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優秀傳統文化

道德與優秀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2-24 11:15:20

道德與傳統文化800字徵文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宋代詩人蘇轍說過這樣一句話:「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古人對道德修養是相當講究的。不管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無不都是以高尚的道德做為他們的理想境界的嗎?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沉澱,經過歷史的演變,時代的變遷,我們炎黃子孫更加重視道德的修養,更加提升人們對道德的認識與態度。
2008年,一個激動而又悲傷的一年,奧運會於這一年在北京隆重地舉行了!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可又是這一年,一場空前的巨大災難降臨在了不幸的汶川,里氏8級大地震震垮了這個歡聲笑語的城市,將人間變成了阿鼻地獄!但同樣是這一年,中華兒女展露出了令全世界震驚的團結精神與崇高美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危難時刻伸援手 」、「地震無情人有情」、「汶川挺住,中國加油!」等等口號響徹雲霄。捐錢、捐物、獻血、甚至是最最常見的祝福,都是每一個中國人該做的!這不正是展現了中華兒女傳承五千年的道德積淀嗎?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因為他的這種崇尚道德的精神,使得西漢社會治安穩定,人丁興旺,經濟發展。道德有時也能使人有如此高的成就!
但是,就算我們如何的努力,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對道德的認知是淺薄的。有人為了一時痛快,隨地吐一口痰,你是否想過,別人看到這惡物時的表情?有人為了省幾步路,將令人反胃的垃圾倒在馬路旁,你是否想過,這堆垃圾影響了左鄰右舍?當你半夜三更還在家播放音樂時,你是否想過,那「美妙」的音樂是否會導致他人無法正常休息……?在這些現象面前,「道德」二字似乎是那樣的黯淡。
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在道德之路上走得並不遠,做得還不夠。身為古老的東方民族的後裔,我們更應該展現出道德的魅力。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想要真正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勞累一天的父母泡上一杯茶水,在公交車上主動為老年人讓個座,在走廊上主動彎腰撿起一片廢紙片,能夠在公共場合遵守公共秩序等等,我們的道德修養在一個個輕而易舉的行動中得到升華。長此以往,道德就會成為一個習慣,道德便會在不經意間流露。那時,我們方為道德高尚之人。
社會因為有道德而變得和諧,世界因為有道德而變得美好。讓我們踏著古人的足跡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哪些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美德在指導人們的言行處世和社會交往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這里,謹根據個人理解並參考相關專家學者的歸納概括,將中華傳統美德歸納概括為以下10個方面:1.
仁愛孝悌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不僅在各個歷史時期,在各種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標准。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的特徵。「仁」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的擴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為「一言以終身行之」的道德准則,認為「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2
.精忠愛國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逐步凝結成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這種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愛親愛家愛鄉情感的升華。由此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愛國的精神和氣節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機存亡之際,各族人民都站起來反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不惜以身殉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戰國時期的屈原的愛國情懷;南宋岳飛的「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南宋陸游病危之際仍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清末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3.
克己奉公中華民族由於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克己奉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國倫理道德歷來把「公義勝私慾」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奉公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並不完全反對私利,關鍵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中國人歷來以「廓然大公」「天下為公」作為價值理想。中國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一個「公」字。在這種精神培育下,我國歷史上出現無數愛國愛民、為民族為社會舍小家顧大家的傑出人物。4.
謙和好禮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作為道德規范,有「禮制」、「禮節」、「禮儀」、「禮貌」、「禮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表現。「禮」和「仁」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仁禮兼備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別提倡的。5.
誠信知報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由於性善的信念佔主導地位、強調發揮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信」、「報」的品德。「誠」即真實無妄,其基本含義是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正如《中庸》所說:「不誠無物」。「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為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國傳統美德把「信」和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之一。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報」即知恩思報。回報既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與機制。孔子把「孝」的准則訴諸回報的情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人強調要報父母養育之恩、長輩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之恩。同樣「忘恩」、「忘本」、「負義」必然會受到嚴厲的道德譴責。在漫長的文化積淀中,「知恩思報」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6.
先義後利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強調「見利思義」,並把它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准。孟子要求「先義而後利」,培養「配義與道」的浩然正氣。荀子明確提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宋、明理學家得出「利在義中」、「義中有利」的結論,明、清思想家則提出「正義謀利」,這種以義為本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歌,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方誌敏的「敵人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輝寫照。7.
勤勞節儉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勞節儉著稱於世。數千年的勞動實踐形成了中國人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秀品質。與此相聯系,中華民族又有了尚儉的傳統。對勞動者來說,「儉」就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惜。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他把「溫、良、恭、儉、讓」作為重要德目,強調節儉戒奢。老子則提出為人處世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墨家主張「節用」、「節喪」。諸葛亮提出「儉以養德」。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一直把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道德原則。8.
清正廉潔清正廉潔,意思為高潔、清白、廉正、儉約、公正、明察,它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備的品德。「廉者,清不濫濁也。」清白不污、純正不苟,為「廉潔」;能辨是非、以義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約束而不貪求,是「廉儉」。「廉」的根本是取道義、去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法家把「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體表現是「正直」、「公正」、「正氣」。「正」即是遵循公義和道德。清正廉潔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傳統美德。

③ 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品質

中華民族從5000年綿延不斷的悠久歷史中走來,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規范,儒學的許多思想都與道德規范直接有關系。一些具體的道德規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思想價值。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論述了一般人如何才能成為「君子」「仁人」,認為主要標準是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理想,做到「以德為先」。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一個總的道德規范,稱之為「仁」。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想幹得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去干。在孔子看來,這種愛心不限於自己的親屬,而是以此為出發點,「泛愛眾而親仁」就是要廣泛地和大眾有愛相處,並親近有仁德得人。怎樣才是博愛大眾呢?孔子回答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使老年人得到安樂,使朋友得到信任,使少年人得到關懷愛護。

1.誠信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概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誠信思想體系的基礎是由《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奠定的。中國古人觀察自然、人事變遷,認為天是真實的、長久的,只有具備天一樣的德性,人才能最終獲得自身長久的幸福。因此,人必須追求真實、不欺妄,以「至誠」為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人的內在德性,表現為真實、誠懇、表裡如一,即「內誠於心」;「信」體現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講信義、守信用、言行一致,即「外信於人」。「誠」與「信」是分而為二、合而為一的道德規范,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基礎。

《周易》中孚卦,闡釋誠信得原則。誠信,為立身處世的基本,一切道德的根源。中孚象徵的是心中的誠信,誠於心而信於外,存誠於心,取信於外。彖曰:「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是說,誠信是天道,是天德,這種中孚所以利於正固,是因為應乎天的,應乎天當然也能應乎人。心中誠信,堅守正道有利;這樣才能符合天的法則,因為天的德性,就是誠信與堅貞。

誠信是立人之本。在《論語》為政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認為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麼事情也做不成。所以,誠信是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他是一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人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2.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持久和穩固的心理及情感基礎

④ 傳統道德與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

他們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國學相較於傳統文化,多了一層學術的含義。同樣在傳統道德里包裹著傳統文化。一個地區如果只有文化而缺少了應有的道德,那麼這個的確的文化就是腐敗落後的。

⑤ 優秀傳統文化對新時代道德建設的意義

優秀的傳統文化 對新時代道德億建設的主要意義就是能夠讓使我們更加的熱愛祖國 ,

⑥ 道德與傳統文化作文600字

道德與傳統文化
我非常之榮幸的參加了寧海縣的首屆公民道德公益大講堂,本次大講堂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講堂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盛世」。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為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麼資格和能力來向大家闡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為連我也正處在認識和學習中華文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領悟幾千年前的古聖先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時光來學習和踐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個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就談談我這四天來學習的感受吧!
大講堂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已經很少見了。據我所知,參加大講堂的義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義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臟最累的活以外,他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我所要講的不僅僅是義工的概念,而是他們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見人鞠躬一定達到九十度,無論對方年齡大小都稱呼為「老師」,每一次台下觀眾鼓掌,站在一旁的義工們必是鞠躬表示感謝,四天來,我看見的加上我沒看見的,我不知道他們每一個義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在這些義工當中,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哪裡稱得上是「老師」啊?他們,才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啊!
這些義工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一句,感恩,感謝!
在每天到達會場之後,都會誦讀《弟子規》,全場三千多人,誦讀經典,有些甚至過目不忘,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為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講師說,中華傳統文化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孝」字,兩個字就是「道德」二字,還有一位講師說過,《弟子規》不僅僅是兒童的規,更是做人的規,確實,《弟子規》中許多都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待父母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對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對待自己的行為要「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與他人相處則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等等做人處事的道理不勝枚舉。
講課的內容我就不詳細說了,因為僅憑我三言兩語是無法闡述和描述清楚的。
在一場場的講課中,感動之處可以讓人痛哭流涕,激動之處可以讓人手掌發麻,幾次我都是眼含熱淚,哽咽低頭,就在舉行閉幕式,觀看講課花絮時,我從屏幕上看到一行字:義工們不忍心浪費一粒糧食。屏幕上出現的是收拾飯盒的義工們,面帶微笑的在吃從觀眾手中收回的飯盒中的剩菜剩飯,有些還看見鏡頭不好意思的躲開了,這時,我再也無法把他們吃剩菜剩飯的鏡頭看完了,我再也無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淚水,低下頭,任由淚水在我的臉頰上滑落,臉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針扎。滿腦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我這四天把自己的飯菜全吃的一干二凈,但是還是覺得內心是深深地自責和痛苦。
也許,面對這五千多年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我還很小,還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義務和責任,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現在的今天,尤為重要!

⑦ 作文:新時代道德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當代中國社會仍然適用的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觀念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論述頗多,諸如「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周易》)。「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宋張載《正蒙·乾稱》)。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生的最高理想為天(自然界)與人之間的協調。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一方面,人不能違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壞自然,而只能與自然和平共處。另一方面,自然對於人類也不是一個超越的本體,也不是主宰人類社會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與人類和平共處的客觀對象。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間,強調以人為本。特別是儒家主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人的本體價值突出出來。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始終離宗教的迷狂距離非常遙遠。

今天,我們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時候,我們過多地強調戰勝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盛舉,贊美人的創造、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此帶來的後果,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在不斷惡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種減少、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的污染,這些惡果無一不是我們忘記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傳統,我們在西方化的同時,把這些屬於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思想丟到了牆角。

其二是發奮有為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精華就是這種積極向上、入世有為的精神。《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論語·述而》曰:「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孟子·藤文公下》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至於古代士大夫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錘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催人奮進、氣勢磅礴的精神寫照。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著今天,引導著我們國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勇往向前。

其三是「和而不同」及中庸思想。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有重和諧的一面。傳統的儒家、佛家思想都講究和,同時也特別強調和而不同。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和突出到了處理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種和諧、協調的總成,同是統一、同化的集中概括。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要講究和。和為貴,強調其協調性,同時,要堅持和而不同,即順應自然、社會、時代的要求而不隨波逐流,強調人性的自我意識。這種樸素的辯證哲學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我認為儒家思想的中庸,即是其完美的闡釋。《論語·雍也》曰:「中庸之謂德,其至矣乎。」《四書集注·中庸》曰:「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適度,反對偏激,主張以理節情,以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而在社會生活中建立等級分明的禮治倫常秩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們養成了注重和諧、維護整體、溫文爾雅、謙讓寬容的民族精神。對於維護社會和平、實現人際間的和睦相處具有重要意義。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著重論述中國文化和的思想,引起世界輿論的關注。

在傳統文化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在幾千年的文明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適合本民族自身生存發展特點的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以及在人們的文明進化過程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倫理道德。深入學習、探討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蓋廣泛的體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緣、重家庭、重社會,倫理道德是其基本的價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倫理型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倫理道德傳統,對於今天以德治國思想的學習與踐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親親、尊尊」。在當今社會,受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家庭、社會、組織的關系都受到破壞性的挑戰,建立「親我所親,尊我所尊」的和諧社會關系,顯得尤為必要。

比如「仁、義、禮、智、信」。每一個字都是我們立身處世的經典哲學,今天我們重新提倡「五常」道德體系,並不是把封建的糟粕拿出來使用,而是從百寶箱中捧出我們珍藏的救世秘方。

比如「慎獨」。所謂「慎獨」,就是要嚴於律己,要慎守道德。在今天看來,我們缺乏這種自律的操守。培養這種傳統的「慎獨」精神,對於建立廉潔親民的政府公務員隊伍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

一個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須根據時代、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不斷吐故納新,克服民族文化在其長期發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面性」和「狹隘性」,使一個民族的文化,不斷吸收新時代的精神內涵,從而使民族文化獲得新的生命。中國傳統文化走到了今天,其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阻礙其發展因素主要有兩條:一個是西方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個是國人對自身傳統文化的熟悉程度遞次下降。如何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其合理內核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一系列的問題都等待著我們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充分說明新時期新階段,我們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已經面臨著重大的危機。如前所言,面對著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雙重考驗,不解決國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問題,我們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終。特別是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傳承靠什麼?要靠我們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們一代一代積淀的文化精神。我們一方面要廣泛吸收全人類的優秀科技成果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必須堅持不懈地花費很大精力接續和重新建構我們民族的精神文明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意見》中指出:「堅持與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相一致,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的原則,既要體現優良傳統,又要反映時代特色,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可見,中華民族傳統繼承是當前我們應著力的重點。我們應該全面改進我國學校教育課程體系,加大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推廣的扶持,對西方文化要進行系統清理。在對外宣傳工作中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逐步引導青少年愛我中華文明,接受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百年的衰減,其自身的生命力已顯孱弱。我們應該像保護國寶大熊貓那樣,動員一切力量,動用一切手段,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香火接續下去。
望採納,謝謝

⑧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品德

「仁」:仁人、愛人、仁愛

「仁」是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

公平、公正、公道

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

禮節、禮儀、禮制

「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

「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

「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准則。「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忠」:忠誠、忠良、忠恕

「忠」,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孝文化,重建與現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新孝道文化,對融合代際關系,實現家庭和睦,營造孝親敬老的良好社會氛圍,發揮賢孝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社會意義。

「節」:節氣、名節、操守、節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講氣節、重操守、重名節、軟利慾,歷經千百年的錘煉和發展。熔鑄成為不圖名利、為政清廉、公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克己為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偉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強的精神支柱和一個人涌葆錚錚鐵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堅強、剛毅

「勇」就是要敢想、敢幹、敢闖,敢於創新,敢於開拓,敢於承擔責任,敢於說真話,敢於堅持原則,敢於實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斷、徇義不懼、剛健不屈。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這種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的剛健精神,是中華民飽經磨難、歷久彌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奮的不竭動力。

「和」:和睦、和氣、

中和、和平、和諧

求同存異。中華傳統文化把「和」作為最高價值,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順和鄰里、和諧社會、協和萬邦、天人合一、和氣生財、和平天下、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

⑨ 傳統道德與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國學相較於傳統文化,多了一層學術的含義。

學術簡介:
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學術,是指對於方法的學習。它區別於學習知識。

國學簡介: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國立學校,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傳統文化簡介:
傳統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