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古道
㈠ 道德經 指玄篇
《指玄篇》詩注呂 洞 賓
白玉蟾注自序余精儒業,應試,路逢正陽仙翁,憫岩,指修大道,遂棄功名。始生疑惑,後蒙指出,余方省悟。再訪聖師,登山涉水,游至終南,稽首訊問根由。不責前愆,授余《太上無量度人妙經》,及《丹房秘訣》,反復丁寧告誡,命餘珍藏,密修大道,采煉還丹,以逃生死,入希夷門,游長生境。余既得聞,喜而敬之,叩頭謝恩,別聖師,雲游塵境,誓度百人成道,皈奉真風。不料世之迷徒,只知惡死,不肯求生;不悟玄機,殊昧妙理,反生謗毀。或有執著而懷邪妄者,或服金石草者,種種痴愚,入於迷境,及至老死,猶不知悔,深可惜也。吾固憐之,無能拔濟,特作《指玄篇》一冊,留於青城石室之中,稽首告天,拂袖而去。倘後之君子,得遇此書,乃三生有緣。收吾秘訣,務必嚴整衣冠,具香火燈水,於靜夜面朝北斗,致謝高真;日逐虔誠,感格仙聖。自有明師剖決簡奧細微、水火進退、葯物斤兩,明後,下手隱身、鍛煉龍虎大丹,脫胎入口,接命延年。驅魔剪怪,修得三千行滿,倏詔飛升,逍遙物外,與天齊年,與吾無異也。是為序。指玄三燦上篇其一嘆世凡夫不悟空,迷花戀酒送英雄。春宵漏永歡娛促,歲月長時死限攻。弄巧常如貓捕鼠,光陰猶似箭離弓。不知使得精神盡,願把身屍葬土中。玉蟾曰:純陽仙師慈悲,大開接引。故嘆世人險曲迷昧,自喪其身。後覽書者,當見仙翁之言,的無虛也。正好回頭悟道,切莫錯過光陰。非大慈悲,誰肯苦口勸人?其二昔年我亦赴科場,偶遇仙師古道旁。一陣香風飄羽袖,千條雲帶繞霓裳。開言句句談玄理,勸世聲聲唱洞章。我貴我榮都不羨,重重再教煉黃房。玉蟾曰:此詩自嘆遇鍾離老祖,講道勸化之意也。羽袖雲裳,乃仙家所穿之服;玄理洞章,乃仙家所修之業。黃房者,非世之黃房,乃中央屬土,黃帝所居之位也。其三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里煮山江。青龍駕火游蓮室,白虎興波出洞房。此個功夫真是巧,得來平步上天堂。玉蟾曰:陰陽二字,極有妙理。若欲見形,龍虎是也。一粒者,乃混沌之初,先天之炁。故能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半升鐺者,乃是煉葯鼎器,非鐵鼎之鐺也。青龍在東,東方屬木,木能生火,故謂之駕火。非凡之水火也。若求大葯,有足能行,是個活物。蓮室乃丹房之所。白虎在西,西方屬金,金能生水,故曰興波。波非海水,金非凡金,若求金水,有手能拈,亦是活物。近世多執凡水火,鍛煉金石草木,以修諸身者,深可惜也。洞房者,乃出丹之所。噫!觀此書者,當知神仙稱贊大丹。若能得之,升天入地,不可測也。其四尋天撅地見天光,種得金花果是強。那怕世間諸餓鬼,何愁地下老閻王。正心收住黃龍髓,張口擒吞白虎漿。不是聖師當日訣,誰人做得者文章。玉蟾曰:老子雲:先天地生。若欲見之,必尋天掘地。尋之得手,何畏鬼神?龍髓虎漿,乃是葯名。純陽得鍾離之傳,能知玄妙,方作大丹詩歌,以留於世。讀者參究,信受玄言。其五一三五數總皆春,後地先天見老君。花發西川鋪錦綉,月明北海慶風雲。好拋生計於斯覓,莫逞浮華向外營。念念不忘塵境滅,靜中更有別乾坤。玉蟾曰:一三五,乃陽數;二四八,乃陰數。修仙之士,能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便有還丹至寶,不可錯過。後地先天者,得地中一陽之氣,上升於天;天有一陰之氣,下降於地;二氣相交,發生萬物,則為泰卦;二氣不交,則為否卦。真陰真陽,隱於天地之中無影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能擒得,便是花發月明,總一意也。花發於春,月明十五,修丹煉葯,要識其時。不遇真師,紙上難得。若得師指,將家業拋去,趁其時而急修,不可遲延。苟或遲延,葯物過矣,即無用也。煉葯之時,念念不忘,道心如鐵,莫被塵境所牽、色慾所蔽,動中得靜,便是幽微。所謂有動工,有靜工。噫!妙哉,意也!學道本無先與後,新筍生同舊竹高。其六世間無物可開懷,奉勸世人莫自埋,好趁風雲真際會,須求鸞鳳暗和諧。兩重天地誰能配,四個陰陽我會排。會得此玄玄內事,不愁當道有狼豺。玉蟾曰:世間榮華富貴,都是漫天之網。眾生被他罩住,故不開懷。只有上聖高真,有大智慧,將浮華掃退,煉就還丹,以超三界永無憂矣。故真仙勸世,莫自沉埋。噫!未遇真師。何人識得天地陰陽?其意玄微,惟有神仙,能窮本,得返還之理,何愁虎狼當道。蛇蟲遍地?自在逍遙,與天間壽。噫!神仙都是凡夫做,只是凡夫不信心。 其七前弦之後後弦前,圓缺中間氣象全。急捉虎龍場上戰,忙將水火鼎中煎。依時便見黃金佛。過後難逢碧玉仙。悟得聖師真口訣,解教屋下有青天。玉蟾曰:修丹之士,莫問弦前弦後,止看月缺月圓。月圓玉蕊生,月缺金花卸。生時好用工。卸即無用也。龍東虎西,間隔甚遠。學者趁圓缺之時,捉之相戰。水火,蓋龍虎中之元氣。取於金鼎,仔細烹煎。水冷須進火,水滾須抽火。進退之理,方保成也。仙師再說依時二字,反復丁寧,指示後來慕道賢士,能趁月圓之時,正好行工,非尋常也。黃金佛者,乃釋氏之大覺金仙。真身丈六。同大丹理。至於《周易》數,深有幽微。魏伯陽老仙,得丹之後作《參同契》,流傳於世。其言似解《周易》,其實大丹之訣。頑石中藏寶,時人眼未明。卞和若一見,怎肯不相親。過後難逢者,乃月缺之時,有何用也。屋下有天者,非虛浮之事,以世理譬喻。天之在天,屋下豈能藏之?神仙之道,多般顛倒。火里栽蓮,水中捉虎,死處逢生,故有登天之靈梯。其八(三韻並用)修仙善士莫痴迷,於此宜當早見機。花發拈花須仔細,月圓賞月莫延遲。得來合口勤烹煉,既濟休工默守持。從此不須心懊惱,管教平步宴瑤池。玉蟾曰:花發月明,前已漏泄。花不在山,月不在天。要知著(音著)實,家家有之,人人可修。水火不合,卦爻未濟;水火一合,道得既濟。休工默守,然後修煉,以復其初也。日滿工完,皆同眾仙,游宴瑤池聖境,其實不虛也。噫!洞賓一得真鉛後,棄卻瓢囊碎卻琴;傳與後學牢把念,六根有耳不聞音。其九要知大葯妙通神,不是凡砂及水銀。世間葯材俱是假,人燒水火總非真。有形有質何須煉?無象無名自可親。一得便超三界外,乘鸞跨鶴謁楓宸。玉蟾曰:大丹妙葯,至靈至神,非世間金石草木,黑鉛水銀,亦非爐釜水火,俱是有形有質可見之物。蓋靈丹妙葯,乃是生天生地之祖炁,無形無影,難執難見,隱於空洞玄牝之中。唯有神仙參透陰陽造化,旋斗歷箕,暗合天度,攢簇五行,和合四象,龍吟虎嘯,天地動靜,方得元始祖炁,化為黍米,降見浮空,采而服之,還元接命,以作長生之客,升入無形,故有無窮變化,自在逍遙。後之學者,切莫聽信邪師惑誤性命,必仔細參求,投明棄暗。噫!迷者自迷,各宜窮理,覆雞用卵。其十天機不泄世難知,漏泄天機寫作詩,同類鑄成驅鬼劍,共床作起上天梯,人須人度超塵世,龍要龍交出污泥。莫怪真情都實說,只緣要度眾群迷。玉蟾曰:同類者,天以地為類,日以月為類,女以男為類,陽以陰為類。契雲:勾陳騰蛇。青龍白虎相呼相喚,相扶相舞,顛倒修之,離取坎補。純陽此詩,真實泄露天機。蟾復解此,惟願後來萬萬人,學同長生之域,各當及早修持,莫待今生錯過。十一返本還源已到乾,能升能降作(一作「號」)飛仙。一陽發(一作「生」)是興工日,九轉周為得道年。煉葯但尋朱里汞(一作「金里水」),安爐先立地中天。此中就(一作「便」)是還丹理,不是真(一作「奇」)人莫浪(一作「誓莫」)傳。玉蟾曰:返本還源,須要天地相合,龍虎相交,方得木火下降,金水上升。要識一陽生時,安爐立鼎,掘地尋天,采丹接命。知之者,切莫亂傳。若非道心堅固者,雖金玉叢中,視若浮雲;任是父子骨肉,道心不堅,敢輕亡傳,天必殃報,九祖沉淪。還丹秘寶《度人經》雲:四萬動一傳。故純陽告戒。十二天生一物變三才,交感陰陽結聖胎。龍虎順行陰鬼出(一作「去」),龜蛇逆往火神(一作「龍」)來。嬰兒日食(一作「吃」)黃婆髓,奼女時餐白玉杯。功滿自然居物外,人間寒暑任輪回。玉蟾曰:一物,是真鉛也。蓋真鉛生於天地之先,號為元始一炁,能生天生地生萬物。今者返而求之,須用陰陽交感,逆施造化,故能成仙成佛。上聖已知汞性好飛,遇鉛乃結。煉真鉛伏制真汞,如母伏子,不致逃失,方結聖胎,以為長生不老神仙。十三先天一炁號虛無,運轉能教骨不枯。要識汞根尋蒂子,方求鉛本問仙姑。人人會飲長生灑,個個能成不死夫。色即是空空即色,朗然飛過洞庭湖。玉蟾曰:先天炁為鉛,無形而能制汞。離虛坎實,采而補之,汞精不致飛走,故能結胎神化。妙在心如太虛,色境兩忘,忘無可忘,方可求之。若人慾橫流,終不能成。十四大道玄機顛倒顛,掀翻地府要尋天。龜蠅共穴誰能見,龍虎同宮孰敢言?九夏高山生白雪,三冬奮火種金蓮。丁寧學道諸君子,好把無毛猛虎牽。玉蟾曰:顛倒之機,前篇已露。純陽復作此詩,惟恐後人信心不堅。知牽無毛猛虎,道不遠矣!十五地上靈芝天上安,時中採得結純乾。無根自有陽春至,有本多因氣脈纏。奼女戲時神力壯,嬰兒舞處道心堅。可憐世上無知識,我得長生壽萬年。玉蟾曰:花果非在天地,不離人身,嬰兒奼女,無媒不合。有緣能悟,便可得仙。噫!只待地母花開日,便是黃河徹底清。十六勸君保重一分陰,悟此仙機在用心。只是人身常運轉,何勞物外苦搜尋。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濟東山老樹根。此玄機重漏泄,彈琴須要遇知音。玉蟾曰:以上詩十六首,以為二八一斤之數。古仙嘗惜分陰,今人反有休息,將身至死猶不知悔,須將精氣顧惜,莫聽邪師妄惑,服煉草木葯石皆是胡為,去道遠矣。有等愚夫俗子,又不知出世間法,不知還丹至理,妄生議論;皆言修道煉丹,必居深山窮谷,必須拋妻棄子。此輩真可惜也!蟾今直指,各宜究參。深山所有者,草木禽獸,皆是非類,豈能修煉還丹?《悟真》雲: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只有愚夫識不全。又雲:汞是我家原有物,鉛是他家不死方。若將金石草木任猜量,到底枉猜量,必入輪回去。今純陽雲:北海初潮,即是丹井中新出之甘泉,實為難得之寶耳。蓋初潮二字,便是先天一炁,真鉛之炁,故謂之至寶。無價之寶,可為大丹之母。東山枯木,北泉注之,枝葉重榮,根本永固。歌雲:北方正氣為河車,東方甲乙為丹砂。兩情合養為一體,朱雀調運生金花。《契》雲:丹砂木精,得金乃。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花,轉而相因。蓋此意也。以上丹經萬卷,天機不泄,蟾今又注釋之。指下琴音,世無知者。此書在處,當有神祗擁護。學仙者有緣得遇,信受奉行,立躋天仙也。指玄三燦下篇其一(三韻並用) 世人宜假不宜真,難度長生上品經。不免天機重漏泄,靈丹只是氣和精。和曰:純陽仙聖得全真,慈度重宣上品經。後學殷勤加愛敬,只宜修煉氣和精。其二道在人為日用常,逆修入口遍身香。便須默養天胎就,穩跨翔鸞謁玉皇。 和曰:無中生有得非常,西海金生麗水香。取得歸來鐺內煮。待爐丹熟禮虛皇。其三西北東南在兩廂,長房縮地合中央。後人好學神仙法,一樣丹砂補敗場。 和曰:雄虎雌龍各一廂。憑媒牽引入中央。煉時匹休輕視,頃刻終成大道場。 其四(第二句借韻) 此法真中妙更真,無頭無尾又無形。窈冥恍惚能相見,便是超凡出世人。和曰:真中無假假中真,聽不聞聲視沒形。學道知機能著力,得之凡骨變仙人。其五東華姓木老仙翁,獨坐長房未有功;忽遇西王金聖母,靈丹一粒便騰空。和曰:家家有過主人翁,只為貪迷昧聖功。若解轉頭顛倒做,守真志總歸空。其六一法通時萬法通,休分南北與西東。朝朝只在君家舍,要見須知掘土中。和曰:玄牝之門若會通,百川萬派總歸東。時人若識真消息,子正陽生月正中。其七黃鶴樓中吹笛時,白蘋紅蓼滿江湄。衷情慾訴無人識,只有清風明月知。和曰:鐵笛橫吹正子時,一輪明月見江湄。此中便是真端的,試問諸君知不知?其八(二韻並用) 法是先天一點炁,將來鍛煉作元神。法官存想驅雷使,煉此方能上玉京。和曰:太乙含住先天炁,靈陽藏固養精神。兩般若得相和合,指日飛升朝玉京。其九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分明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和曰:無情何怕體如酥,空色兩忘是丈夫。識得剛柔相濟法。一陽春氣為虛枯。其十曾讀仙經萬卷多,篇篇只教運黃河。此中有盞長生酒,問道時人能吃么?和曰:一句通玄不用多,大家著力挽銀河。三花灌上昆侖頂,不是神仙是什麼?十一朝游北海(一作北越,又作百越,又作岳鄂。)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然(一作吟)飛過洞庭湖。和曰:一對鸞鳳戲碧梧,性情相契要精粗。有人識得玄中理,何必登山及泛湖。十二我命從來本自然,果然由我不由天。金丹一服身通聖,可作蓬萊閬苑仙。和曰:道本無言只自然,真鉛要識地中天。河車運上昆侖頂,作聖超凡便是仙。十三修仙不問男和女,煉葯無拘富與貧。一念不差皆可作,我知不是世間人。和曰:王母本是凡人女,葛洪家道十分貧。二仙有樣皆當學,苦口良言不懼人。十四神仙歌訣泄天機,方便慈悲指世迷。見者莫生顛倒見,大家都好學妝痴。和曰:篇篇字字有真機,悟者回頭莫執迷。大葯丹方難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痴。十五不死金丹種土砂,諸人會得早離家。一心只望長生路,切莫如蜂苦戀花。和曰;非金非木亦非砂,此個原來本在家。釋氏初生全漏泄,因何末後又拈花。十六真鉛大葯本無形,只在人心暗與明。老子懷胎十個月,功行圓滿自通靈。和曰:啞子得夢醒無形,有口難言只自明。濃血皮包無價寶,若還人得便通靈。十七鼎爐安立守其心,八兩硃砂八兩金。和合天平兌定了,便須仔細定浮沉。和曰:昨夜進心要堅心,煅煉頑銅化赤金。赫赫光明侵碧嶂,丹成妙訣定浮沉。十八奉真修道守中和,鐵杵成針要琢磨。此事本然無大巧,只爭日逐用功多。和曰:人人天賦此元和,好把真常各打磨。今古上仙成道者,皆緣掘地采鉛多。十九一陽氣發用功夫,日月精華照玉壺。到此緊關休妄動,恐防墮落洞庭湖。和曰:達摩當日用功夫,獨坐長蘆用酒壺。得了一杯傾灌頂,摘蘆腳踏過東湖。二十曲江月現水澄清,沐浴須當定主賓。若得水溫身暖處,便當牢固辦前程。和曰:采葯須知濁與清,饒他為說我為賓。若非猛火湯烹處,端坐休教再進程。二十一龍虎相逢上戰場,霎時半刻定興亡。諸君逄惡當行善,若要爭強必損傷。和曰:五炁朝元作道場,三華聚頂萬邪亡。嗜美景時須謹慎,切防危險莫被傷。二十二道本無言法本空,強名指作虎和龍。天然一物真元始,隱在閻浮同類中。和曰:須信金丹本不空,成功須用虎和龍。子時運入昆侖頂,午循環滄海中。二十三人言我道是虛浮,我笑世人太沒謀。一粒金丹長命葯,暗中失了不知愁。和曰:煉丹須要識沉浮,未煉還丹用意謀。指教後人能得手,不須日夜用心愁。二十四龍虎金丹妙合天,風雲際會泄甘泉。白頭老子能知此,返老還童壽萬年。和曰:金丹妙道本先天,隱在坤維化玉泉。松柏因他滋本固,經霜耐沒窮年。二十五兩口相逄是呂岩,諸人識得莫胡譚。離中力量人難敵,能把乾坤一擔擔。和曰:伏虎須教入虎岩,吞聲忍氣絕言譚。得李虎子牢擒捉,配個龍兒一擔擔。二十六降龍須要志如天,伏虎心雄氣似煙。痴蠢愚人能會得,管教立地作神仙。和曰:虧心虧理即欺天,四物相遮黑似煙。此輩即同禽獸類,如何見得玉天仙。二十七一本梅花十月開,預先待得早春來。木微尚且知時景,人不回頭只得呆。和曰:枯木逢春花再開,皆因天地一陽來。諸人年老難重少,只是貪痴呆上呆。二十八方方游化唱仙歌,反被時人笑是魔。不識真金如糞土,老龍把作毒蛇蹉。和曰:顛倒修行唱道歌,篇篇剪怪又驅魔。人人要上蓬萊路,會用工夫心莫蹉。二十九昔年游戲岳陽樓,好個鶯花鸚鵡洲。今日重來沽美酒,故人多半喪荒丘。和曰:茅庵靜坐勝高樓,耐守功完上十洲。堪嘆玉堂諸學士,文章綿綉葬荒丘。三十遨遊大地十餘秋,勸化時人不肯修。留此一篇真奧妙,飄然直上鳳麟洲。和曰:暑往寒來春復秋,人生如夢早宜修。仙家豈有浮空語,悟透玄風上十洲。三十一苦勸人修不肯修,卻將恩德反為仇(音求)。如今回首朝天去,不管人間得自由。和曰:世人宜早發心修,夫婦恩深總是仇。不信吾言當自省,眼昏背曲為何由。三十二浮名浮利事如風,飄來飄去有何功?諸人各自宜三省,莫把仙方當脫空。
和曰:純陽袖大惹春風,歸去來兮甚有功。留下玄機無價寶,玉蟾解和亦談空。
㈡ 道德經是老子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
《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2)道德經古道擴展閱讀:
《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㈢ 老子西出函谷關寫下道德經就不見了 請問到哪去了了
2500多年前,老子離開洛陽,出函谷關向西,之後再也無人知曉其下落。《史記》籠統地說他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後漢書》提出了「老子化胡說」,認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並且後來成了佛,這都給後人留下了謎團。
老子到底去了哪裡?至今還是一個謎,後人對此既關心又無知,只能不斷地猜測。倒是洛陽人找到了一些有關老子下落的蛛絲馬跡:欒川有、洛寧也有……但這都是真的嗎?
2500多年前,老子要離開洛陽時,面臨著走向的選擇。
東邊是他的家鄉,南邊是楚國,但他沒往東走,也沒往南走,更沒考慮往北走。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方最有吸引力。老子從文獻中,知道西方有函谷關、大散關,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而在更遠的地方,流淌著兩條神秘大河,河流流經的地方,有一種宗教在召喚人們……
這,無疑在召喚老子。他騎上青牛,往西邊走去。
一
這時的老子真的是老了。沿著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暉直接塗抹在他臉上。這張臉已經非常蒼老:兩道長長的白眉毛,宛若兩道白色瀑布,順著陡峭的臉頰,誇張地飄落;而那長長的白鬍須,被風往前吹著,好像探路的觸角,指向了西方。
歷代繪制的《老子出關圖》,基本上都是這個形象。但在洛陽下清宮,我看到的《老子騎牛圖》遠沒這么誇張。這里的道士講:下清宮原名青牛觀,是老子煉丹修道時拴牛的地方。附近有條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
但這里有個疑問:歷代《老子出關圖》上,老子騎的都是一頭水牛,為啥不騎「老實肯干」的老黃牛呢?
我市某中學曾討論過這個問題,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學生說:老子專門騎水牛,因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尋找水源;有的說:老子是為了坐著舒服,水牛脊背寬闊,像卧鋪,可躺下休息,還可盤腿吹笛;有的說:老子是為了喝牛奶!這頭牛就像一個車載牛奶公司,他可以隨時補鈣,防止老年骨質疏鬆症。
可是:老子騎的是一頭公牛!牛角上還掛著酒葫蘆呢。
這是笑話。其實還是聽聽專家的見解吧——很簡單,2500多年前,洛陽氣候和現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鄉,水牛多得很呢——如此看來還是專家牛,一下子就拽住了牛鼻子!
話說老子一直向西,心中並不好受。其一:他犯了瀆職罪,沒有看管好圖書資料,讓人給搶運到楚國去了!為此,朝廷罷了他的官。其二,各諸侯國勢力漸大,周王室不斷內訌,這些明爭暗鬥使他厭煩,他要出走!
走吧走吧——洛陽已經不可留戀。老子微閉了眼睛,老青牛睜大了眼睛,朝廷閉上了一隻眼睛,任由老子逃離洛陽。但走得匆忙,老子沒帶關牒!
沒帶關牒,咋過函谷關呢?一個現實難題,擺在老子面前。
二
函谷關,在如今靈寶境內:「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如今此地已建了城樓式關門和游覽區。但真正的函谷古道,是位於靈寶市北15公里處,緊靠黃河岸邊。
話說這日清晨,關上旌旗招展,關下的通關之人來來往往。關令尹喜一大早就來守關。他站在城樓上,手搭涼棚望東方——古人有望氣之學,若看到紫氣,必有貴人至。
不一會兒,果然有紫氣從東邊飄移過來,漸漸地近了、大了。他趕忙吩咐下屬備好酒菜,然後急步走下城樓,虔誠相迎。
來者是一位皓首白須的老者,騎一頭青牛,這便是老子。
老子出關,是在公元前485年,算來已經86歲了。尹喜見老子雖然須發皆白,但面色紅潤,精神矍鑠,紫氣頭上飄,朝霞身後照,如此背景畫面中的老子,沉靜如水,清氣撲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當今世上的智者來了!他要留住老子,讓他教授自己學問。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卻一時說不出話來。那老子,笑眯眯地看著他,自然如風,沉靜如水,他頓覺得自己的這團躁氣,遇到老子這股清氣,懸殊太大,不覺自慚形穢。
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見他不說話,就又繼續趕路,往關外走去了。尹喜急壞了!是啊,這是清晨啊,又不是黃昏投宿問店的時候,有什麼理由攔住人家求教呢?
正懊惱間,尷尬事發生了:老子要過關,卻沒有帶關牒——好!尹喜靈機一動,有辦法了!
三
離開洛陽時匆忙,老子忘了帶關牒,或者因犯了瀆職罪,壓根就不敢去領關牒。沒有關牒,不準過關,這是規矩。這正好給了關令尹喜一個機會。《史記》記載「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這似乎是在強迫老子著書了。老子是不太願意的,但若不答應,人家不會放自己過關。
所以有人說:老子簡直是被「槍」逼著,才寫出五千言的!其實細想想,這並不符合兩位當事人的身份。你想啊:那五千言一字一意,是何等的珍貴!上篇下篇,氣韻連貫,可謂最動聽最深刻的雜言哲理詩。這種好東西,必是在最愉悅的心境下一氣呵成的,哪裡是被逼出來的?
所以,早有文人為我們描繪出當時情景:尹喜見了老子,道:「我是函谷關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觀天象,見東方紫氣雲集,知有聖人來到,已恭候多時了。願先生到寒室一敘,學生想聆聽先生教誨。」
老子順其自然,與其暢談,似遇知音。不覺黃昏來臨,乃秉燭夜話。尹喜問:「天下人都知先生是得大道的聖人,卻很難領悟您的思想。先生能否指點一二?」老子道:「我的話淺顯易懂,但有人認為說得太寬泛、不具體,所以不得要領。其實不外乎三條: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曰儉約,去貪去欲;三曰不爭,無為而治。」
又問:「何為去欲?」
又答:「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聰目不明;五味、畋獵,使人沉湎享樂之中;尋奇、居寶,使人行為不儉。因此,聖人只求維持基本生計,凡事有所取捨。」
「先生思想果真博大精深!敢問先生出關西遊,可有嚮往?」
老子回答:「我要到那小國寡民的地方去!我願人們廢棄各種器具,珍愛生命而不背井離鄉;棄車船、罷戰事,回歸到自然純朴中來;安逸居所、樂尚民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尹喜充滿嚮往:「敢問先生,你所說的小國寡民在何處呢?」良久不見回答。看時:老子雙腿盤坐,雙目攏合,呼吸均勻,已進入夢鄉也。尹喜道:「真乃世間第一高人矣!」
次日東方發白,尹喜推開房門,老子已經走了,幾案上擺放著墨跡未乾的竹簡,共五千言。尹喜因知乃老子所撰,故書名《老子》。至唐改稱《道德經》。
據說尹喜讀後,似聞天籟,官也不做了,趕緊追老子。對老子說:「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一笑,順其自然,帶他走了。至於這是不是真的?誰也鬧不清。
鬧不清楚的豈止這個?就連老子的歸宿,也都是一個謎。
四
關於老子的歸宿,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是「老子化胡說」,始見《後漢書·襄楷傳》。稱:「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這是說老子肩負重大使命,到西邊教化胡人,並且後來成了佛。但自古到今,在西方沒找到老子的任何蹤跡和遺物,所以此說存疑。
第二,班固在其《漢書·藝文志》中指出:老子入關西去,尹喜「去吏而從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這說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肅河西的居延地區。
第三種說法:老子出關之後,根本沒有繼續往西走,而是調整方向,經盧氏,到欒川,最後在洛寧去世,並葬於洛寧壽安山。
持第二種說法的人,列出了老子在甘肅的大致線路:出函谷關、過大散關、由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游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去世。
老子在臨洮去世後,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於是有「天下李氏出隴西」之說。
持第三種說法的人,一般為洛陽人。媒體工作者李泰軒認為:老子一生,始終沒遠離河洛地區,所以洛陽郊縣大有老子蹤跡。他推斷老子西出函谷,不過為表明自己不投楚國,所以老子向西,意在入秦不入楚,但走著走著,忽想起西邊是「周」的根據地,故而半途折返,回到欒川,青山綠水,正好隱居。
欒川人也認為老子出關是虛晃一槍,出關後馬上掉頭,沿虢國古道,從靈寶、盧氏輾轉至欒川隱居,故有老君山。如今的老君山,確有殘碑文物為證,還有老君河、老君廟以及四月初八的廟會,都是紀念老子的。
洛寧人李德龍卻認為:老子最後落腳洛寧,並在此病死,安葬此地。理由是洛寧縣城東5公里壽安山南麓有祖師墓,其實就是老子墓。依據其一是古竹書《老子葬其造》中載「老子葬壽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龍圍繞」。如今,祖師墓周圍果然有四條深谷,宛若四條游龍。其二是北宋林靈素《水鏡相術論》前言中載「老君者李耳,卒葬於永寧(洛寧)之壽安山」。
他還有很多依據。當然,他有多少依據,別人就有多少質疑。反正無論哪種說法,都似乎說服不了人。這都是被司馬遷那句「莫知其所終」給忽悠的!
不過「西出函關」、「紫氣東來、「西渡流沙」、「不知所終」到後來都成了典故,也挺好,其文化意義已超過考據意義了,其審美價值也超過考證價值了。而且老子、尹喜兩位高人在函谷關一邂逅,就把一個只有軍事意義的關卡,綰成了一個歷史節點,賦予了文化內涵——從此讓道家文化有了一個神秘走向和青色彌漫……
㈣ 中國的道德經
他們都說了中國的<<道德經>>
是老子所著.我補充2點:
1.老子,在我們視線中,是一位極神秘的古人,至今沒有一份資料,能確切地寫出他的身世。他出生在何時何地?家庭背景又是怎樣?受到過何等教育?享年幾歲?葬於何處?資料上只記載了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這只不過是人們對他的猜測。於是人們對他的身世進行了遐想,在古時的某一天,一條通往遠處山後的古道上,突然冒出一個騎著瘦驢,長著白鬍子的枯老頭,「得兒得兒」地向人們走過來。還沒等人們看清來者的模樣,弄清楚從何處而來,將去何處,他卻又是騎著瘦驢消失在山道的盡頭。他這枯瘦的身影在人們視線中這么神出鬼沒的一現,卻在世上留下了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卻每個字都充滿玄機。像他神神叨叨的身世一樣,曇花一現,恍恍惚惚地在人們的記憶中。在一遍再一遍地讀他的《道德經》的時候,他的「道」是這樣顯明地在我們的眼前。當我想抓住它時,它卻又時隱時現地在我的眼前,像一陣風,一縷霧,迷迷茫茫,讓我摸不著,抓不住。但我知道他的"道"說的就是上帝.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最高原理.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它生成萬物之後,又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它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然而它又超越於時間空間以外.所以,不能靠感覺器官去認識,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
2.上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㈤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之後他的去向如何
首先,我們先要知道「老子出關」的「關」是位於秦豫交界的函谷關。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也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臨洮在哪裡呢?甘肅定西市境內,蘭州市以南。老子在臨洮「飛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㈥ 紫氣東來,老子西出函谷,還有哪些關於函谷關的故事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專,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屬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6)道德經古道擴展閱讀:
函谷關的成語故事——玄宗改元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就想著煉丹成仙,有許多方士道人奉獻丹葯,全家升遷。當時陳王圭府有一個參軍,叫田同秀。
一日早朝時,說他晚上夢見太上老君在函谷關丹鳳樓會見了他,老子說在他著經的地方,埋有一個桃符,誰能得到它,誰就能得天下。
玄宗聽後,馬上命田同秀帶人到函谷關老子著經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個桃符,上面刻著一個「木」字,眾臣解釋為四十八。說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隨即改「開元」年號為「天寶」年號,立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縣為靈寶縣。
㈦ 老子寫道德經的幽谷關在什麼地方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外。
㈧ 我在道家網找到了對《道德經》很好的翻譯,但是再網站無法下載,請各位幫幫忙,幫我復制過來!
好的;我已經整理成為文字了。現在發給你。《您提交的答案超過10000字,請刪減》
【你加我為好友吧,這里有限制太多了傳不上來;另外以我之見這個翻譯註解並不是很好】
先秦 老子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注釋]
①上賢: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③盜:竊取財物。
④見(xian):通「現」,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
⑤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
⑥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
⑦敢:進取。
⑧弗為:同「無為」。
⑨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釋]
①沖:通盅(chong),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引申為盡。
③淵:深遠。呵(a):語助詞,表示停頓。
④宗:祖宗,祖先。
⑤銼其兌:銼(cuo):消磨,折去。兌(rui):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
⑥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以上四個「其」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zha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湛」。「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里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注釋]
①芻(chu)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據說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②猶橐龠(tuoyue):猶,比喻詞,「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
③屈(gu):竭盡,窮盡。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聞數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沖,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注釋]
①穀神:過去據高亨說:穀神者,道之別名也。谷讀為轂,《爾雅•釋言》:「轂,生也。」《廣雅•釋詁》:「轂,養也。」穀神者,生養之神。
另據嚴復在《老子道德經評點》中的說法,「穀神」不是偏正結構,是聯合結構。谷,形容「道」虛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變化無窮,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義是深黑色,在《老子》書中是經常出現的重要概念。有深遠、神秘、微妙難測的意思。牝:本義是是雌性的獸類動物,這里借喻具有無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這里指孕育和生養出天地萬物的母體。
③門:指產門。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產門的具體義來比喻造化天地生育萬物的根源。
④綿綿:連綿不絕的樣子。
⑤若存:若,如此,這樣。若存:據宋代蘇轍解釋,是實際存在卻無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盡」講。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注釋]
①天長地久;長、久:均指時間長久。
②以其不自生也: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以,因為。
③身:自身,自己。以下三個「身」字同。先:居先,占據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
④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
⑤邪(ye):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注釋]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②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③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④淵:沉靜、深沉。
⑤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⑥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⑦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注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
④長保:不能長久保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㈨ 求《論語》、《道德經》、《大學》、《中庸》、《學記》、《師說》(全篇)或推薦網址。
師說: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2)傳道(3)授(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37)、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說》以貽(yí)(47)之。
㈩ 《道德經》可以稱作老子嗎
不可以的!樓上錯誤!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上面論述得很清楚,不在多說了。 作者是不可以用書名號的。 如果這樣《論語》也可以叫《孔子》了?《逍遙游》叫做《莊子》?不嚴謹。 如果借用作者,應該用引號而不是書名號。謝謝 追問: 主要指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道家學派 創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後封為 太上老君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經》 (又稱《 老子 》),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 無為而治 ,其學說對 中國哲學 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 道教 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另老子一詞在口語中有多種用法。 http://ke..com/view/14383.htm 網路 上的,但是我覺得 《老子》 應該不太……,所以出來問一下。 還有, 《逍遙游》 只是 《莊子》 中的一篇: 莊子 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 寓言故事 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 莊子 》(被道教奉為 《南華經》 ), 道家經典 之一。《 漢書 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 道家 的作品。 《莊子》在 哲學 、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 《齊物論》 、《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http://ke.soso.com/v45241.htm) 回答: 我的意思是古代 諸子百家 ,國人大多習慣以名字簡稱。可是名字用 書名號 後泛指其作品是不精確的。只是表達起來方便,呵呵,樓主誤會啦! 另外,樓主的追問叫我受益匪淺,先謝謝啦!
求採納