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法治政府建設
㈠ 武昌五年規劃
武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武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武漢市武昌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批准)
武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是「十二五」期間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總體規劃,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也是編制和實施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類專項規劃、年度計劃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切實加快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著力構建和諧武昌,全區經濟社會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規劃所確定的各項指標和任務圓滿完成,開創了武昌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200.37億元增至2010年470.12億元,年均增長14.6%(按不變價計算);全口徑財政收入由2005年25.82億元增至2010年67.12億元,年均增長21.05%;區級財政收入由2005年7.5億元增至2010年22.29億元,年均增長24.34%;固定資產投資「十一五」累計實現957.78億元,比「十五」253.6億元增長277.67%,年均增長29.68%;實際引進內(外)資「十一五」累計實現460.1億元,比「十五」125.96億元增長265%,年均增長21.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5年177.09億元增至2010年353.24億元,年均增長14.81%;全區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削減31.2%和47.7%。
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業的「1+4」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總部型企業實現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從2005年28.42%提高到2010年38.5%;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從2005年41︰59提高到2010年20︰80。產業結構調整朝著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方向邁進。
三大功能區啟動建設。編制了武昌古城、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三大功能區發展規劃並全面啟動建設。「十一五」期間,武昌古城內首義文化區、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都府堤紅色景區、長春觀—寶通禪寺宗教文化區加快推進;公司總部區新建商務樓宇26棟100餘萬平方米,在建商務樓宇30棟160萬平方米,藉助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契機,啟動武漢中央文化旅遊區①楚河、漢街項目建設;濱江商務區萬達廣場項目開工建設,裕大華片完成土地整理,車輛廠片啟動建設。三大功能區建設累計投資達300億元以上,成為完善城市功能、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完成武昌火車站改造、武漢長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8項重點交通建設工程,公正路、秦園路、江盛路等一批主、次幹道建設竣工,積極實施武漢大道、東沙連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長江大橋、地鐵2、4號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江南插花地調整工作,理清了與青山區、洪山區的區域界限。積極推進胭脂路、幸福里、保安街、文明路等片區舊城改造,三角路村、余家頭村、團結村、余家湖村等城中村綜合改造全面啟動。蛇山南坡拆建還綠工程,紫陽湖、都司湖等湖泊修復和保護工程取得良好進展。
文明程度明顯提升。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市民素質教育,廣泛開展「吳天祥小組」活動和窗口單位文明建設,提高了公共文明指數。積極開展「兩型社會」示範創建活動,建設完成了一批「兩型社會」示範項目。完善城市綜合管理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創「市容環境達標街」和「市民滿意路」活動,大力實施「街巷整潔工程」,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各級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教學質量取得新的提高。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醫療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困難群眾基本醫療得到保障,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優於全市平均水平。加強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打造了一批街道、社區文化品牌。深入開展社區建設,推進了社區「一站三室」建設,實現了老舊社區物業服務全覆蓋。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加強人民武裝工作和民兵、預備役建設,進一步做好「雙擁」工作。
群眾生活逐步改善。堅持以人為本,加大困難群體幫扶力度,每年投入8000萬元以上資金用於最低生活保障、社會臨時救助以及助殘幫困和安老扶幼等。切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十一五」期間新增就業9.7萬人,就業培訓和特困群體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對居民住房困難戶實行租金補貼,累計發放租金補貼2429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0787元增至2010年20918元,年均增長14.16%;消費支出由2005年8242元增至2010年14620元,年均增長12.15%。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落實維護社會穩定工作責任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認真貫徹《信訪條例》,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機制,提高依法處置信訪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預防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十一五」時期,我區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城市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財政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100強」、「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示範區」、「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國紅十字社區服務示範區」、「全國人民防空先進集體」、「湖北省文明城區」、「湖北省最具投資價值區域」等榮譽稱號,2006—2009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市績效管理先進單位。
五年的科學發展,發展思路更為清晰,定位更加准確,為武昌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是著力解放思想,處理好堅定目標與深化思路的關系。堅持發展目標不動搖,深化發展思路不停頓。圍繞建設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的戰略目標,不斷深化發展舉措和實現路徑。積極構建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為支撐的「1+4」產業格局;著力實施「321」發展戰略②,推動武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著力優化結構,處理好調結構與保增長的關系。堅持把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貫穿經濟發展始終,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立足區情,發揮優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出台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大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改善經濟發展環境,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佔全區經濟比重逐步提高,奠定了區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堅實基礎。
三是著力提升城市功能,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堅持著眼長遠,積極謀劃城市功能空間布局,提高城市承載力。在加強招商引資、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的同時,規劃建設武昌古城、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三大功能區,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城市道路交通和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大力推進商務樓宇建設,為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拓展空間。
四是著力改善民生,處理好發展與惠民的關系。在經濟快速發展、實力明顯增強的同時,加大財政投入,注重加強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事業建設,教育、衛生、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群眾幫扶制度進一步完善。就業、社保、醫保、住房等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五是著力促進社會和諧,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堅持在推進改革、加快發展中解決各類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著力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大調解工作格局。健全重大事項社會風險評估制度,加強社會矛盾的排查、調處,努力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健全信訪、維穩工作機制,堅持一手抓「事要解決」,一手抓規范信訪秩序。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持社會穩定。
六是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處理好規范管理與創新服務的關系。堅持把規范管理與創新服務有機結合,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方式,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通過實施「基層建設行動計劃」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各項工作規范高效。深入倡導幹事文化、創新文化,組織開展管理創新活動,不斷改進各項工作,調動幹部隊伍幹事創業的內在動力。
「十一五」以來,武昌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現代服務業發展體系不夠完善,傳統服務業高端化、特色化不夠突出,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交通路網、排水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要求仍然有明顯差距,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重大項目建設、工程拆遷等重點工作與推進要求還有差距,務實創新、克難攻堅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的任務艱巨,工作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對於這些問題,將在「十二五」時期認真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武漢進入大建設、大發展的新階段,武昌作為武漢江南核心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將迎來諸多有利條件:
一是國家三大發展戰略在武漢疊加,必將促進武昌加快發展。中央批准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批准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國家三大發展戰略在武漢疊加必將促進武漢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步伐加快,企業總部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趨勢會更為明顯,有利於武昌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
二是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眾多,必將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已開工的武漢大道、東沙連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長江大橋、鸚鵡洲長江大橋、地鐵2號、4號線等重點建設項目將在「十二五」期間竣工,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將取得重大進展,有利於改善交通環境和城市面貌,促進武昌南北地區均衡發展,打造生態環境良好、城市功能完備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三是城市功能區加快建設,必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承載空間。「十二五」時期是武昌城市建設的高峰期。隨著武昌古城、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三大功能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武昌發展空間將更為廣闊。特別是東沙連通工程的推進,將帶動公司總部區核心區域的加快建設,與濱江商務區連成一片,初步形成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的空間格局,有利於聚集市場和產業發展要素,提升經濟承載力。
四是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必將帶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民生改善。大批重點建設工程深入推進,將提高武昌宜居水平,帶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為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特別是三大功能區加快建設,將帶動就業容量大、吸納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形成新的就業機會,有利於緩解就業壓力,維護武昌和諧穩定。
同時,「十二五」時期武昌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和挑戰。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大背景下,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影響發展的不確定因素隨時可能出現;城區間競爭日趨激烈,全市其它重大功能區加快建設,對武昌的產業發展形成一定壓力;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和經濟發展加快,社會利益訴求將有所增多,困難群體、低收入人群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難度加大。
「十二五」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武昌將步入城市大規模建設的高峰期、經濟結構調整的優化期、民生質量的提升期。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發展戰略在武漢疊加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武昌資源稟賦優勢,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城市功能區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把武昌全面建設成為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而努力奮斗。
貫徹上述指導思想,必須重點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經濟發展更加註重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把握武漢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機遇,進一步完善總部經濟、重點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以獨特的區位優勢、優惠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服務環境,促進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城市建設更加註重與重點產業發展的對接。在三大功能區的建設中科學規劃、合理安排產業發展空間,將中北路、徐東路、友誼大道和臨江一線等未開發區域,作為企業總部和重點產業發展用地。
三是社會建設更加註重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制定就業、教育、衛生、社保及加強社區建設的專項規劃,逐年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群眾幸福感。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協調各方面利益,保障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
二、發展目標
著力推進武昌大建設、大發展,加快城市功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打造企業總部集聚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區、文化旅遊強區,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
(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3%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3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1800億元以上。
(二)重點產業形成明顯優勢
到2015年,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四大重點產業成為全區支柱型產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第三產業比重達到90%以上,形成規模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三)城市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到2015年,三大功能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空間上連為一體,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形成。一批重大建設項目投入使用,骨幹路網基本形成,微循環路網更為健全。
(四)社會建設體系更趨完善
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社會事業持續發展,就業、教育、衛生、住房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覆蓋全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政治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更加和諧。
(五)城區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爭創新一輪省、市級文明城區,精神文明建設和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市容市貌干凈、整潔、靚麗,公民道德建設和文明禮儀教育、誠信教育進一步深化,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六)「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
「兩型」示範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人口密度合理控制。山體、湖泊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湖泊水質普遍達到Ⅳ類標准。單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減排、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標准。
(七)政府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推進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設,行政管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政府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和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八)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增強
完善社會治安防控、安全監管、社會應急三大體系,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人民群眾合理訴求得到較好解決。
第三章
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
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的規模化、傳統服務業的高端化。
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
加強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等重點地區的規劃控制與土地儲備,沿中南路、中北路、徐東大道、臨江一線嚴格控制住宅開發,加大高端商務樓宇及酒店、餐飲娛樂等配套建設,力爭實現新建商務樓宇300萬平方米以上,最大限度地創造總部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建立比較完善的總部企業發展環境、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大力引進重點產業的企業總部。鼓勵重點產業的公司總部及其相關聯的配套產業聚集,進一步提高總部企業稅收佔全區稅收總額的比重,使總部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大力發展重點產業
(一)金融保險業。圍繞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重點建設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加強金融市場服務平台建設,大力引進外資銀行、地方性銀行區域總部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總部。支持會計、律師、評估、擔保、投資、租賃、期貨等與金融業務密切相關的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入駐,促進金融保險業的集聚和發展。
(二)文化創意產業。著力推進「武昌·中部設計之都」和東湖西岸—沙湖南岸「文谷」建設。依託現有的科研設計院所,大力發展工程勘察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醫葯和輕工設計等設計業務。加快文化傳媒產業發展,依託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局、湖北日報報業集團等文化部門及傳媒機構,推動新聞、出版、圖書報刊、數字報刊、影視製作等文化傳媒企業做大做強。扶持動漫、軟體、網路及計算機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等其它創意產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多元化發展。
(三)高新科技產業。加快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依託武漢電信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數據處理、信息傳輸等信息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軟體產品。配合做好通信網、互聯網、數字電視網「三網融合」試點工作,推進信息網路全覆蓋。加快電子商務、物聯網業發展,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設智慧城市。完善「官產學研用」聯動機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相關領域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成果轉化,不斷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四)商貿旅遊業。積極推進大型商業綜合體、特色商業街、軌道交通商業、地下空間商業街區建設,提升商貿能級,推進商貿業高端化、特色化發展。加大中南路、武珞路、中北路、徐東路、解放路等商圈建設力度,形成特色鮮明、定位清晰、輻射面廣的商貿業特色街區。加快新型商業業態培育,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社區商業、大型居住區配套商業建設,方便群眾生活。
充分挖掘武昌悠久文化的內涵和獨特山水資源優勢,加快旅遊資源的整合和旅遊特色街區的建設,打造山水、歷史、文化等主題精品旅遊品牌。加強濱江商務區高層樓宇的觀光休閑功能建設,增加現代旅遊元素。加大旅遊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加強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及大型綜合文化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建設,藉助武漢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契機,推動武昌旅遊業快速發展。
三、加快產業園區建設
堅持「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科技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重點推進武漢中部信息安全產業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科技園、719所海王科技園、湖北大學科技園建設,促進科技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推進楚天181文化創意產業園、曇華林藝術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四、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保障體系和信用環境,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水平。加強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建設,完善擔保體系,拓展融資渠道,提升融資能力,引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參與資本市場運作,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五、營造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加強與重點產業相關聯的產業鏈、產業集群的培育,不斷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企業發展外部環境。加強重點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引導,制定優惠合理的招商引資政策和措施,加大資源要素特別是土地資源向重點產業集群傾斜的力度,鼓勵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等重點產業集聚和發展。進一步健全社會服務體系,推進投資環境建設,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生態環境,努力降低商務成本。
㈡ 2020法學專業大學排名
中國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
㈢ 武漢大學 行政管理博士 參考書目有哪些求詳細目錄,謝謝!
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生各研究方向必讀書目
研究方向(一):公共管理與領導研究
1、 費斯勒、凱特爾:《行政過程的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 納特、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門組織的戰略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 F·J·古德諾:《政治與行政》,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4、 詹姆斯·Q·威爾遜:《美國官僚政治——政府機構的行為及其動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5、 戴維·H·羅森布魯姆:《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 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 羅伯特·達爾:《多頭政體》,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8、 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10、M·J·C·維爾:《憲政與分權》,三聯書店,1997年版。
11、斯蒂芬·L·埃爾金等:《新憲政論》三聯書店,1997年版。
12、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一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
13、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復合共和制政治理論》,上海三聯1999版。
14、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6、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明:《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9、於建嶸:《岳村政治》,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20、徐湘林、格勒、趙建民:《民主、政治秩序與社會變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研究方向(二):地方政府與區域公共管理
1、[美] V·奧斯特羅姆:《美國聯邦主義》(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
2、[美] 丹尼爾·J·伊拉扎:《聯邦主義探索》(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
3、[美] V·奧斯特羅姆等:《美國地方政府》(中譯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美] R·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中譯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美] 詹姆士·N·羅西瑙:《沒有政府的治理》(中譯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美] 約瑟夫·S·奈、約翰·唐納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中譯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7、[德] 貝亞特·科勒-科赫等:《歐洲一體化與歐盟治理》(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8、[美] 邁克爾·麥金尼斯:《多中心體制與地方公共經濟》(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9、[美] S·亨廷頓等:《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版。
10、[美] S·布萊克:《比較現代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E·奧斯特羅姆等:《制度激勵與可持續發展》(中譯本),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12、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陳秀山、張可雲:《區域經濟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14、胡兆量:《中國區域發展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舒慶、周克瑜:《從封閉走向開放——中國行政區經濟透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6、謝慶奎等:《中國地方政府體制概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版。
研究方向(三):公共理論與行政倫理
1、[德]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2、[美]漢娜·阿侖特著,竺乾威譯:《人的條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汪暉等編:《文化與公共性》,三聯書店1998年版。
4、劉軍寧等編:《公共論叢》,三聯書店(連續出版物)。
5、[美]R.T.諾蘭等著,姚新中等譯:《倫理學與現實生活》,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
6、[美]喬爾·阿伯巴奇等著,陶遠華等譯:《兩種人:官僚與政客》,求實出版社1990年版。
7、[美]特里·L·庫珀著,張秀琴譯:《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8、[美]傑拉爾德·凱登著,[美]馬國泉編:《行政道德文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9、許卓雲:《從歷史看領導》,三聯書店1994年版。
10、[意]薩爾沃·馬斯泰羅內著,黃華光譯:《歐洲民主史——從孟德斯鳩到凱爾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11、瓦爾特·李普曼著,黃胃譯:《公共哲學》,(台灣)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年版。
12、弗里德利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V·登哈特、R·登哈特:《新公共服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4、O·C·麥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種話語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H.George Frederickson, Ed, Eth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M. E. Sharpe,Inc. 1993.
16、RorertB. Denhardt, In The Shadow of Organizati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81.
17、Terry L.Cooper, Ed, Handbook of Administration Ethics, Marcel Dekker, Inc, 1994.
18、PeterMadsen, Jay M. Shafritz, Ed, Essentials of Government Ethics, ThePenguin Group, 1992.
19、Adams,Guy & Danny Balfour. Unmasking administrative evil. Thousand Oak:Sage Publication, Inc, 1998.
20、TheEnterpri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 Summary View. Chandler & Sharp Pub.,1980.
研究方向(四):地方治理
1、夏爾.德巴什:《 行政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2、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格羅弗.斯塔林:《公共部門管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4、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戴維·羅森布魯姆:《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法律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6、俞可平主編:《治理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7、董禮勝:《歐盟成員國中央與地方關系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8、劉君德等著:《中外行政區劃比較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9、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等著:《美國地方政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0、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著:《公共管理改革:比較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11、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年版。
12、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等著:《美國地方政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著:《公共管理改革:比較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14、丹尼爾·伊拉扎:《聯邦主義探索》,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
15、斯科特·戈登著:《控制國家:西方憲政的歷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青目昌彥:《比較制度分析》,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17、詹寧斯:《法與憲法》,三聯書店1997年版。
18、羅伯特·.達爾:《多頭政體——參與和反對》,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19、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0、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研究方向(五):公共預算與財政管理
1、 希克:《現代公共支出管理方法》,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 斯基亞沃-坎波、托馬西:《公共支出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
3、 里德、斯韋恩:《公共財政管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
4、 魯賓:《公共預算中的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 理查德·馬斯格雷夫、佩吉·馬斯格雷夫:《財政理論與實踐》(第五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6、楊肅昌:《中國國家審計:問題與改革》,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7、樓繼偉主編:《中國政府預算:制度、管理與案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8、黃佩華:《中國:國家發展與地方財政》,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
9、尼斯坎南:《官僚制與公共經濟學》,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10、費雪:《州和地方財政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1、敦利威:《民主、官僚制與公共選擇》,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12、戈登·圖洛克:《尋租:對尋租活動的經濟分析》,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3、布坎南、布倫南:《憲政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14、爾姆斯、桑斯坦:《權利的成本:為什麼自由依賴於稅》,北京大學2004年版。
15. Patashnik, Eric. 2001. Putting trust in the US budget:Federal trust funds and the politics of
commit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Albert C. Hyde. Eds. 1991. Government budgeting:Theory, process, and politics.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7.Khan Aman & W.Bartley Hildreth. Eds. 2002. Budgettheory in the public sector. Westpoint: Quorum Books.
18.Khan Aman.Eds. 2004. Financial managementtheories in the public sector. Westpoint: Quorum Books.
19.John Bartle. 2001. Evolving theories of publicbudgeting. New York:JAI Press.
20.Gerald J. Miller, W.Bartley Hildreth & JackRabin. Eds. Performance-based budgeting. Boulder: Westview Press.
研究方向(六):城市管理與市政學
1、F.J.古德諾:《政治與行政》,華夏出版社 1987年版。
2、西蒙:《管理行為》,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
3、B.蓋伊.彼得期:《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萊恩:《新公共管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5、夏書章、王樂夫、陳瑞蓮編:《行政管理學》(第3版),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夏書章著:《現代公共管理概論》,長春出版社2000年版。
7、夏書章著:《市政學引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8、夏書章、徐理明編:《市政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納特.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門組織的戰略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薜瀾等著:《危機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彼得.F.德魯克等著:《知識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2、夏書章著:《知識管理導論》,武漢出版社、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3、夏書章著:《新加坡行(市)政管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4、夏書章著:《香港行政管理》,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版。
15、李瑞環:《城市建設隨談》(上),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16、李瑞環:《城市建設隨談》(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17、夏書章主編:《行政效率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8、拉塞爾·M·林登:《無縫隙政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9、夏書章、汪淑鈞:《行政奇才——周恩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0、徐曉林、楊蘭蓉編著:《電子政府導論》(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研究方向(七):公共管理與制度分析
1、郭小聰主編:《政府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方福前:《公共選擇理論——政治的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德] 柯武剛、史漫飛著:《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4、[美] 奧斯特羅姆、帕克斯和惠特克著:《公共服務的制度建構》,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5、[美]道格拉斯·C.諾斯著:《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美]曼瑟爾·奧爾森著:《集體行動的邏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美] 蓋瑞 ·J.米勒著:《管理困境——科層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美]丹尼斯·C.繆勒著:《公共選擇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9、[美]喬·B.史蒂文斯著:《集體選擇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與公共經濟學》,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11、[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著:《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年版。
研究方向(八):政府組織與管理
1、戴維·奧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擯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羅伯特 · B · 登哈特:《公共組織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B · 蓋伊 · 彼德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雅米爾 ·吉瑞賽特:《公共組織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演進》,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5、格羅弗·斯塔林:《公共部門管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6、納特、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門組織的戰略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復合共和制政治理論》,上海三聯1999版。
8、詹姆斯·Q·威爾遜:《美國官僚政治——政府機構的行為及其動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9、萊恩:《新公共管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0、戴維·H·羅森布魯姆:《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1、弗里德利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2、V·登哈特、R· 登哈特:《新公共服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著:《公共管理改革:比較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14、麥克爾 ·巴澤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願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拉塞爾·M· 林登著:《無縫隙政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6、應松年、袁曙宏主編:《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7、F·J·古德諾:《政治與行政》,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
18、陳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述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9、蔡立輝:《電子政務:信息時代的政府再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0、羅納德·克林格勒、約翰·納爾班迪:《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研究方向(九):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
1、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組織》,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雅米爾·吉瑞賽特:《公共組織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演進》,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
3、瓦休等:《組織行為與公共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4、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組織》,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斯格特:《組織理論》,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6、羅伯特·B·登哈特:《公共組織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7、曼瑟爾·奧爾森著:《集體行動的邏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丹尼斯·C.·繆勒著:《公共選擇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9、喬·B·史蒂文斯著:《集體選擇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拉齊爾:《人事管理經濟學》,三聯書店2000年版。
11、羅納德·克林格勒、約翰·納爾班迪:《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2、藍志勇:《行政官僚與現代社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3、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14、張永宏:《組織社會學的新制度主義學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詹姆斯·Q·威爾遜:《官僚機構:政府機構的作為及其原因》,三聯書店2006年版。
16、保羅·R·尼文:《政府及非營利組織平衡計分卡》,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17、西奧多·H·波伊斯特:《公共與非營利組織績效考評:方法與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8、CarolH.. Weiss, Evaluation: 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and Policies,Prentice-Hall, Inc. 1998.
19、LauraLangbein, Public Program Evaluation: A Statistical Guide, M. E. Sharpe, Inc.2006.
20、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21、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22、奧爾森:《國家興衰探源》,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23、林德布羅姆:《政治與市場:世界的政治-經濟制度》,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24、蓋瑞·J.米勒著:《管理困境——科層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SusanRose-Ackerman, Corruption: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 AcademicPress, 1978.
㈣ 法制辦和公安局的關系
從屬關系
法制局,法制辦是一種類型的單位。
無公安法制局這樣的單位。
只不過公安局內部有法制處,法制科。
【拓展資料】
我國的政府法制機構建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省級以上(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下同)政府法制機構建設成績突出。1954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置國務院法制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1959年6月撤銷。1980年5月和1981年7月,國務院先後設立了國務院辦公廳法制局和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1986年4月,為了加強政府法制工作,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國務院決定,將原國務院辦公廳法制局和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合並,重新成立了國務院法制局,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1988年10月,國務院法制局被確定為國務院的辦事機構。1994年3月又被確定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1998年3月,根據《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設置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作為國務院辦事機構。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內設秘書行政司(研究司)、政法勞動社會保障法制司、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法制司、財政金融法制司、工交商事法制司、農業資源環保法制司、政府法制協調司(法規編纂司)、法規譯審和外事司、行政復議司等九個職能司和機關黨委,下設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機關服務中心、中國法制出版社四個事業單位。與國務院法制機構發展相適應,省級政府法制機構也是在發展中不斷壯大,無論是機構設置,還是人員配備均得到全面加強。⑴以武漢市政府法制辦為例,十年「文革」浩劫,我國社會主義法制被破壞殆盡,武漢的政府法制機構也盪然無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武漢的行政法制工作開始恢復和重建。
1984年7月,武漢市政府辦公室設立法規處。1985年12月,武漢市編委又批文同意成立武漢市政府經濟法規研究中心,該中心既是一個研究咨詢機構,又是一個擬定經濟法規的工作機構,為事業單位,與武漢市政府辦公室法規處合署辦公。 1988年6月,為了進一步加強政府法制工作,更好地為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法律服務,又將原武漢市政府辦公廳法規處劃出,成立武漢政府法制辦公室,作為市政府的辦事機構,隨著《行政處罰法》的實施,武漢市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又得到進一步加強。
1996年12月8日,武漢市編委以武編[1996]103號文印發了《武漢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按照該方案,武漢市政府府法制辦公室內設機構增至5個,即綜合秘書處、法規一處、法規二處、法制監督處、行政復議處。人員編制由1984年的3名逐漸增至30名。2001年機構改革,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升格為正局級,這在當時武漢市所有行政機關中是絕無僅有的。
㈤ 學習行政訴訟法的體會
第一,法律至上原則。
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規范。
2.依法行政規則。政府的依法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在法律沒有規定時,行政機關無權像公民那樣自由地活動。
3.合法性規則。行政行為的范圍和內容必須由法律設定。
4.保證實施原則,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機關的職責是執行和實施法律,對於行政機關來說,不僅有消極的義務遵守法律,而且有積極的義務採取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
第二,正當程序原則。
程序是實體的保障。沒有正當程序的規范,行政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就難以實現。因此,行政法治對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過正當程序來實現。
第三,
公平救濟原則。依法行政意味著行政相對人能夠及時有效地通過法律渠道糾正行政侵權行為,也就是必須存在公平有效的行政救濟。
㈥ 長沙有幾所軍校都叫什麼
嚴格來說長沙只有一所軍校,那就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全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在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很大一所軍校,非常氣派,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喲。
(6)武漢市法治政府建設擴展閱讀:
國防科技大學有本科也有研究生,另外長沙除了國防科技大學之外也還有警校,例如長沙市人民警察學校(在經開區遠大三路188號),湖南警察學院(在長沙市星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㈦ 差別化政策
(重定向自差別化房貸政策)
什麼是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所謂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就是針對擁有不能套數房產的購房者有不同的貸款政策,堅決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
這個政策有一個基本限度,但是具體的還是需要看各個銀行的執行情況。對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築面積在9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30%;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50%,貸款利率不得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對貸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和貸款利率應大幅度提高,具體由商業銀行根據風險管理原則自主確定。
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重點
實施差別化住房稅收政策,要在交易環節和所得稅征管上加強管制。在交易環節上,通過差別化住房稅收政策主要是增大投資性房的交易成本,降低剛需住房的交易成本。在住房交易所得稅上,需要加大稅收征管,嚴厲打擊陰陽合同,從而可以降低投機性購房的投資回報率。因此,落實差異化住房稅收政策才會點中房價上漲的「死穴」。
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實施標准
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對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築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30%;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於50%,貸款利率不得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對貸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貸款首付款比例和貸款利率應大幅度提高,具體由商業銀行根據風險管理原則自主確定。人民銀行、銀監會要指導和監督商業銀行嚴格住房消費貸款管理。住房城鄉建設部要會同人民銀行、銀監會抓緊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認定標准。
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嚴格限制各種名目的炒房和投機性購房。商品住房價格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地區,商業銀行可根據風險狀況,暫停發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對不能提供1年以上當地納稅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停發放購買住房貸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臨時性措施,在一定時期內限定購房套數。
對境外機構和個人購房,嚴格按有關政策執行。
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影響
政策效力的時空對比
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調控矛頭直接指向了樓市中的投資與投機性需求,從而避免了07年政策的「一刀切」。 此調控是以提高購房門檻、拉高月供負擔和購房成本作為政策出發點的。以總價200萬元的房產為例,在一般的改善性需求的條件下,新政前後的首付金額有20-60萬元的增長,而在相同的首付前提下新政前後的月供對比約有12.7%的增幅。對投機性購房需求而言,政策在提高進入門檻和購房成本方面的效果將極為明顯。
銀行業的「骨牌效應」
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出台使與樓市聯系緊密的銀行業遭遇到了連帶影響。從對銀行業的影響來看,雖然調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息差、防範風險,但在中、短期內伴隨著政策效力的顯現,樓市的成交量必將會受到影響,購房人對房貸的需求也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的相關規定
2016年9月,住建部在「貫徹《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至2020年)》的實施方案」中指出,實施住宅用地分類供應管理,完善和落實差別化稅收、信貸政策。
在限貸方面,蘇州規定,居民家庭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再次申請商貸購房,其最低首付款比例由40%調整為50%;居民家庭已有2套及以上住房且購房貸款未結清的,繼續停止發放「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
而南京規定,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已結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於35%;擁有1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於50%。
武漢規定,在武漢市擁有1套住房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請個人住房貸款購買商品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為40%。在武漢市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並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或還有1套住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請個人住房貸款購買商品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為40%。在武漢市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且有2套住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再次申請個人住房貸款購買商品住房,繼續暫停發放相應購房貸款。
在差別化住房稅收政策方面,財政部、國稅總局和住建部2016年年2月份聯合出台的《關於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契稅、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規定,90平方米以下首套房契稅降至1%,90平方米以上二套房契稅統一為2%;二手房無論普通住宅還是非普通住宅,滿2年的統一免徵營業稅。
通知適當加大了個人購買住房的稅收優惠力度,體現了對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具體是將個人購買住房契稅優惠范圍由家庭唯一住房,擴大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並不再區分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
相關條目
限購令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
0
分享到:
㈧ 武漢市etc收費合法嗎
1.年審不需要ETC,年審只需要你不違反道路交通法規,有違章的都已經處理就可以,和ETC這個路橋公司的經營行為屁的關系都沒有。
2.就是路橋,也不捉沒有裝ETC的,他們主要捉那些已經安裝的車輛。大家知道武漢ETC是免費安裝,別看這個免費,其實就是個陷阱,如果你裝了,就說明你同意路橋公司的收費標准,每次過橋ETC就記錄和扣費,如果安裝了的不繳費,那是違約行為,他們可以法院起訴。而沒有裝的,就是欠費再多,他們也沒有辦法,因為有以下2個原因:
1.武漢ETC是地方政府收費行為,這個和國家道路交通法規相違背,屬於違法收費,武漢司機沒有安裝的可以拒絕繳費。
2.因為沒有免費安裝ETC,說明自己不同意他們路橋公司的收費項目,沒有達成協議,就是過橋無數次,他們也沒有辦法,因為起訴法院不受理,必須要安裝了的車輛才可以受理。
肯定有人問,要是我被路橋稽查攔下來,口車怎麼辦?
其實這很簡單,第一,你沒有安裝,沒有達成繳費協議。第二,路橋只是一個公司,他們沒有執法權,國家道路交通法明文規定,只有交警才有權利扣車,所以只要路橋敢扣車,你就直接打110報警,警察一來,馬上就叫他們放行,說他們是違法的(本人親身試過,哈哈) 。其實武漢政府,路橋公司,交警隊,他們都知道武漢ETC收費違法,但他們都不說,大部分司機也不知道,看大家都裝了,也就跟著安裝。免費安裝,哈哈,試想要是合法的,會免費安裝嗎,那還不和交強險一樣,每年必須買。所以,只有懂法的人,就都沒有安裝。這個事情,中央焦點訪談還報道過的,所以路橋對那些沒有裝的人,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只要武漢和湖北電視台和廣播電台從來沒有新聞說ETC逃費不交的報道,因為他們知道那個是政府私下搞錢,不是合法的。下面我就來說下這個武漢ETC到底怎麼不合法。
武漢六橋一隧一路」ETC收費 ,武漢收取「過江費」政府規章涉嫌違反上位法。
10月23日閉幕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並強調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之一。
巧合的是,全會剛剛閉幕第二天,一條「CCTV終於報道武漢亂收費的ETC了!取締ETC需要共同關注!」的消息出現在微信朋友圈,後被瘋傳,再被網路媒體轉載,引發熱議。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這條消息實際上是3年前中央電視台對武漢啟動市區「六橋一隧」ETC收費系統(「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的簡稱)的報道,央視將該現象稱為武漢的「過江之困」。
《法制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這種現象說明武漢市民一直對武漢市政府的這項重大決策持反對意見但又「無可奈何」,更根本的原因是武漢施行「六橋一隧」ETC收費的政府規章涉嫌違反上位法。
根據武漢市城市路橋收費管理中心官網公布的消息,目前全市施行收費的城市道路橋梁是「武漢長江二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公路部分)、晴川橋、月湖橋、長豐橋、武漢長江隧道、武漢二七長江大橋等」。這些收費道路橋梁被武漢市民俗稱為「六橋一隧」。現在還有鸚鵡洲大橋等。
一是捆綁收費:武漢市的六橋一隧的總造價是141億元,原來5座橋如果按照物價部門的測算,每次通過也就3元不到,捆綁以後就達到了現在的8元。
二是人員增加:自動化程度高了,相反帶來了比原來多兩倍的運營人員,職工人數從918人上升到2788人。
三是強制安裝收費涉嫌違法問題(現在已經改成自願安裝):武漢將收取的費用用於支付路橋中心人員工資,而國家《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第十九條明確規定收取的通行費不得挪作他用。
武漢市公務員評論說:中央紀委應該好好查查這背後的腐敗,武漢市應該立刻取消亂收費。是正直的武漢公民支持取消亂收費。
武漢市政府法制辦在其官網上公布了《武漢市貸款建設的城市道路橋梁隧道車輛通行費徵收管理辦法(修訂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武漢市政府法制辦稱:《武漢市貸款建設的城市道路橋梁隧道車輛通行費徵收管理辦法》(市人民政府第210號令)(以下簡稱《辦法》)自2011年4月1日實施以來,為該市採用不停車電子計次收費方式徵收車輛通行費(ETC收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法治保障。
《法制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指出,該《辦法》於法無據,涉嫌違反上位法。
《辦法》制定依據是1996年出台的《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198號)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
記者查閱有關規定後發現,其依據的具體規定是《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第19條: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門對利用貸款或者集資建設的大型橋梁、隧道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向過往車輛(軍用車輛除外)收取通行費,用於償還貸款或者集資款,不得挪作他用。收取通行費的范圍和期限,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條例》屬於行政法規,是上位法;武漢市的收費辦法屬於地方政府規章,是下位法,而《條例》第十九條屬於行政許可條款。」武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憲法學教授指出,行政許可法規定,政府規章只能設定臨時性行政許可條款,且僅限於「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沒有明確較大的市或者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政府所制定的規章有無權力設定行政許可。
這位憲法學教授指出,政府做出任何一種可能給公民帶來負擔或不利因素的決定,都必須要有法律依據,這也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政府依法行政、重大決策做出的規定。
目前,武漢官方公布的消息顯示,預計到今年底,該市機動車保有量將達到190萬輛。
3年前,湖北律師鍾慶雲曾參加「武漢市貸款建設城市道路橋梁隧道車輛通行收費標准聽證會」,他是19位聽證代表中唯一一位反對收費的。
他的反對理由主要是:提供道路橋梁等市政設施是一個政府的法定義務,政府不應該作為市場交易行為的一方出現;貸款並不能成為收費的理由,不然所有貸款修的路包括一些小區內部的路都應該收費。
現在武漢是全國唯一個城市內ETC收費的,真是TMD敢為人先!繳費的還是在繼續,沒有安裝的也是在繼續,就這樣吧,老實人和不懂法規的人總是交的歡快,世界就是這樣的,知識還是很重要的!
㈨ 中國經濟年鑒的內容介紹
政府工作報告3
關於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關於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2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3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窮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42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 47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
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 49
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52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55
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 58
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62
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 65
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 69
國務院關於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7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述評79
經濟體制改革綜述87
國內生產總值綜述90
財政工作綜述92
貨幣政策綜述95
金融綜述97
保險市場綜述99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綜述101
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綜述105
固定資產投資綜述107
價格形勢及改革情況綜述109
國際收支綜述111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綜述112
農業和農村經濟綜述114
商品市場發展綜述118
對外經濟綜述 121
信息化發展綜述 124
資源節約綜述128
循環經濟發展綜述130
環境保護綜述131
工商行政管理綜述134 中國三次產業發展概況141
第一產業
種植業 145
林業146
畜牧業 149
漁業 151
農墾 152
農業機械化 154
農村水利建設155
農業產業化經營156
農業資金投入158
農業科技教育 159
農業資源和環境保護160
第二產業
采礦業
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 162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生產和經營165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生產和經營167
冶金礦山工業169
非金屬礦工業 172
化工地質礦山工業 174
製造業
輕工業發展綜述177
制鹽工業181
煙草製造業 182
飼料工業 183
紡織工業184
服裝工業188
化學纖維製造業192
造紙工業193
文教體育用品工業197
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綜述200
原油加工業204
基礎化學原料製造業 205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生產和經營207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生產和經營209
洗滌用品工業210
純鹼工業 213
氯鹼工業214
化肥工業215
農葯工業218
醫葯工業220
橡膠工業 221
工程塑料工業224
塑料加工工業225
鋼鐵工業 227
有色金屬工業 229
船舶工業 231
航空工業 233
航天工業 235
電力工業237
家用電器工業· 239
機械工業發展綜述 240
電工電器製造業246
汽車工業24 251
農業機械製造業252
工程機械製造業254
重型機械製造業255
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製造業257
機床工具製造業259
通用機械製造業261
環保機械製造業263
液壓氣動密封件製造業264
儀器儀表製造業 266
文化、辦公設備製造業268
鐵路建設 270
公路建設272
水運建設與管理 273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綜述274
計算機產業277
通信與網路設備製造業281
消費類電子工業283
電子器件製造業286
電子元件製造業288
電子專用材料製造業290
建築業294
建材工業 296
水泥工業300
平板玻璃工業303
建築陶瓷及衛生潔具工業 304
建築防水工業306
玻璃纖維工業 309
第三產業
交通運輸和郵政業
鐵路運輸業 311
道路運輸業313
水路運輸業 313
民用航空運輸業315
通用航空業320
郵政業 320
信息技術服務業和軟體業
信息技術服務業323
軟體產業 325
物流業
物流發展綜述 327
商貿服務業 330
糧食流通 331
棉花流通333
生產資料市場 334
供銷合作社事業·336
旅遊業337
住宿業 340
對外經濟貿易
貨物進出口貿易342
機電產品進出口343
對外技術貿易 345
對外服務貿易350
吸收外商直接技資 352
對外投資合作353
對外援助 354
內地與香港、澳門經貿交流355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 356
公平貿易工作357
海關工作359
出人境檢驗檢疫工作360
金融業
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364
國家開發銀行的業務365
中國進出口銀行的業務 366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369
中國工商銀行的業務 370
中國農業銀行的業務 373
中國銀行的業務 376
中國建設銀行的業務 380
交通銀行的業務 382
中國光大銀行的業務383
華夏銀行的業務385
中國民生銀行的業務385
廣東發展銀行的業務387
深圳發展銀行的業務
-深圳發展銀行總行辦公室388
招商銀行的業務389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業務391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辦公室 392
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393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 394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 396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的業務 397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業務400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402
期貨市場 404
銀行間外匯市場與人民幣匯率405
城市建設和房地產業407
村鎮建設 409
房地產開發與住宅建設411
房地產交易市場 413
城鎮住房制度改革與住房保障415
住房公積金管理 416
商務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
人力資源市場419
就業工作420
律師工作422
公證工作423
注冊會計師工作424
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425
環境保護
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工作428
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保護工作429
生態保護工作 431
教青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 435
科技事業437
中國科學院的工作440
中國工程院的工作 44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工作446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工作448
專利事業451
氣象事業 453
防震減災工作 455
測繪事業458
海洋事業459
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
衛生事業462
中醫葯工作464
體育事業 467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469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472
新聞出版事業477
廣播電影電視業 481
互聯網業 485
廣告業 489
檔案事業492
社會保障
養老保險495
醫療保險495
失業保險496
工傷保險497
民政和社會福利事業 498
社會管理
統計工作 501
審計工作 503
計量工作505
標准化工作508
質量技術監督與管理510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512
節能工作 513
稅收工作 515
國家信用517
外匯管理522
市場、合同監督管理 523
競爭執法和經濟檢查 525
廣告監督管理 527
商標管理 529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 531
衛生部食品安全工作533
葯品監督管理534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535 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綜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541
北京市 545
天津市551
河北省 560
遼寧省564
沈陽市568
大連市 576
上海市 584
上海市浦東新區 588
南京市595
山東省599
濟南市 605
青島市611
浙江省617
寧波市 623
福建省626
廈門市633
海南省 635
廣東省 639
廣州市643
深圳市 647
珠海市649
汕頭市 655
黑龍江省 658
哈爾濱市669
吉林省 674
長春市 680
安徽省 682
江西省691
南昌市693
河南省701
湖北省707
武漢市 713
湖南省 717
四川省720
成都市722
重慶市729
貴州省736
雲南省744
陝西省751
西安市757
甘肅省763
青海省770
西藏自治區771
寧夏回族自治區77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82
內蒙古自治區788
廣西壯族自治區795
香港特別行政區803
澳門特別行政區807
台灣省810 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概況 817
鄉鎮企業發展概況819
城鎮集體經濟發展概況821
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概況823
外商技資企業發展概況827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發展概況
中小企業改革和發展概況831 行政區劃837
自然資源狀況 838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量指標 839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指標843
國內生產總值847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ι 848
地區生產總值及指數 849
地區五大行業增加值 850
地區生產總值收入法構成項目 851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852
最終消費支出 853
最終消費支出構成 854
資本形成總額及構成 855
人口數856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856
16歲以上人口狀況857
按三次產業分就業人員數857
按行業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858
按行業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858
全社會固定資產技資 859
按城鄉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技資 860
按行業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構成861
各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技資
各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各地區農村固定資產投資8ω
各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865
能源生產總量和構成 866
能源消費總量和構成
綜合能源平衡表 867
能源生產、消費增長速度 868
國家財政收支 869
各項稅收 870
國家外債余額和外債風險指標870
各地區財政收支871
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 872
金融機構現金收入 873
金融機構現金支出874
貨幣供應量 875
黃金和國家外匯儲備875
各種價格指數 876
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 876
居民消費及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877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878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878
固定資產技資價格指數878
各地區價格指數 879
人民生活基本情況880
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881
城鎮每百戶耐用消費品年底擁有量882
農村每百戶耐用消費品年底擁有量882
各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
各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4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85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指數886
各地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增長速度887
農牧漁業生產情況888
主要農產品產量89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891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構成891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和資產總計89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892
按行業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指標893
按行業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895
各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896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897
各地區主要工業產品產量899
建築業企業概況900
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建築業企業情況901
交通運輸業基本情況 902
客運量903
旅客周轉量903
貨運量904
貨物周轉量904
郵電業務量905
各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906
貨物進出口總額907
進出口貨物分類金額 907
出口主要貨物數量和金額 908
進口主要貨物數量和金額 909
各地區貨物進出口總額910
人民幣對主要外幣年平均匯率911
實際使用外資額 911
外商直接技資912
對外經濟合作912
國內旅遊情況913
國際旅遊人數和旅遊外匯收入913
各級各類學校數 914
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數914
各級各類學校招生數 915
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915
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數 916
研究生和留學生數916
各地區在校學生數 917
科技活動基本情況 918
文化事業機構數 919
圖書、期刊和報紙出版數 919
衛生機構數和床位數 920
衛生機構技術人員數 920
各地區衛生機構、技術人員、醫療機構床位數921
各地區交通事故情況922
各地區火災事故情況 923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國土面積和人口數924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及增長率925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工業生產指數 926
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貨物進出口額927
中國主要指標居世界位次928
㈩ 武漢清理政府規范性文件,經濟房銷售管理程序等20個文件被廢止
武漢市政府近日作出關於規范性文件清理結果的決定,其中保留235件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繼續有效,有20件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廢止,宣布失效的40件,予以修改的12件。
繼續有效的235件 40件失效
根據國家、省相關要求,武漢市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含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制定的文件,下同)清理工作。經對截至2019年12月31日為止現行有效的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和研究,決定:保留235件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繼續有效;宣布20件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廢止;宣布40件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失效;對12件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進行修改。對予以修改的12件市政府規范性文件,按照法定程序,9件進行部分條款集中打包修改,3件進行全面修改。
為什麼要開展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武漢市司法局在解讀該決定時介紹,一是做好市政府規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需要;三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需要。
此次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清理工,堅持「誰起草、誰實施、誰清理、誰負責」的責任分工,組織市政府各部門按要求開展清理工作,徵集了清理意見。嚴格清理工作標准。主要是明確了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清理的處理原則,即明確哪些情形下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應宣告失效、宣告廢止、予以修改或繼續有效。規范清理工作流程。為確保清理結果合法有效,在清理專班初審基礎上、委託專業機構復審,同時對分歧較大的清理意見與相關部門進行了反復溝通協調,達成一致意見,在進一步徵求公眾意見基礎上,最後進行了法制審查。
設定內容超越法定許可權等情形的予以廢止
對納入此次清理范圍的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分別根據不同情形,作如下處理:具有主要內容與法律、法規、規章及上級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不一致,或者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上級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已廢止,或者設定內容超越法定許可權等情形的,建議予以廢止;具有文件已超過適用期,或者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已被國務院、省政府或者上級行政機關宣布失效等情形的,建議宣布失效;具有個別內容與法律、法規、規章或者上級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不一致,或者規范性文件之間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等情形的,建議予以修改;無上述情形的,建議繼續有效。
記者注意到,宣布廢止的20件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中,包括2011年出台的武漢市政府關於進一步規范老年人優待證年審的通知、2007年出台的武漢市政府關於印發武漢市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銷售管理工作程序的通知,2017年出台的武漢市政府關於印發武漢市積分入戶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等。
上述繼續有效的規范性文件有效期屆滿需要繼續實施的,按照相關規定的程序重新公布實施。需要修改的市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由市直相關部門依照法定程序提請市人民政府審議後重新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