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法治思維的重要性
❶ 法治思維的意義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內四個層次。
一是認容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❷ 當前公務員為什麼要樹立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維
公務員隊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進,是解決當前「民事糾紛、社會治安」的關鍵回所在。然而當前答公務員隊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舊、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數,一些執法者在行政執法中主觀臆斷、方式簡單粗暴,面對這樣的窘境,法治建設這張大網如何發揮實效,值得我們廣大公務員共勉。國考大師~
❸ 為什麼要學習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何為法治思維?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❹ 法律思維的重要性
法律思維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知道法律的重要性,嚴格性,可以約束自己對違法事情的警惕
❺ 當前公務員為什麼要樹立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思維
公務員隊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進,是解決當前「民事糾紛回、社會治安」的關鍵所答在。然而當前公務員隊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舊、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數,一些執法者在行政執法中主觀臆斷、方式簡單粗暴,面對這樣的窘境,法治建設這張大網如何發揮實效,值得我們廣大公務員共勉。
❻ 公務員應當養成哪些法治的思維習慣
法治思維的養成還取決於人們是否有法治認同之心,具有養成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是否了解掌握法律規定和原則、法治原理和精神,具有相應的法治素養;是否有尊崇法治之內心,具有堅定的法治信仰。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其法治思維的養成更為重要。黨員幹部只有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工作、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才能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切實尊重法治、自覺守法用法,切實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❼ 為什麼要強化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
領導幹部的法治能力,就是領導幹部運用法治理論、法治方針、政策策略動員和組織人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科學發展、保障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增進人民福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本領。強化法治思維、提升領導幹部法治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對於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法治中國建設的優秀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自覺擔當治國理政、治黨治軍、內政外交的歷史重任,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意義重大。
作為承擔治國理政大任的各級領導幹部,無論是為國家地方立規畫圓、頒布規章、發布政令,還是制定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出台政策措施、實施社會治理行動方案,都要樹立善治思維,既為治國理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治黨治軍、內政外交提供良法治理體系,又要善於運用行業規章、企業章程、鄉規民約、家訓家教等社會「軟法」動員社會力量、疏導社會心理、調節社會關系、化解社會沖突、處理社會矛盾、保障人民權益、增進社會和諧。
法治方式則是指社會主體以法治思維為先導,以法律規定為依據,遵循和運用法律程序處理和解決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以及社會組織內部事務、公民個人事務的方式方法。它要求社會主體處理既定事務的目的具有合理性、合規性與合法性;適用的法律法規章程公約具有合憲性、權威性、准確性和效力性;運用的規則程序具有規范性、協調性和可救濟性;效果評價具有預期性、可測度性和引領性。
❽ 法治思維培養的深遠意義
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
PS:深遠意義在於建構制度層次,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
❾ 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思維
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的重內要基石,也是實現人民當家容作主、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引領、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的軟實力。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重官輕商的思想、輕視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輕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營造法治環境,促進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強化法治思維,破解法治意識不強、違法施政、執法不公等突出問題。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法治環境的可靠保障。樹立法治思維,就是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
優化發展環境,樹立法治思維是前提、是保障,也是根本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樹立法治思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讓法治思維深入人心,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促進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