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說法

法治的說法

發布時間: 2022-02-25 22:37:42

1. 與「法治」的表述哪個是正確的A.「法治」通常是指

【答案抄】D【答案解析】解答本題需要了解法制與法治的相關概念和理論。法制是法的制定、執 行、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總稱。法治是指以法對 國家權力的限制和制約,以有效地制約和合理運用 公共權力,使已經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全方位地介入社會生活,但絕不意 味著法律取代了其他社會調整手段,事實上法律也 不可能取代其他調整手段,A項的說法過於絕對。法治與法制的根本區別在於法對國家權力的限制與制約不同,而不在於社會對法律的重視程度。法治的核心是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而法制的最終目的 是建立符合統治階級的法律秩序。因此B項的說法 也不適當,而D項的說法正確。法制主要強調法律 和制度及其實施,並未涉及實施效果,因此實現法制 就不會出現犧牲個案實體正義的情況說法也不適當,故C項不正確。

2. 法治的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 [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 [2-3]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3. 關於依法治國的說法正確的是

1、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2、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3、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
1、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2、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3、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
1、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2、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3、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

4. 法治包括法律制度、法治體制、法治文化,關於法 治內容的說法,錯誤的是

答案是D 即:法制」與「法治」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下列選項中關於「內法制」與「法治」的表容述哪個是正確的
A「法治」通常是指有關的法律和制度的條文規定,也就是「紙面上的法」。
B「依法辦事是進一步加強法制的中心環節」這句話中的「法制」是指包括立法,司法等在內的動態意義上的概念
C「法治」與「人治」相對,重要是指依靠不受人的感情支配的法律治理。
D「法制」與「法治」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5. 列選項中關於"法制"與"法治"的表述哪個是正確的

下列選項中關於"法制"與"法治"的表述哪個是正確的(D)
A、「法治」通常是指有關的法律版和制度的條文規權定,也就是「紙面上的法」
B、「依法辦事是進一步加強法制的中心環節」這句話中的『法制「是指包括立法,司法等在內的動態意義上的概念
C、「法治」與「人治」相對,重要是指依靠不受人的感情支配的法律治理
D、「法制」與「法治」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6. 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說法,以下選項正確的有哪些

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說法,以下選項正確的有哪些?
A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既內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容設規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法治建設上的體現
B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摒棄資產階級的一切思想,切實維護法治的社會主義性質
C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憲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權威則是一個國家是否實現法治的關鍵
D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現代法律就是保護人權的一種制度安排和強制力量
正確答案:ACD

7. 法治與德治的區別說法錯誤的是

德治,要求統治者集團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為政以德」,德主刑輔。

法治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

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2、歷史背景不一樣:

德治是中國古代的治國理論,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學說是由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法治,先秦時期法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強調法律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權威地位。

3、與人治聯系不一樣:

德治是人治的理想模式。

要想充分發揮人治的優點,政府官員應該勤奮、敬業和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法治相對於人治更穩定;法治強調的是權力制衡、法律救濟。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德治

網路-法治

8.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8)法治的說法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9. 關於依法治國的說法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

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版依法治國權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10. 「法制」跟「法治」在用法上有什麼區別

一、法制的概念 (一)法制的含義 法制一詞古已有之,但含義、用法不一.通常有兩種意義上的理解和作用: 第一,把法制同法律、制度聯系起來.對這種意義上的法制又有兩種理解和使用方式. (1)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簡稱.我國古代典籍中的法制一詞多指此義.董必武亦說:「我們望文思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就是法制.」 (2)指國家的法律制度的簡稱,包括國家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諸方面的制度.這兩種意義上所說的制度有所不同,一指國家依法制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方面的制度,一指法律規定的國家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制度. 同法律、制度相聯的法制,其前提和基本要求、基本內容,是要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有法律和制度的國家都有這種法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都有法律和制度,因而都有這種法制.對這種法制的作用,有不同說法.我國古代典籍一般認為法制有禁奸、止邪、去私、明分、罰罪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制也有這種作用,但本質不同.社會主義法制所「禁」、「止」、「去」的,是損害國家、集體、他人合法利益的「奸」、「邪」、「私」;所「明分」的,是法律確立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社會關系;所「罰罪」的,是違反社會主義法律構成犯罪依法應受處罰的行為. 第二,把法制同民主制聯系起來.這種法制指掌握政權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的一種方式、制度.歷史上各種類型的國家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法律和制度,但並不都有法制,只有實行民主制的國家才有法制.因為這種法制是以民主制為前提和基礎的,同時又體現民主,保障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這種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內容,不僅在於制定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而且更在於嚴格實施法律、遵守制度.在實行這種法制的國家,所有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地執行法律,平等地遵守法律和制度.同民主制相關聯的法制是近代意義上的法制,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般不存在這種法制,在資本主義社會在形式上存在,在社會主義社會才可能真正存在這種法制.以民主制為前提和基礎的法制,一般都要求貫徹合法原則,即一切組織和個人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貫徹平等原則,即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貫徹統一原則,即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嫠制度.但這些原則在資本主義法制中往往不可能貫徹到底,只有在社會主義法制中才可能貫徹到底. 不論哪一種意義上的法制,或哪一種歷史類型的法制,其共同本質、根本 作用和特徵都在於: (1)反映一定社會中掌握政權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和維護對掌握政權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2)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又轉過來對經濟基礎起重要作用.當這一基礎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時,可以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當這一基礎本身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時,就會阻礙以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3)由一定的政權制定,並以政權作後盾保證實現,具有政權的強制性和效力的普遍性. (二)社會主義法制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簡稱,內容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諸方面的法律制度.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有法可依指國家應高度重視和加強立法工作,根據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適時地逐步地制定完備的法律制度,使需要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都得到法律調整,使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重要方面都有法律制度可以遵循.不重視立法,各方面無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無從談起,因此,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首要任務. 有法必依指一切國家機關、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職人員和公民 ,都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制度,依法辦事.有法不依,法再好再完備也不行.同時,有法可依的目的是實現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也是有法必依的邏輯結果.只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切實依法辦事,才能實現立法目的,發揮法的作用.從我國近些年來的法制實踐看,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不依法辦事的現象還相當普遍,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有法必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關鍵. 執法必嚴指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一要嚴格遵守法律制度,切實依照法律規定的內容、精神和程序辦事;二是執法嚴明,一絲不苟,忠於事實真象和法律制度,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權;三要嚴肅、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在刑事案件中,正確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輕罪與重罪的界限.不能把執法必嚴理解為對任何違法犯罪分子的處理都必須從嚴,也不能把執法必嚴和嚴刑峻罰相混淆.執法必嚴,才能確立和維護法制的尊嚴和權威,保證法律制度得以實現.因此,執法必嚴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條件. 違法必究指對一切違法犯罪分子都依法予以追究和制裁,不允許任何人凌駕於法律之上,享受法外特權.違法必究是從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引申出來的要求,也是實現立法目的和法的普遍約束力所必需,並關系社會主義法制能否取信於民、是否具有尊嚴和權威.因此,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製得以實現的一個保障. 社會主義法制與資本主義法制有重大區別; (1)社會主義法制建立在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自己的基本任務;而資本主義法制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並為其服務. (2)社會主義法制反映工人階級和其他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資本主義法制則主要反映資產者的意志和利益. (3)由於社會主義法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因而在根本上具備了把法制原則貫徹到底的可能性;而資本主義法制,由於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體現少數人意志,難以真正貫徹.這些區別的存在,表明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先進性、優越性. 社會主義法制具有貫徹到底的可能性,並不等於社會主義法制一定能貫徹到底.要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必 須作一系列努力,特別要注意三方面: (1)充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使廣大人民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當家作主.這樣才談得上把人民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制定為法律制度;才能為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提供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2)黨要模範地遵守社會主義法制.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要使社會各方面依法辦事,首先要求執政的、領導人民制定法制的共產黨自己依法辦事.能否做到這一點,是社會主義法制能否得以加強、健全和實現的決定因素. (3)要加強法律監督,以保證社會主義法製得以切實貫徹執行.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民群眾,都有權利和義務監督法律實施. 二、法治的概念 同法制概念一樣,法治這一概念也是古已有之,其含義和用法也不一.通常主要在兩種意義上理解和使用它.一種是作為與「法制」通用 的概念.例如,1959年國際法學家委員會出版的《自由社會的法治》所載英國法學家馬什的報告指出:對大多數法學家來說,Rule of Law(法治)這一片語對一切配稱為法律制度的制度來說,是基本的和不言而喻的東西.受過英國法律教育的人,稱之為「法治」;一個美國法學家則稱「法治政府」;一個法國法學家則稱「法制原則」或「法律規則至上」;在德國通用的同樣內容的概念是「法治國」.另一種是作為與「人治」對應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主張執政者嚴格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的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 首先提出法治主張的是古代思想家.我國先秦法家就是強調建法立制、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學派.他們認為人生而好利惡害,人的這種本性一方面使人們必然要發生相互爭奪要抑制爭奪就要「定分」,使民皆在自己「分」內活動,而定分、止爭都需要實行法治,以具有特殊強制力的法律制度作定分、止爭的標准;另一方面也使得執政者只能用賞罰的法律手段而不能用仁義恩愛的手段來進行統治,行賞才能使好利的人們自願按執政者的要求去做,懲罰才能使惡害的人們不得不按執政者的要求去做,這就需要實行以賞罰為內容的法治.他們認為實行法治也是避免人治的弊病所必需.人治實際上是隨心所欲的「心治」或「身治」,其弊病甚多,如「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與從君心出矣.然則受賞者雖當,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望輕無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則同功而殊賞,同罪殊罰矣,怨之所由生也.」所以韓非說:「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倡言法治,反對人治,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的命題,認為法治比人治理智、公正,比人治正確、高明,比人治穩定、可靠,並給法治下了定義:「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強調實行法治時,中外古代思想家並不否定人的作用,相反,認為法治與人治應是統一的,法治不排斥個人的智慧. 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特權的革命時期,其思想家一般也都強調法治,這種法治通常也稱法制.它強調按資本主義民主原則立法,一切以法為治.「它意味著所有權力,立法、執法、司法等等權力,都服從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通常被視為表達了法律的各種特徵,如:正義的基本原則、道德原則、公平和正常程序的觀念.它意味著尊重個人的最高價值和尊嚴.」「法治的意思是不僅政府維護和執行法律秩序,而且政府本身要服從法治,決不能無視法律或任意更改法律.」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也提出了法治主張.但我國要實現的法治,是以體現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法律作為國家、社會、機關、組織和個人的行為准則. 三、法治與法制的區別和聯系 作為與人治相對應的法治,它與法制有如下區別: (1)法制既指一國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也可指嚴格依法辦事的一種方式、制度.而法治概念的含義則主要在於主張執政者嚴格依法治理國家. (2)當法製作為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簡稱時,它指的是具有實體性的法律、制度,屬於制度的范疇,強調加強法制是強調要有治國的工具.而法治是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相對人治而言,強調法治就是強調法律、制度這種工具在治理國家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國執政者特別看重法律、制度的作用,以法治國,即為通常所說的法治. (3)法制既強調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也強調每個公民守法.而法治強調的主要是一切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4)在近現代,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亦即都有某種意義上的法制.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以法治國,都有法治. 但法制與法治又有密切聯系.不僅當法制意指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時,與法治含義相同,當法制意指一國法律制度簡稱時,與法治也有密切聯系.因為,一國法律制度的健全需要有法治理論指導,執政者沒有法治觀念,不重視法律制度在治國中的作用,不重視對法律制度的執行和遵守,就不可能真正加強法制.同時,法治這種治國的理論、原則和方法的實現,又需要以健全法制為條件,沒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