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法條立法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三是民法總則將民法法律淵源的范圍擴大到民事習慣。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2. 《民法總則》制定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憲法》來
根據《民法總則》自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2)民法總則法條立法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根據《民法總則》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根據《民法總則》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3. 民法總則143條對民事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3)民法總則法條立法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與特徵:
我國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德國與蘇聯的立法經驗。「民事法律行為」亦稱「法律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54條中對其定義如下: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我國對民事法律行為(以下簡稱法律行為)「合法性」特徵的規定不同於大多數國家。之所以在立法時我國將「合法性」作為法律行為特徵是因為,當時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參照了前蘇聯關於法律行為之界定。
民事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它本質上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系意圖的外在表示。
而事實行為則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因而法律對事實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概括中也並不考慮不同行為人的具體意圖內容。
因此事實行為必然是某種客觀行為,是某種業已實施的、客觀外界造成影響或後果的行為。僅停留在內在意志階段或意志表示階段,而未表現為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不構成事實行為。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發生效力。
有效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使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發生效力,而並非使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發生法律後果。而事實行為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因此,產生法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意定後果的法律事實兩者間有著本質的區別:法律行為之所以發生法律效力是基於法律對表意人「意思自決」價值認許的結果。其他非法律行為所產生之法律關系是基於「法律本身」價值的考慮。
3、法律行為本質不在於事實的構成,而在於意思的表示。
而事實行為相反。這是由法律行為的主觀性特徵和權利義務效果的非法定性決定的。在法制史角度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早期交易只存在即時交付情況。
而法律行為觀念僅僅是在意思表示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之時才逐漸形成。只有在商品經濟較為發展的階段才產生了交易活動中約定(諾成)行為與實際履行行為相分離的要求。
也才形成了「法律上可期待的信用」這一觀點。正如梅因所說:「羅馬法上契約觀念的成熟是經過『要式交易行為』到『諾成契約行為』的一系列轉變後最終完成的」。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與通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1、范圍不同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不同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不同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4)民法總則法條立法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5. 如何理解民法總則立法目的和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下稱「民法總則」)已經獲全國人大表決通過,自10月1日起施行。如何理解民法總則的目的和制定依據呢?民法總則第1條對此作了闡述,其中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該條的規范對象是民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根據。該條規定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下稱《民法通則》)第1條的規定。《民法通則》第1條規定:「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但民法總則第1條根據近40年來民法觀念發展和實踐經驗作了必要完善,總體上更具有清晰性也更具有限定性。
立法目的和立法根據是既相互區別又緊密相關的問題。立法目的是立法追求的價值目標,立法根據則是立法近前的直接依據。立法目的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立法價值根據。多數國家民法典並無此項規定,通常只在學說上倡導公法私法的區分,並明確私法的目標是維護私人利益。但是,我國作為民法後發國家,在民法中宣示立法目的和根據,與宣示調整對象、基本原則等一樣,有著獨特的意義,即具有宣示民法的作用。
首先是立法目的,即「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包含了兩層含義:
第一,從目的出發點來看,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與《民法通則》原來規定比較,用「民事主體」表述替代過去的「自然人、法人」表述,因為民法總則對於民事主體類型規定更加多元化了,除了自然人和法人,還包括非法人組織等。民法在目的上具有權利法性質,其出發點是保護民事權益。當然,民法在目的上本身不只是被動地保護權利,本身更具有積極地明確或確認權利的要求,所以在此「保護」一詞不宜孤立解釋,必要時應該延伸到以包含「明確和確認」權利為前提。以明確和保護民事權益為目的,這說明民法的立法功能是賦權保障,因此民法主要為授權性立法或任意法,區別於以命令性立法為特點的刑法和行政法。
第二,從目的效果來看,是「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相比《民法通則》,民法總則刪除了「調整民事關系」前面的「正確」二字,添加了「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表述,並將過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修改表述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還增加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民事權益,在目的效果上,應發揮調整民事關系的效果,這是最直接的效果,結合保護民事權益的出發點理解,這種對於民事關系的調整是以保護民事權益為中心的,保護民事權益既是調整目的,也是調整手段;也應當發揮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宏觀效果,這些效果和調整民事關系的一般效果相比,更具有整體性,因此體現了一種微妙的平衡要求,使得我國民法在立法目的上具有將調整民事關系與維護特定的社會和經濟秩序以及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整體兼顧的限定效果。
其次,是立法依據,即「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新法沒有繼承《民法通則》的原來表述,而是進行了修改簡化,使用了更加明確也更加限定的一種表述。從文義解釋上,指憲法是民法的制定依據,既指憲法是民法的立法權力和程序上的依據,也是民法的制度內容上的依據。在民法根據上,應當有一定的開放性,宜引入體系解釋觀,將前面的目的表述和「根據憲法」表述結合起來,將目的要求視為立法價值依據而納入理解。
6. 民法總則180條的內容是什麼,民法總則有何意義
您好,《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一)開啟民法典編纂的進程。
《民法總則》的制定不僅實質性地開啟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並成為民法典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體系的完善。頒行後,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都要與《民法總則》進行協調,並以其所確立的立法目的、原則、理念為基本的指導,從而形成一部價值融貫、規則統一、體系完備的民法典。
(二)推進我國民事立法體系化進程
《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綱。由於《民法總則》是採取「提取公因式」的方式確立的規則,是民法典中最基礎、最通用,同時也是最抽象的部分,所以它可以普遍適用於各個民商事單行法律。《民法總則》的制定將極大地推進民事立法的系統化過程。法典化就是體系化,《民法總則》的制定將使整個民事立法體系更加和諧,更富有內在的一致性。
(三)完善民事權利體系,強化保護機制
民法典被稱為「民事權利的宣言書」。《民法總則》廣泛確認公民享有的各項人格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親屬權、繼承權等權利,使其真正成為了「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繼續採納《民法通則》的經驗,專設「民事權利」一章,集中地確認和宣示自然人、法人所享有的各項民事權利,充分地彰顯民法對民事權利保障的功能。
(四)完善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民法總則》一方面宣告,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立法目的,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理念,並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基本原則,要求從事民事活動,秉持誠實、恪守承諾,這有利於強化人們誠實守信、崇法尚德,推進誠信社會建設,另一方面廣泛確認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權益,規定了胎兒利益保護規則、民事行為能力制度、老年監護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護等,實現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保護。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7. 民法總則立法初衷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8. 民法總則185條是民法典第幾條
民法總則第185條的內容是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規定的就是所謂的「英烈條款」,但這顯然不是一個完全法條。第一沒有規定權利主體,第二沒有規定具體構成要件。不過這里的責任顯然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二、司法解釋
如果本條未被適用,即使理論上存在很多問題,也不會在實踐中爆發,如此該條就是一個無害條款。一旦實踐中出現本條規范情形,那麼可能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英烈的具體標准,不明確。如何判斷英烈呢?目前國家並無具體規定,因此在適用時,將會帶來巨大挑戰。
第二,具體侵害形式應當如何,才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呢?如果僅以客觀上的虛假陳述為准,那麼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可能會帶來毀滅性打擊,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考證歷史,如果考證錯誤,就要承擔侵權責任,會導致喪失積極性。
第三,誰可以主張賠償。究竟是英烈的後人,但後人關系的親疏,是否進行限制。如果親疏要求較高,完全可以藉助對普通死者的人格保護制度,解決問題。 此時立法者所要保護的是死者生存的近親屬,因為對死者的污衊、誹謗會使得生存的近親屬他們生活不安寧,心理不安寧,法律真正保護的還是生存者的利益。因此如果英烈的近親屬遭受此種不利,自可依此為據尋求保護。如果沒有符合親疏關系要求的,那麼公益組織可否提起公益訴訟。
該條法律規定是對英雄烈士的相關信息作合法界定的條款,也是對英雄烈士的作保護和規范的規定。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企業在進行商標注冊或者正常商業行為時,嚴禁將英雄烈士的相關信息作為謀取公司企業利益的工作,否則構成了違法犯罪行為,是會被追究民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