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法治問題
❶ 大學生如何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樹立法治意識
摘要 首先,作為大學生,應該自覺的履行疫情期間應盡的抗疫責任,比如積極配合防疫人員做好登記事宜,嚴格貫徹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的抗疫措施.其次,關注最新的疫情進展,掌握疫情的發展動態,並將相關的情況普及給周圍不知情的人們
❷ 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有哪些
疫情防控措施如下:
1、盡量減少外出活動,外出佩戴口罩。
2、主動做好健康監測,自覺發熱時主動測量體溫。若出現可疑症狀,應主動戴上口罩及時就近就醫。
3、辦公場所要注意加強通風清潔,配備洗手液、消毒劑等防護用品。食堂也是人群密集的場所,建議錯峰吃飯,減少聚集。
4、注意營養,適度運動。
5、出行前若無可疑症狀,可正常出行。若出現可疑症狀,建議居家休息和就地就醫,待症狀消失後再啟程。
做好疫情工作如下:
1、是加強環境衛生管理。
督促各區城管、環衛部門做好生活垃圾的清掃、收集、運輸、處置工作,盡量避開人流密集區域,縮短交接時間,做到定時、定點和密閉化收運。
每日安排專人對公廁、3轉運站、果皮箱、8垃圾收運車輛進行消毒3-5次,,確保各類環衛設施及其周邊環境衛生干凈整潔。
2、是加強佔道經營、流動商販的監督管理。
加大執法力度和頻次,對重點區域的佔道經營、流動商販、戶外聚集攤點進行全方位無死角巡查清理,發現佔道宰營畜禽等行為的立即取締。
❸ 概括實現疫情防控法治化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各個行業領域法律法規的科學制定和不斷及時的完善, 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程度。執法力度的加強,執法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
❹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疫情期間如何體現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原則,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完善國家機構組織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科學立法,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組織編製法律體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是制定機構設置和組織編制方面法律的根本依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就要加快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組織編製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機構編制科學化、規范化、法定化,改進機構編制管理方式。要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制定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完善機構和編制方面的黨內法規。協調發揮好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在規范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中的作用,把黨政機構統籌起來考慮、設置,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黨政機構新格局。要完善黨政部門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方面的規定,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和編制,充分發揮法律引領、推動、保障機構改革的作用,保障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順利、平穩、有序開展。通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實現組織法定,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奠定製度基礎。
深化改革,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在行政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上,要做到職責明確;在履行職能和行使權力上,要做到依法行政。要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需要。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精簡整合辦事機構,精幹設置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內設機構,簡化辦事手續環節,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改革行政執法體制,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整合精簡執法隊伍,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解決執法不作為、亂作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等問題,營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發揮法治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把握好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的關系。實現改革與法治相向而行、同步雙贏,要求立法要主動適應改革要求,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要按照改革方案和政策要求,全面清理與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相關的法律法規,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該制定的制定,為機構改革掃清法律障礙,為改革後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供製度保障。凡涉及法律設定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事項,應當及時啟動法律修改和廢止程序,確保在法治的框架內推動改革。只有將改革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以法治的方式推動改革,以剛性的制度管許可權權,才能增強改革的合法性與權威性,順利完成改革任務。十三屆全國人大修改憲法,賦予國家監察委員會憲法地位,用一節五條的篇幅規定國家監察機關的產生、性質、組成、體制、許可權和程序等重大問題,並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就是為了確保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於憲有源、於法有據,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要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促進,既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用法治的方式促進改革,充分發揮法治規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又要在改革中完善和強化法治,主動適應改革需要,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
❺ 論述大學生如何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樹牢法治意識,提升法治素養
摘要 其一,嚴格遵紀守法做奉法之楷模。遵紀守法是全體公民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規則。作為高知識群體的大學生,理應自覺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成為社會成員中遵紀守法之標桿、尊法用法之楷模。值得大學生引以為戒的是,在全民抗疫的過程中,也有個別大學生存在著一些對疫情防控措施不配合、個人健康信息謊報隱瞞、轉發不當視頻及發表不當言論等背離法治認同和偏離大學生身份的失當行為。諸如此類有悖於大學生身份的違法行為是絕對應該杜絕的。
❻ 疫情期間有哪些舉措顯示出法治思維
在疫情期間依法進行疫情核查,疫情檢驗。依法封城依法管理,既顯示出法治思維,供參考。
❼ 如何理解「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
國奉圭臬抄,治依良法。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即便是防控疫情的關鍵時期也絕不允許突破法治底線。「法無古今,惟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安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蘊含著黨領導廣大人民應對歷次重大挑戰的實踐智慧,疫情防控越到最吃勁的時候,就越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顯著優勢,以統籌各方力量,兼顧不同利益,彰顯社會公平正義。
❽ 請聯系疫情期間的事例談談培養法治思維的重要性。
摘要 2021年4月12日 以法治精神去思考和處理疫情中出現的利益沖突至關重要.疫情中公民法治思維的培養能促使其自覺維護社會公共安全,控制疫情蔓延;嚴格規范行為邊界,保障疫情中的社
❾ 、疫情中西方國家在自由與人權;平等與公正;法治;民主方面暴露出什麼問題
「天賦人權」一詞,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混雜了神學背景,將「天」理解為某個(或某些)高高在上的人格化造物神,其在「創造」人類時著意規定(或者說「賦予」)了人類個體的某些基本權利;另一種則擺脫這樣的神學背景,對「天」及「賦」僅保留其比喻與修辭功能,即人人「天生」應當享有某些基本權利,但這個命題並不依賴於任何關於「天神創世造人」的描述性假設,而是一個純粹規范性的命題。
作為一個純粹的規范性命題,第二種理解毫無疑問比(混雜了描述性的神學假設的)第一種理解更為融貫、更為合理、也更有意義。但許多人受一些經典文本的措辭影響,常常只從混雜神學假設的前一種角度去理解「天賦人權」命題。比如美國《獨立宣言》中著名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一句,便常被人揪住「created(被創造)」一詞不放,錯誤強調「上帝造人」假說對「天賦人權」命題的重要性,模糊了規范性的焦點。為了消除這種誤解,後來其它許多重要文本都避免使用「created」一詞,改以「生來(born; naissent)」等詞代替。比如法國1789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稱「Les hommes naissent et demeurent libres et égaux en droits」;聯合國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官方中文版本作「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官方英文版本作「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等等。
同樣地,「人賦人權」也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純描述層面的(也是題主對這一命題的理解):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權利的確立和保障總要通過制憲、立法等人類活動而得到實現,並非什麼神明從天而降「賦予」的禮物。這種純描述層面的「人賦人權」,和前述第二種意義上(即規范性層面)的「天賦人權」,其實是完全兼容的:前者關注的是權利實現的「實然」路徑,後者關注的是權利證成的「應然」基礎,二者之間並無任何齟齬。
反之,如果我們把「人賦人權」也理解成一個規范性命題而非描述性命題,它便又與規范層面的「天賦人權」發生沖突了;但這時「人賦人權」的含義已經不再是「權利的確立和保障總要通過制憲、立法等人類活動而得到實現」,而是「人類個體的基本權利並不具備任何先驗的或客觀的道德基礎,最終只能在規范層面獲得極為有限的相對主義辯護」。這個意義上的「人賦人權」與「天賦人權」孰是孰非,是從元倫理學到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的大爭論,這里不能細表;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描述意義上的「人賦人權」命題,與規范層面上的「人賦人權」和「天賦人權」均兼容,並不特別支持其中任何一方。
❿ 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黨為什麼要提高疫情防控法制化水平
只有加強集中統一領導,才能更有效,更科學地應對這種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