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確立法典12篇結構的是
1. 在中國古代,最早確定法典篇目為12篇的是( )
b.北齊律
《北齊律》是北齊代替東魏後,武成帝命高 等人編撰而成,這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的一部法律,對於《開皇律》乃至《唐律疏議》都有直接的影響。
篇目共十二篇,即名例、禁衛、戶婚、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其重要內容有:創新並確立了「重罪十條」,這是後來「十惡」的起源;將《晉律》中的《刑名》和《法例》合並為《名例》,放在律典第一篇,篇目由二十精簡為十二,這也被隋唐繼承;演戲北魏五刑確立封建五刑制的雛形,即死、流、徒、杖、鞭(隋唐改為笞)。,規定杖刑為十、二十、三十共計三等,鞭刑為四十、五十、六十、八十、一百共五等。刑罪即勞役刑一年至五年共計五等,流刑為一等,死刑為絞、斬、梟首、繯四等,一共由十八等構成。
《北齊律》是一部承上啟下的重要法典,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法律變化、成熟、定型的重要時期,而《北齊律》則是最後定型、有草創貢獻的律典,後來的隋唐法制如果沒有《北齊律》的基礎,是很難有那麼大的成就的。
2. 確立公平正義的最早法典
公元前1762年漢謨拉比法典1902年底,三塊黑色的玄武岩成了歐美人的主要話題,在餐桌上,在辦公室里,許多人都在津津有味地談論著它,並提出了各種美妙的猜想。
的確,這三塊大黑石頭對於常人來說可謂貌不驚人,瞧不出什麼名堂。然而,它們卻使全世界的考古學家如獲至寶,更使首先發現它們的法國考古隊喜不可言。因為把這三塊石頭拼接在一起,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根完整的大橢圓形石柱。在這個高2.25米,周長近2米的石柱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元號。這些文字元號每一筆劃的開始部分都較粗,末尾部分則較細,象一支支木楔。整個石柱雕磨得非常精緻,在其頂端還刻有兩個人形浮雕,一站一坐,站者立在坐者面前,雙手合十,神態虔誠而拘謹,坐者威嚴無比,緩慢地抬起右手,正在將一柄權杖授給站立之人,整個刻劃極其剛勁而樸重。
那麼,這根石柱上的文字元號到底表示什麼,雕刻的兩個人又是誰呢?還是讓我們掀開古代兩河流域的歷史,從頭談起吧!
3. 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是什麼
《烏爾納姆法典》,出自古代西亞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008年)開國君主烏爾納姆制定的。
《烏爾納姆法典》它適應奴隸制的發展,主要用來保護奴隸佔有和私有制經濟,鎮壓奴隸和貧民的反抗。這部法典大部損壞,只剩殘片。《烏爾納姆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早於《漢謨拉比法典》)。
(3)最早確立法典12篇結構的是擴展閱讀
法典包括序言和正文29條(傳下來的只有23條)兩大部分,沒有結語,主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法律等方面。序言宣稱,是神授予烏爾納姆統治權力,烏爾納姆在人世間的行為是按照神意,確立「正義」和「社會秩序」,並列舉了他在保護貧弱、抑制豪強等方面所採取的措施。
現已發現的最早抄本大約是巴比倫時代的,但大部分已毀損,僅存幾條殘片。從破損較嚴重的法典殘片看,法典的主要內容是對奴隸制度、婚姻、家庭、繼承、刑罰等方面的規定。如:第一次離婚支付1米納白銀,而第二次離婚應當支付1/2米納白銀,通姦者將被處死。
強暴自己的女奴者將被課以5西克爾罰金;作偽證將被處以罰款;斗毆中打折骨頭需支付1米納白銀,損傷腳需支付10西克爾;外國人的土地被淹沒,每0.3公頃土地將給予3古爾(約900公升大麥)補償。
將逃亡奴隸捉回的奴隸主要給捕捉者適當的報酬;傷害他人的身世要處以酷刑並罰款;禁止行巫術;破壞他人耕地者要支付食物賠償;女奴對女主人不敬則予體罰。
婦女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如犯通姦罪則處死等等。這些條文充分表明了當時立法已採用罰金賠款等方式逐步取代同態復仇。
從現在僅存的二十多條殘篇來看,涉及女奴的有五條,她們時常遭受強暴、買賣和毆打;有兩條涉及寡婦,她們的社會地位較之女奴較好——法典序言提到不允許有勢力的人支配寡婦,正文又提到遺棄寡婦的男人應賠償一定數額的白銀。
法典也涉及普通婦女,她們的社會地位比女奴和婦女高,但較普通男子卑下。盡管法典中仍殘存著讓河神澄清妖術罪和妻子被控通姦罪的規定,但有關身體傷害的處罰規定比原始的處罰有了很大的進步。
《烏爾納姆法典》無論在內容上或形式上,都有創新之處,在西亞地區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來兩河流域各國制定的法典影響頗大。
4. 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是《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中東地區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大約在公元前1776年[1]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徵王權的權標的浮雕,以象徵君權神授,王權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共3500行、282條,現存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亞洲展覽館。
(4)最早確立法典12篇結構的是擴展閱讀:
《漢謨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序言和結語約佔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語言豐富,詞藻華麗,充滿神化、美化漢謨拉比的言辭,是一篇對國王的贊美詩。正文包括282條法律,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等制度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法典結構體系:
漢謨拉比法典由序言、條文(273條)和結語三部分組成。
序言部分,漢謨拉比列舉和頌揚了自己的豐功偉績,自稱是「巴比倫的太陽」,宣揚「君權神授」等思想,並闡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發揚正義於世」「為人民造福」。
正文包括282條法律,涉及現代意義上的民事、刑事、訴訟等領域,意在調解自由民之間的財產佔有、繼承、轉讓、租賃、借貸、僱傭等多種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它典型地體現了古東方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的特點。
結尾部分除繼續對漢謨拉比歌功頌德外,還強調法典原則的不可改變性。
網路-漢謨拉比法典
5. 最早的法典是什麼法典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漢穆拉比法典」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一個名叫蘇撒的古城舊址上,進行發掘工作。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以後又發現了兩塊,將三塊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柱形的石碑。
這塊石碑高2.25米,底部圓周1.9米,頂部圓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緻的浮雕中,古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馬什,端坐在寶坐上,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穆拉比,恭謹地站在它的面前,沙馬什正在將一把象徵帝王權力標志的權標,授予漢穆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著漢穆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書寫的。其中有少數文字已被磨光。這個石碑就是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它把我們帶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社會。
古巴比倫王國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公元前1792年,漢穆拉比成為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是一位很有才乾的國王。他勤於朝政,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他也關心稅收,處理各種案件。他在位40年,使巴比倫成了一個強盛的國家。
漢穆拉比每天要處理的申訴案件太多,簡直應付不了。他就讓臣下把過去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社會上已形成的習慣,編成了一部法典。漢穆拉比命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豎立在巴比倫馬都克大神殿里。
這部法典一共有282條,刻在圓柱上共52欄4000行,約8000字。圓柱挖掘出來的時候,正面7欄(35條)已經損壞,其餘的基本完整。上面的字跡優美,是一種只有王室才使用的楔形字體。
漢穆拉比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條,其中包括訴訟手續、盜竊處理、租佃、僱傭、商業高利貸和債務、婚姻、遺產繼承、奴隸地位等條文。漢穆拉比法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
在巴比倫社會中,除了奴隸主和奴隸,還有自由民。這部法典的很多條文是用來處理自由民的內部關系的。處理的原則就是「以牙抵牙,以眼還眼」。比如,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一隻眼睛,對方就要同樣被打瞎一隻眼睛作為賠償;被人打斷了腿,也要把對方的腿打斷;被人打掉牙齒,就要敲掉對方的牙齒。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如果房屋倒塌,壓死了房主的兒子。那末,建造這所房屋的人得拿自己的兒子抵命。
漢穆拉比法典對奴隸主、自由民、奴隸有著不同的規定:如果奴隸主把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銀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隸,就不用任何賠償。奴隸如果不承認他的主人,只要主人拿出他是自己奴隸的證明,這個奴隸就要被割去雙耳。法典甚至規定奴隸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處以割耳的刑法。屬於自由民的醫生給奴隸主治病,也是膽戰心驚的。因為,如果奴隸主在開刀的時候死了,醫生就要被剁掉雙手。
為了鞏固奴隸主的統治,法典還規定了一些更嚴厲的條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處死;破壞橋梁水利的人將受到嚴厲處罰直到處死;幫助奴隸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隸,都要處死;如果違法的人在酒店進行密謀,店主如果不把這些人捉起來,賣酒人也要被處死。
巴比倫社會里自由民還包括租種土地的小農。他們也受著奴隸主的沉重剝削,他們每年要把收獲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繳給出租土地的奴隸主。法典中還規定:債務奴隸勞動3年可以恢復自由。但這僅僅是給自由民的一點小恩小惠。奴隸主逼迫一些還不起債的自由民成為債務奴隸,反過來又用這種規定來籠絡他們。
有個名叫烏巴爾.沙馬什的小農,租種奴隸主義魯姆.巴尼一小塊土地,全家人累死累活地幹了一年,好不容易盼到了秋收。但是,糧食剛收上來,義魯姆·巴尼就瞪著血紅的眼睛上門逼租了。富商伊興杜姆也上門索取烏巴爾·沙馬什這年春天向他借的500斤糧食。烏巴爾·沙馬什交了租,還了債再交完了各種苛捐雜稅,一年的勞動成果全部付諸東流。烏巴爾·沙馬什只得把子女賣為奴隸,他本人也淪為債務奴隸。
正是依靠這部法典,漢穆拉比時代的巴比倫社會,成為古代東方奴隸制國家中,統治最嚴密的國家。
那麼這部石柱法典是怎樣從巴比倫「跑到」蘇撒的呢?原來蘇撒也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代都城。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伊朗迪茲富爾西南的蘇撒盆地有一個強大的奴隸制王國,叫埃蘭(又譯「依蘭」)。古城蘇撒就是埃蘭王國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蘭人攻佔了巴比倫之後,便把刻著漢穆拉比法典的石柱作為戰利品帶回到了蘇撒。埃蘭王國後來被波斯滅亡。公元前6世紀時,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上台後,又把波斯帝國的首都定在蘇撒。這個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
那麼發掘出來的圓柱正面7欄已被損壞,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埃蘭國王打算在圓柱正面刻上自己的功績。可是,在毀去原來的字跡後,不知為什麼並沒有刻上新字。
這件希世珍寶現在還收藏在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圓柱上被塗毀的7欄文字,可以根據後來發現的漢漠拉比法典的泥版文書進行校補。所以,「石柱法典」仍是世界上現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
6.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封建法典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封建法典是
——《法經》.《法經》由魏文侯之相李悝集當
時各國的法律編制而成,約成書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該書
已失傳.據《晉書
刑法志》記載,《法經》分《盜》,《賊》,《網》,
《捕》,《雜》,《具》6篇
但它並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經》之前,已經頒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過不太完善。《法經》成為以後歷代法典的藍本,它的制定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法經》作為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首先,《法經》是戰國時期政治變革的重要成果,也是這一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法經》作為李悝變法的重要內容,也是對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肯定。
其次,《法經》的體例和內容,為後世成文法典的編纂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體例上看,《法經》六篇為秦、漢直接繼承,成為秦、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後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在內容上,《法經》中「盜」、「賊」、「囚」、「捕」、「雜」、「具」各篇的主要內容也大都為後世法典所繼承與發展。
第三、《法經》是維護封建國家的統治秩序,保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後來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以及漢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極大影響,它為歷代封建法典所宗。
詳情鏈接《法經》http://ke..com/view/58670.htm
《唐律疏議》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http://ke..com/view/58711.htm?fromId=257203
7. 簡述中國古代法典總則沿革的歷史
1、中國古代法典化的過程,餚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國奴隸制的夏、商、周三代積累了豐富的刑事立法經驗,開始醞釀制定法。例如,規定了三國三典的刑事政策(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規定了疑罪從贖、疑罪從赦等刑罰適用原則。同時,開始制定《禹刑》、《湯刑》、《九刑》、《呂刑》等,並初步區分獄、訟之間的關系(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的關系),形成法典化的淵源。但由於統治階級奉行「刑不可知」、「威不可測」的法律秘密主義觀念,所以阻礙了成文法公布的進程。與奴隸制夏、商、周三代刑事立法相適應,當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司法體制,在中央,即天子以下,設立了中央司法機構,有大理(夏),也有大司寇(商、周);在地方,有諸侯國家,還有鄉、州兩級地方司法機構。
2、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典化運動,淵源於夏、商、周三代,初創於戰國秦漢,完善於隋唐,變化於明清。由於當時社會條件所限,特別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方式的影響,使得當時的法典只能是諸法合體、諸法並存,而不可能產生獨立的部門法,但盡管如此,人們仍然可以從法典化的運動中看出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從法典的體例來看,由雜亂無章到體系化,由繁雜到簡明,由總則置於篇尾到總則調整到篇首,顯示了立法技術的提高與司法經驗的豐富和積累,從法典的內容來看,由單純的刑律的調整,發展到判例與刑律共同調整,採取多種手段調整社會內容和社會關系,反映出法典化伴隨社會生活的變化而日益完善的過程。此外,從司法制度的角度來看,中央司法機關由單一機構執行法律,到多個機構相互制約、相互配合,共同執行法律;地方司法機關由長官行使司法權,到長官掌握批准權和上報權,具體案件由司法參軍或法曹參軍審訊,反映了司法機構為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在執法過程當中不斷地調整變化的歷史發展過程
8. 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是哪一部中國最早的法典是哪一部
《漢穆拉比法典》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法典。 《永徽律疏》是我國迄今為止完整保存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備、影響最大的封建成文法典。 《周禮》是我國保存最早的系統完整的行政法法典,
9.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是什麼
《永徽律疏》又稱《唐律疏議》,是唐朝立法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封建製法律的典型代表。唐高宗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發展到鼎盛階段。永徽二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以《貞觀律》為藍本,稍加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12篇,500條。同時,鑒於當時中央和地方的審判中對法律條文理解不一,每年科舉考試時也缺乏統一標準的情況,高宗又下令對《永徽律》逐條逐句的進行統一而詳細的解釋,闡明《永徽律》的精神實質,重要原則制度的源流演變和立法意圖,並設問答,解決法律適用中的疑難問題。這些內容稱為「律疏」,附於律文之下,經皇帝批准,於永徽四年頒行天下,律文與律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部法典當時稱為《永徽律疏》,元代以後稱之為《唐律疏議》。
《永徽律疏》是我國迄今為止完整保存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備、影響最大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總結了中國歷代統治者立法和注律的經驗,繼承了漢代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和禮律結合的傳統,使中國封建法律至此發展到最成熟、最完備的階段,標志著中國封建立法技術達到最高水平。《永徽律疏》以其豐富的內容、高超的技術和鮮明的特色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並對當時周圍其他亞洲國家和後世各王朝的封建立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永徽律疏》在整個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
10.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的內容是什麼
唐玄宗時期編纂的《唐六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一書共分30卷,其篇目為:卷一,三師三公尚書省;卷二,吏部;卷三,戶部,卷四,禮部;卷五,兵部;卷六,刑部;卷七,工部;卷八,門下省;卷九,中書省,卷十,秘書省;卷十一,殿中省;卷十二,內官侍中省;卷十三,御史台,卷十四,太常寺;卷十五,光祿寺;卷十六,衛尉寺、宗正寺,卷十七,太僕寺;卷十八,大理寺、鴻臚寺;卷十九,行農寺;卷二十,太府寺;卷二十一,國子監;卷二十二,少府監、軍器監、鑄錢監等;卷二十三,將作監、都水監等;卷二十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領軍衛;卷二十五,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卷二十六,太子三師、三少、太子詹事府、左右春坊內房內官;卷二十七,太子家令事率更寺仆寺,卷二十八,太子左右衛儲率府;卷二十九,儲王府公主邑司,卷三十,府、督護州。內容涉及封建國家機關所執掌的各項工作。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實況。可以稱之為唐朝行政法規大全。
《唐六典》的編纂始於開元十年,至二十六年完成。書前雖署「玄宗撰、李林甫等注」,但實際上是出於張九齡等當時知名學者之手。
在《唐六典》之前,歷代王朝雖有行政性質的立法,但並沒有匯編成一部綜合性的行政法典。《唐六典》的編纂在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自它以來,行政法從刑律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法律部門,它的產生是我國封建法律制度完備化的一個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