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了什麼
⑴ 道德經在說什麼
夷。為色輕淺。若透明。 希。為音希博。若有無。 微。為物微小。若彌塵。 道。大概便是這樣。 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又觸摸不到而混元一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里的法.作動詞.是效仿.學習的意思. 萬物有其根本性。 人的本性。或者說。人的道。便是投機取巧。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而現代人更是直接把"有便宜不佔.王八蛋."當做行事准則. 地的道.便是公平. 大地安靜而柔和.廣博而寬厚. 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負載萬物.養育群生.勞而不怨. 想要吃飯.就得種地.想要喝水.就得挖井. 有付出才有回報.一切都是那麼簡單公平. 天的道.是奉獻. 天.浩瀚無際.湛泊不動. 施於天下而不求報.生長萬物而不求取. 雨水.陽光.甘露.風雲.不求一絲一豪的奉獻. 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看來.天之道和水之道到是相似. 如果道也有意識.那麼.道.法自然. 三國魏何晏在《無名論》曾說「自然者,道也。」 這么看來.在古人眼裡.道.和自然.其實就是一個概念. 那麼自然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現代詞語解釋里這么說. 自然 【讀 音】zì rán 【釋 義】 (一)天然;非人為的。 (五)事物按其內部的規律發展變化,不受外界干預。 由此看來.這自然.指的就是無為.放任自由. 古人注釋道德經有言: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 再仔細一品.明白了.老子道德經的根本思想就倆字:無為. 自然.或者說"道". 指的就是那種.無元無終.無前無後.無生無滅的東西. 而由這個無生無滅中.自然的創造了宇宙天地和萬有生命. 形成了生生滅滅的自然現象. 產生了時間.空間前前後後的無意識的意識. 現代人悲慘的時候會時常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語氣蠻是對天地刻薄的怨毒.其實.這是一種曲解.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無私. 因為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這人和那草扎的狗並沒有什麼區別. 就像.就像我們人身上的不同部位的細胞一樣. 你們有特別喜歡自己腦子部位的細胞而討厭屁股部位的細胞的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用個庸俗的比喻.我們人也好.花草也好.那都是道的窮孫輩. 手心手背都是肉.道對萬物的愛.是無私等同的. 所以才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通讀全篇道德經才明白. 老子宣傳的是一種由人向聖人修煉的方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實就是指.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 修煉到最後.人得證大道.就成了聖人. 聖人眼裡無善惡.任由一切自由發展. 有惡才有善.有缺才有圓.若人人為惡.那惡就是善. 我們眼裡有善惡之分.那是因為打小的教育. 所謂的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 如果善人死完了.那惡人即是善人. 就如同禪宗的老大六祖慧能在圓寂之前說過的. 一念之前,人人為佛.一念之後.佛為人人. 懂乎?不懂乎? 不懂的話.學我中學化學老師的話. 不懂就回家鑽被窩捂悟. 這些道理.講白了.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純灌水的那種.就像有天有人跟你面前喊叫..吖.太陽是圓的. 你聽完了.笑一笑.然後接著忙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去了.於生活無意.
⑵ 道德經的最後一句,到底說了什麼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的最後一句。
《道德經》艱澀,它是中國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許是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壽的,思想也最透徹、孤絕、高深。
意思是:聖人的否則是為施捨,而不爭奪。
⑶ 老子的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
《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是道家老子的傳世名作,這本傳世名作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經問世,便在諸子百家間引起不小的轟動,而在後市,道家老子思想更是以道教為主要載體,穿越千年時光,流傳至今。那麼《老子》一書主要講了什麼?這個問題雖「大」,但我們也可以概括著說。不同視角之下,我們可以說《老子》整本書在講「道」,也可以說《老子》整本書都在說「無」。
3、總結
也就是說,當我們就《老子》一書中內涵的道家老子學說體系來看,可以說這本書主要在講「道」。但即便是「道」這個名字,也是老子強行取的,畢竟「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就以研究世界本原的視角來看,可以說《老子》一書在講「無」。
當然,以上也是個人的一點小心得,也僅僅是選取了兩個角度來說《老子》一書中的主要內容,不同視角之下看到的「寶藏」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不同觀點很正常。千人千面,期待我的看法可以給您帶來一點點收獲,如果有不同看法也正常,歡迎交流討論。
⑷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想要人們明白什麼道理
道德經主要講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從中回學到。道德經答由春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貫穿全書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辯證,想要人們用辯證的思維去想事情思考問題,培養獨立的精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4)道德經說了什麼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⑸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
包羅萬象,他包來括宇宙及萬物的起自源於歸宿--生於無而又歸於無;治國修身之道(這個裡面講得太多了);打仗用兵之策;
為官從政之道。我曾經說過,君子用《道德經》無為之用,小人用《道德經》害人害己之用
可以說,真正讀懂了《道德經》,上可得屠龍之術,下可修人生之境,精神會得到無限的自由與灑脫,當然還可能成為你工作、生活中的妙用法典。建議研究一下,不過慎為小人之用。
⑹ 《道德經》到底說的是什麼
總體上,道可以被認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發動者,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和創造力,天地間萬物的蓬勃生機都是它發動和創造的,遵循著固有的規律。
⑺ 老子道德經主要講的什麼
《道德經》上篇講道,下篇講德。道是法則,德是體現。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⑻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