,一旦出現則屬實質違法,因而無效。
(5)上下級行政機關所立之法是否矛盾和沖突。在我國,地方國家行政所立之法不得與國務院所立之法相抵觸,否則無效。
2、事後監督。事後監督是指對已經生效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在適用過程中,對其合憲性和合法性產生懷疑而進行審查監督的過程。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
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或規章。
J. 法律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監督、執法監督和司法監督等。___(判斷對錯)
依據教材知識可知,法律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監督、執法監督和司法監督.本題描述正確.
故答案為:
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