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包括規則
㈠ 道德和規則的矛盾
關於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古人早有界定,「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通俗的說,道德管人的心,法律管人的行。 道德催人向上,法律防人向下。 道德的下線,正是法律的上線。構成一條德與法的「地平線」。其上是道德的天空,其下是法律的地域。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道德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法律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規范的制度化實踐。法律規范之所以為廣大的民眾所遵守,不僅僅是因為在這些規范的背後隱藏著所謂的國家強制力,像諸如正義、公平、平等、誠實信用、遵守善良風俗等普遍的或個別的法律原則,其本身就是人類道德觀念的有力組成部分。也因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則能夠發揮出人性的作用。而法律憑借著與生俱來的外部強制力,人們由於害怕受到法律的懲罰而遵守合乎道德原則法律。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法律存在著不和諧之處。中國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們企圖擺脫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隨心所欲地實踐道德、弘揚道德。人們並不是以崇尚道德來追求一種更趨於合理、科學。德國大哲人黑格爾曾有過如下論斷:在中國人心目中,他們的道德法律簡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積極的命令——強迫規定的要求——相互間禮貌上的強迫的義務或者規則。「理性」的各種重要決定要成為道德情操,本來就非有「自由」不可。然而他們並沒有「自由」。在中國道德是一樁政治事務,而它的若干法則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機關來主持。為了說明這一問題請先看下面一則案例:一對農村老年夫妻鬧離婚,按照法律判決,離婚後的一間住房應判歸男方。但如果這樣下判,女方離婚後就將無所居住,顯然與情不合。於是,法院綜合考慮後判決將一間房隔為兩半,一人一半,解決了女方離婚後的住所問題。這樣的判決並未引起男方的「鬧事」,雙方相安無事。這是來自執法第一線很具體的案例,問題隨即而提出:在司法實踐中要不要考慮道德評價標准﹖如果要,那麼法律評價與道德評價該怎樣取捨﹖美國法學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國》中也曾舉過一則案例: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紐約州法院針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問題是:法官以自己的信
㈡ 道德分為哪幾種
道德就調整的范圍來說,可分為社會普遍道德和職業道德。社會普遍道德是調整所內有社會成員人際關容系的道德,還有人將這一部分道德進一步分為社會公德和家庭道德,或者分為公德和私德。
公德是調整公共生活領域人際關系的道德,比如尊重公共良俗的規則;私德指調整私人生活領域人際關系的道德,比如愛自己的親人,關心自己的朋友等,調整家庭成員間或朋友間純私人關系方面的道德規則等。
職業道德是調整特定職業內部人際關系以及職業所涉及的外部人際關系的道德,這種道德表現出對一定職業行為的特別要求。
㈢ 道德范疇包括哪些
1、道德范疇的基本定義
道德范疇是倫理學中的一些較大的基本概念,也是日專常生活中進行道屬德修養和道德評價經常涉及的概念。
道德范疇一般是成對的。
道德范疇有些也是其他學科或論域的范疇,例如,權利與義務、動機與效果等等。
2、道德范疇的邏輯順序
①善與惡;(善是最高范疇,基準點)
②權利與義務;
③正義與邪說;
④公正與偏私;
⑤良心與惡意;
⑥仁愛與殘忍;
⑦動機與效果;
⑧光榮與恥辱;
⑨誠實與虛偽;
⑩勇敢與懦弱;
⑾勤奮與懶惰;
⑿節儉與奢侈;
⒀恰當與淫亂;
⒁睿智與愚昧;
⒂謙虛與傲慢;
⒃幸福與痛苦;(幸福是終極范疇,落腳點)
㈣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4)道德包括規則擴展閱讀: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㈤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5)道德包括規則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㈥ 道德規則有哪些
在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
㈦ 道德范疇包括哪些
道德屬於來上層建築的范疇,是一種特自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㈧ 道德與法治的問題規則有哪幾種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有三類,第一,走進社會生活。第二,遵守社會規則。第三,遵守交通規則,遵守社會公德和秩序,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提高自身素質。常常看到記者們為了掌握事情內幕而採取偷拍的方式,將其公之於眾。我想:站在世俗的角度看,這的確是大快人心,懲惡揚善;但是從道德角度看,又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不合道義。我還曾一度認為,這種行為正在法律上也未必站的住腳。但事實上,所謂「法不容情」,在大眾傳播這一特殊領域,法律和道德常常與傳媒發生錯綜復雜的關系。
民法上規定,公民的肖像權不得受侵犯,任何人不能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但又特別指出,在新聞報紙中,采訪或爆光不文明現象而使用公民肖像的行為,是不違法的。由此看來,「焦點訪談」的做法是合法的,但的確是不喝道德標準的。法律是國家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實施的,任何自然人和單位人都必須遵守。而道德只是人們自覺形成的某些行為共同意識,較之法律而言,自然少了一些約束力,也就不強制人們去執行。作為大眾傳播這一職業,必然要遵守法律;而出於一種敬業、責任之心,有時必然和傳統道德發生沖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