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柔性的道德

柔性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25 23:13:36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1)柔性的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Ⅱ 道德表現有哪些方面

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思想品德。

1、「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

愛國 守法 明禮 誠信 團結 友善 勤儉 自強 敬業 奉獻

2、「五講」

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

3、「五愛」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

4、社會公德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5、職業道德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6、家庭美德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Ⅲ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抄選擇習慣。

在中國,道德是道與德的結合。道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美德是一種修養或習慣。兩者的結合構成了它的定義,即一個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類,好的選擇是它的區別。

道德屬於倫理范疇。它的主題是人類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類的幸福。道德規律不同於自然規律或邏輯規律。這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規律。這是由於與道德規律相對應的主體的不確定性。因此,有些人懷疑道德規律的存在。

(3)柔性的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為:

實踐或活動源於慾望,而不是理性。理性只能分辨是非,但不會引起任何活動。相反,慾望可以引起活動,但不能區分是非。慾望可以從屬於理性,也可以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了好的選擇,而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了糟糕的選擇。道德就在於這樣的選擇,所以道德源於慾望與理性的統一。

再者,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它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自愛好,痛苦來自仇恨。愛一件事的人能給他幸福,所以道德也能使他幸福。因此,道德和幸福不一定都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Ⅳ 柔性管理的內容是什麼

1、柔性管理內容: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對"穩定和變化"進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理念的確立,以思維方式從線性到非線性的轉變為前提。線性思維的特徵是歷時性,而非線性思維的特徵是共時性,也就是同步轉型。從表面混沌的繁雜現象中,看出事物發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進的方向,識別潛在的未知需要和開拓的市場,進而預見變化並自動應付變化,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務。

2、柔性管理的最大特點: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發號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權力平等、民主管理。從員工的內心出發,考慮員工內心感受,從而進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3、知識拓展:柔性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管理的青睞。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營環境不但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這些環境因素之間又存在非常強的關聯互動,使經營環境變得模糊且難易辨認,企業無法明確所處環境的特徵以及環境變化的趨勢更難以由此判斷進一步的戰略走向。在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下,柔性成為高績效企業的共性。

Ⅳ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從形式來看,道德包括一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兩大方面;從內容來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

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5)柔性的道德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先進性最重要的特點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眾的前列,帶領群眾;

第二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時代潮流。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群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做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攻關克難的急先鋒。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執行黨的決議率先垂範,完成黨的任務身先士卒,不落在群眾後面。

Ⅵ 規則和道德,哪個更重要

人類社會需要秩序復,而維制系這個秩序的,一是剛性的規則,二是柔性的道德。如果說規則是支撐天地的「山」,那麼道德就是讓大地生機勃勃的「水」。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規則,固然不成;但是只講規則,也是萬萬不行的。

Ⅶ 道德什麼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仁 —— 子曰:仁者,愛人。仁之廣義,涵蓋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剛、毅、木、訥,近仁。」「仁者,其言也訒。」「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並非遠不可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無理性、無原則或者軟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必有勇。」
義 ——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Ⅷ 內心的柔性力量是什麼

善良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