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發布時間: 2022-02-25 23:24:55

❶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和道德形而上學 是一本書嗎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是著名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名著回,發表於1785年,是康德第一答本在道德哲學領域上成熟的作品,至今仍在道德哲學領域中舉足輕重。中文版由著名西方哲學史專家苗力田先生翻譯。本書集中論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論的代表作,對西方的倫理思想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❷ 康德的倫理學是什麼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

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擴展閱讀:

康德的其他學術思想

1、宗教方面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准」,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2、天文學方面

1754年,康德發表了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1755年,康德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星雲說。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演變來的。

3、政治構想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幹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❸ 康德為何要寫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有一句名言:「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復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贊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話揭示了康德對道德的意義的重視。

❹ 康德是如何區分法理學和法哲學的

康德對法的定義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社會契約論的觀點,他認為法的產生是理性存在者「放棄他們野性的自由而到一部憲法里去尋求平靜與安全。」[
【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出版,第12頁。]
他曾經對法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法律就是那些使任何人有意識的行為按照普遍自由原則確實能與別人有意識的行為相協調的全部條件的綜合。」[
《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頁。]
從上面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康德認為法律追究的是人的外部行為。這與現代法律只規定人的行為之通說是一致的,而且人的行為僅僅限於有意識的行為。對於無意識的行為是不予追究責任的,對患有精神疾病或者無意識能力之人也相應的減免義務。法的效果與道德間關系通過外部行為作為橋梁連接予以表現出來。
、結合康德在《法的行為而上學原理》中對法理學與法哲學的區分,我們對該定義既可作法理學解讀也可作法哲學解讀。康德認為精通實在權利和實在法律體系的法學顧問或職業律師等人的知識屬於法理學范圍;而關於權利和法律原則理論知識則屬於純粹權利科學,是法哲學或法的形而上學。用法理學解釋這個定義可以從立法理論、法的社會交往性質、法的主體(人)、客體(有條件的行為)、內容(權利義務)等去分析,筆者在此不予詳述。康德對法的定義與今天對法的概念的理解可作如上所述的實體性分析。參閱卓澤淵教授所著《法學導論》我們可以發現,現代意義上的法是以國家意志為表現、以權利義務為內容、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國家強制力的社會行為規范,此處對法的定義與康德之定義相比,少去了許多哲學理論意味和抽象概念。所以,康德的法哲學被劃分在哲理法學派。
、要分析康德對法所下的定義,必須注意到「以普遍自由原則」為基礎這層含義。他認為法是調整個人意志與他人意志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綜合條件,法的目的是使得每個人獲得自由,而並非個人願望、偏好的實現。康德對法律的定義是來自於他對人性的看法。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既有認知理性的能力,同時又具有實踐的理性。認知能夠為自己立法的!他的行為選擇必須被道德律所指引,不然每個人只為爭取個人自由而侵犯他人自由必將導致混亂,也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法律是在普遍自由原則即道德律指引下構建起來的,是對意志行為外在形式上的規制,以便人們朝著善去行動。所以,法律具有強制的功能,也具有教化的作用。
、另外,從康德對法的定義還可以看出,普遍自由原則是肯定的,推動人們行動;而法律作為協調、限制規則,是否定的、消極的。但法律自由相對於野蠻自然自由則處於積極肯定狀態。康德將人類社會分為三個階段:個人心理不受任何限制,實則處處受限的自然狀態;心理上感覺不自由,行為受法律限制,法律代表公意的倫理自然狀態;人人把別人當作目的,自覺按照道德律行為,組成一個道德共同體——目的國的倫理自由狀態。[【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出版,第104
-105頁。]
從上述理解來看,康德認為法治並不是最終狀態,法治相對於野蠻自然狀態更具理性。法律是對個人自由的突破,開始建立並逐步完善人與人之間的協調關系,對自由的理解也不再停於個人的願望。同時法律又是實現倫理自由狀態的基礎和必不可少的階段。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道德理論分析
康德關於道德的哲學思想是他整個哲學體系的靈魂。他在先天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德行倫理學說,將道德的純潔性和嚴肅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他說道:「人們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實現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這一理想作為最高條件,當然遠在個人意圖之上。」[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康德全集》第4卷,第396頁。]
他認為道德的地位甚至高於幸福,道德才是人類最高原則,才是真正的幸福。這就是他遠勝於西方其他哲學家的地方。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有關道德的三個命題。[
參見【徳】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第17頁。]
他認為有道德價值的行為必須是出於責任的,僅僅是結果符合責任,而以好愛為動機是無多大道德價值,甚至是全無道德價值的。作為有理性並且能夠承擔責任的存在者,人實際上是有這樣一種能力,就是將尊重道德法制看成是以實現自己意志的動機,這種稟賦也就是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道德感。人的意志應當在現實中把道德發展作為惟一動機,這時它才不是一種稟賦,而是「人格本身」。[
嚴存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頁。]
「出於責任」是對道德的遵循,道德規律是意志的根據,是先天普遍必然有效的,康德又稱之為自由規律。從他對法的定義中可以看出,道德規范同樣是法律的根據。法律是道德規律在人的意識之下的行為准則,是主管行為的原則。只有當准則與規律相符合時,才是有道德的,法律才是善的、合法的。而道德三命題中的責任是現實規律與准則相符合的內容。有了責任的連接,才使得先天普遍必然的自由原則與人的主管原則之間真實可行,而不是空洞的幻想和虛構的概念。[
同5,第20頁。]
基於上面觀點,康德提出了著名的意志原則:「除非願意自己的准則變為普遍規律,否則不應行動。」這也是辨別行為是否善惡、責任是否被強制以及強制性強弱程度的准繩和標准。這個原則對後來的法哲學乃至立法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認為「人為自己立法」的理性、自由主義法學的強有力的支柱。這使得筆者聯想到英美法系中法官自由裁量權制度。這個制度也經過幾百年的逐步完善,到16世紀衡平法院的出現標志著這項制度初步成型。法官自由裁量制度還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傳播,它一直閃耀著人性與道德的光芒。該制度是指:在法官任用上,經過嚴格的考察程序,要求德高望重、責任心強、實務經驗豐富。當這樣的法官在審判案件的時候,遇到法無明文規定或法條之間沖突,又或法與道德明顯沖突,顯失公平正義等困境下,允許法官通過內心道德感知與法律原則,在足以達到確信程度之時做出與現行法不同的判斷。這就是一項出於責任而發揮人性、道德感的值得稱頌的實踐。

❺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的作者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哥尼斯堡大學畢業。1755年起在母校執教,1770年升教授。
康德的思想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
在前批判時期,以自然科學的研究為主,並進行哲學探究。1755年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
在批判時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認識能力及其范圍與限度,將世界劃分為「現象界」與「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環節,並提出「先天綜合判斷」概念。認為時間和空間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個范疇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對本體——自在之物有所認識,但這已超出人的認識限度,必然陷入難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認識只能達到「現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靈魂等為超自然的東西,屬信仰范圍,它們的存在是為了適應道德的需要。由於兩個世界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康德試圖通過審美判斷與自然界的目的論判段以達到溝通,提出審美的主觀性與沒有目的的目的性與自然界的內在目的性與外在目的性,最後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為其體系的終結。
在政治上,同情法國革命,主張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認為應重視兒童天性,養成兒童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等。

❻ 康德主張的是什麼主要思想

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范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范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

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對德國古典哲學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也十分著名。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准,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幹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德國古典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學深入到了一個新的理論維度,也是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學主要關注認識論和形而上學問題,在康德之前,唯理論和經驗論持續了幾百年的論戰,最終無法較好解決知識的來源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則調和了經驗論與唯理論,結束了這場耗時長久的哲學之爭。另外,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也十分有影響,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Kant-Laplace hypothesis)。

康德思想的發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職論文為界,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提出了「關於潮汐延緩地球自轉的假說」和「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說」。

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在就任邏輯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後,康德哲學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1781年,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哲學名著。此後又陸續發表了《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這兩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繼問世,成為康德批判哲學體系形成的真正標志。 (網路)

❼ 法的形而上學原理的內容簡介

康德法學理論的主要著作是1797年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學》上冊《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康德在此書中闡述了他的法學思想。他的法學思想的淵源,主要來自羅馬法和法國啟蒙思想家,特別是盧梭和孟德斯鳩。康德的法學理論有鮮明的代表性,代表了傳統的西方法學中的一些重要觀點。
西方的法學,自柏拉圖起到康德乃至今天,若用粗線條來描述其主流的話,可以說就是從人出發,從人性出發,探討公民的自由和權利,從而論述法律的實質、作用以及其他屬性。康德也是沿著這根軸線來展開他的法學思想的。
作為一個有名的哲學家,康德的法學思想也突出了他的人情味,人的問題對於康德是一個重要問題。他認為只有人才有自由意志和與生俱來的天賦權利:自由。但人為了自身的自由,就必須首先尊重他人的自由,因為他認為,法律就是依照這一最高原則,由立法機關制定出一整套明文規定,其最終目的是維護公民,也就是人的自由以及由此派生的一切權利。當然他的思想,有著明顯的局限性,所以本書供借鑒參考,並需批判分析。

❽ 康德的倫理學是什麼 A.動機論 B.手段論 C.結果論 D.工具論

選A動機論。。

「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看作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道德形而上學原理》康德,81頁

「你必須要這樣行動,做到無論是你自己或別的什麼人,你始終把人當成目的,總之不能把它只當作工具。」-----同上 43頁

❾ 康德名言仰望星空

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自然界,自然規律,越想越敬佩,敬畏)與我內心的道德准則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

——康德

如果竭盡自己最大努力仍然還是一無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誠如沉睡的寶石一樣,自身就發射著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內就具有價值。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

——康德

天才是自創法則的人。

——康德

一個人說出來的話必須是真的,但是他沒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說出來。

——康德

一個行為的道德性不取決於它的結果,而僅僅取決於該行為背後的意圖。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

既然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康德

越是處心積慮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適和幸福,那麼這個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滿足。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