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道德經
A. 太上老君和老子(李耳)的關系
太上老君和老子(李耳)是同一個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
太上者,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變,誰能識真?」老子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爍今的萬經之王《道德經》。
(1)李耳道德經擴展閱讀:
1、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開天創世與救贖教化的太上道祖。太上老君在全國有非常高的敬奉,各地都有宮觀奉祀。因為號「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他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廟。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
B. 道德經原文及翻譯是什麼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回,欲以觀其妙;常答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2)李耳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C. 為什麼李耳為老子
尊稱李耳為老子的說法有兩個。
一、首先李耳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修身方面,老子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與後來的莊子合稱「老莊」。老子曾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經》一書,該書包羅萬象,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變化,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漢初曾採用老子的「無為之治」來休養生息,恢復民生,效果極佳。
「子」本來是周朝的一級爵位,也用來表示對天子所屬公卿的尊稱,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子」的用途擴大,多被人們用來對有學問男子的尊稱,如韓非子,孟子等。李耳學究天人,聲名遠播,就連孔子也曾向他問道,按照當時的稱呼也被尊稱為「子」,春秋時期列國通用的官話是「洛陽雅言」在當時的發音中「李」和「老」相近,加之當時信息傳遞困難,多靠口口相傳,所以「李子」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老子」。
二、李耳生下來就白鬍子白眉,這在當時是異象,而因為他這個長相特徵,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號,漸漸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順口,這種說法顯然可信度不高。在唐朝建立後尊稱李耳為「聖祖」,以李耳為李姓始祖,唐朝以道家為先,儒家為次,佛教為末;這就有了後來「老子天下第一」的說話,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故被反對者戲稱為「孔老二」。
(3)李耳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 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其實李耳因為哪種原因被稱為「老子」都不重要,我們後人更應該了解的是老子對華夏文明發展的貢獻。他留下的智慧和煌煌五千言的道德經文,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當前社會人心極其浮躁與功利,多讀讀老子留下的道德經,領會先賢的智慧,對我們修身養性以及與人相處都有很大的幫助。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可見道德經即使過了兩千年對於人類文明仍有極大價值,就李耳取得的成就來說,被尊為「老子」實至名歸。
D. 李耳為何稱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於春秋時期陳國,籍貫也多有爭議。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
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李耳
E. 道德經的作者李耳,為什麼又名"老子
從李姓而來。李姓,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子」是對古代有能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人的尊稱,李耳足以接受「子「
F. 誰知道 老子 李耳 在《道德經》中 說道的道 是什麼意思 或是什麼物質 或是什麼概念
可能道德經的其它章節,你沒能讀全,或貫通,建議多讀幾遍,正所謂書讀千遍其意自現,千遍說的太誇張了點,我以前看不懂的一段英文,就查字典,難後就一直讀,結果沒兩天,就能帶感情的讀這段文字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其意自現了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註:天地的生成及獨立不改的運行,我勉強為其命名為道,這段解釋了道基本由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這是道德經開篇,講了道與名,說明道的無常卻有常。道的變化無常。但道與名,有與無的玄之又玄卻是獨立不改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這兩段講道的運作規律,及我們所能見萬物的構造,也是了解太極與無極的基礎。)
G. 老子李耳的詳細資料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謚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一說安徽渦陽)
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H.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李耳,除完成了曠世著作《道德經》外,還教導過哪些傑出的學生
在「以吏為師」的李耳時代,公職在身的李耳自然少不了「後生可畏」的追隨者。但是首先排除與「老子」之名聯系最為緊密的侍童徐甲、後學莊周,因為他倆都不符合「學生」的定義;其次,排除孔丘,因為孔丘與李耳打交道的內容不是學習,而是詢問時事政局、請求館藏圖書、謀取治國方略、訴說流亡生涯等等。或者說孔丘相當於一位中學、小學教師,而李耳相當於一位大學教授、博士導師。
一是楊朱,即陽子居,他想追隨李耳,但李耳覺得他不是可塑之才,陽子居是道家一支別學,也是道家顯學一派。
二是庚桑楚,他「偏得老聃之道」,便自己回去經營一個庄園,三年而大獲成功,於是遣自己的學生南榮楮擔幾百斤糧食答謝李耳。
三是倪然,就是《計然之策》的執筆者,《計然之策》是李耳「述而不作」的書,倪然的學生則是後來的大財富家范蠡。
四是李假,李假小時候跟著李耳住在洛陽,長大後當了函谷關令尹。李假是老子的第八代孫;古人稱第八代孫為雲孫,於是李假就稱李耳為「眾父」。拜眾父為師,是有血緣關系的老師,因此又稱「學父」。
I. 李耳留下《道德經》後騎牛西去,他去了哪裡
史書記載,老子經過函谷關的時候,尹喜強行挽留,老子無以為報,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繼續向西,然後不知所終,民間傳說不少,乃千古之謎。
時至今日,臨洮縣嶽麓山還有「超然台」、「說經台」、「飛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關的遺跡呢。
J. 老子李耳的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10)李耳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
而且涉及醫葯、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
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